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文化藝術(1 / 3)

第十章文化藝術

1880年,“串客班”到上海演出後又改稱“寧波灘簧”。1924年,因“寧波灘簧”在上海屢遭禁演而改稱“四明文戲”。1938年上演時裝大戲後又稱“改良甬劇”,直到1950年,這一劇種才正式定名為“甬劇”蔣中崎編著《甬劇發展史述》第1頁,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

1950年5月,由上海回甬的賀顯民、徐鳳仙、金玉蘭與原在甬的王文斌、沈桂春等人組成鳳仙甬劇團,在民樂劇場演出現代戲。主要演員還有徐秋霞、黃君卿等。劇團先後編演了《多情的少年》、《啼笑皆非》、《結婚的痛苦》、《媽媽不要哭》、《美姑娘》、《春夢》等新戲,贏得觀眾熱烈歡迎。

鳳仙甬劇團於1952年回上海,改名“堇風甬劇團”。該團在寧波爭取了大量的甬劇新觀眾,擴大了甬劇的影響,並培養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代青年演員,為寧波市甬劇團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1953年7月,寧波市甬劇團成立,主要演員有原鳳仙甬劇團的金玉蘭、徐秋霞、陳月琴、黃君卿、張德元、王文斌和青年演員黃再生、餘盛春、汪莉珍、汪莉萍等,王文斌任團長。甬劇團在進行唱腔音樂改革的同時,堅持創作現代戲,並逐漸形成了以演現代戲為主的劇團建設新路子蔣中崎編著《甬劇發展史述》第72頁,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先後演出《小二黑結婚》、《雷雨》、《未婚妻》等現代戲。後又編演了《三縣並審》、《王鯤》、《田螺姑娘》、《亮眼哥》、《紅岩》等新戲,從劇本到舞台美術、音樂唱腔、演員表演都有所創新。其中《王鯤》一劇,連演146場,培養了曹定英、楊柳汀等新一代優秀青年演員。當時甬劇團演出區域擴大到餘姚、上虞、新昌、嵊縣、紹興、杭州、嘉興、湖州、麗水、金華、象山、三門、天台、臨海及上海鬆江等地。

“文化大革命”期間,寧波市甬劇團被迫解散,至1976年恢複“中國寧波網·天下寧波幫”之“寧波戲曲話滄桑”。。目前甬劇專業表演團體僅存寧波市甬劇團一家。

2姚劇

原名“餘姚灘簧”,又被稱作“燈戲”、“燈班”,主要流行於浙江餘姚、慈溪、上虞、紹興各縣市,是在當地民間歌舞曲藝“走馬燈”、“跑旱船”、“采茶籃”、“雀冬冬”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清乾隆年間,餘姚的燈班開始從業餘發展到專業,從生旦“對子戲”發展到“四花四旦”的“八勿拆”,演出地域也從餘姚本地擴大到杭嘉湖地區。民國初年,姚劇進入上海演出。進入上海後的姚劇受蘇灘、申曲、常錫灘簧等兄弟劇種的影響,演出劇目逐漸豐富,表演水平也有所提高。因用餘姚地方方言演唱,故時稱“餘姚灘簧”。

姚劇的表演樸實、粗獷、自然,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江南農村特色。特別是在演唱上,念白用餘姚方言,通俗淳樸,唱腔優美淳厚,節奏明快,往往一兩句唱詞順口而歌,猶如鳥語,故在紹興一帶姚劇又被稱為“鸚鵡戲”、“鸚鵡班”。

1953年,餘姚灘簧小組成立,1956年定名為“姚劇”,同年9月餘姚姚劇團成立。姚劇劇目以反映農村現實生活為主,其題材多為愛情婚姻,其劇目主要有傳統小戲《王媽媽》、《賣花線》、《打窗樓》等72出,另有現代戲《半夜雞叫》、《強盜與尼姑》等。

姚劇的唱腔淳樸優美,節奏明快,富有鄉土氣息,由基本調和小調兩部分構成。基本調常用的是“平四”和“緊板”;小調共有40餘首,或為江南民歌,或為明清俚曲,音色醇厚,節奏輕快,雅俗共賞,並富有鄉土氣息。

3寧海平調

寧海平調是一種產生在寧海,流傳於象山、黃岩、溫嶺、臨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的地方戲。據考證,寧海平調起源於明代中後期,成書於清代中期,興盛於清末民初,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

寧海平調的表演富有特色,采用曲牌聯綴、前唱後幫和鑼鼓伴奏,它和它的姐妹劇種新昌調腔、侯陽高腔、鬆陽高腔等劇種齊名,被譽為浙江“八大高腔”,而且被《中國戲曲大辭典》、《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等認定為中國古老劇種之一。

寧海平調為後人保留了大量的傳統戲曲文化信息。據近年研究表明,它擁有明清之際產生的《小金錢》、《金牛嶺》、《潞安洲》、《天門陣》、《白門樓》、《禦筆樓》、《百花贈劍》、《貴妃醉酒》、《陳琳救主》、《偷詩趕船》等傳統劇目100餘部、曲牌300餘首,以及多種罕見的表演絕技。其中《小金錢》百餘年來與耍牙的技藝緊密結合,成為寧海平調中最富有特點的代表劇目。2006年5月20日,寧海平調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馮允千編著《寧海平調》第6頁,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年版。。

4甬昆

甬昆又名“寧波昆劇”,是昆劇的一個支脈。清乾隆年間傳入寧波,太平天國後逐漸興盛起來。寧波本地人叫它“本班”,以區別於溫州的“永昆”,金華、台州、黃岩的“草昆”,以及嘉興的“興工”等昆腔劇種。甬昆曾經在寧波地區的鄞縣、鎮海、奉化、慈溪、餘姚、寧海、象山等地廣泛演出,盛極一時。

甬昆在表演、音樂、行當、服裝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做功”更為突出。比如它專有一類被稱為“五毒戲”的劇目,每一出曲調優美動聽,並伴有“和腔”。甬昆在很長時期內不分家門,全由旦角串演。比如《西廂記·長亭》一折戲中,張生、紅娘、鶯鶯、馬夫、車夫全由旦角扮演。甬昆的伴奏樂器有二胡、高胡、三弦、琵琶等,並配以大鑼大鼓,氣氛十分熱鬧。

20世紀20年代,由於京劇大盛,甬昆卻發展到以演武打戲為主,唱腔為次,不顧劇情需要,隻圖場麵熱鬧,結果使原來的昆曲唱工愈見削弱,與傳統的表演藝術距離越來越遠,完全離開了昆曲的藝術風格,背離了觀眾的欣賞習慣和要求,甬昆一蹶不振,戲班停業,演員星散,從此銷聲匿跡陳立春主編《寧波實用大全》第401頁,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版。。

二、外來戲曲1越劇在我國300多個地方性劇種中,越劇是具有較大影響的劇種之一,現在已成為浙江、江蘇、上海、福建等省市的重要劇種。越劇發源於浙江紹興嵊州市(原嵊縣)一帶,因紹興是古越國所在地,該地興起的戲曲也就被稱為越劇。

越劇的前身是落地唱書。1906年,落地唱書搬上舞台,經曆了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從嵊州經紹興、寧波、杭州到上海,發展成為有全國影響的地方戲曲。

1906年,越劇創始人之一馬潮水等組建“的篤班”男班進入餘姚、奉化演唱。1915年,越劇首次進入寧波市區演出,影響逐漸增大。1950年,寧波青年文工團、鎮海越劇團成立,1956年寧波市越劇團成立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384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

越劇唱腔清悠婉轉,優美動聽,長於抒發細膩的內在情感,贏得廣大觀眾的歡迎,促進了自身的繁榮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

2京劇

清末,京班“大四喜”自天津來甬演出,武生王桂卿等演出於郡廟戲台,引起轟動。名演員小達子、於菊仙等曾來甬獻藝。此後,大春台、大連升、新大吉升等戲班先後來甬。民國初年,城區有京班10餘家,其中老大鴻壽、宋翔記、老翔記等較著名。1916年,上海、杭州、嘉興、湖州等地京班六七家來甬演出。此後,荀慧生、蓋叫天、麒麟童等亦來甬獻藝。抗戰期間,京劇逐漸衰落,京班大多自行解散,僅剩下韓記大連升、老大鴻壽、合記大連升三家。1949年韓記大連升名存實亡,1950年3月老大鴻壽改稱同心京劇團,1951年與合記大連升合組市合心京劇團。1956年,成立市京劇團,前身為市合心京劇團。1957年,重新整理《槍挑小梁王》,筱毛豹主演,獲市首屆戲曲會演演員一等獎。1970年5月,為演出“樣板戲”,地區成立“五九”京劇訓練班,上演《紅燈記》、《紅色娘子軍》、《杜鵑山》、《龍江頌》、《苗嶺風雪》等。1976年,京劇訓練班學員畢業,改稱寧波地區京劇團,排演連台戲《宏碧緣》、現代戲《四明傳奇》等。1983年改稱寧波京劇團,1987年3月撤銷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388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

3杭劇

杭劇又稱武林歌劇。1953年4月,杭州杭劇春秋社來甬,在大光明戲院公演傳統戲《雙貴圖》、時裝劇《玲玉香消記》等。次年,組建杭班浙東標準歌劇、善慶歌劇社,演員來自杭劇、話劇、甬劇、越劇、京劇等,演出時各唱各調,故又名“歌劇”。1951年,杭劇各班社合建為勝利歌劇團,1956年改稱勝利杭劇團,旋改為寧波杭劇團。擅演老生做工戲、武俠連台本戲《四進士》、《十五貫》、《七俠五義》等。1957年《顧鼎臣》參加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獲劇本二等獎,兩人獲演員二等獎,三人獲三等獎。1965年,因缺乏劇種特色,與市越劇團合組為越劇實驗劇團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388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

4木偶劇

1962年12月,省木偶劇團支援寧波,改稱市木偶劇團。在大世界、民樂劇場演出神話劇《追魚》、《白蛇傳》、《哪吒鬧海》等,以及大型現代戲《春到草原》、《南海長城》等。主要演唱越劇、甌劇,兼演歌劇、話劇等。常赴杭州、嘉興、湖州及上海演出,1969年撤銷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389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

三、曲藝1四明南詞四明南詞,原名“四明文書”,相傳清代乾隆皇帝巡視江南時,在寧波白衣寺聽過“四明文書”後,稱讚“南方詞好”,從此易名為“南詞”。由於寧波、鄞縣、餘姚、奉化等地都鄰近四明山,為區別於其他地區的文書和江浙的“南詞”而冠名“四明”二字。在封建時代,它是舉人、秀才、富家子弟、衙府官員用來娛樂消遣的一種說唱形式,但也為勞動群眾所喜愛,並出現職業藝人流動演唱。辛亥革命前後,四明南詞盛行於浙東各縣以及舟山一帶。20世紀30年代,在寧波新街就住有南詞藝人百餘人。

四明南詞的唱調基本上是七字句,曲調有30多種。其中“平湖”、“緊平湖”、“慈調”、“賦詞”和“慢賦調”最受聽眾歡迎,稱為“五柱頭”。四明南詞的曲調優美流暢,為當地甬劇、走書等劇種、曲種所吸收采用。伴奏樂器最初隻有三弦和揚琴,後來逐漸增添琵琶、二胡、鳳簫以及笙、阮、雙清和鼓板等,最多時有13種。傳統書目有30種,廣泛流傳的有《雙珠鳳》、《珍珠塔》、《玉蜻蜓》等。2008年,四名南詞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寧波走書

又名“蓮花文書”、“犁鏵文書”,約形成於19世紀中葉,盛行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流行於寧波、舟山一帶的一種曲藝形式蔣中崎編著《甬劇發展史述》第15頁,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早期的演出形式是一人自奏月琴坐於書桌後麵說唱表演,動作幅度較小,稱為“裏走書”。後增加二胡、琵琶、揚琴、三弦等伴奏,演唱者與伴奏者分坐書桌兩側,演唱者時而起身走動,表演動作幅度較大,摹擬人物借鑒戲曲表演程序,稱為“外走書”,1952年定名為寧波走書。

寧波走書的曲調,常用的基本調有“四平調”、“馬頭調”、“賦調”三種。有時,也用“還魂調”、“詞調”、“二黃”、“三頓”、“三五七”等曲調。傳統長篇書目有《白鶴圖》、《黃金印》、《四香緣》、《十美圖》、《胡必鬆》、《雙珠球》、《大紅袍》、《珍珠塔》、《包公案》、《紫金鞭》、《楊家將》、《文武香球》、《杜十娘》等數十部。

1949年後,寧波走書有很大發展,不僅湧現了朱桂英、張雅琴、裘盼英、範秀英、金鳳仙、樂靜等一批著名女演員和許斌章、邱伯揚、楊永繼、許太華、郭鵬飛等有影響的演員,而且在音樂唱腔、伴奏樂器等方麵均做了改良,創作、改編演出了大量的短、中、長篇現代書目,成為浙江省較有影響的曲種之一。2008年6月,寧波走書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沈健麗被認定為浙江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類(寧波走書)代表性傳承人。

3蛟川走書

蛟川走書是寧波走書的一種,是甬城地方曲藝藝苑中一個鄉土氣息濃鬱、風格獨具的曲種。初期的演唱沒有樂器伴奏,也無後場和音,隻用一隻瓷碗、一根竹筷,有節奏地敲打,藝人獨個自唱自和。直到抗日戰爭前夕,逐漸演變為一唱一和的形式,用二胡、揚琴進行伴奏。抗戰勝利後,又發展到多檔演唱形式,伴奏時還增加琵琶、三弦等樂器。另外,每一曲的落調時用清口和著“哎哎哩啊……”的基本調。主要曲調除了基本調外,還有小起板、賦調、清水二黃等30餘種陳立春主編《寧波實用大全》第401~402頁,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年版。。經過一百多年的創新和改革,蛟川走書成為鎮海民間喜聞樂見的曲藝表演形式,產生了一批有名的藝人。

蛟川走書的特點一是演唱者可以走動,用較大的形體動作來表現人物;二是有兩人以上的樂隊伴奏,伴奏者在演員唱基本調最後一句時和唱。

4雀冬冬

雀冬冬是餘姚已失傳了半個多世紀的一種地方曲種,它流行於姚北一帶,據有關誌書和民間調查考證表明,雀冬冬已有300年以上的曆史。這是因為,餘姚姚劇起源於雀冬冬,而餘姚姚劇成熟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既然起源於雀冬冬的姚劇已有200多年的曆史,那麼,作為一種曲種,雀冬冬也有一個起源、發展、完善、成熟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不可能是短時間內即可形成的。以此來推算,雀冬冬應該有300年以上的曆史了。

雀冬冬是一種似唱似念、不襯弦管、伴以擊樂、擅長敘事的民間小調,全憑師徒口傳心授,代代相傳,從無文字記載。開始時是一些住涼亭、蹲破廟的乞討藝人根據所見所聞的傳聞和趣事編唱,後逐漸有意識地編排故事進行說唱。曲目有長有短,慢慢形成一些較好的保留曲目,如《阿阿姑娘》、《雷姐》、《徐阿長謀媳婦》、《鄔玉林》、《三縣並審祝元英》、《四姑娘》、《三篙恨》、《華姐》、《高友哥與五姑娘》等,其中尤以《華姐》和《三篙恨》等曲目流傳時間更長、流傳地域更廣,不少曲目被改編成有關劇團的戲劇演出劇目。

雀冬冬由於姚劇(餘姚灘簧)的興起和民間藝人的間斷而一度失傳。1955年餘姚縣文化館曾邀請一位雀冬冬民間藝人演唱《隻撩衣衫不撩人》的全本書目並整理成冊,形成章回體民間故事本《三篙恨》;1963年姚劇團將其改編成八場同名姚劇上演;1979年,寧波甬劇團移植成同名甬劇搬上舞台;1981年,浙江越劇團又將其改編成越劇《龍鳳怨》,後又易名為《花燭淚》,並拍成戲曲電影全國發行。

第二節民間舞蹈

一、龍舞

龍舞是寧波流傳最廣的民間舞蹈之一。寧波鄉村許多地方設有龍潭,民間曆來有以舞龍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消災去難、國泰民安的習俗,常見於迎神賽會及各種廟會。寧波龍色彩豐富,形式多樣,有布龍、繡花龍、雙龍盤柱、打結龍、斷尾巴龍、小人龍、草龍等,一般為9節、12節,多至18節、24節,現作為群眾性文娛活動,常於春節、元宵節和慶祝集會時組隊表演。奉化條宅村龍舞曾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舞蹈會演並獲獎。

鄞州橫溪大嶴的青龍以圓、活、美而聞名,其舞蹈動作速度快、變化多、幹淨利索,展示出青龍的力度和傳神感,龍珠的表演也活潑詼諧,引人逗趣。

繡花龍也稱祥龍、護聖龍、小人龍,龍頭龍身的製作十分精致考究,龍頭上紮三層牌樓,飾以珠翠,五光十色;龍身用繡花綢緞製成,絢麗多彩,美麗非常。表演形式莊重肅穆,雖不舞動,卻令人注目黃樹炎主編《寧波龍舞》第1頁,寧波市民舞集成編委會、寧波市文化局。。

白龍流傳於象山石浦樊嶴鄉,其特點是從一般的龍舞動作發展為“方形盤珠”、“異鄉插柱”。舞龍者腳係響鈴,隻聽鈴響,不聞腳步聲,別具一格。

斷尾巴龍係寧海苗峰山龍,九節龍身,十三人表演,除打四角、打八門、打土旋、打六樁等舞龍的基本動作外,另加四隻燈籠,組成男子群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