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語
寧波文化長期以來得益於農耕文化、海洋文化、商幫文化、佛教文化以及移民文化之熏染,在眾多文化交織熏染乃至整合過程中,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寧波長期處於“中央政權”控製的核心之外,並不屬於冀朝鼎先生所言之“基本經濟區”的範圍,這種與王朝統治若即若離的態勢反而使寧波地域文化較古代中央政權控馭的“核心區”文化顯得更有特色,更具多元性。可以說,寧波“風物”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種特殊的地域優勢。
自古以來寧波就是“川澤沃衍,風俗澄清”之地,“四明八百裏,物色甲東南”【清】胡文學編《甬上耆舊詩》卷二十三《沈世君問寧波風土應教五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得古代的寧波已經是“民無饑乏之慮”,“山有金木鳥獸之殷,水有魚鹽珠蚌之錯”,“衣食常充,倉庫恒實,榮辱既明,禮節甚備”《浙江通誌》卷九十九《風俗上》。。特定的地理環境、長期的文化積澱與勤勞務實有機結合,從而產生了寧波特有的“風物”內容。因此,寧波的“風物”就是寧波這一方水土造就的一方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也構成《寧波風物誌》的主要內容:“海定則波寧”是寧波稱謂的出處與來源,注定了寧波港灣的輝煌與璀璨;人生禮儀、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宗教信仰是承載寧波人千百年來的精神家園;諺語與傳說反映著寧波民眾的價值判斷;名優特產是寧波特定地理環境的特定貢獻;院士之鄉是寧波人聰明才智的真切表現;商界巨賈是寧波人敢為天下先的經典;文化藝術是寧波人追求超越和實現夢想的又一港灣;“闖蕩世界、造福桑梓”是寧波商幫的金色名片;“書藏古今,港通天下”既是寧波的過去和明天,也是今日世界關注的焦點。
寧波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在細細訴說著寧波曆史的過去與迷惘,溪口美景承載著近代以來曆史的沉重與滄桑,四明山色記錄著抗日英雄奮勇殺敵的壯舉和輝煌,天一閣藏書書寫著寧波民眾的精神期望;寧波是一座旅遊之城,古橋、古跡、古書、故事、故人在述說昨日的故事,“港灣雄姿”、“跨海大橋”展現著今日寧波的壯美與希望;寧波是一座美食之城,海鮮獨味天下,甬菜口齒生香;寧波是一座海洋之城,海釣、海港、海防組成海洋文化的獨特風光;寧波是一座貿易之城,“走遍天下,不如寧波江廈”正在重拾往日的榮光;寧波是一座活力之城,創新日新月異,經濟蒸蒸日上;寧波是一座幸福之城,社會和諧安定,保障機製健全,民眾安居樂業,精神向上奮發;寧波更是一座愛心之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奉獻愛心,扶危濟困是寧波人的風尚。如果說人生禮儀、婚喪嫁娶、文化藝術、宗教信仰和語言傳說是構成寧波“風”的主要內容的話,那麼名優特產、花木鳥獸、秀美景色就是寧波“物”的重要體現。不論“風”也好,“物”也罷,都是寧波人的寶貴財富,是寧波的驕傲。
社會的昌明與滄桑巨變,使得寧波“風”雖不斷變遷,但勤勞聰明的寧波人卻在持續創造寧波“物”的輝煌。如今,活力寧波、文明寧波、經濟寧波和海洋寧波這艘巨型“方舟”已經開始新的征程,她以寧波千百年來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動力,以新的風尚新的物質創造為載體,承載著近600萬寧波人民的期望,乘風破浪,續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