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新波:總理是很好的人,很有善心的人,在映秀災區我與他老人家握了第二次手,他的手是非常溫暖和柔軟。他對醫療衛生改革也傾注了很多心血。但是總理關心敗血病患兒這件事反映問題的另一個方麵。總理關心的孩子就能送到最好的醫院,這本身就是一個思想觀念的問題!總理要關心的人很多,總理關心著全國人民,難道總理“親自”關心的就得到好的醫療?這,這好像、好像什麼了吧?為什麼我們不可以不讓總理“關心”,我們也能給百姓良好的醫療服務呢?能不能不用總理自己掏錢,不用民眾自己捐助掏錢就可以解決大多數人的看病問題呢?全國白血病的患兒很多,總理可以每一個人都給一萬嗎?
某報記者:現在很多老百姓(我指類似我等,現在身體還扛得住,沒有被病痛折磨的),也許醫療花不了很多錢,自己也能支付。但是看到很多人公費全包什麼都免費,就感覺非常不平衡。總理救孩子的故事,其實我去采訪就是為了看看那些沒有被總理陽光照耀到的孩子。我知道跟李瑞(總理救助的小孩)同病房的10歲小男孩,他找到了血型一樣的臍帶血,現在高危可能活不過3個月,但是醫院要他35萬元,少一分不行。這個小孩很可憐!但是後來他媽媽說,因為小孩有了新農合保險,所以在目前花費的10多萬元中,政府已經報銷10萬元了。
廖新波:一萬元能夠解決問題嗎?一位白血病患者的藥費是多少呢?
某報記者:如果要移植骨髓或者臍帶血,要花費35萬至40萬元。但是中國有400萬白血病人……
廖新波:是不是所有同一地區的白血病小孩都得到這10萬元的補助呢?
某報記者:不可以啊,很多孩子連查都沒有查出是白血病就死了。
廖新波:這又說明預防、體檢和產前檢查的重要性。
某報記者:這跟傳說中的“治未病”差不多。
廖新波:如果我們的婦幼工作是到位的,國家是重視的,可能很多重大疾病就可以預防。但是公民的健康意識是需要培養的。你可以注意我關於“現代醫學模式”的論述
某報記者:我們可以從醫學模式的轉變,找出對指導醫療衛生政策製定或者新的醫療改革方案的製定上具有以下三方麵的優點:
第一,在病因上,由單因果模式向綜合因果模式轉變。現代醫學不再簡單地把人看成是純生物學的人,而是把人看成自然和社會相統一的整體人。
廖新波:我說的是我們的醫改方案沒有按照現代醫學模式去規劃和涉及,依然是“以疾病為中心”,依然是抱著“大病統籌”狹隘的醫療政策不放,也許這就是財政部和發改委與衛生部的重大分歧點!
某報記者:這個說法第一次看到,很牛,很有哲學的意味!
廖新波:唉,看來你是很有研究的!醫學本身就很哲學,尤其中醫學具有博大精深的哲學道理。扁鵲三兄弟論醫的故事你知道吧?
某報記者:哈哈,迅猛的百度了一下,了解了扁鵲三兄弟的故事。
廖新波:有一個非常好的經濟學數據,就是說,我們在貧困地區投入增加1%所產生的效益,是在富人地區的4倍。你是很有能力的!所以,我在你的身上投入要很多,才能產生效益!
某報記者:您講的這點,跟我本身專題的立意很相似!其實我想寫的東西,曾經看過一篇來自於某領導的文章,說的是醫療費用的公平使用問題,用“二八定律”說醫療資源的使用時說的,後來我找不到原文……其實我的立意,是為了寫醫改會改變這種“官貴民賤”的格局。
廖新波:他說的是對的!但是話題很沉重!這反映我們國家醫療資源極度的不平等,要實現均等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有很多坎要跨,尤其是部門利益。
某報記者:是的,之後我采訪過劉國恩教授,他認為之所以是這種格局,是由於中國是通過行政權力分配醫療資源,以關係為導向,以地方的實力和受到重視程度為分配原則。
廖新波:要改變這種所謂“官貴民賤”的格局,最關鍵的是執政理念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