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醫院前線服務相關的概念 第六節 責任重於泰山
近年來,各種各樣的醫療事故在全國各地都時有發生,事故的種類從開錯藥方、給錯藥到弄錯病人、打錯針直至做錯手術等,應有盡有,無奇不有,事故的危害程度更是叫人心驚膽戰談“醫”色變。民間有一則笑話:一個病人到醫院拔牙,本是第一顆牙齒有問題,卻被拔掉了第二顆。怎麼辦?醫生絞盡腦汁想了想,有了!可以證明第二顆牙已經被第一顆引起發病。
當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發生後,醫院基本上得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百般推諉,甚至於強詞奪理,有的說是由於醫院的醫療設備不行,有的說是由於醫務人員一時粗疏,有的又說是因為醫務人員業務水平欠佳……概而言之,出現事故的原因除醫療設備落後之外,似乎隻有一個醫術的問題了。
果真如此嗎?不能否認,醫療服務質量的優劣與醫務人員醫術的高低有著密切的聯係。但是,如果透過表象看本質,恐怕醫療事故頻發的原因除了醫療設備落後之外,也不僅僅隻是醫術問題,在許多情況下還存在醫德方麵的問題。實際上,醫術的高低也是檢驗醫務人員職業道德優劣的一個重要尺度,一個醫務人員,隻有具備了良好的職業道德,才會有強烈的責任心和緊迫感,自覺主動地鑽研業務,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醫術。反之,一個醫務人員如果不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他是不會主動刻苦地鑽研業務的,如此醫術又如何高得起來?另一方麵,由於職業道德欠缺,醫務人員對工作敷衍塞責、得過且過,對病人麻木不仁、漠不關心,無論醫術有多高,其醫療服務質量也好不起來,也難免發生種種醫療事故。
鑒於此,最讓人擔憂的還不是醫療設備落後與醫術低下的問題,而是醫務人員醫德的欠缺,醫療設備和醫療技術方麵的問題自然不能忽視,應該逐步地加以解決,但醫德方麵的問題更應該引起有關部門足夠的重視。俗話說:“本固枝榮”,“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對於一個醫務人員來說,醫德才是本,是源,醫術是枝,是流。隻求術不講德的結局會令人不寒而栗。試問:從奧斯維辛集中營日處理量竟達一千具的高效焚屍爐,到日本侵略軍七三一部隊在中國人身體上試驗的細菌武器,哪一樣不是出自德日的高級研究人員之手?他們哪是蠻荒之人?他們個個都是精英階層的了不得的人物啊。
醫院是救死扶傷,施以人道,救人於危難的聖潔之地,醫護被喻為白衣天使。在廣大就診者的眼中,醫生、護士是他們生命延續的最後一道屏障,是他們康複的希望。醫護更應該出於人性善良的本能,利用先進的醫療設備和高超的醫療技術,解就診者之苦,揚醫院之名,從而贏得就診者的心,形成一種融洽的、良好的醫患關係,並且使醫院的生存空間得以進一步拓展,走上更加良性發展的道路。
然而,現實中卻存在著與此相悖的另一種尷尬的醫患關係。有些就診者認為醫護高傲、冷漠、脾氣大,難於溝通或不敢溝通;有些醫護認為就診者刁蠻、無理取鬧,無層次而不與之溝通。於是就出現了前腳邁出醫院的門,康複回家,後腳就罵醫院的奇怪現象,更有甚者有違職業道德的事情發生,這對醫院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我們無法對就診者提更多的要求,因為他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是消費者,而我們是提供醫療服務的部門。所以消除醫患隔閡,首先從自身做起。徹底改變我們冷漠、傲慢的態度,轉變我們大家子氣、大脾氣的思想,捫心自問:假如就診者是我們的家人,我會怎麼辦?真真正正一切以病人利益為中心,尊重和理解就診者,設身處地地替就診者著想,幫助他們解除痛苦,用人性的善良去對待每一位來醫院就醫的就診者。因為他們能選擇你的醫院就醫,就是對你醫院極大的信任,這種信任是醫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財富和命脈!人人都應該珍惜!摒棄冷漠和孤傲,充滿關懷和互助,去善待每一位就診者!
仁愛為懷,是我們醫務工作者的道德準則。孫中山先生主張“不獨要求其根據法律行事,且勉其以道德立身”,醫務工作者除了依法行醫之外,還要以道德立身,亦即懷抱仁愛之心。任何人如果不能真正了解仁愛,便不可能有真誠的服務,卻極可能假借服務的美名,來遂其私欲。
在醫務人員中提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是什麼新名詞。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就在《大醫精誠》中開宗明義指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參見郭文友著:《醫古文》,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版。 此篇警世大作,一直是中國醫務工作者的行醫“誓詞”。它也應當成為我們醫生立身處世的教條。常言道誠則靈,縱觀古今醫壇,多少飽學之士無不以“誠”體會醫道之神聖!多少蒼生大醫無不以“誠”濃縮人生之精華!確實如此,無大慈惻隱之心,普救含靈之苦的人,則難取醫之真諦。什麼是“精誠”?勤奮好學、精益求精、尊重科學、誠待就診者、誠守道義就是精誠。那種“紅包”所至、“精誠”為開的人是不能成為好醫生的,是不允許在醫院行醫的。
人們的道德水平與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密切相關,與社會風氣和所在單位提倡什麼也是有關的。加強管理,其目的就是通過製度化和科學化的管理,促進醫院的各項建設,形成一個嚴謹的管理體係。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醫護人員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的建設是醫院管理的基礎。在醫療市場經濟帶來的激烈競爭和人與人之間利益關係的緊張中,醫院的辦院方針必須靠道德覺悟來緩衝,必須在醫務人員的思想上牢固建立良好的道德思想,消除社會上不良的影響,自覺規範個人的思想和行為。
國家製定的《醫務人員醫德規範及實施辦法》闡明:醫德,即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是醫務人員應具備的思想品質,是醫務人員與病人、社會以及醫務人員之間關係的總和。醫德規範是指導醫務人員進行醫療活動的思想和行為的準則。包括了:(一)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時刻為病人著想,千方百計為病人解除病痛。(二)尊重病人的人格與權利,對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別、職業、地位、財產狀況,都應一視同仁。(三)文明禮貌服務。舉止端莊,語言文明,態度和藹,同情、關心和體貼病人。(四)廉潔奉公。自覺遵紀守法,不以醫謀私。(五)為病人保守醫密,實行保護性醫療,不泄露病人隱私與秘密。(六)互學互尊,團結協作。正確處理同行同事間的關係。(七)嚴謹求實,奮發進取,鑽研醫術,精益求精。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術水平。這就是我們醫務人員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起碼的道德準繩。
北京語言大學的留學生莫裏斯來自西非的貝寧,他告訴記者,有些同學對中國的醫院不太放心。一名亞美尼亞同學生了病,竟然打電話讓媽媽在家鄉的藥店買了藥再寄過來。
老外寧肯這麼眼巴巴地等著千裏之外的藥品,也不肯走進中國的醫院,這是為什麼?外國人對中國醫院和醫生有什麼看法?記者對此進行了了解。
〖CX3〗〖JZ〗醫院樓梯的台階很高,走起來不順當
莫裏斯說,中國醫院治病沒什麼問題,他對中國醫院相當信任,有些同學多慮了。莫裏斯上本科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名同學因闌尾炎住院,莫裏斯眼看著他在中國醫院裏順利康複。
在同學住院的那段時間裏,莫裏斯的廚藝得以施展——醫院的飯同學吃不慣,在供應時間上又很苛刻,早一點晚一點都不行,莫裏斯經常自己做了送到醫院去。走在醫院的樓裏他感到有一點不便——樓梯的每個台階都特別高,像他這樣的大個子走起來都不是很順當,何況是那些身體較弱的病人。
是醫院的環境嚇退了一些老外嗎?莫裏斯說,其實同學們比較在意的還是中國醫生的態度。有些人嫌中國醫生話太少。有時候,自己難受得要命,以為得了什麼大病,到醫生那兒一看,醫生就是那麼幾句話:“感冒”,“開點藥”,“沒事了”,“行了”。同學自己不放心,隻好打電話叫家裏人寄藥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