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名人故裏(2 / 3)

包玉剛縱橫商界的第二次輝煌是打了兩場漂亮的收購戰,一舉兼並兩家老牌英資機構。

20世紀70年代,包玉剛決定逐步把經營重心從海洋轉移到陸地,將賺得的部分財產投資於房地產業,兼營酒店和交通運輸。為了在陸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樣輝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誠一起,與英國資本集團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這就是著名的“九龍倉”之戰。當時,“九龍倉”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怡和集團是一個依靠殖民特權賺錢的老牌英資財團,1832年在廣州成立,最早從事洋行業務,故初期叫“怡和洋行”。鴉片戰爭前,怡和洋行積極參與對華鴉片輸出,林則徐廣州禁煙後,怡和是力主對華戰爭的英國公司之一。1841年香港開埠之初,怡和洋行以565英鎊購入香港首塊出售的地皮,並以香港為中心從事金融、海運、鐵路等業務,是英資在遠東地區的最大財團。1983年3月28日,怡和集團突然宣布將總部從香港遷往百慕大,試圖以此向中國政府收回香港主權的行動施壓,一度引起香港市場震動。怡和撤離香港,也宣告了殖民壟斷資本統治香港的終結。,也是香港最大的英資企業集團之一。在李嘉誠幫助下,包玉剛暗中購入大量“九龍倉”股票。1980年4月,包玉剛屬下的隆豐國際有限公司宣布,已控製了約30%的“九龍倉”股票。而怡和財團屬下的另一個主力置地公司手中才有約20%的“九龍倉”股票,形勢對怡和財團明顯不利。為了保住“九龍倉”,置地公司調動大批資金,以100元一股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想把包玉剛從“九龍倉”中擠出去。包玉剛麵對強敵,沉著應戰,奇跡般地在三天之內調集了21億元現款,隻花了兩個小時,便使“九龍倉”股份增加到49%,徹底控製了這個企業,出任九龍倉董事會主席。一向看不起華人資本的置地公司,不僅沒有爭得“九龍倉”,還傷了自己的元氣。這次戰役轟動了整個香江,大長了華人的誌氣,打擊了英資財團的囂張氣焰,包玉剛在談笑之間,調集了20個億的事情,也成為一個傳奇。不久,他開始把原有的210艘船悄悄地一艘艘地賣出,把資金轉到陸上,投資香港地下鐵路和地下隧道,任隧道公司主席,又出任《南華早報》董事長。1985年,包玉剛再度與李嘉誠合作,以5億新加坡幣全麵收購四大英資洋行之一的“會德豐”的股權,成為繼李嘉誠入主和記黃埔之後,奪得英資四大洋行的第二個香港人。1986年,包玉剛又一舉收購香港另一個發鈔銀行渣打銀行14.5%的股份,成為該行最大的個人股東。船王“棄舟登陸”創造了又一個奇跡。

包玉剛人生的第三次輝煌是重返大陸涉足政壇,成為溝通中英兩國舉足輕重的人物。

關於香港回歸問題,從1982年到1984年,中英談判持續兩年之久。素有“鐵娘子”之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帶著不放香港的心願,而鄧小平卻決心收回香港。在中英談判過程中,有一大段時間雙方變成了敵對角色,互不相讓。此時,能夠在兩國之間傳遞聲音的隻有包玉剛一個人。這期間,包玉剛放下工作,奔波於中英兩國的最高領導人之間,從中斡旋調節。為了能夠說服撒切爾夫人,包玉剛一次又一次來到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甚至跑到夏威夷去拜見美國總統裏根,因為撒切爾夫人與裏根是很要好的朋友,所以他希望通過裏根來影響撒切爾夫人的決定。當時已經64歲的包玉剛還不知疲倦地奔波在世界各個角落,為中英談判默默地作著貢獻。

對於自己的故鄉寧波,包玉剛更是關愛有加。1985年11月,寧波經濟開發協調小組成立,並聘請包玉剛、盧緒章為顧問,以協調解決寧波開發、開放中的重大問題。這在當時的中國是絕無僅有的甬喬《包玉剛與寧波》,《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11月28日。。

1985年10月29日,包玉剛第二次回家鄉寧波,主持了由其捐資2000萬美元的寧波大學的奠基禮。第二年11月,寧波大學正式開學。在其帶領下,包氏家族於1984年開始,先後捐贈100萬港元創建兆龍小學;與中興中學其他校友一起捐贈600萬港元重建中興中學;捐贈100萬元人民幣建造一條3.2千米的兆龍路;捐資500萬港元在鎮海興建龍賽醫院;捐資500萬港幣興建包玉剛圖書館;捐資100萬港元建造黃鑒湘門診大樓;捐資250萬人民幣興建鍾包新村;先後捐資500萬港幣和670萬人民幣在寧波大學興建了體育中心和圖書館;出資180萬人民幣作為寧波大學師生的獎勵金等。德澤桑梓,芳傳後世。

1991年9月23日,包玉剛因病在家中逝世,享年73歲。

五、航海世家顧氏家族

早期寧波幫從事航運者為數不少,但浮沉轉換亦頗為頻仍,多數已改行他業,唯有近80年曆史的泰昌祥依然活躍在國際航運界。

泰昌祥輪船(香港)集團的創始人顧宗瑞1886年出生於大碶鎮堍頭村一個農民家庭,13歲隻身赴上海謀生,進入一家報關行當學徒,經過努力升為主管。1920年,他獨立創辦“泰昌祥報關行”。1928年後購置輪船數艘,轉而從事航運業,改稱“泰昌祥輪船行”,經營中國沿海各港的運輸業務,後將業務拓展至長江中上遊各埠,江海並運,聲名日振。1937年抗戰爆發後,泰昌祥航運業務一度受挫,轉而兼營其他各業,曾在上海開辦瑞泰毛紡織廠,在寧波開辦通記醬園。抗戰勝利後重操舊業,由於他腳踏實地,取信於人,事業取得成功。到1946年時,泰昌祥已經擁有各類船舶13艘,載重噸位達9500多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專注於發展經濟,香港因勢而起,逐漸成為一個國際性港口。顧宗瑞審時度勢,於20世紀40年代末將泰昌祥輪船公司遷往香港,繼續經營航運業,並向房地產領域拓展,從而增加了經濟活力。

顧宗瑞逝世後,其次子顧國華成為顧氏家族的第二代掌門人。顧國華早年求學於上海,後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航海係,1949年隨其父顧宗瑞去香港從事航運業,長期擔任泰昌祥輪船(香港)集團主席,並任香港浙江省同鄉會聯合會會長,寧波旅港同鄉會、香港甬港聯誼會名譽會長,浙江省政協委員。

自1984年以來,顧國華多次回鄉祭祖、觀光,先後捐資興建和合建北侖宗瑞醫院、宗瑞圖書館、宗瑞青少年宮、周翠玉幼兒園及顧國和中學等。為幫助家鄉培養航運人才,1997年顧國華捐資助建寧波大學宗瑞航海樓,並捐贈航海操作模擬器等設備,設立寧波大學海運學院宗瑞獎學金,多次邀請外國專家到寧波大學講課,幫助海運學院提高教學科研水平,還接收寧波大學海運學院首屆畢業生到其輪船集團公司工作。

作為一個航運家,顧國華決心為開發北侖港作出自己的貢獻,1992年向寧波市政府建議在北侖建設一座25萬噸級的修造船廠。麵對近3億美元的巨額投資,顧國華除了自己投資外,還牽線搭橋,引進新加坡、日本、韓國的資金。

為表彰其愛國愛鄉、造福桑梓的事跡,1993年7月,寧波市人大常委會授予顧國華“榮譽市民”稱號;1994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其“愛鄉楷模”榮譽稱號。2005年1月,顧國華因病在香港去世。

顧國和1928年出生,早年隨父顧宗瑞去海外經營航運業,在日本創辦泰昌祥輪船公司,後任泰昌祥輪船(香港)公司董事長,並曾任香港甬港聯誼會常務理事。1987年以來,先後在家鄉北侖捐資興建和合建宗瑞圖書館、周翠玉幼兒園、宗瑞醫院、宗瑞青少年宮。1990年病逝。1994年10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愛鄉楷模”榮譽稱號。

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由顧宗瑞先生創辦的泰昌祥輪船公司,經顧國華、顧國和兄弟倆悉心經營,已發展為以航運業為主、多元化經營的集團性公司。公司傳統航運市場以西歐為主,在海內外享有良好的聲譽。為適應業務需要,1990年在新加坡成立泰昌祥輪船(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其間,先後組建了日本、台北、新加坡、芝加哥、紐約等泰昌祥公司代表處,由此形成實力雄厚的泰昌祥集團,總載重噸位已達200餘萬噸;並投資工業、商業、房地產業。2001年,經中國交通部批準,又在上海設立泰昌祥輪船(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代表處,成為泰昌祥輪船(香港)有限公司進入中國航運市場的商務總部。數年來,泰昌祥輪船公司在本業方麵和武鋼、馬鋼、寶鋼進行礦運合作,和中國企業合資在境外成立航運企業,和中國遠洋集團、中海集團、長航集團及中國對外貿易運輸總公司等中資運輸企業建有良好的業務合作關係華長慧主編《寧波顧氏家族:中國近現代船運世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六、“影視大王”邵逸夫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祖籍鎮海,1907年生於上海,父親邵玉軒,是錦泰昌顏料公司的老板。

1925年,邵逸夫的三兄將天一公司的電影打進新加坡。邵逸夫中學畢業後,應其三兄之邀赴新加坡,開始涉足電影業。1932年,邵氏兄弟攝製完成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開創了中國有聲電影的新紀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毀掉了邵氏兄弟苦心經營20多年的龐大產業。1941年12月,日軍攻陷香港和新加坡,邵氏兄弟的百餘家影院全部化為灰燼,邵逸夫被日軍以“拍攝反日電影”的罪名投入地牢,險遭殺害,後經朋友幫助才得以出獄。

1957年,邵逸夫從新加坡來到香港。他乘著汽車在香港轉了一整天,看中了清水灣附近一座半荒山崗,以32萬元買下,並將整座山崗削成平地,築起了一座電影城——邵氏兄弟電影製片廠。一時間,電影界群雄彙聚邵氏,被稱為“東方的好萊塢”。

正當邵氏影業全盛之時,電影受到電視的挑戰和衝擊。20世紀70年代末期,精明的邵逸夫收縮電影,關了一部分電影院,轉投無線電視。1980年,邵逸夫出任“無線”董事局主席,他將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藝的精英網羅門下,使“無線”製作的高水平電視劇集紛紛出籠,收視率不斷上升,雄視港島。時至今日,無線電視台TVB是全球最大的中文電視節目製作公司。

從1975年開始,邵逸夫用個人財產成立“邵氏基金”,每年撥款給各大慈善機構,更澤及中國內地,內地許多高校都建立了由他捐贈的圖書館、教學樓、科學館、大禮堂等,“逸夫樓”幾乎成為中國高校群中的一種人文景觀。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邵逸夫為內地教育文化事業捐款共達32億港元,如果再加上賑災捐款,總數超過40億元。2002年11月15日,媲美“諾貝爾獎”的國際性獎項“邵逸夫獎”在香港宣布成立,設立天文學、數學科學、生命科學與醫學3個獎項,每項獎金100萬美元,用以表彰全球各科學研究領域中對人類生活有深遠影響的科學家。邵逸夫作出的貢獻為世人所矚目,1990年,中國科學院為了表彰他為中國教育事業作出的貢獻,將中國發現的2899號行星命名為“邵逸夫星”周興華著《寧波幫誌·文化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七、愛鄉楷模傅在源

傅在源,祖籍鎮海城關鎮。1920年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高中,後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其間退學回滬經營貿易。1950年離滬赴港,1951年在日本東京創立三晶實業株式會社,從事外貿經營,任社長,1988年任會長。1963年起獲日本雜豆進出口配給額首位至今,並在神戶、香港、紐約設立分公司,1989年創立“富的”基金以援助教育事業和培養優秀人才。為日本華人社會知名人士和代表人物。

1992年以來,傅在源先後在鎮海、上海、南京等地捐巨資支持教育事業。1993年在上海捐資建造七色花小學,在故鄉捐資興建鎮海中學體藝館。從1993年起還在上海和鎮海設立留學基金,每年資助6名留學生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深造。1997年捐資建造鎮海中學圖書電教大樓及招寶山螯柱塔,並捐資設立鎮海中學“富的獎教獎學基金”,後連續4年捐資充實該項基金。1999年起每年捐款資助100名鎮海中學成績優秀而家庭經濟困難的畢業生上大學,每年人均補助4000元至1萬元人民幣,直至大學畢業。該基金2004年起已麵向全浙江省經濟困難學生。

1998年9月,傅在源被寧波市人大常委會授予“榮譽市民”稱號,2000年7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愛鄉楷模”榮譽稱號金普森、孫善根主編《寧波幫大辭典》第220頁,寧波出版社2001年版。。

八、“超級富豪”趙安中

趙安中,1918年10月10日出生於寧波鎮海駱駝鎮,早年就讀於團橋小學和“五金大王”葉澄衷先生所辦的鎮海莊市中興學堂,小學未畢業即入錢莊當學徒,後因金融風潮錢莊倒閉而失業。1949年流落香港,白手起家,從金號的底層打工者起步,憑勤儉創業而成小康,創辦榮華紡織有限公司,靠奮鬥而事業有成。祖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趙安中欣然還鄉,熱情支持家鄉建設,鍾情於扶持內地教育事業,特別是支持貧困山區農村的基礎教育事業。

趙安中晚年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關心支持寧波等地的教育事業上。自1986年趙安中與同班同學包玉剛、同鄉校友邵逸夫以及包從興、趙亨文、葉庚年及其子葉謀彰共同捐資1000萬港元複建母校中興學校後,他的捐資項目就從來沒有間斷過。據不完全統計,1986年至2006年,趙安中家族在全國10萬元以上的捐贈項目就有166項,以他母親林杏琴這一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有近140幢。自1986年來,趙氏家族先後向“希望工程”捐贈總額達1.3億元,蓋起了160多幢教學樓。

趙安中的拳拳愛國愛鄉之心,贏得了人們的尊敬。1994年7月29日,寧波市人大常委會決定授予趙安中“榮譽市民”稱號。1995年4月1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向趙安中頒發“愛鄉楷模”榮譽證書。199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統戰部在北京舉行儀式,表彰趙安中先生愛國愛鄉的精神。

作為一個商人,趙安中在香港算不上是巨富,然而在中國“希望工程”這個特殊舞台上,在情係山海、造福桑梓方麵,趙安中卻堪稱一位“超級富豪”關於趙安中先生的有關事跡,詳情可參見王耀成著《希望之路:趙安中傳》,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九、薪火相傳包玉書

包玉書1915年12月出生,鎮海莊市鍾包村人,是“世界船王”包玉剛的哥哥。包玉書少年時就讀於莊市葉氏中興學校,1945年在上海大陸銀行任職。新中國成立後,在上海市紡織進出口公司工作,後下放市郊青浦縣趙宅公社水產養殖場勞動,1967年移居香港,先後任香港環球航運集團董事、香港環球航運集團新加坡分公司總裁,並任香港蘇浙同鄉會、香港浙江省同鄉會名譽會長,香港甬港聯誼會永遠榮譽會長,寧波旅港同鄉會監事長等職金普森、孫善根主編《寧波幫大辭典》第56頁,寧波出版社2001年版。。

1984年以來,包玉書先後個人捐資助建或與兄妹合建鎮海龍賽醫院、龍賽中學、兆龍小學、兆龍路、龍賽體育中心、莊市老年娛樂中心,捐贈醫療器械、教育設備,設立獎教獎學獎醫基金等,並把捐資擴展到省內金華、蘭溪、縉雲等地區。1993年7月,寧波市人大常委會授予包玉書“榮譽市民”稱號,1994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其“愛鄉楷模”榮譽稱號。

包玉書對其胞弟包玉剛率先創辦的寧波大學的發展十分關注,不僅在包玉剛生前多次到校考察訪問,“船王”去世後,他以支持寧波大學的建設為己任,更加關心與支持寧波大學的發展。

1999年8月,由包玉書和侄女包陪慶共同出資420萬元人民幣助建的寧波大學包氏4號教學樓正式竣工啟用。它的建成,不僅滿足了寧波大學新學期擴大辦學規模的需要,而且也為位於學校中心區的包氏教學樓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包氏4號教學樓總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建築麵積7000平方米,它是包氏家族捐資助建寧波大學1~6號教學樓群中的最後一幢大樓。其建成使總麵積3.6萬多平方米、氣勢恢弘、中西合璧的寧波大學教學樓群連成一體,為寧波大學的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教學硬件設施。

2001年3月,包玉書又與包素菊、包麗泰一起捐贈100萬美元興建寧波大學龍賽理科樓,以自己的行動譜寫了包氏家族支持寧波大學發展的新篇章。2002年3月,包玉書再次捐資2200萬元人民幣助建寧波大學包玉書科學樓。該樓由6幢學院樓圍合而成,瀕臨甬江,氣勢非凡,與現有的包氏教學樓群南北呼應,形成了校園新的格局,為寧波大學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十、愛鄉楷模包景表

包景表1924年4月出生於上海,祖籍寧波鎮海城關鎮,早年就學於上海澄衷學校,16歲時因病輟學後轉而習商。1944年開始獨資經營企業,1948年移居香港,1950年與人合資創辦環球布廠,1967年獨資創辦了遠東紡織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幾十年的辛勤經營,公司在香港紡織界有一定地位,是一位成功的實業家金普森、孫善根主編《寧波幫大辭典》第58頁,寧波出版社2001年版。。

從1992年開始,包景表開始捐資支持家鄉教育事業,首先在他胞姐董包秀雲曾經就讀的鎮海區實驗小學捐資40萬元港幣,助建育才樓。後又在鎮海捐資助建鎮海中醫院住院樓、門診樓,精英小學、區職教中心等,共計9項1668多萬元人民幣。不僅如此,他還動員他的胞姐董包秀雲一起為家鄉建設出一份力。1996年以來,董包秀雲女士先後捐資525萬元人民幣助建區職業中學、敬老院、中醫院等。

2004年4月,包景表被寧波市人大常委會授予“榮譽市民”稱號,2004年10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愛鄉楷模”榮譽稱號該部分內容來自“中國鎮海網”之“海外鄉賢”。有改動。。

十一、“紅幫裁縫”戴祖貽

“培羅蒙”是上海南京西路的著名西服店,其創始人許達昌出生於1895年2月,籍貫定海縣,祖上行醫,信奉基督教。20世紀初,許達昌到上海南京路“王順昌西服店”學業。1919年,許達昌在四川路獨資開辦了“許達昌”西服店。1932~1933年間,借南京路西藏路的“新世界”附近街麵營業。1935年,搬遷至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改店號為“培羅蒙”。“培羅蒙”之名具有西洋色彩,吻合風氣漸開改弦易轍之時勢,完全不同於中國傳統的店名,加以培羅蒙西服精工細作,從此走上了名牌之路,許達昌也逐漸名聞上海灘。

1934年6月24日,培羅蒙店堂來了兩位寧波人,一位是年紀10來歲名叫祖貽的男孩,另一位年長的是小男孩的舅舅。舅舅領著祖貽到培羅蒙當學徒,恭恭敬敬地拜許達昌為先生。從此,師徒倆人誌同道合,結下了不解之緣,時聚時分,整整交往60多年。

戴祖貽,鎮海霞浦鎮戴家村(今寧波市北侖區)人。13歲時,在霞浦水音頭的私立國民學校小學畢業後,父親就托舅老爺帶祖貽到上海,希望他能早日賺錢養家。

戴祖貽是培羅蒙的第一個學徒,當時店堂隻有紹興來的沈先生和戴祖貽兩個幫手,從早到晚十分忙碌。他時時處處留心許達昌的裁縫訣竅,不懂就問,學了就做,廢寢忘食,直到弄懂為止,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很快掌握了西服縫製技藝。

經過10餘年含辛茹苦,厚積薄發,戴祖貽的裁剪技藝達到嫻熟的地步,為他以後的事業奠定了紮實的基礎。1945年,抗戰勝利後,戴祖貽就任襄理之職。

1948年,許達昌帶著幾位“紅幫”師傅到了香港,先在遮打道的思豪酒店開設培羅蒙,又到雪廠街太子行發展,生意紅火。翌年12月,戴祖貽取道澳門來到香港,仍舊協助許達昌經營香港培羅蒙。當時,培羅蒙已成為世界五大西服店之一。其間,香港培羅蒙曾為李嘉誠、董浩雲(董建華之父)、包玉剛和肯尼迪胞弟等製裝。1950年初,許達昌又將業務拓展到日本,在東京千代田區富國大廈設立店麵。後因其糖尿病日益嚴重,加上日本當時醫藥困難,而富國大廈租用的店麵又發生問題,戴祖貽受命於危難之際,於當年7月由香港搭乘太原輪去日本,幾經輾轉,於8月初在橫濱上岸。戴祖貽入鄉隨俗,除在上海已經學到的一些英語外,抓緊學習日語,尤其是製作西服的普通會話,不久,培羅蒙生意回升,經過幾年的打造,培羅蒙的名牌效應和戴祖貽的出眾技藝,在東京的影響力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