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廣場聖火(1)(1 / 2)

第二十一章  廣場聖火(1)

武慕北深吸口氣,緩緩地道:“等。”

風帽之中,武青煙眉頭一軒,道:“等?”

武慕北點點頭,道:“日光祭司高滌塵、月光祭司許聆風、青龍使徒龍劍生、虎王孫加上我,該來的護法都來了。明日,總壇安排幾個護法在聖光寺先行朝見聖女。我們靜觀其變吧。”武慕北麵色平淡如水,麵對窗欞負手而立,一對小而明亮的丹鳳眼閃爍著睿智的光芒。

窗外黑幕中風雨瀟瀟,雨滴敲打竹葉,清脆悅耳。猶似大音希聲的英雄讚歌,煞是動聽。

※※※

辛江位於王城南麵,由西向東緩緩流淌。

王城螺旋狀街區位於辛江以北,圍繞中央皇宮圈圈向外擴散。其中布滿數條縱貫線,分別垂直於螺旋狀街區向四麵八方散射。

其中有條縱貫線起始於皇宮正門,由北至南筆直通往南麵辛河。這條中軸線聞名天下,名曰光明路,被視為王城脊梁。而在它末端,便是光明帝國皇帝巨資打造的鎮國寺廟——聖光寺。

聖光寺重簷疊脊,香煙嫋嫋。遠遠望去,寺廟上空霞光陣陣,瑞氣升騰。

黃瓦紅牆的正殿阿修羅宮殿宇雄峙,金碧輝煌。它位於中軸線末端,背靠皇宮,麵朝辛江,坐北朝南,方方正正。朱漆大門上鑲茶杯大小的銅釘,莊嚴肅穆。上方牌匾上“阿修羅宮”四個大字金光閃閃,流光溢彩。

阿修羅宮門外有九九八十一級階梯,下麵是九百丈見方的大廣場。廣場正中央祭壇上,是一尊三足兩耳的方形巨鼎,鼎身鏤刻上古時期的銘文、圖騰和楔形文字,通體赤紅,幾欲滴出血來。

鼎內燃燒熊熊聖火,終年不滅。火是拜火教的宗教圖騰,象征光明之神。而聖光寺前廣場赤鼎中的聖火,卻是拜火教最高級別聖火——帝國之火。點燃此火的儀式長達一年,需要拜火教五門四十五會齊心協力,組合整個光明帝國各大州教徒貢獻的一千零一座聖火。這些貢獻聖火的教徒來自各個階層,包括祭師、士子、貴族、武士、牧人、農民、獵手、商賈等等。

其中,天火,即南疆天隕大裂穀火焰必不可少。

帝國之火由聖光寺通過繁瑣儀式淨身的教徒保持燃燒不滅,以便接受來自全國各地拜火教徒的頂禮膜拜。

由於聖火由五門四十五會教徒從八荒六合采集而來,因此黃、赤、黑、青、白不停地變幻著顏色,美輪美奐。由於光明帝國與拜火教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帝國之火除了宗教意義,還代表皇室的光輝榮耀,象征著光明帝國皇權的至高無上。

赤鼎祭台下十丈開外處,圍繞四尊巨大雕塑。雕塑均為靈獸,高五丈,守護聖火、赤鼎、祭壇。

正北方為黑色玉雕,塑成玄龜盤蛇的玄武之形。玉雕上龜若磐石,靈蛇夭矯。玉石來自極北烏州,采集壽桃島烏寒玉打磨而成。玉雕中空,裏麵灌滿了北海海水和極北冰川雪原的冰雪之水。

正南方赤色石雕,塑成朱雀之形。尖喙銳目,火羽利爪,振翅欲飛,尾羽猶似火樹銀花。赤石來自南疆丹州,以天隕大裂穀紅砂石雕刻而成。

正東方青色木雕,塑成青龍之形。鹿角蝦眼,鳳爪獅鬃,鯉鱗蜃腹,夭矯崢嶸。青木來自遼東青州,取遼東皇後沼澤巨樹樹幹雕刻而成。

正西方白色金雕,塑成白虎之形。吊睛白額,頭綻王字,威武雄壯。白金來自西部瓊州,以西部叢山峻嶺深處至尊金礦所鑄,白光閃閃。

雕塑旁,祭壇四角落聳立四根炎金色石柱,高十丈,鏤刻火焰、圖騰和楔形文字。而祭壇以中州之黃土堆砌而成,整個廣場也以黃土磚鋪砌。

拜火教活佛光明聖女蒞臨王城,今日為教內護法朝見聖女。日光祭司高滌塵、玄武使徒武慕北提前來到廣場,單膝跪在祭壇之上,向赤鼎行拜火禮。在巨鼎和四大靈獸之下,兩條人影渺小得猶似塵埃。祭壇之下,每隔三步,便有名赤焰旗教眾侍立。紅柱、雕塑之下,人影依然渺小猶似芥子。

天空依然陰雨綿綿,鼎中聖火熊熊燃燒,兀自不滅。在如此神聖之地,二人也不敢撐傘。還好雨勢不大,身上衣衫也並未淋濕。

光明聖女來王城後,今日將首次在正式場合露麵。她將首先會見教內職位甚高的幾名祭司、使徒,接受他們的朝拜。不過直到此刻,別說聖女,就是幾個護法都未到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