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文化藝術(3 / 3)

十四、漁翁捉蚌

民間舞蹈“漁翁捉蚌”流傳於鄞州區布政鄉宋嚴王村,該舞蹈是晚清和民國時期宋家花大頭班和太平會經常演出的節目之一,頗受群眾歡迎。

“漁翁捉蚌”故事情節簡單集中:一個在槎湖修煉得道的湖蚌成了精怪,每逢八月中秋夜就要出湖賞月。蚌精所到之地,都要興風作浪,以致湖水四溢,令百姓頻頻遭殃。湖岸有漁民祖孫二人,決心為民除害,冒著生命危險,下湖與蚌精展開搏鬥,並以機智和勇敢製服了蚌妖。從此,百姓安居樂業。

該舞蹈在表演、道具運用以及鑼鼓點使用等方麵,充分吸收、借鑒了戲曲藝術,其取材又與浙東水鄉風情習俗相合,迎合了民眾的欣賞習慣,故深為當地民眾所喜愛黃樹炎主編《寧波風俗舞蹈》第56頁,寧波市文化局、寧波市民舞集成編委會。。

十五、石浦盾牌燈舞

盾牌燈舞原為東南沿海一帶祭祀抗倭勇士的燈會,象山縣昌國衛有流傳。

昌國衛一年有三次燈會:元宵、清明、十月初一。每次燈會五六百人,以清明節、十月初一最盛,俗稱“還會”。會中有“高蹺”、“拋彩瓶”、“長短無常”、“抬城隍”、“三十六缸”等舞蹈與雜技節目。廟中蠟燭高燒,燈會隊伍穿插行進,舞燈人包頭、繪臉,紅衣、綠褲、紮腿,腰圍響鈴,穿過東南西北門,邊舞邊前進,鈴聲悅耳,響及鄉裏。

據民間傳說,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9年),戚繼光調任閩浙抗擊沿海倭寇。當年每日五更三點,戚將軍必親臨校場指揮練武。練武時,四周星火點點,刀光閃爍,進退有序,令圍觀百姓喝彩不斷,並大大助長了軍中士氣。戚將軍見此情景,又據抗倭需要,特意組織了一支。從此,當地就有了“盾牌老槍,昌國老將”之語。昌國衛也日益興旺,一時間竟變成了八千之眾的大村集,成為明州府內罕見的人煙稠密之地。

但倭寇並不就此甘心,仍時有進犯。最大一次糾集五千海盜,大規模向昌國衛侵擾。此役相當殘酷,戰爭中,戚繼光有一子與眾多將士一起陣亡於當地王子嶺。為懷念陣亡將士,百姓紛紛建造祠堂廟宇,一時竟有十廟九祠堂供奉靈位。據此,盾牌燈舞也多了一層含義:元宵燈會象征一年練兵開始,清明迎會用於祭祀祖先亡魂,十月初一慶祝勝利和豐收。這一習俗經久不衰黃樹炎主編《寧波風俗舞蹈》第80頁,寧波市文化局、寧波市民舞集成編委會。。

十六、鯽魚燈舞

鯽魚燈舞是東南沿海漁民在喜慶豐收燈會中表演的一個舞蹈。象山縣石浦昌國衛一帶有流傳。

該舞蹈自元宵前夜上燈,正月十八日落燈。鯽魚燈舞因隊形嚴整、舞姿優美並有吉祥如意象征,為四鄉八鄰爭相邀請表演。

鯽魚燈舞的衍生,據傳有這樣一個過程:大約400年前,有陳氏兄弟三人為逃兵亂來到昌國東門外的半邊山落戶。後來陳氏老三練就一身海上本領,成為當地有名的船老大,並與黃老大女兒黃玲花結婚。

黃玲花巧於手藝,尤擅紮活靈活現的黃魚燈。鄉鄰羨慕黃玲花所紮魚燈,爭相仿效。

第二年春汛,黃玲花分娩剛三天,北風突起,雷鳴電閃、山搖海嘯,當地出海漁船無一生還。沙灘邊黃玲花指天罵海,撕光衣褲,拔光頭發,咬碎牙齒,身體化作一塊礁石。當地由此也有了“陳寡婦礁”。每夜,陳寡婦礁閃閃發光,人們隻要輕呼“寡婦礁”,就能免禍得福。人們感戴黃玲花以身引航的恩德,紛紛紮起黃魚燈懸掛,以紀念黃玲花。

後來,當地漁民又為感謝白龍潭鯽魚娘娘恩賜當地百姓豐衣足食,每年元宵節又紮製各色鯽魚燈懸掛。昌國衛一帶燈會從此更加紅火,家家以魚燈上門為榮,伴燈舞為幸黃樹炎主編《寧波風俗舞蹈》第30頁,寧波市文化局、寧波市民舞集成編委會。。

十七、石浦舞魚燈

舞魚燈是石浦民間的傳統節目,深受人民大眾的歡迎。石浦民眾在春節、元宵節和“六月六”廟會期間,都成群結隊地歡舞魚燈。其間有表現魚化龍的鼇魚燈、墨魚燈、黃魚燈、鯧魚燈、鰳魚燈、鯉魚燈、鯽魚燈、蝦燈和蟹燈等,色彩豔麗繽紛,可掛吊,可舞動。舞魚燈的隊伍十分壯觀,有牌旗、牌燈、彩旗、花燈、樂隊等。20多名小夥子頭裹白巾,身穿對襟襖,腰紮綢帶,興致勃勃地人手高舉一盞魚燈衝蕩回旋,魚貫歡舞。此時,鑼鼓樂隊使勁敲擊,號角喧天,鞭炮齊鳴,絢爛多彩,熱鬧非凡。

現在的石浦魚燈舞基本形式為四盞牌燈、龍珠、魚燈(龍頭魚身)在前,緊跟著的是黃魚燈、鯧魚燈、馬鮫魚燈、馬尾豚燈、帶魚燈、蝦燈等。表演者以中年婦女為主,每隊的表演人數為28人,樂隊10人。表演形式特征為:演員手持魚燈棒,以原始的小碎步跑為主體動作,加上翻、滾、跳、舉、躥等動作,形象地反映了魚在海裏跳蕩遊動的快樂情景和遊動規律。表演隊形先出場為兩直隊,然後變為交叉形,其中以圓形隊伍分A、B兩組作躥跳動作,A上B下,B上A下,體現了魚在海裏爭食嬉戲的習性,方形、螺旋形等隊形體現了魚在魚群生活的趣味性,後加對跳動作、旋轉的隊形,增加了魚群蹦上躥下的靈活性與趣味性,具有浙江沿海特色和文化內涵。該舞2004年在寧波市第二屆農民藝術節展演中獲優秀表演獎,2006年被公布為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現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蔣燕紅《石浦魚燈舞》,《民間文化(中國文化產業)》2007年第10期。。

十八、爵溪漁鼓

象山縣爵溪漁鼓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爵溪曾是古戰場,祖先有擂戰鼓的傳統,爵溪又是有名的漁村,百姓素以出海打魚為生。為祈求出海平安、魚蝦豐收,鑼鼓(當地人稱漁鼓)和戲曲表演在民間十分盛行,其中尤以新年和小黃魚汛季最盛。如今的象山縣爵溪漁鼓突破原有的器樂合奏的表演形式,變為鼓、舞表演結合的廣場舞蹈形式,充分運用手鼓、腰鼓、鞋鼓等,強化了“漁鼓”濃濃的地域特色,既展現鼓舞的恢弘氣勢,又展現江南漁家婦女俏、巧、柔、剛的性格,散發出濃鬱的地域文化特色。

表演時,50名男女身穿漁家盛裝,湧向“沙灘”,在鼓、鑼、鈸等多種民間樂器的伴奏下翻轉騰躍。一身湖藍的漁家姑娘手上持著漁鼓,腰間係著漁鼓,就連腳尖上也嵌著漁鼓,她們舞動著婀娜的身姿,身上的漁鼓鼓聲隨著動作變化而變化:時而渾厚時而清脆,時而短促時而綿長。身著紅色對襟短衫的漁家漢子,手持紅黃相間的鯉魚鼓穿梭其中,或舞動或敲打,精神抖擻,配合默契“寧波旅遊網·寧波民俗”之“象山爵溪漁鼓”。。

第三節民間絕藝

一、寧海平調“耍牙”

“耍牙”實際上是寧海平調表演中獨具的一門絕活,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耍牙”起源於寧海一種古老的逗兒遊戲,如果大人不讓兒童去一個不該去的地方,而兒童偏要去,大人便以手指扳開自己的嘴巴,睜大眼睛露出牙齒,對他說:“哇,那裏有大眼貓!”以此來嚇唬小孩。

巧用這一靈感且首先將其搬上舞台的是清道光年間的寧海平調藝人楊景嶽和楊景嵐兄弟。楊氏兄弟將這種嚇唬小孩的遊戲加上唾手可得的道具材料,開創了以“牙齒”進行表演的“耍牙”絕技。

“耍牙”最重要的道具就是牙齒。傳說藝人最先是以獵取野豬方式獲取獠牙,後因這一途徑不大容易得到獠牙,就用重兩百千克以上的公豬的牙齒代替。

“耍牙”一般應用在寧海平調“小金錢”一戲的“獨角龍”身上。表演前,飾演“獨角龍”的演員先將兩顆獠牙用膠布固定在鼻孔中,再秘藏起幾顆獠牙(用於接下去的口中表演)。表演時,鼻孔中的兩顆牙齒不動,口中表演的獠牙根據需要有四顆、八顆甚至十顆。演員口中含著獠牙,時而快速彈吐,時而刺進鼻孔,時而上下左右歙動,或有兩顆刺出鼻孔,尤其是有兩顆牙始終藏於口內,仍要唱、做、念、打。這一“絕活”可與四川的變臉藝術相媲美,是一種粗獷中不失細膩、野性中凸現靈動的“變口”技藝。主要分一含、二咬、三舔、四吞、五吐幾個步驟,塑造出劇中獨角龍不可一世的驕橫之態,令人歎為觀止馮允千編著《寧海平調》第70頁,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年版。。

後來“耍牙”又相繼被其他劇種所吸收,比如金華烏劇、黃岩亂彈等,隻不過這些劇種中的“耍牙”都沒有超過六顆的。多年以來,就像“變臉”的名氣蓋過了川劇一樣,“耍牙”絕技的知名度也幾乎超過了平調這個劇種本身,逐漸成為寧海的文化名片。

二、千工床

床是昔日寧波人最講究的家具,曾有“生男備眠床,生女備嫁妝”的民諺,現在珍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和寧波博物館的骨嵌雕刻千工床以及藏於寧海縣城隍廟的千工床是寧波千工床的典型代表楊古城、曹厚德《精雕巧嵌千工床》,《浙江工藝美術》1998年第2期。。

寧波千工床做工講究,程序繁複,精雕細刻的吉子花是寧波雕花床裝飾的主要特色,因其耗時千工而得名“千工床”。

寧波千工床一般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稱為“拔步”,又叫踏步,是床沿前的小平台,踏板離地約15~20厘米,深約80厘米,寬度約200厘米。設有雕花柱架、掛落、倚欄、花罩等,精雕細琢。右邊置點燈櫃,左側放馬桶櫃。後半部是臥床本體,除了再一道雕花門罩、垂帶、遮枕外,床內有的還設有書架擱板、角櫥、錢箱、點心盒、防身器具等,其深度達150~200厘米。床三麵圍有拆卸式雕刻或彩繪屏風,工藝複雜,並裝飾天然色料。這種踏步式架子床好似房中之房,體現出中國古代百姓的寢居生活特點和傳統理念。20世紀30年代,寧波當地著名匠人用三年時間製作了一張千工床,集寧波地區傳統工藝之大成,該床存留至今,工藝之精堪稱絕無僅有。

千工床多以鬆、杉、樟、梓、楠、銀杏等木材為之,這些木材質地細膩,木紋優美,氣味芬芳,有些還能防腐、防蟲,是雕刻千工床的上乘材料。近年來,骨木嵌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陳明偉與另外15名工匠以現藏寧波博物館的一張製作於1864的千工床為藍本,耗時3年,花費180多萬元,仿製出千工床見《寧波晚報》2010年12月24日,亦見“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之“骨木嵌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花3年時間仿製出清代千工床”。。

三、萬工轎

寧波“萬工轎”,享有“天下第一轎”美譽。2007年,萬工轎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並參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節”。

珍藏在寧波博物館的這頂金彩炫目、華麗高貴的寧波花轎是民國時期產品,現已成為珍稀文物。花轎高3米,長1.5米,寬0.95米,重量在200千克上下,由八肩抬。花轎的轎頂由五座大小繁簡不等的牌樓組成,一尊金光閃耀的“魁星”躍立正中的荷花上,亭角是群龍舞頂,飛簷翹角則是鳳凰展翅。轎簷四角有一塊朱金人物龍頭花板,高浮雕薑子牙渭水垂釣遇文王、文王推輦接子牙。緊貼著轎頂下部是最為精彩的16塊朱金轎簷花板,雕有鯉魚跳龍門以及劉關張三英戰呂布、劉備招親、長阪坡趙雲單騎救阿鬥等《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每塊花板懸掛金銀彩繡排穗。轎簷花板下部至轎的底板製有上中下前後圍與側圍,以麒麟送子和百子喜慶的彩繪玻璃為主,配有喜鵲鬧春、龍鳳呈祥等吉祥圖案和各色花卉。全轎共有300多個人物,栩栩如生。整座花轎的雕刻件都漆朱貼金,金碧輝煌。

寧波“萬工轎”的神奇之處在於其工藝複雜、精細。據說製作這樣一頂轎子,需一個工匠費時一萬個工作日,故稱“萬工轎”。這種“萬工轎”是寧波著名的傳統工藝——朱金木雕的代表作,集朱金木雕工藝之大成塗師平《十裏紅妝新娘夢——天下第一轎寧波“萬工轎”鑒賞》,《寧波通訊》2009年第7期。。

四、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位於寧波市海曙區馬衙街西段,係秦氏後裔、舊時寧波錢業巨子秦潤卿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所建祠堂,以南北為縱軸線,由照壁、前廳、戲台、中廳、後樓、左右廂房等組成一個規模宏大的木構建築群。平麵布局呈縱長方形,占地近2000平方米。前有幽靜的馬衙漕,後靠天一閣藏書樓,環境幽雅。

秦氏支祠整個建築最突出的是工藝裝飾,融合了木雕、磚雕、石雕、貼金、拷作等民間工藝,施用了大量的朱金木雕,使該建築金碧輝煌,氣勢宏偉,成為寧波民居建築藝術集大成之作。尤其是秦氏支祠的戲台,彙雕刻、金飾、油漆於一體,流光溢彩,熠熠生輝。戲台的屋頂由16個鬥拱承托,為單簷歇山頂,穹形藻井由千百塊經過雕刻的板榫搭接構成,盤旋而上,牢固巧妙徐輝《浙東寧波地區朱金木雕藝術探析》,《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年第3期。。2001年6月25日,秦氏支祠作為近代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並入天一閣文物管理之中。

五、泥金彩漆

寧波的漆器工藝曆史悠久,距今有7000年曆史的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隻塗有朱紅漆的木碗,便是一很好的見證“中國寧波網”之“工藝品”。。

寧波泥金彩漆以中國生漆為主要原料,其做法是將金箔研成粉狀,與大漆調和采用或塗或填的方法。漆器以木胎為主,也有以竹片、竹編為胎。以朱紅和黑色為漆器的基本色調。傳統的製作方法有紋飾在透明的漆膜裏麵的沉花,紋飾在漆膜表麵的平花,用堆塑、嵌鑲等手法使紋飾出於漆膜表麵的浮花等三大類,而浮花工藝為寧波漆器傳統工藝中較有代表性的手法。漆器的裝飾以金為主,有描金、貼金、堆金、追金、開金、平金等手法,題材有花鳥、山水人物及寓吉祥如意的圖案等。

六、十裏紅妝

“十裏紅妝蹈青出,一張錦被曬晴香。”【宋】楊萬裏《雨中問訊金沙》,見《禦定佩文齋廣群芳譜》卷四十二《花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十裏紅妝”是形容舊時浙江寧波、寧海一帶民間嫁女的氣派場麵。舊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褲鞋履、首飾、被褥以及女紅用品等細軟在迎親時隨花轎發送外,其餘的妝奩大至床鋪,小至線板、紡錘,都由挑夫送往男家。在發嫁妝時,大件家具兩人抬,成套紅腳桶分兩頭一人挑,提桶、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埕罐等小件東西盛放在紅扛箱內兩人抬。床桌器具箱籠一應俱全,日常所需無所不包,蜿蜒數裏的送嫁妝隊伍經常從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蕩蕩,仿佛是一條披著紅袍的金龍,洋溢著吉祥喜慶,炫耀家產的富足,故稱“十裏紅妝”。

關於“十裏紅妝”的起源,在浙東一帶有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南宋時康王趙構被金兵追到寧波西鄉,一個農家姑娘在曬場上用籮筐把康王罩起來,把金兵給騙了過去。康王被救後,就向姑娘說明了真實身份,並承諾:“等我政權穩定了,派人抬姑娘去皇宮,報答救命之恩。”並相約以肚兜為憑,隻要把這個肚兜掛在門口就行了。第二年,康王來尋救命恩人,結果村子裏有姑娘的人家門口都掛起了肚兜,皇帝的使者無法判斷哪家姑娘是真正的救命恩人。無法實現承諾,皇帝日夜不安,隻好下了道聖旨:“浙東女子盡封王”,即女子出嫁時可享受公主的待遇,鳳冠霞帔,嫁妝可以雕龍刻鳳。從此,浙東女子出嫁享受半副鑾駕儀式,新娘可以鳳冠霞帔,嫁妝可以雕龍刻鳳,塗朱貼金,並日臻奢華。

金兵追擊趙構到寧波確有其事,但宋高宗趙構是否曾被寧波姑娘所救則難以考證。一則古老的傳說使一方土地的結婚禮俗絢麗而獨特,這在傳統民俗文化中十分少見。自南宋以來,寧海就有了盛妝嫁女的習俗。清代,由於海運交通發達,商業繁盛,當地物質生活富庶,奢華的紅妝婚俗達到了全盛階段。無論家境貧富,紅妝是當地姑娘出嫁必不可缺的嫁妝。紅妝不僅是浙東地區婚俗文化的載體,也是當地經濟發展的佐證。寧海的“十裏紅妝”婚俗至今仍有部分傳承方豔、胡巍《十裏紅妝古越風——感受“十裏紅妝”經典之美》,《美術大觀》2009年第3期。。2008年,寧海“十裏紅妝”婚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