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樂享人生 11.2006年6月古詩中的海鮮美味(二題)
寧波黃魚——東南第一琛
《南洋雜記》載:“菊花開時魚來,魚色黃如菊,故名黃花魚,簡稱黃魚。”
因黃魚的頭部長有兩顆白色的,像小石頭那樣的骨頭,名為“耳石”,所以黃魚在動物學上的學名就被定作“石首魚”。
黃魚是一種洄遊魚,以前物種豐富時,會隨著魚汛期大批湧來。隻是我們東南沿海的魚汛期並非“菊花開時”,而是在農曆四月。清朝時,鎮海人、嘉慶進士胡是曾寫詩記其盛,道是:
羅羅海物勝園蔬,鱟醬螺羹入饌初。
最喜年年三四月,沿街叫賣小黃魚。
還有清朝餘姚人邵嗣賢所作的那一首《詠黃魚》,也曾寫到這一盛況:
四月石首魚,出水如黃金。
烹魚盤餐美,東南第一琛。
“琛”音chēn,珍寶也。謂黃魚為“東南第一琛”,足見古人對這一款海鮮的感情之深也。
黃魚有大、小之分,分別被稱作“大黃魚”、“小黃魚”。這兩種黃魚從外觀形態上就能判別,若硬要較真,則可數它們的脊骨:小黃魚的脊骨是29節,大黃魚的脊骨則為26節。事實上食客並非個個都想去當魚類解剖學家,所以筆者至今也沒見有誰在餐桌上細數過魚骨頭。
還有一款梅童魚,也特別為寧波人所愛。梅童魚堪稱迷你型的小黃魚,因其色澤金黃可愛,肉質又特別細嫩鮮美,所以食客就也不嫌其形體之小,反而競相品嚐了。
因為梅童魚的頭上也有兩粒很小的白色石頭狀骨頭,所以與黃魚同屬石首魚類。清朝象山人,曾在鹹豐六年擔任過恩貢的王植三在其所著的《東門竹枝詞》中就有一首《梅童魚》:
木椿打處水旋渦,小網船來如網梭。
捕得梅童更梅子,加恩簿外子孫多。
還得說說黃魚。
黃魚為溫帶及亞熱帶海鮮,所以從版圖上說來,我國沿海各省都產黃魚,但卻數浙江寧波所出者最有名——這並非作為寧波人的筆者自吹自擂,因為這句話出自於著名美食家、曾主編過300餘萬字《中國藥學大辭典》的陳存仁先生之口。他甚至還說過“寧波所產黃花魚,鮮美可算全國第一,各地雖亦有黃花魚出產,鮮美卻遠不及寧波”(見陳著《津津有味譚》)那樣的話。
黃魚的吃法,寧波人大致喜好以下四種:清蒸、紅燒、與雪裏蕻鹹菜同煮“大湯黃魚”以及海參黃魚羹等,都是鮮極可口的大菜美食,在我們寧波各大酒店的菜譜上也是位居要津的。
說起黃魚的鮮美,還有一段掌故。說清朝時的年羹堯因恃功而驕,皇上削盡其兵權,貶其為杭州防禦。雖被一降到底,但他卻滿不在乎,為什麼呢?據說就是因為在杭州能吃到從寧波運來的新鮮黃魚,所以“雖貶官在杭,卻享盡美食”,值啦!
黃魚作為羹材也有古詩為證,如清朝鎮海人謝輔紳曾著《蛟川物產五十詠》,其中有一首便是詠黃魚的,雲:
曉起承筐入市多,販鮮船到大鳴鑼。
江鄉石首羹材好,何事黃花說潞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