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重慶地標 10.不再“雄起”的解放碑(1 / 2)

第三卷 重慶地標 10.不再“雄起”的解放碑

解放碑,重慶人心中的最高,

慢慢被各種更高的建築淹沒!

解放碑,以一種寧靜的方式

佇立在重慶人的記憶裏:

是它變老了,還是我們都長大了?

任何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標誌,任何一個標誌性建築都是一個城市精神的縮影。

在山城重慶,即使在那個能聞到火鍋香味卻很少吃到火鍋的年代,如我一樣的重慶崽兒,口中最常說起的就是解放碑。如果老師叫我們畫重慶,畫出的畫裏肯定是有解放碑,可見解放碑在重慶崽兒們心目中的地位。雖然並不知道“解放碑”究竟意味著什麼,但一天不提起解放碑,就好像自己不是重慶人!

重慶城市標誌——解放碑,就這樣,如根須伸進重慶人心中的大樹,無時不在萌動著生命的活力。就像天安門城樓上的畫像,永遠定格在現代中國人的記憶裏,抹也抹不掉。

第一次看到位於民權路、民族路和鄒容路交彙處的解放碑,就不自覺地拿它跟曾經見過的佛塔比較。眼前這磚頭水泥塊砌就的八角形柱子,似乎並不如佛塔華麗壯觀,但襯托在灰黃色的天幕和雲朵下的解放碑,卻有著不一樣的雄偉。站在碑下往上看,有一種直衝霄漢的英雄般的衝動。

因了這份衝動,解放碑特有的曆史內涵,牽動著年少如我之景仰的目光。心目中的解放碑就成為精神的永恒母體,最具代表性的重慶代名詞……

以現代人的眼光看解放碑,解放碑無疑最具人氣和商業氣。但它的雛形,卻是在一次又一次對戰爭的憤怒譴責,對和平的渴望呐喊中誕生的。

一次,看到一張黑白照片:灰蒙蒙的天空下,一個黑黝黝的炮樓般的木質建築靜靜地挺立。解放碑最早的這個樣子,讓我怎麼也不能把它和矗立在重慶人心中的解放碑聯係在一起。直到查閱大量資料後,方敢確信,這個模樣像炮樓的木質建築就是解放碑的前身。

重慶成為陪都的日子,正是國家民族災難深重的日子。為了動員民眾抗日救國,1940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在重慶市中區都郵街廣場建成了一座碑形建築,並命名為“精神堡壘”以激勵中華民眾奮力抗爭以取得勝利。保壘為四方形炮樓式木結構建築,共5層,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戰),為防日機轟炸,外表塗成黑色。作為抗戰陪都時期的“精神堡壘”,這塊木碑被賦予了特有的精神內涵。

抗日戰爭勝利後,在黑色木質的“精神保壘”舊址上,建造起高27.5米,為八角形柱體盔頂的鋼筋水泥“抗戰勝利紀功碑”。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對“抗戰勝利紀功碑”進行改建。1950年10月1日,修飾一新的碑體由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題字,將“抗戰勝利紀功碑”改名為“人民解放紀念碑”。

從那時起,重慶人習慣稱它為解放碑。見證了抗戰勝利和重慶解放曆史的解放碑,就成為重慶的標誌性建築物,成為重慶盛大集會、重大節日的慶典之地。

漸漸地,鋼筋水泥建造的解放碑,仿佛一個由靈魂與精神構築的生命體,在經過戰爭的風雨和曆史的熔煉後,挺立在重慶人的心目中,滲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正所謂“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慶府,一百年解放碑”,飽經風霜的解放碑真正的曆史不到百年,但長江和嘉陵江似乎約定了要在最後的彙流前在此收一收腰,有意要將那人氣、靈氣和財氣通通聚攏在這裏。於是,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裏,解放碑一躍成了中國西南地區首屈一指、寸土寸金的“黃金口岸”。特別是重慶直轄後的短短五年裏,在它那不足一平方公裏的地麵上,囊括了購物、旅遊、商貿、餐飲、娛樂、休閑和金融等各種功能,解放碑成了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段。

今天的解放碑已經成為全國特色文化廣場、重慶的“名企高地”、中央商務區(CBD)的代名詞、躋身中國第三大商圈,是全國最大的商業步行街之一。它是重慶的象征、山城的名片,重慶最時尚和最繁華的去處,購物者的天堂……

清晨,解放碑頂的大鍾奏出重慶人再熟悉不過的《東方紅》,宣告著新的黎明,長江上遊的經濟脈搏在這裏開始跳動,新巴渝文化在這裏塗抹著都市的調色板。

在離別多年之後,我踏著厚厚的濃霧步入解放碑的步行街,融入川流不息的人群,解放碑的種種再一次填滿我空洞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