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倉庫
“北漂”就是漂泊在北京的一些尋夢人。
黃桷坪108號,四川美術學院,也漂泊著一群被叫做“黃漂”的人。
大量藝術家聚集的四川美院,充滿著一種現代、散漫、自由的氣息。一個原來的坦克倉庫,搖身一變,成了藝術“基地”,現在還有個挺學術氣的名字——重慶當代藝術中心。
在重慶或中國西南藝術圈子裏,提到“坦克倉庫藝術中心”,許多人都會為之動容。因為它已經逐漸成為中國一個重要的原創藝術基地,重慶的一個人文地標。
地標,這個時尚的名詞,成為與時尚沾點兒邊的人們口頭熟極而流行的詞語。
一個城市,想在一道又一道的華麗風景之中,留給人們一個可以和民眾生命發生關係的地方,成為最時尚的城市名片,那無疑就是這個城市的人文地標了。
不知緣於什麼原因,美國紐約第69團軍械庫舉行了現代藝術國際展覽會;意大利威尼斯的潛水艇生產基地誕生了一個已有110年曆史的威尼斯雙年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投下大量炸彈的德國卡塞爾的廢墟上,創建了國際藝術界舉足輕重的卡塞爾文獻展。這幾件當代藝術的重大事件都似乎和軍事扯上了關係。
也許是偶然,中國也有這等事。麵積6000多平方米的坦克倉庫隱匿在九龍坡區那條叫“菜市口”的街區,以前這裏曾是四川美院的一個池塘,“文革”時成為附近的兵工廠名副其實的“坦克倉庫”。如今也與中國當代藝術扯上了一點關係。
改革開放以來,坦克倉庫不再放置坦克。幾經波折,昔日的坦克倉庫重新回歸美院的懷抱。
發端創立“傷痕”和“鄉土”畫風的四川美術學院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四川油畫的代表作——油畫《父親》已經成為中國美術文化的曆史性裏程碑。《父親》的作者、現任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羅中立教授正是“坦克倉庫”計畫的發起人和領導者。他把改造後的40多間工作室,提供給全國範圍內一流藝術家和國外藝術家進駐,把這裏作為更注重前沿性、當代性和學術探索的藝術創作基地。這塊曾經用於備戰的土地,被改造成沒有火藥味的藝術戰場。
如今,已沒有一輛輛兩棲坦克擦身而過,但在坦克倉庫入口的空地上,一輛鏽跡斑斑、多少還殘留點威武氣質的舊式坦克成為中心的標誌,無論刮風下雨,依舊擺著。
穿上一層玻璃衣裳的坦克倉庫B庫,衰破不堪的牆上,刷著1970年代氣吞山河、富國強兵的標語口號,曆史感與現代感在這裏水乳交融。推開安靜而寂寥的斑駁鐵門,墨與鬆節油的味道透出房間彌漫著整個走廊,完全不似想象的神聖和神秘。
大廳,藝術家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談論藝術。裏麵的人多數年輕,他們在等待,等待著命運的突變。因為這裏的確不缺奇跡,你可能前一天還落魄潦倒;後一天,你就成為了點紙成金的人!
倉庫被隔成了大大小小的房間,畫家們放著怪裏怪氣的音樂,說著雲裏霧裏的怪話,塗抹著莫名其妙的作品。
“開‘城’布公——第一屆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工作室開放日”裏,也許是因為名字太酷,藝術展竟然引起很大的轟動。喜愛藝術的重慶市民,懂或是不懂的人,紛紛趕來,帶著或好奇、或仰慕、或探秘等各種心情而來。40多位藝術家的工作室集體公開亮相,他們白T恤、牛仔褲,工作室外的空地一溜排開自助餐長桌,大屏幕不間斷播放各個工作室的藝術作品,如同一個大型的酒吧。
原本被人搞得高深莫測的藝術,就在這一刻離人們的生活這麼的近。盡管有些人並不熱衷藝術,來這裏純粹是因為坦克倉庫這名字太酷,但通過這種很有意思、很有創意的形式向市民展現藝術,藝術的確變得容易讓人接受。
“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從興建的那天開始,其目標就是要辦成一個延安、一個黃埔、一個矽穀、一個飛地……一個藝術家的搖籃。
環視周圍高敞而陳舊的軍事工業的建築遺址,再過10年,也許這裏就是中國藝術界的黃埔軍校。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在說到重慶的時候,除了夜景、美女之外,能夠臉不紅心不跳地說起這個城市還有一個藝術時尚名片、新地標——“坦克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