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晁打結龍流傳於象山大徐。全龍七節,共有七十二陣法,常用油長蛇陣、梅花陣、大蟹陣等。
奉化市九節龍達百餘條,蕭王廟鎮何家村的二十四節布龍和溪口區的大張、公棠,江口區的前葛村十八節布龍都較有名氣。
1奉化布龍
奉化布龍因起源於奉化而得名,是全國較有影響的代表性龍舞之一,相傳迄今已有800多年曆史。它是由敬神、娛神等逐步發展而來。奉化布龍用竹篾製成骨架,又以布料作龍麵、龍肚,故名。舞得活、舞得圓、神態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龍的主要藝術特征。
整個奉化布龍舞蹈由盤、遊、翻、跳、戲等基本動作和“小遊龍”、“大遊龍”、“龍鑽尾”等過渡性套路動作組成。舞者動作矯健,舞姿變化多端,能使布龍造型生動,真正達到“形變龍不停,龍走套路生”的境界王月曦編著《奉化布龍》封底,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年版。。
奉化布龍講究起承轉合,富有觀賞性,新中國成立後曾多次代表省、市赴京演出,獲得很高榮譽。1955年赴京參加全國農民業餘音樂舞蹈會演,榮獲優秀演出獎;1988年參加國際旅遊年全國舞龍大賽榮獲銀獎;1997年參加全國龍舞藝術節榮獲最佳獎和“玉璽杯”獎;同年9月參加全國萬裏長廊現場會比賽榮獲金獎;1999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參加“迎澳門回歸中華布龍大賽”榮獲銀獎;2004年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開幕式大型文藝晚會《風從東海來》的優秀節目評選中榮獲金獎。1996年奉化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布龍)之鄉”,2005年奉化布龍被浙江省政府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大嶴龍舞
大嶴龍舞是寧波民間舞蹈的又一精彩代表。大嶴村地處鄞東南橫溪水庫上遊,緊鄰奉化,是具有700多年曆史的山鄉古村。每逢旱年,請龍降雨成為延綿不絕的習俗。
大嶴龍舞起源於一段傳說。相傳大嶴金峨山上有條龍,被稱為金峨老龍。舊時每逢幹旱,當地的百姓就去金峨山迎龍取水,求龍下雨,後來果然下了場雨。人們為了感謝金峨老龍的恩典,便演了三天三夜的龍王戲。
大嶴村民間龍舞隊已有100多年曆史,特別是自1937年以來,幾乎從未間斷過,每逢村裏、鄉裏有重大活動,或是節慶期間,都可以看到龍舞隊的精彩表演,既增添了節日的氣氛,又使村民獲得了樂趣。
大嶴村目前共有東海金龍隊、神龍隊、少年龍仔隊、男女龍舞隊四支龍舞隊,50餘人,皆為九節龍。九節龍外形美觀、別致,龍頭彩繪閃光,飾以珠翠,龍節內用竹篾紮成,龍身用細鋼絲支撐,龍身長17米,圓徑28厘米,舞蹈動作變化多樣,技巧高,速度快,難度大,整套動作體現快、靈、活的舞蹈技藝,創有龍出世、梅花結頂、回龍身、小四龍、翻龍肚、四方龍、四門龍骨、搖龍船、滾地龍、兩節搖船、連跳龍、龍門陳、龍打結、大四門等20多套動作。表演時間20分鍾左右,舞蹈一氣嗬成。
1999年12月在全國百龍大獎賽中,大嶴村金龍隊和神龍隊分獲金獎、銀獎參見“寧波旅遊網·寧波民俗”之“大嶴龍舞”。。
二、獅舞
獅舞是流行於我國各地的民間舞蹈,起源於唐代,經過千餘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國廣大人民喜愛的舞蹈樣式之一。獅舞在寧波城鄉也流行較廣,寧波市區及鄞州、餘姚、慈溪、寧海、象山各縣(市)均有舞獅的傳統習俗,其中尤以寧海的獅舞最具特色,影響最大黃炎樹主編《寧波獅舞》第1頁,寧波市民舞集成編委會、寧波市文化局。。
寧海獅舞俗稱“打獅子”,又稱“獅子燈”,在寧海流行甚廣。相傳曆史上舞獅盛行的高峰時期,全縣共有300多個舞獅班,現寧海城鄉尚在活動的舞獅班仍有50多個。每年一到元宵節或與佛教有關的節日,寧海各鄉鎮都會組織形式各異的獅子班,走鄉串戶,投帖聯係,鑼鼓喧鬧,以示敬祖迎神、辟邪驅妖。一般的舞獅班有十幾人,大的甚至有幾十人。獅舞有獨舞、對舞、群舞,以三獅共舞為多,一雄一雌一仔,邊舞邊敲鑼打鼓,以表演“搶五燈”為最精彩。在獅舞演出過程中,舞獅後麵常常接著表演各種武術,如舞拳、弄棒、跳桌、爬行、倒走、耍刀等,最後由一表演者滾鋼叉馴獅而終場。
三、跑馬燈
“跑馬燈”是寧波的一種民俗活動,始於清道光年間,遍布寧波民間,春節盛行。寧波童謠裏有一句“正月跑馬燈,二月放風箏”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403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它以歌舞形式寓意為“躍馬揚鞭”、“馬到成功”,“萬馬奔騰”、“欣欣向榮”,來迎接春節、慶賀新春。
據民國《鄞縣通誌》記載:正月“十三夜,各家以秫粉作團,如豆大,調之圓子。享祖先畢,少長鹹食之,取團圓意。鄉間好事少年挈童子數人衣彩衣冠武士帽,擊馬燈於其身之前後為跑馬之戲,敲小鑼鼓,口唱俚曲,童子往來舞其間。”可見春節跑馬燈是寧波人民的節令傳統習俗。
寧波跑馬燈一般會在祠堂、廟宇、天井、廣場甚至挨門挨戶演唱拜年,扛令旗者為領隊,說的是吉利話,唱詞含尊敬長輩之意。寧波人民不僅喜歡觀看跑馬燈,而且所到之處,主人皆要贈送年糕、大米等食物或者紅紙包賞金,故馬燈班中專有一個人負責收贈禮,並分給跑馬燈者以示酬勞。
馬燈用竹條製成馬狀,糊以彩布,前段馬頭、馬上身,後段馬下身、馬尾,馬頭與馬頸處能上下活動。表演者多為10歲左右孩童,一般有6個孩子,胸腹前後掛紮馬燈,左手拎馬頸,右手執馬鞭,邊跑邊唱,一個接一個來回奔跑,變換陣式、隊形。表演時一老者領唱,邊舞邊唱“馬燈調”。跑馬燈活動中還有個不可缺少的人物稱“大頭和尚”,原型據推測應該是濟公,他一般由大人表演,戴著個大大的胖娃娃麵具,手裏拿個破扇子,調皮地東耍西弄。
跑馬燈的伴奏主要是中國民族樂器鑼、鼓、胡琴等。出馬時吹長號,曲調一般以馬燈調為主,唱詞不固定,隨機應變即興演唱;跑馬燈時鑼鼓伴奏,息馬時弦樂伴奏,氣氛十分熱烈、歡快陳立春主編《寧波實用大全》第405頁,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版。。
四、大頭和尚
大頭和尚是在鄞州農村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每逢新春節日,民間舞蹈“大頭和尚”總要以“太平會”的名義,走村串戶,活躍在鄉村的祠堂、庭院,向民眾拜年,消災祈福,恭賀新春。
大頭和尚的表演者將紙糊的大頭套在頭上,以兩個分帖子的人領路,挨家挨戶分帖,口講吉利話。待戶主出錢後,就在門上貼上賀年帖,然後再進行表演。大頭和尚麵具誇張,人物變形,動作機械、詼諧、滑稽,鑼鼓節奏別具一格,充滿歡樂氣氛陳立春主編《寧波實用大全》第405~406頁,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版。。
五、蕩湖船
寧波所屬各地有“蕩湖船”、“滾獅子”等民間舞蹈,抗日戰爭時,寧波百姓曾運用這些舞蹈形式,表達新的內容和人物。
蕩湖船的道具是用小木條和篾竹紮成的一個小巧玲瓏的船形,“船”上糊彩紙,以求美觀。因“船”以紙糊,重量很輕,(中艙)一女青年可用帶子將船艙掛在肩上表演。表演時,女青年用手作劃槳姿態,後船艄一男青年作竹篙撐船勢。二表演者上半身露出船艙麵,均化妝。“船”前行中,微微擺動,以示優美。
抗戰時,《蕩湖船·勸郎參軍殺敵》以五更調配樂表演,宣傳抗日救國。表演時,胡琴、篤板伴奏,男女演員邊舞邊唱。情節中,(中艙)女青年與(後艙)男青年是一對新婚夫婦,新娘熱情鼓勵新郎抗日救國,上前線殺敵,以此表達出一個普通農村婦女的美好心靈,並以此激發人們抗日救國的意識參見“寧波旅遊網·寧波民俗”之“蕩湖船”。。
六、賽龍舟
賽龍舟為江南水鄉的民間習俗。寧波的賽龍舟一般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相傳是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劃龍舟是表示人們競相營救的意思。後者則為寧波的中秋節。除舉行廟會外,賽龍舟可增加節日娛樂氣氛。舊時寧波城區賽龍舟主要在塘河中舉行,以鄞縣的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龍(船)首高昂,劃船人服裝與舟同色,一人立於舟前敲鑼指揮,一聲炮響,龍舟齊發,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於耳,場麵甚為熱烈,先到終點者為勝。
七、泗門采蓮船
采蓮船流傳於餘姚泗門一帶,其內容表現了一對父女水上采蓮的喜悅心情。
餘姚市泗門采蓮船傳入泗門不到一百年,常見於曆史上的迎神賽會和節日集會。表演時,父女二人一人一船,船上搭有彩架,船下無底。表演者從船底進船內,肩背彩船和彩架,兩手擋住船邊,表演起舞。目前所見采蓮船一般為兩船對舞,表演者各戴大頭麵具(一戴老頭麵具,一戴姑娘麵具),著清裝。基本步伐為圓場步,表演時似水上漂遊,起伏蕩漾黃樹炎主編《寧波燈舞》第7頁,寧波市文化局、寧波市民舞集成編委會。。
八、八盞馬燈
馬燈舞是寧波廣為流傳的民間舞蹈之一,而八盞馬燈唯獨鄞西橫街鎮象南村白象橋所有。
八盞馬燈源於1911年,為慶祝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而在原有馬燈舞基礎上創立的,第一代藝人以郭乾豐、周明春等為代表,至今已傳至第十代。
八盞馬燈的馬燈以竹骨紮馬架,用彩布裝飾而成。馬分前後兩節,分別係於表演者的胸前腰後,如騎馬狀,表演也由原來的四盞(隻)增為十人,均為兒童,八人騎馬,二人執旗槍。為增加觀賞性,於1992年增為兩隊十六盞馬燈,四支門槍。表演時,左手拎馬頸,右手握馬鞭,在鼓樂聲中或疾馳或跳躍,或交叉竄奔或變換隊形,舞者步履輕快,腰胯穩健,上身端直,雙肩屈伸,目光炯炯有神,表演出一種振奮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氣概黃樹炎主編《寧波燈舞》第7頁,寧波市文化局、寧波市民舞集成編委會。。
九、餘姚犴舞
犴舞是餘姚獨有的、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源於河姆渡遠古先民的圖騰崇拜,在傳統的民俗活動、宗教儀式等民風習俗中保留下來,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近代犴舞由清代的餘姚張氏家族繼承下來,至今已傳到第五代。
據說犴是長江流域河姆渡先民的圖騰,犴舞是河姆渡先民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為表達對犴圖騰的崇拜而衍生出來的一種民間舞蹈,它起源於先民對犴神話的崇敬,是河姆渡稻作文化的產物,是先民模糊集合思維的產物。在每年農曆的十二月二十五,人們用稻草紮為犴形,然後送到江塘海邊拿火焚燒,送犴過年,以此來祈求太平。同時,在村口、街頭、村莊重要公共場所等處,舉行表演儀式,完事後將犴舞的道具送到堂屋、宗祠等地方。
餘姚犴舞裏犴的形狀比較獨特,犴的頭跟狗差不多,又稍微有點像狐狸,喙分上下兩頜,中間露出舌頭,下頜有紅色的短須,上頜有鼻,左右有雙眼,眼圈生黑毛,眼球呈黑球狀,頭上長著兩角兩耳。犴的頭部是紅色的,身子是黃色的。從身段上來看,不了解的人會認為它跟龍很像,但犴是沒有鱗的,背脊上有華須分披在兩邊,尾巴分上下兩叉,頭尾共七節。在餘姚民間,犴舞不但有祈神、娛神的功能,而且還有娛人的功能,是當地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舞蹈,也是全國其他地方所沒有的一種民間民俗舞蹈孤品,僅屬於餘姚,而且就其舞蹈的陣法、舞蹈語彙來看,又獨具特色,是難得的一種民間民俗舞蹈真品。
十、造趺
造趺又稱“肩背戲”,亦稱“造型”、“造臉”,俗稱“馬嘟嘟”,已有150多年曆史。它是由10歲左右的少年男女站立在青壯年男子肩上邊舞邊唱念做打的一種民間舞蹈,盛行於寧波市北侖區柴橋鎮穿山村、三山鄉、梅山鄉一帶。
造趺最早始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逢陰曆二月初一至初五,有以孩童裝扮童男童女、八仙過海等形式騎在成人肩上,但不表演。到了光緒年間,已從騎在成人肩上發展為有站立的形式,但不開腔及耍弄刀槍。直到民國初期才有了唱腔和鑼鼓伴奏,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表演形式。
造趺常出現於廟會及重大活動中,站在肩上的少年俗稱“天盤”,下麵走著的成年男子俗稱“地拌”。“天盤”全靠上半身表演,步伐變化全靠“地拌”配合,要達到上下一致、渾然一體,難度很大,因此格外引人注目,惹人歡喜。
十一、木偶摔跤
木偶摔跤是流傳於餘姚泗門一帶的民間民俗舞蹈,是餘姚的地方戲,是寧波乃至全國獨有的一種民間舞蹈樣式,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木偶摔跤源於餘姚市泗門鎮,相傳約有百餘年的曆史,屬越地民舞。真人大小的一對木偶穿戴晚清服飾,形態風趣幽默,相互對峙,纏臂搭肩,扭在一起,隨急急風鑼鼓聲,兩個木偶你推我搡,左滾右翻騰,表演活靈活現,滑稽逗人。
木偶摔跤由一人操作表演,演員在衣罩下麵俯伏身軀,匍匐漸行,演出時掌握輕重緩急,快慢有序,環環緊扣,保持緊張氣氛。
木偶摔跤主要技藝動作有兩虎對峙、進退拉鋸、仙鶴甩嘴、蒼鷹噙雛、餓狼撲羊、背水惡戰、出奇製勝等。現為餘姚民間藝術一絕,是一種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民間舞蹈。
十二、車子燈舞
車子燈舞是一種流行於餘姚陸埠一帶的民間舞蹈,該舞最早起源於隋朝,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曆史。
相傳隋煬帝下揚州時,為粉飾太平盛世,下旨要全國設燈慶賀,並提出“天上有多少星,地上要有多少燈”,各州府縣衙便嚴令百姓出燈慶賀。當時的餘姚地域尚屬南楚,為蠻荒之地,人口相對稀少,為完成上述嚴令,則每家每戶得多出燈飾。陸埠一帶地處四明山北側,沿山多為羊腸小道,運輸皆用獨輪車,百姓便把燈籠掛插在獨輪車上,既可達到多出燈籠的要求,又可方便在小道上迎巡。因燈掛插在獨輪車上,人們便稱此燈為車子燈。
車子燈的出現,給當地民眾增添了一種新的娛樂工具和形式,隨著曆史的推進,車子燈迅速融入了當地民間的慶典活動,民間藝人通過改飾燈型、設計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等,漸漸地由簡向繁、由淺入深,慢慢形成了一套表演車子燈舞的動作,並配置鑼鼓、音樂等作為伴奏,才成了今天的車子燈和車子燈舞。
十三、奉化把酒上筵
100多年來,在奉化民間廣泛流行一種婚禮舞蹈——把酒舞(也稱“把酒上筵”),是昔時當地人家舉行婚禮時一個頗有吸引力的表演節目。
把酒上筵在“拜天地、祭祖宗、向長輩賀客致敬”的婚禮儀式後表演。表演時,新娘頭戴鳳冠,著婚禮花襖、長白裙和龍鳳布鞋,右手小指係一精致大手帕;送娘或陪娘身著旗袍。兩男醜角,一個扮成花臉老太婆,一個扮成小老頭。花臉老太婆身著大襟衣裳和肥大的燈籠褲,頭紮黑布所做帽條,帽條邊沿縫上金線條和花紋,帽條後支著一隻約70厘米長的角(俗稱“羊角頭”),耳上佩兩隻小麥餅或兩隻鵝蛋殼,兩頰有大紅印;小老頭則把前額上的頭發結成小辮,手拿一把破折扇,身著皮襖,二人裝扮以滑稽可笑為要。
把酒上筵一般表演15分鍾左右。新娘從落台場碎步到左台角前,兩旁由送娘、伴娘相扶。小醜從上台場到台角前,相互行禮作揖,前後交換台位;交換時新娘雲步,而小醜學新娘走路,以引人發笑;二人轉身行禮作揖,再交換台位,轉身作揖,自桌邊三步進、一步退往裏走,至桌角,同時轉身,往外走到桌前,相互作揖。如此反複三次,再回原地交換台位。小醜轉身做“斜托掌”動作,要新娘試學,新娘不肯,但在送娘催促下,新娘三進一退舞步至台左角轉身做斜托掌,小醜又想出難題再考新娘,被送娘攔住為止。
把酒上筵音樂伴奏以民間小調“柳青娘”為基調,樂器除了笛子以外,還可配上嗩呐,以增加氣氛。由於該舞表演不是很熱烈,十分需要音樂烘托歡樂氣氛。
1956年,奉化縣文化部門在溪口區下蹕駐村挖掘整理了該舞蹈,把原來純粹的婚禮儀式表演搬上了舞台,並在全省農村業餘文藝調演中獲三等獎。從此,這一過去由少數有錢人家舉辦婚禮時表演的舞蹈,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黃樹炎主編《寧波風俗舞蹈》第30~32頁,寧波市民舞集成編委會、寧波市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