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你的經濟生活地盤1(2 / 3)

比如許多明星沒有主動納稅的習慣,甚至逃稅漏稅。還有許多演出的組織單位在給明星勞務費的時候,宣稱是稅後款,而實際根本沒有代繳個人所得稅,對此明星們一般也不會太追究,更不懂得要索要代繳憑證,以至於自己日後身陷“逃稅門”,也沒有證據,無法為自己辯解。相比而言,西方國家人們的納稅意識就比較強,而且也會保留納稅憑證,這既體現了公民依法納稅義務的責任感,也是一種維護納稅人權力的自我保護行為。

美國著名魔術師大衛·科波菲爾2001年第一次到廣州演出時,曾因納稅問題發生過一場小風波:在演出前一天,他要求主辦者為他提供足額扣繳個人所得稅的完稅憑證,代扣代繳方卻打算到演出後才繳稅。大衛得知後,態度強硬地表示,如果這樣,他拒絕演出。

在中國,盡管大家都可以到稅務部門開完稅憑證,但很多中國人沒有這種意識。對大衛的做法,僅僅理解為‘人家外國的明星納稅意識強’,是淺層次的。這說明,依靠製度納稅比依靠良心納稅更科學。”研究稅務的學者分析說,外國人如果在中國沒有依法納稅,會被限製出境。大衛離開中國時,完稅憑證是必需的文件。另外大衛索要在中國的完稅憑證,對他個人是有好處的。因為他回國納稅時,在中國納的稅可以抵扣,避免了在美國的雙重征稅。

依法納稅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納稅人也享有知情權,此外還包括保密權、稅收監督權等。在一個國家稅收應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把稅收用於國家的基礎建設,社會福利,等等。隻有國家真好用納稅人的錢,隻有真正讓公民知道自己所繳納的稅款是用於造福社會,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公民的枘稅意識。

8.2看病貴不貴,關鍵看保障——城鎮醫療保險

民間有一句順口遛,叫“有什麼別有病,沒什麼別沒精神”。大家都不想生病,因為生病是一個勞民傷財的糟糕事,一個是因為生病了自己難受,上醫院打針吃藥一通折磨,自個難受,還得讓家裏人操心,再一個原因,現在人們也生不起病,隻要上一趟醫院,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感冒,也得花上百來十塊。看病難,看病貴已經成了現代人的一塊心病。

不過生病這個事情,可不是可以商量著來的,越怕什麼越來什麼,如果哪天,天有不測,真要生了大病,麵對成千上萬甚至十萬百萬的醫療費,那可怎麼辦呢?這種風險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萬一遇到,想靠個人的力量來應對,幾乎不太可能。這個時候如果你買了一份醫療保險的話,可能就能讓你輕鬆應對了。

醫療保險是為補償疾病所帶來的醫療費用的一種保險。職工因疾病、負傷、生育時,由社會或企業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或物質幫助的社會保險。如中國的公費醫療、勞保醫療。今後中國職工的醫療費用將由國家、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以減輕企業負擔,避免浪費。

醫療保險也具有保險的兩大職能:風險轉移和補償轉移。即把個體身上的由疾病風險所致的經濟損失分攤給所有受同樣風險威脅的成員,用集中起來的醫療保險基金來補償由疾病所帶來的經濟損失。

醫療保險可以分為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兩大類。社會醫療保險是國家製定的,其中針對城鎮中最基本的兩類人群職工和居民,國家分別製定了不同的保險體係,一個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另一個是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製度。而商業醫療保險是由保險公司推出的醫療保險項目。

1998發布的《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的決定》中規定:

基本醫療保險費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用人單位繳費率應控製在職工工資總額的6%左右,職工繳費率一般為本人工資收入的2%。隨著經濟發展,用人單位和職工繳費率可作相應調整。

另外,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由統籌基金和個人帳戶構成。職工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全部計入個人帳戶。用人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於建立統籌基金,一部分劃入個人帳戶。劃入個人帳戶的比例一般為用人單位繳費的30%左右,具體比例由統籌地區根據個人帳戶的支付範圍和職工年齡等因素確定。

統籌基金和個人帳戶要劃定各自的支付範圍,分別核算,不得互相擠占。要確定統籌基金的起付標準和最高支付限額,起付標準原則上控製在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額原則上控製在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的4倍左右。起付標準以下的醫療費用,從個人帳戶中支付或由個人自付。起付標準以上、最高支付限額以下的醫療費用,主要從統籌基金中支付,個人也要負擔一定比例。超過最高支付限額的醫療費用,可以通過商業醫療保險等途徑解決。統籌基金的具體起付標準、最高支付限額以及在起付標準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額以下醫療費用的個人負擔比例,由統籌地區根據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則確定。

對於不是城鎮職工的普通居民,或是下崗職工,他們的醫療問題又如何解決呢?

為實現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醫療保障體係的目標,國務院決定,從2007年起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不屬於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製度覆蓋範圍的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包括職業高中、中專、技校學生)、少年兒童和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都可自願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城鎮居民醫保與城鎮職工醫療保險麵對人群不同。城鎮職工醫保主要麵向有工作單位或從事個體經濟的在職職工和退休人員。城鎮居民醫保主要麵對具有城鎮戶籍的沒有工作的老年居民、低保對象、重度殘疾人、學生兒童及其他城鎮非從業人員。

此外,兩者的繳費標準及來源也不同。城鎮職工醫保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共同繳納,不享受政府補貼。城鎮居民醫保繳費標準總體上低於職工醫保,在個人繳費基礎上政府給予適當補貼。所以,兩者的待遇標準也不同。城鎮居民醫保由於籌資水平較低,醫療待遇標準總體上略低於職工醫保。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設立最低繳費年限,達到繳費年限(男25年、女20年)的,退休後不再繳費即可享受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不設立最低繳費年限,必須每年繳費,不繳費不享受待遇。這裏要提醒一點的是,職工醫療保險如果停交三個月以上,就會被注銷賬號,不能補繳,重新繳納後,繳費年限重零開始計算,所以在轉換工作時一定要留意自己的醫保是否被新單位及時繳納。

在實際生活中,特別是當我們遇到比較大的疾病時,醫療保險的作用就會比較明顯的顯現出來。比如:

廣東的劉先生是一位在職職工,每個月他個人按其繳費基數的2%、用人單位按其繳費基數的7%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按照廣州城鎮職工的平均月薪3780元來算,他的公司需要繳納274.6元(包括約10元的重大疾病醫療補助金),而他每個月需要繳納75.6元。

前不久,劉先生在醫院檢查發現鼻子裏麵長了個息肉,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做了全身麻醉下的手術治療,住院9天,共花費了近12000元。12000元一個鼻息肉手術,是不是很令人咋舌?但是梁先生卻覺得不貴,為什麼呢?劉先生表示,這12000元的醫療費,職工醫保直接記賬7500元,結算時自付了4500元,在住院結束後,由於劉先生還買了商業保險,商業保險又給報銷了近6000元,兩相一加,梁先生不僅一分錢的醫療費都不用自己出,還能小賺一點。

在上麵的這個例子中,我們發現,劉先生不但作為職工享受國家城鎮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待遇,而且他自己還購買了商業醫療保險,正是這兩者的結合,才使得他在遭遇大額醫療費時,沒有感到經濟的壓力,能夠從容應對。

我國目前現行的社會醫療保險政策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門急診費用,二是住院費用。一般來說,門急診費用約有80%由自己承擔。一筆萬元左右的住院費用,一般自己承擔比例約為30%,而一筆10萬元左右的大病住院費用,20%由自己承擔。此外,社會醫療保險還有嚴格的限製。新藥、進口藥、貴藥都不在社會醫保報銷範圍之內。對於交通事故所造成的醫療費用,社會醫保是不報銷的。除此之外,在疾病期間經常發生的費用,比如營養費、護工費、誤工費等更不在報銷範圍之內。

所以,有充足社會保險保障的人士,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題下,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商業醫療保險也是有益的補充。商業醫療保險作為社會醫療保險的補充,合理購買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風險和利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