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重慶地標 11.從大禮堂到坦克倉庫
在重慶看山看水,你不得不感歎造物主的奇妙,因為他將隻屬於重慶的那份靈動之氣融彙在這山水之間。但最讓人感歎的卻是上帝賦予重慶人特別的靈氣,讓他們可以在山水之間,雲蒸霧繚之際展現不同的美。
今天的重慶,飛架大江的長虹與小橋流水,鱗次櫛比的高樓與吊腳小樓,時尚繁華的步行街與老梯陋巷,散發出不同氣質的美感。
遊走在金碧輝煌的人民大禮堂和衰破不堪的坦克倉庫之間,重慶人如同遊走在天上人間。不同的美就在這樣的距離之間產生。
有時候,真的鬧不明白,上帝賜予人的感悟力為什麼會這樣的豐富,以至於在各種反差中都能發現出美來?
在重慶,每一個人幾乎都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心靈震撼力。在重慶,你不難體驗到傳統與現代、曆史與未來的交彙和撞擊。在中國,你無法找到一個城市能和重慶類似。
人民大禮堂
重慶的夜,就像一幅潑墨大寫意山水畫,朦朧中透著詩意。古時夜景,油燈、蠟燭、火把之微光,星星點點。而今,江、山、城、樓萬家燈火,重慶的夜,夢幻又璀璨。在五光十色的燈光映照下,新重慶不僅美在山水岸邊,而且美在城市內部的各個角落。
而在這些角落中,蔚為壯觀的人民大禮堂無疑是山城夜景中的亮點。在大禮堂背景下,人民廣場幾千人自發的壯觀集體舞蹈,成為重慶的特色景觀。
1987年,一部由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和倫敦大學著名專家教授共同主編增訂出版的經典著作《比較建築史》一書,首次向世界介紹了新中國建立後國內著名建築共43項,其中重慶人民大禮堂排列第二位。
外形看起來有點像天壇的人民大禮堂跟朝天門、解放碑一樣成為重慶地標性建築。
彩繪色調濃豔的人民大禮堂,很喜慶,很中國。
解放初期的重慶,是我國西南行政區黨政領導機關所在地,當時卻沒有一座稍微像樣可供接待內外賓客下榻的用房。在西南軍政委員會主要領導人劉伯承、鄧小平、賀龍等主持下,於1951年果斷地作出決定,立即籌建一座能容納數千人集會的大禮堂和附建一個招待所。
大禮堂1951年6月動工,1954年4月落成,占地麵積25000平方米,建築總高度為65米,其中禮堂高55米,內有五層,現用四層,可容觀眾4206人。
大禮堂采用了明清兩代的建築特色,其主要特點就是采用中軸線對稱的傳統辦法,配以柱廊式的雙翼,並以塔樓收尾,立麵比例勻稱。這類建築華麗、莊嚴,雖不完全實用,但它給人一種精神上的凝聚力和震懾力,是建築結構中最高等級的代表,是繼北京和沈陽故宮後的精美奇巧的東方建築代表。
大禮堂琉璃瓦頂,大紅廊柱,白色欄杆,色彩鮮豔,對比強烈。重簷鬥拱,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雄偉壯觀。體現了中國古建築的三個特點:第一,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由於受木材長度、粗細、易燃易腐等局限,建築體不可能很大,除了利用高的地勢和巨大的台基烘托外,還借助於群體的有機組合,以取得宏偉壯觀的藝術效果。人民大禮堂不僅地勢高,而且台基寬闊堅實。第二,中國古建築主要以建築圍成的院落為單元,通過明顯的軸線關係,串聯和並聯成千變萬化的建築群組。第三,古建築要比例勻稱。大禮堂屋頂各部分曲線優美、柔和,向上微翹的飛簷,使本應下壓的大帽子屋頂反而隨著線條的曲折,顯現出向上托舉之感,寬厚的正身和寬闊的台基,使整個建築安定、踏實,體現出莊重的美。
大禮堂最初建設時曾命名為“西南軍政大會堂”,建成後即正式命名為“西南行政委員會大禮堂”,1955年改名“重慶人民大禮堂”至今。
近年,重慶市耗資7000萬元裝修翻新人民大禮堂。會場花費數百萬元貼上26萬張金片,金碧輝煌。用料精挑細選,屋簷上有17萬塊孔雀藍瓦片。牆上彩繪更屬頂級,隻有北京故宮、天壇采用。大禮堂屋簷上原本的油畫也不再是以前簡單的旋形圓圈,而被換成金龍和璽彩繪,用金色和青綠底色強烈反差作用,在一片凝色的底色上麵,遍繪耀眼的金色紋飾,把建築點綴得金碧輝煌。更令人大感驚訝的是,大禮堂每個座位下麵都有一個直徑為15厘米、深為2米左右的獨立送風口,源源不斷地輸送冷暖氣,務求讓出席的代表感受到“冬暖夏涼”。
大禮堂是重慶市的象征、標誌性建築,而金頂則是大禮堂的標誌。修複後的大禮堂金頂瘦身達到三噸,但外觀、尺寸沒有絲毫變化。除了圖案形態上與以前有區別外,光澤度也大大提高,特別是大量用上金箔,光一反射就使屋簷更加閃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