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名人故裏
“浙江東渡是寧波,人物由來此地多”。自古以來,寧波人文薈萃,人才輩出,“為文獻之邦,宗公大儒,前後相望”《子淵詩集》《原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不僅有兩宋時期著名的“四明學派”和明代的“姚江學派”,更有清代影響深遠的“浙東學派”。以黃宗羲、萬斯大、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邵晉涵等為代表的浙東學派主要人物,力主經世致用,工商皆本,其思想主張和學風在浙東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我國學術思想史、哲學史上至今仍有重要地位。如今,寧波地區的學者不僅承浙東學派研究方法之餘緒,更產生出一大批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領域有影響的人物和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寧波成為我國各大城市中產生院士最多的地方,被人們譽為“院士之鄉”。
第一節院士之鄉
院士是中國科技領域的最高學銜,也與寧波結下不解之緣,自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先後成立以來,至2009年止,共評選出了1900多位院士,其中寧波籍院士95名,總數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如按院士比例計算,在不到20位兩院院士中就有一位是寧波籍人。引人注目的是,在甬籍院士中有4名女性,她們是黃量、陳亞珠、陳賽娟和侯凡凡,真可謂巾幗不讓須眉。
甬籍院士不僅人數眾多,而且科技貢獻也令人矚目。其中,有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童第周,有“生命之父”之稱的貝時璋,有“中國的摩爾根”之譽的遺傳學家談家楨,有被國際醫學界譽為“斷肢再植之父”的陳中偉,有榮獲國際地理科學最高榮譽“維多利亞獎章”的任美鍔,有與李四光等人一起在東北鬆遼平原發現大油田、被稱為“當代預測宗師”的翁文灝,也有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韓啟德、曾任中科院院長的路甬祥、曾擔任複旦大學校長的楊福家、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的翁史烈、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的何友聲等有關寧波籍院士的詳細介紹,可參見趙江濱著《寧波幫誌·科技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此不再贅言。。
第九章名人故裏寧波風物誌一、寧波籍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創天,晶體材料科學家。
陳中偉,醫學家、“斷肢再植之父”。
陳祖煜,水利水電專家、土木工程專家。
陳宜張,神經生理學家。
陳子元,核農學家。
陳俊勇,大地測量學家。
陳俊亮,通信與電子係統專家。
韓啟德,醫學家。
紀育灃,有機化學家。
計亮年,生物無機化學家。
任美鍔,地理氣象學家、海洋學家。
楊福家,核物理學家。
楊雄裏,生理學家。
楊福愉,生物化學家。
王正敏,醫學家。
王陽元,微電子學家。
路甬祥,工程科學專家。
童第周,胚胎生物學家。
童坦君,老年基礎醫學家。
徐祖耀,材料學家。
談家楨,遺傳學家。
孫儒泳,生態學家。
黃量,有機化學家、藥物化學家。
貝時璋,生物學家、教育家。
石鍾慈,數學家。
鮑文奎,作物遺傳育種學家。
李慶逵,土壤學家。
李誌堅,電子學專家。
應崇福,聲學家。
翁文波,地球物理學家。
翁文灝,地質學家、考古學家、教育家。
於崇文,地球化學動力學家、礦床地球化學家。
朱祖祥,土壤學家、中國土壤化學奠基人。
顏鳴皋,材料科學家。
周毓麟,數學家。
周興銘,計算機專家、教育家。
鄭哲敏,爆炸力學、應用力學和振動專家。
沈自尹,中西醫結合學家。
沈珠江,岩土工程專家
鞠躬,神經生物學家。
戚正武,生物化學家。
戴傳曾,核物理學家。
劉元方,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家。
朱兆良,土壤學家。
吳祖澤,實驗血液學家。
吳常信,動物遺傳育種學家。
賀賢土,理論物理學家。
洪國藩,分子生物學家。
白以龍,固體力學專家。
戎嘉餘,地層古生物學家。
餘夢倫,航天飛行力學、火箭彈道設計專家。
朱起鶴,物理化學家。
包為民,製導與控製專家。
章梓雄,流體力學家。
章名濤,機電工程專家。
柴之芳,放射化學專家。
侯凡凡,內科學家。
張明傑,結構生物學家。
二、寧波籍中國工程院院士
倪維鬥,工程熱物理專家。
湯德全,動力機械工程、礦山機電工程專家。
路甬祥,流體傳動與控製專家。
翁心植,內科學專家。
陸道培,血液病學和骨髓移植專家。
袁渭康,化學工程專家。
周永茂,核反應堆工程專家。
徐誌磊,機械設計專家。
俞夢孫,航空醫學與生物醫學工程專家。
魏正耀,信息技術專家。
林永年,信息處理技術專家。
陳敬熊,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家。
童誌鵬,電子信息係統工程專家。
陳賽娟,血液學家。
餘鬆烈,作物栽培學家。
鬱銘芳,化纖專家。
毛用澤,核電子學與核探測技術專家。
何友聲,流體力學與船舶流體力學專家。
陳肇元,土木工程專家。
翁史烈,熱力渦輪機專家。
阮可強,反應堆物理、核安全專家。
何德全,信息技術專家。
陳劍平,植物病理學專家。
袁渭康,化學工程專家。
朱英富,艦船工程專家。
徐秉漢,船舶結構力學專家。
陳毓川,礦床地質專家。
朱英浩,變壓器製造專家。
汪成為,計算機專家。
陳俊亮,通信與電子係統專家。
謝世楞,港口和海岸工程專家。
朱高峰,通信技術與管理專家。
周光耀,無機化工專家。
樂嘉陵,空氣動力學專家。
胡思得,核武器工程專家。
陳亞珠,高電壓技術與生物醫學工程專家。
倪光南,計算機專家。
沈昌祥,信息係統工程專家。
沈祖堯,胃腸病學專家。
莊輝,流行病學、微生物學專家。
孫忠良,微波毫米波技術專家。
魏敦山,建築設計專家。
鄭穎人,岩土工程專家。
範立礎,橋梁結構工程與橋梁抗震專家。
聞雪友,船舶專家、燃氣輪機專家。
林忠欽,機械工程專家。
三、寧波籍香港院士
章梓雄,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
湯於翰,香港內科醫學院院士,香港心髒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研究院院士。
四、寧波籍原中央研究院院士
貝時璋、翁文灝、童第周。
五、寧波籍台灣院士
張忠謀,機械學、電子工程專家,“機械科學院”院士。
毛昭憲,生物力學、生物工程學專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胡流源,生物工程學專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六、寧波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楊福家、陳中偉、陳創天、路甬祥、談家楨、戚正武、洪國藩。
七、寧波籍美國院士
談家楨,遺傳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林芳華,數學家,美國國家科學與藝術院院士。
翁文灝,地質學、地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與藝術院院士。
湯於翰,美國胸腔科醫學院院士,美國心髒科醫學院院士。
鄭哲敏,爆炸力學、應用力學和振動專家,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張忠謀,機械學、電子工程專家,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毛昭憲,生物力學、生物醫學工程專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
胡流源,生物力學、生物醫學工程,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八、寧波籍歐洲院士
湯於翰,英國皇家醫學院(倫敦)內科院士,英國愛丁堡醫學院內科院士,國際外科醫學院院士。
鄔維庸,英國皇家醫學院(倫敦)內科院士。
顧方舟,病毒學、免疫學、醫學專家,英國皇家醫學院(倫敦)內科院士,歐洲科學、藝術與文學院院士。
談家楨,遺傳學家,意大利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周堯,昆蟲學、昆蟲分類學家,歐洲聖馬利諾共和國國際科學院院士。
第二節商幫巨賈
自古以來,寧波人就以善於經商而著稱於世,所謂“無寧不成市”就是指近代以來凡是經濟發達之地都會有寧波人經營的工商業。寧波人在外地從事工商業,不僅經營得法,而且有自己獨特的經營之道,從而造就了一大批商界巨賈,形成聞名全球的寧波商幫,其代表人物有“五金大王”葉澄衷、金融巨子秦潤卿、“世界船王”包玉剛、“影視大王”邵逸夫以及王寬誠、應立人、趙安中、應昌期等。在此簡要介紹幾位各行業有一定代表性的商界風雲人物。
一、“五金大王”葉澄衷
葉澄衷,原籍寧波慈溪,出生於鎮海莊市葉家。葉氏世代務農,出身貧寒。葉澄衷6歲喪父,9歲求讀私塾僅半年就輟學,11歲在鄰近油坊打工,14歲到上海一家雜貨店當學徒,17歲自棹小舟,來往於黃浦江中,供應外輪所需物品,粗通英語,結識一些外國人,在商販中獲利獨厚。
1862年,葉澄衷在虹口開設“順記五金雜貨店”,經銷五金零件。由於經營有方,生意如旭日東升,沒幾年時間就將總號移於百老彙,並在長江中下遊各商埠遍設分號,遂成巨富。
經營五金業發家後,葉澄衷又開始投資金融業,在上海、杭州、湖州、鎮海、蕪湖等地開設票號、錢莊,最多時達108家。後又相繼開辦上海燮昌火柴廠、綸華繅絲廠,個人資產達到800萬兩,真正成為享譽滬上的著名巨商,也成為早期“寧波幫”的領袖。
成為名流巨富後,葉澄衷十分熱心社會公益慈善事業,在家鄉和上海設立慈善救濟機構,多次出資賑濟浙、魯、豫、直等省災區。1899年,念及少時失學之痛,他決定捐出自己在虹口張家灣塘山路(今唐山路)的30畝土地和10萬兩白銀,興建中國第一所私立新式學校“澄衷蒙學堂”,同年10月,“澄衷蒙學堂”即將落成之時,葉氏病故。病逝前,葉澄衷特叮囑其子對“澄衷蒙學堂”辦學之事繼續支持,其子葉貽鑒、葉貽釗又兩次捐款20多萬兩白銀繼辦。“澄衷蒙學堂”建成後,培養了4萬餘學子,其中有李四光、胡適、竺可楨、李達三、夏衍、袁牧之、豐子愷等一大批著名人士。1901年蔡元培曾任該校校長。
在上海籌辦“澄衷蒙學堂”後,葉澄衷家族又出資白銀3萬兩在莊市家鄉興建葉氏義莊,幫助窮苦孩子免費讀書,接受英語等現代教育,後改為中興學堂。中興學堂培養出了諸如包玉剛、包玉書、包從興、邵逸夫、趙安中、葉庚年、樓誌章、葉謀彰、葉謀升、朱之信、林連水、莊啟發等一批飲譽海內外的寧波商幫名人,同時還造就了如王爾功、包啟昌、阮維肇、莊熙英、陳鴻元、吳衡康、包智星等一批教育、醫療、行政等領域成就卓著的精英,無愧於“甬商搖籃”、“江南第一學堂”的稱譽。
此外,葉氏還在上海設立了“懷德堂”、“崇義會”、“廣益堂”等,撥出專款,對所有職工實行救死扶傷。還對寧波同鄉會、四明公所也撥專款幫助。在家鄉設立了樹德堂、忠孝堂、牛痘局、救火會等,為各種公益慈善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葉澄衷既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實業家,也是一個善舉不斷的慈善家。他從一個一文不名的少年成為腰纏萬貫的工商巨子,成為了上海寧波幫的先驅和領袖,其本身的奮鬥史就是近代寧波幫奮鬥史的縮影。
二、愛國僑商吳錦堂
近代著名的愛國僑商吳錦堂1855年11月14日生於慈溪觀城鎮西房村,家境貧寒,幼年曾進私塾兩年,後在耕稼之餘跟隨做塾師的叔父讀書,得以略通文字。1882年,到上海虹廟萃豐油燭店幫傭,精明謹慎,深得店主賞識,被派至蘇州等地代理分店業務。三年以後,與友人一起東渡日本,在長崎經商,經過四年發展,在日本商界站穩了腳跟。1889年轉至神戶,創辦怡生商號,經營日本火柴,獲利甚豐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958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不久,吳錦堂又在尾崎市與人合資經營東亞水門汀株式會社,並在上海設立義生洋行和裕生洋行,短短數年,積資數十萬,成為神戶、大阪有名巨商,也是關西財閥十巨頭之一。
“闖蕩世界,造福桑梓”是寧波幫的重要特征。成為巨富後,吳錦堂慷慨捐資興建華僑學校,積極支持孫中山在日本的革命活動,並將資金轉向國內,大規模賑濟國內災民,同時也捐資家鄉水利事業和教育事業,投資數額龐大。1905年,慈北淫雨為災,溪水暴漲,河水泛濫,吳錦堂出資白銀2萬兩興修水利,重建西界洋塘,加固杜、白兩湖大堤,增設兩湖減水壩,疏浚4條通海大浦,增設15處大小橋閘,完善排灌係統。1909年,吳錦堂回鄉掃墓,捐26萬元興建錦堂學校。學校在1908年落成,1909年元月正式招生,學生定額360人,其規模之大、設備之先進為當時浙江省私立學校之冠。為此,蔡元培先生將吳錦堂、陳嘉庚、聶雲台並稱為我國的“辦學三賢”。同時,吳錦堂還從社會實業需要著眼,注重培養農業方麵的人才。1911年,錦堂學校改名為錦堂農業中學堂,開設農本科和蠶本科專業,聘請學有專長的學者擔任教師,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優秀農科專業人才。
吳錦堂十分關心祖國命運。1905年,同盟會在日本成立,吳錦堂為支持孫中山的革命,多次將私邸借給同盟會辦公,並出資幫助孫中山開展革命活動,自己也於1911年參加同盟會,任該會神戶支部長。1913年3月14日,吳錦堂以中國國民黨神戶支部長的身份在別莊熱情歡迎孫中山,並與孫中山、宋嘉樹(宋慶齡之父)等合影留念。張勳複辟後,吳錦堂首先在會上發表反對封建帝製的主張,受到與會人員的一致擁護。在辛亥革命期間,吳錦堂更先後向上海、寧波軍政府捐白銀2.1萬餘兩,銀元5000元。在軍閥混戰、國破家亡的時刻,吳錦堂又多次出巨資賑濟難民。
1926年1月14日,吳錦堂因患急性肺炎,在日本神戶養和山莊與世長辭,終年72歲。彌留之際,他一再囑咐把遺體運回祖國,葬於家鄉。1929年5月18日,其靈柩經上海、寧波從水道輾轉運至慈溪,在金仙寺舉行了隆重的營葬儀式,安葬於白洋湖畔。“文革”中,吳錦堂墓遭毀,1984年修複。
三、錢業巨子秦潤卿
1877年9月27日,秦潤卿出生於慈城藕田墩的一個小職員家庭,父親秦九齡,母親顏氏。秦潤卿8歲入私塾讀書,直到15歲進入上海協源錢莊當學徒。
在錢莊當學徒見習期間,由於他聰明勤奮,在進入錢莊的第六年(即1897年),終於在眾學徒中脫穎而出,升任為錢莊跑街,兼任信房孫善根著《錢業巨子秦潤卿傳》第31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1906年,秦潤卿升任福源錢莊副理,三年後又升任錢莊經理,開始對錢業舊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使之逐漸成為近代化銀行。1923年,錢莊老板程覲嶽去世,臨終將遺業(包括福康、順康錢莊)全盤托付給秦潤卿。自此,秦潤卿除繼續擔任福源經理外,又兼任福康、順康督理。秦潤卿總攬三莊後,繼續實行穩健的方針,並在穩中求新,穩中求變,正如他在1922年所言:“猛進者固多危險,退守者未免消極。保守雖屬老成,漸進乃為幹練。雖未必登峰而造極,亦不屑固步以自封。”《新公會落成第一次秦總董演說詞》,《錢業月報》第二卷第九號。秦潤卿的精心謀劃、銳意進取,為福源、順康、福康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17年上海錢業公會成立,秦潤卿僅以3票之差當選為副會長,但從1920年起連續七屆任上海錢業公會會長,領導上海錢業公會20年之久。在這期間,秦潤卿順應銀行近代化要求,革除錢業弊端,走銀行化道路,取得了顯著成效,秦潤卿因此也被稱為上海錢業第一人。
秦潤卿不僅“以貧寒出身,卒能領袖群倫,執金融界牛耳”政協寧波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寧波文史資料》第五輯。,而且頗具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1916年五四運動爆發,為支持學生愛國舉動,秦潤卿領導錢業公會罷市8天;1925年上海五卅運動風潮卷起,秦潤卿領導錢業公會亦於是日宣布停業,直至6月26日“金融始恢複原狀”;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麵對民族存亡的曆史抉擇,秦潤卿同全國人民一起,同仇敵愾,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以經濟形式同侵略者作鬥爭,同時蓄須明誌,拒任偽職。
熱心慈善事業是成名後的秦潤卿的重要活動內容之一。從1915年捐出1300元,與同鄉李壽山、王榮卿等共籌款12000元在慈城西營興建“普迪學校”開始,資助教育、醫療等善舉就一發不可收拾,如慈溪縣立中學的興建、對效實中學的資助、保黎醫院的建立以及對眾多孤兒院的資助等,無不映射著秦潤卿的愛心。
新中國成立後,秦潤卿已70歲高齡,但他仍孜孜不倦地從事著自己的事業。作為上海市的首屆政協委員,秦潤卿積極擁護對私營銀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引導福源、福康、順康、鴻祥四錢莊參加公私合營。1952年11月全國公私合營銀行成立後,他又被推薦為副董事長,並堅持天天到行辦公,業餘時間還積極為搜集上海錢莊資料提供幫助。1966年在上海去世,享年90歲摘選自“寧波文史係列叢書”《商海巨子——活躍在滬阜的寧波商人》第186頁。。
四、“世界船王”包玉剛
1918年11月16日,包玉剛在莊市鍾包村出生。1931年,小學尚未畢業的包玉剛就離開故鄉到漢口父親包兆龍的平和鞋帽莊學生意。22歲後開始投身金融界,1949年3月到香港,開始了其傳奇的商業和政治生涯。
包玉剛人生的第一次輝煌高峰是38歲時以一條舊船起家,建立了龐大的海上王國。1955年,包玉剛向銀行借到77萬美元,買進了一艘已有28年船齡、載重為7800噸的舊燒煤船,取名為“金安號”,開始了他的航運業務。他以低租金、長合同的穩健經營方法,打開了局麵。一年之後,又以借款買船的辦法,增加到7艘船。此後幾年中,他的船隊從20多艘猛增到60多艘。1967年後,包氏組織環球航運集團。1970年,他與彙豐銀行首腦桑達士合作,成立“環球航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包玉剛為主席。到1972年,成立“環球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由包玉剛出任董事會主席。1975年,包玉剛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寶座,到1981年,包玉剛環球航運集團的船隊已發展到210艘、2100萬噸,成為世界上擁有船隻噸位最多的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