第四輯樂享人生 11.2006年6月古詩中的海鮮美味(二題)(2 / 2)

還有一首由清朝湖州人周慶森所作的《洋生市》,是說黃魚大發時節盛況的:

我朝寰海喜升平,水不揚波漁舠輕。

蓬島周圍八百裏,一年生計在洋生。

洋生生意出芒種,千檣如織海道擁。

小汛停泊大汛行,石首來時似潮湧。

從這兩首古詩中我們還可發現,那時的黃魚儲量是多麼豐富啊!你看:滿載著黃魚的漁船甫到碼頭,大銅鑼便“咣咣”地敲響了——那是在招呼大家去買新鮮大黃魚呀。而黃魚大發時節,捕魚船更是“千檣如織”。隻不過“石首來時似潮湧”的景象,也像是明日黃花,一去不複返了。但對野生黃魚之美味的遐想卻仍是廣大食客的一種心結。今年春節曾見電視上有一報導,說某單位過年前給每家送了兩條冰凍野生黃魚作年貨,不料不法商人在魚肚裏塞了根鐵條——這且不去說它,因為我的目光已被貼在保鮮袋上的價格標簽所吸引:那兩條魚的價格,竟是人民幣3000多元;而那魚的個頭,每條也就斤半的樣子,真是大吃一驚。

《本草綱目》中說:黃花魚甘溫益胃,易消化,所以不僅是美味,而且還是病後食養之珍品。但凡事都需一分為二,至於若幹內科病症,如傷風咳嗽、氣管炎、喉嚨腫痛,外科,如療瘡、風疹等,則要忌食,蓋因黃魚實在太鮮,極易誘發這幾類敏感病症之故也。

暮春時節鰣魚肥

四月鰣魚逴浪花,漁舟出沒浪為家。

甘肥不入罟師口,一把銅錢趁漿牙。

這首由宋朝進士,曾任國子監宣講、都官員外郎的梅堯臣所作的七絕《鰣魚》詩,很明白地點明了鰣魚的高產時節,即農曆的四月。那時成群的鰣魚越過浪花奔湧而來,捕魚人為多掙“一把銅錢”,幾乎以浪為家。

這是確實的。眾所周知,鰣魚是生活在近海之中的,每到農曆四五月間,它們都要遊至淡水中產卵,然後再返回近海——因其來去有時,所以被叫作“鰣魚”。四月鰣魚旺發的情景,還可參見清乾隆間舉人,曾擔任過鎮海教諭的餘姚人陸達履的一首《竹枝詞》:

垂柳垂楊四月初,溪流別產小鰣魚。

鬥搶新水來如貫,一一黃排荇藻渠。

鰣魚的做法也與一般海鮮有別。且看清朝監生朱昆田(朱彝尊之子)所作的那一首七律《餉鰣魚》:

楊花落後到江鄉,脫網鰣魚白似霜。

馬上裹冰初入貢,雨中穿柳忽分將。

向廚亦解和鱗煮,緩帶先判恣意嚐。

太守新來招一戶,官齋直欲醉幹場。這首古詩除點明鰣魚旺發的時令和“裹冰入貢”的用途之外,還提到了它的烹飪特色,即“和鱗煮”。

這是因為鰣魚的鱗片與一般海鮮魚類不同,其含有特別豐富的脂肪。鰣魚的做法很多,但最常見的卻是清蒸。上屜蒸後,鱗片上的脂肪遇高溫便會慢慢地化入魚肉之中,以增加魚肉的細嫩與鮮美。再者,魚熟上桌,食客挾鱗片入口,細嚼之,亦覺甘肥異常,猶如王安石在《臨川集·後元豐行》一詩中所言“鰣魚出網蔽江渚,荻筍肥甘勝牛乳”也。因此,詩中所雲“向廚亦解和鱗煮”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