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文化篇 第五章個人品德建設途徑探析
十七大報告指出:“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範榜樣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十七大報告在原有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三大領域中增加了個人品德建設,突出了對個人品德建設的要求。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加強個人品德建設這一任務,要求道德建設要做深、做透、做細,加強打造先進道德個體,發揮道德模範的作用等內容,是對近幾年道德建設成果的深化和發展,為社會主義道德理論體係增添了新內容,為我們今後思想道德建設指明了新的切入點,必將有力的推動全社會的道德建設邁上一個新台階。一、個人品德的內涵我們要研究個人品德建設,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個人品德?個人品德是個人道德品質的簡稱,是指“個人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規範而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穩固的心理特征,是穩定的道德行為需要與為滿足這種需要而掌握的穩定行為方式的統一體,它是個性中具有道德評價意義的核心部分。”“它是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和道德行為等多種心理因素共同構成的一個複雜整體”。道德認識是指對於行為規範及其意義的認識,是人的認識過程在品德上的表現,是社會的道德要求轉化為個人內在品德的首要環節,是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決定著品德其他成分形成的方向、內容和速度;道德情感是個體在社會實踐和生活經曆中基於自身立場、觀點所形成的對現實道德關係和道德行為的好惡、愛憎等心理活動,它是聯係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的中間環節,是個人品德重要的內在條件和力量;道德意誌是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或決定道德行為的過程中,自覺自願地作出抉擇、克服困難的頑強力量和堅持精神,受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影響。它是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道德品德轉化的關鍵;道德行為是個人道德品質的外部狀態,表現為語言和行為習慣,它是品德形成的終末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對其他各種心理成分進行檢驗,起著加固、調節的作用,是衡量人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最重要的標誌。我們看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如何,不在於他的談吐是否動聽,而在於他的言行是否一致,他的道德行為是否具有一貫性。個人品德的形成並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憑一時的情感衝動形成的,它是在社會文化和教育條件下,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個人道德的綜合體現,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道德意誌四者的有機統一。隻有在道德實踐中,個人品德才能形成、鞏固、成熟,成為人生整體行為的一貫傾向和穩定特征。社會實踐不僅是人們形成品德的客觀基礎,而且是人們改變自己已經形成的品德的基礎。二、個人品德的現狀長期以來,我國在道德建設中,隻重視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而不提個人品德,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偏缺。這種提法,同我們過去一貫重視集體、輕視個人的傳統有關。其實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者固然重要,但其建設更應以個人品德建設為基礎。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個人品德建設,順應了我國道德建設的發展實際,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理論特征,是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等方麵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國公民的個人品德出現了滑坡現象。隨地吐痰、亂扔果皮紙屑、亂折花草樹木、說髒話等社會公德缺失現象隨處可見。醫院以藥養醫、收受紅包;媒體炒作假新聞,製作虛假廣告;執法人員吃拿卡要,不秉公辦事;領導幹部貪汙受賄、買官賣官;企業為了謀取暴利,製造偽劣產品,坑國害民;個人為了私利,不擇手段,等等,許多行業的職業道德現狀令人堪憂。家庭不睦、婆媳不和,夫妻互欺,虐待老人等等,使得家庭美德喪失殆盡。無論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還是家庭美德,它們最終都是要通過個人品德來體現。所以以上三者的缺失也就是個人品德滑坡的體現,究其根源,都是個人品德出了問題。個人品德建設不好,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都將是空中樓閣。黨的十七大報告增加了個人品德建設,道德建設由“三德建設”變為“四德建設”,是在對我國近年來進行道德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分別從社會層麵、組織層麵、家庭層麵和個體層麵提出了相應的道德建設要求,豐富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涵。三、加強個人品德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個人品德建設,有利於奠定全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石。良好的個人品德形成又從根本上夯實了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的基礎。加強個人品德建設對我國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一)個人品德建設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而它們的實現最終都要訴諸個人品德。個人品德提高了,就可以內德於己,外德於人,促進社會道德進步。要提高社會公德,就必須先提高社會成員的個人品德。現代社會尊重每個人的人權,包括人的尊嚴。我們每個人首先要自尊、自重,加強個人品德的修養,自己尊重自己,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職業道德更是一切工作人員必守的底線,許多行業職業道德現狀不容樂觀,細究起來,這些不講職業道德的行為多是由於這些工作人員缺少個人品德修養造成的。他們平時輕視自己的人格修養,不用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即使各種職業道德訂得再具體,公布得再顯眼,也形同虛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我國傳統文化一直以孝道為軸心,倡導尊老愛幼、孝敬老人、夫妻和睦,互相幫助,重視家庭美德。家庭是每個人的精神港灣與情感歸宿,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家庭美德,要靠每個家庭成員的個人品德來構建的。因此,無論是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還是家庭美德建設,都必須加強個人品德建設。相反,如果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品德修養提高了,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就會相應的提高,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礎就牢固了。因此,公民道德建設要“以人為本”,這“人”不是抽象的人,不隻是集體的人群,而主要指一個個具體的個人,就是要重視個人品德建設,人人講道德,人人重修養,人人促和諧。隻有這樣,我國的道德建設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同樣,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人人都能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尊重別人,理解別人,與人為善,那麼,我們的社會關係就一定會更加融洽,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因此,我們說,加強個人品德建設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二)加強個人品德建設是提高全民素質的必然要求21世紀的今天,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的競爭。我們要提高我國在國際社會上的競爭力,就必須提高全民的整體素質,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麵就是要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質,這就必然要求加強個人品德建設。因為,加強個人品德建設有助於提升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因為“個人品德在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是一個人保持崇高理想的內在動力,是身心健康的調控器,是個人生活幸福的重要保證。”在中國的教育方針中,“德”育排在首位,這不僅因為中國有著講求禮儀、偏重德性的悠久文化傳統,而且因為道德品質在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中可以說處於軸心地位。道德是人類在自然進化和社會發展中積澱下來的一套生存“法則”,盡管其中大部分內容可能因時代而異,但呼籲人的卓越道德境界,幾乎是每一時代的最高規範。良好的道德品質能支撐一個人追求崇高的理想。反過來,崇高的理想也會支撐一個人良好道德品質的建立和維持。因此,加強個人品德建設是進行公民道德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提高全民素質的必然要求。(三)加強個人品德建設能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現象的滋生十七大報告強調,黨員領導幹部必須“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這實際上是要求領導幹部加強個人品德建設。重視個人品德修養,曆來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自覺行為,也是終其一生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在深化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新形勢下,在深入開展反腐倡廉鬥爭中,突出強調提高領導幹部個人品德修養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能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現象的產生。市場經濟在給人們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許多負效應。許多人在追逐經濟利益的大潮中,迷失了自我,淪為金錢的奴隸。在金錢誘惑麵前,他們思想意誌不堅定,為了滿足個人私欲,不擇手段,假公濟私,投機鑽營,坑國害民,從而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而那些鋃鐺入獄的貪官汙吏,在其懺悔時,更是將之辯稱為“一時糊塗”。筆者認為,這是非常不妥的。其實,每個人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直接反映,都是個人品德修養的程度體現。諸如胡長清、成克傑等人之所以墮落為社會的蛀蟲,其主要症結就在於這些幹部個人品德低下,放鬆了對自身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改造,缺乏一個幹部所應具備的基本的個人品德修養。個人品德使人具有善惡、是非標準的自覺意識,讓人們知道什麼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它能提高道德主體的鑒別能力,能使領導幹部知恥、自尊、潔身自好,具備公務行為中的善惡是非標準,能起到自律的作用,使領導幹部勇於承擔行政責任,提高其工作積極性,發揮其服務熱情,團結友善,增強團體的凝聚力。個人品德是“內在的法”,特別是當前在私人生活領域存在大量法律與製度難以約束問題的情況下,隻能靠個人品德來約束。個人品德提高了,才能防止和避免出現由於“一念之差”而釀成的終生遺憾,才能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現象的滋生。四、個人品德建設的途徑(一)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關於個人品德建設的思想觀念強調身心修持,注重個人品德修養,是文化傳統美德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內容,也是當今時代加強個人品德建設值得發揚光大的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孔子是第一個張揚人格境界美的人。繼之,孟子又高揚人格境界美的旗幟。在孔、孟先哲的影響下,中華民族形成了崇尚、向往、讚賞與追求人格境界美的人文傳統。儒家文化重視道德教化與自身修養,把道德教化與自身修養作為治理國家,使人趨仁向善,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手段。孔子認為,道德修養是成才的必要條件,要成才,就必須進行道德修養,以德治身,以德修身,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修身是齊家、冶國、平天下的前提。他創建了以“仁”為核心的係統的完整道德範疇體係,在長期的德育實踐中,形成了嚴於律已,寬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