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可能忘記了一點,中國的改革開放雖然搞得晚,但畢竟搞了30年,民眾多少也懂得點市場的遊戲規則了。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們的消費行為是,哪個雞蛋好吃挑哪個,管它是哪個母雞下的。同理,企業是誰的並不重要,是不是民族品牌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人放心。對於一個普通消費者來說,一個企業性質的“民族性”或許可以滿足一下虛榮心,而一個企業產品的“安全性”才是最為根本的事情,假如他從“民族企業”購買的產品危及了生命,“民族性”不僅不是一種榮光,還是一種恥辱,不僅不值得保護,而且更值得聲討。相反,如果可以選擇一個跨國的非民族企業生產的安全可靠的產品,他為什麼不去選擇呢?又何嚐不是一件好事呢?試想加入WTO以後,我們不是買到了很價廉質優的“進口貨”麼?
另外,憤青過去應當聽說過農夫和蛇的故事,現在還在經曆著農夫和蛇的故事,他們難道不知道,當蛇蘇醒過來之後,會反咬自己一口?到那個時候,隻怕是來不及了,所以,現在就不必相信蛇蘇醒以後不會咬人。他們還應該明白,昨天他們沒喝蒙牛,就這麼活過來的,明天不喝蒙牛也一樣可以活下去。何況,他們不喝蒙牛,還可以喝國產的蒙馬、蒙驢……總不至於國產牛奶市場從此斷絕的,隻要市場在那裏,總有民族企業願意去做,就會有供給,而且應該是更健康更安全。
一個企業老老實實地經營,消費者自然願意購買,這就是支持,就是拯救,其他花裏胡哨的東西終究迷不住眼睛雪亮的消費者。牛根生有那閑情談民族大義,談“大勝靠德”,還不如將自己的屋子打掃幹淨好了。自己的屋子掃不好,汙水橫流,亂七八糟,別人不嫌棄,來幫你掃掃,你感謝都來不及,竟說人家是惡意收購,難道要等著自生自滅嗎?我最不能忍受的是,牛根生自己做錯了,卻將責任有意無意地推開,然後找個洋替死鬼來頂罪,玩這一手,也就蒙一蒙那些雙眼迷糊的憤青罷了。
國人很喜歡說發達國家的企業與國民素質如何之高,如何之講誠信,其實,發達國家的企業誠信及個人誠信大廈不是一天兩天建立起來的,也是在置許多企業、個人於死地而後生的,是在倒閉、跳樓等種種殘酷的教訓中,懲罰並警醒了那些不良企業、不良公民,將社會的誠信一點點地壘建起來。即便現在,國外對不良企業、失信公民的懲罰,無論是法律還是市場,都是極其沉重的。有鑒於此,對於那些連國人的生命都不放在眼裏的企業,哪怕是打著“民族企業”旗號的企業,我不心痛它的倒閉,也要揭穿它的畫皮。一個不良企業的倒閉,對一個社會誠信的建立有好處,會有無數有良知的企業站起來,一個不良企業的苟活,反倒會傷害社會的誠信,會有更多無良的企業尾隨而至。沒有一回刮骨療毒,受傷的最終還是消費者。我們想要創造真正的民族企業,就告訴那些企業家一句話:能救民族企業隻有企業自己的良心。
在對待蒙牛這些出了大漏子的企業,很多人竟像瘋狂的球迷一樣,喪失了辨識的基本能力,用一種民族情感、情緒代替一切,這是很可笑的。我們可以這樣假設,你可以是火箭隊的忠誠粉絲,是姚明的鐵杆球迷,但假設姚明犯規了,粗魯傷人了,你還在一個勁地叫好,這算什麼事?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我們對人對事必須理性,有原則底線,有是非對錯,有天理良心,無論我們多麼的喜歡一個企業家、一個品牌、一個企業,當他犯了規,就該受到處罰,感情不能代替原則。
我習慣於對那些“高揚”民族、國家旗號的人和事保持警惕,對一個企業家高揚這樣的旗號尤其如此。這種行為很容易就讓我想到“愛國賊”——以愛國、愛民族的名義來謀取自己的私利,或是以愛國、愛民族的名義來損害國家民族的利益。這些人表麵上看好像是為國家為民族保存一個企業,實際上可能是為了自己的小集團利益。我奉勸那些慣於玩“民族主義”的朋友,不要以為民族主義是那麼好玩的,一旦被煽動起來的憤青發現你不過是一個“愛國賊”,是在利用他們的愛國、愛民族的善意與激情,他們滿腔的怒火就可能調轉槍頭朝向你,引火燒身也隻是瞬間的事,還是三思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