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你的經濟生活地盤1(3 / 3)

商業醫療保險可以分為普通醫療保險、意外傷害醫療保險、住院醫療保險、手術醫療保險、特種疾病保險,根據給付的金額與治療費用是否掛鉤又分為津貼給付型醫療保險和費用型醫療保險。費用型醫療保險是根據客戶實際發生的醫療費用支出按保單約定的保險金額給付保險金,目的是補償客戶的醫療費,理賠時需要客戶出具門診或住院發票,理賠範圍與“社保” 基本一致。津貼給付型醫療保險其設計原理實際是考慮被保險人在住院期間,因病假導致的工資損失,因此合同約定按住院天數給付補貼費用,它不考慮實際住院發生的費用,和實際經濟損失無關,屬於“定值保險”的一種。

建議大家在購買商業醫療保險時,首先要考慮報銷醫療費用的問題,其次再考慮到因為住院所產生的損失補償問題。所以建議沒有社會醫療保險的人首先投保費用型,之後考慮購買津貼型。有社會醫療保險的人投保住院醫療保險,可考慮購買費用型和津貼型互補。

8.3未雨綢繆先防老——養老保險

你知道中國的老人現在有多少嗎?以北京為例,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市老年人口總數已突破254萬人,占到人口總數的15%,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是擺在社會麵前的一個巨大問題。

每個人都有父母,每個人也都會老去,解決老年人的生活問題,不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負累,而是我們年輕人的責任,我們是否為這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做好了準備呢?對自己負責的年輕人,也該從現在開始就關心自己的未來生活,關心自己老了以後的生活著落,這樣不僅僅是解決自己的問題,也是解決社會和國家的問題。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還不發達,為了使養老保險既能發揮保障生活和安定社會的作用,又能適應不同經濟條件的需要,以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此,我國的養老保險由三個部分(或層次)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養老保險,第二部分是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第三部分是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

基本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險五大險種中最重要的險種之一。

補充養老保險,是指企業在滿足社會統籌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為補充基本養老保險的不足,幫助企業員工建立的超出基本養老保險以上部分的一種養老形式。它屬於團體壽險的一種。補充養老保險屬商業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是中國社會養老保障體係三層次中的核心部分。

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是由職工根據個人收入情況自願參加的一種養老保險形式。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由職工個人自願選擇經辦機構,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基金由個人所有。

我們平時說的社保裏麵的養老保險就是指基本養老保險,它的繳費比例分作以企業參保和以個體勞動者參保兩類。其中各類企業按職工繳費工資總額的20%繳費,職工按個人繳費基數的8%繳費,職工應繳部分由企業代扣代繳。如果是個體勞動者包括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按繳費基數的18%繳費,全部由自己負擔。

那麼,養老保險繳費基數又是如何確定的呢?

核定繳費基數以上年度職工社會平均工資(簡稱社平工資)為基準。企業職工凡工資收入低於社平工資60%的,按60%核定繳費基數;高於社平工資60%的,按實際工資收入核定繳費基數,但是最高不得高於社平工資的300%。如果是個體勞動者可以在社平工資以上至300%的範圍內,自主確定繳費基數。

例如:如果你是個體工商戶或是一個自由職業者,你在2003年4月參保基本養老保險時,應該繳納多少保費呢?河北省公布的2002年度省社平工資為每月747元,因此你的繳費基數可以在747~2241元之間自主選擇。全年繳費金額最少為:747×18%×12=1613.5元,最多為:2241×18%×12=4840.6元。

不過,我們也發現現在有些公司的員工,不願意繳養老保險,他們寧願單位把補貼直接打入工資,雖然這樣做會舍棄國家補貼的那個大頭,為什麼呢?因為他算了這麼一筆賬。如果一個人20歲參加工作(非事業單位),每年單位和個人繳納的養老金共約8000元左右,到退休共需交納40年,相對於繳納的金額,現在每年相應的退休金大約30000元左右。如果把這比錢存在銀行裏會是怎樣一個情況呢?

1.如果按平均銀行年利率3%計算,工作40年到退休,繳納的養老金連本帶息共計:

8000×(1.030+1.031+1.032+……+1.0340)=8000×75.349=602792元

按每年30000元的退休金計算,我要活到80歲,才能將這筆錢全部拿回來。但是,由於不是一次性給付,在之後的20年中,這筆錢還將產生利息,計算如下:

602792×1.0320-30000×(1.030+1.031+1.032+……+1.0320) =1056393-805842=250551元

結論:按平均年利率3%計算,我如果能夠活到80歲,所謂的養老保險讓我損失25萬元。

2.如果按平均年利率2%計算:

8000×(1.020+1.021+1.022+……+1.0240)=8000×60.3555=482844元

按每年的退休金30000元計算,退休之後我還得活16年,才能拿回以上全部的本息。但同樣不是一次性給付,之後的16年中,同樣還有利息:

482844×1.0220-30000×(1.020+1.021+1.022+……+1.0220)=649473-559044 =90429元

結論:按平均年利率2%計算,我如果能夠活到76歲,所謂的養老保險讓我損失9萬元。

這筆賬看起來似乎沒有錯,我們的眼光不能光看到自己繳納的保險費,雖然從現在的角度算自己40年、50年之後的賬。不過從長遠和曆史的角度來說,國家這樣安排肯定有全盤的考慮,我國的養老保險製度,是從計劃經濟時代轉型過來的,經過幾個階段的調整,慢慢由原來的全部由企業支付,變成了現階段的個人和企業共同承擔。

1992年10月前,我國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由企業支付,當時計劃經濟企業比較多,所以都有企業來負擔,企業入不敷出。

1992年10月至98年6月,我國開始有養老保險製度,實行統賬結合,就是個人開始建立個人賬戶,但是由個人自己支付養老金又不現實,養老金由國家、企業、個人共同支付。

1998年7月至2005年12月,2號令開始實行,企業繳納的錢進入個人賬戶的錢越來越少,從最初的6%到03年的3%。而自己繳納的錢進入個人賬戶是越來越多,從5%到8%,賬戶的錢越來越少了。

2006年1月至未來,183號令開始實行,企業不再為個人賬戶繳納,繳納的20%部分全部進入社會統籌(支付現在退休人養老金),而個人繳納8%,全部進入個人賬戶。

我們發現,這種轉型使國家依靠企業和個人的力量,終於解決了計劃經濟體製下遺留的,特別是國企改製後的一大批人的養老大問題。現階段退休的人,他們在1992年10月前根本沒有個人賬戶,如果按照個人賬戶支付的話,退休金太少,於是這部分錢就由我們現在在職的人單位繳納的20%和國家財政補貼來填補空帳了。如果我們這些現在的年輕人在未來某一天退休(正常男60,女幹部55,女工人50),那麼養老金先由大家這幾十年自己繳納的8%支付,到你個人賬戶的錢沒有的時候,開始由企業繳納的社會統籌20%支付。不過那個時候的20%,是那個時候在上班的年輕人企業為其繳納的20%了。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繳納的每月養老保險,企業繳納的錢不是給我們,是給現在已經退休人的,而當我們退休後,自己繳納或者說自己攢的錢花沒了,那就要花當時在職人企業繳納的錢了。所以我們繳的養老保險費並不是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用在了上一輩人身上,而以後我們老了,則是由下一輩的人來養我們的老。當然這隻是對目前情況的一種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