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名勝古跡(1 / 3)

第八章名勝古跡

寧波是我國江南水鄉中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其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寧波也是一座名勝古跡繁多的古城,不僅有代表中國古老文化之一的河姆渡遺址,有代表著中國古代為愛情而抗爭的梁祝古跡遺址,也有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有長江以南最古老、最完整的北宋木結構建築保國寺,有可以與鄭國渠、靈渠、都江堰相媲美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它山堰,也有浙江省現存年代最久的唯一的一座唐代磚塔天寧寺塔,還有被譽為“小普陀”的七塔寺,有享有“太湖氣魄,西子風光”之美譽的東錢湖,有保存佛骨舍利的阿育王寺等等,這些不僅是寧波的曆史見證,更是澤被後世的人文景觀和文化遺產。

第一節文物古跡

一、佛教寺院

寧波素有“東南佛國”之譽,自孫吳赤烏二年(239年)都鄉侯闞澤在慈湖北畔舍宅建造寧波曆史上第一個佛教寺院普濟寺起,寧波佛教寺院日益增多,到南宋時,已有佛寺69所、尼院1所。民國時期,寧波城區有佛寺20所、尼庵58所。1950年,全市有寺、庵2456所,僧尼4724人詳細內容請參見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773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文革”期間,寧波佛教寺院多遭毀壞,1978年宗教政策恢複後,一些重點佛教寺院得到恢複重建。目前,寧波市有佛教寺院17所,簡要敘之如下。

第八章名勝古跡寧波風物誌1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位於寧波鄞州區寶幢山麓,是我國現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刹,集建築、雕刻、園林、碑碣、繪畫、古跡名勝之大成,是中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也是我國禪宗名刹“中華五刹”之一。

阿育王寺始建於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又名廣利寺【明】李賢等撰《明一統誌》卷四十六《寧波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宋文帝劉裕敕增殿宇,元嘉十二年再次增建,寺院初具規模。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梁武帝蕭衍命建育王寺大雄寶殿,賜“阿育王寺”額,山從此改為阿育王山。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趙恒賜“阿育王山廣利禪寺”額,稱十方禪寺。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春,元世祖詔奉阿育王寺佛骨舍利到元大都萬安寺供養,並親自“車駕玉塔寺致教”,並召集僧眾10萬人於大都設十六道場供養。阿育王寺在元代受到統治者的如此重視,因此大建殿、堂、樓、宇來擴展規模。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賜名為育王禪寺,冊封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五山《浙江通誌》卷二百三十《寺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阿育王寺聞名中外,不僅因為山清水秀,“梵宇深靜”《陶庵夢憶》卷七《阿育王寺舍利》。,殿宇巍峨,更以珍藏佛國至罕之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而受到眾多佛教信徒的虔誠崇拜。1981年4月,阿育王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阿育王寺現存規模與布局基本保持了明、清時期的格局。寺內現存大量較有價值的石雕、石刻、匾額、楹聯等文物,其中不乏精品。如唐順陽隱士範的所書的“阿育王寺常住田碑”“阿育王寺常住田記”史書多有記載,但最初所書並非為範的。《六藝之一錄》載:“阿育王寺常住田記:萬齊融撰,範的行書。太和七年十二月刺史於季友重立,元(原)碑乃徐嶠之書。”同書又載:“唐阿育王常住田碑跋:右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秘書省正字郎萬齊融撰,其初趙州刺史徐嶠之書,既隳於寇,明州刺史於季友於僧惠印所覩舊文,邀處士範的重書,太和七年冬事也。”、宋蘇軾書“宸奎閣碑銘”、宋張九成書“妙喜泉謁”等張九成所書“妙喜泉謁”曰:“心外無泉,泉外無心,是心即泉,是泉即心。”(見明人王世貞撰《弇州續稿》卷一百四十五《文部》)。全寺現今占地麵積124100平方米,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法堂、藏經樓及承恩堂、大悲閣、方丈殿、宸奎閣等共700多間。東、西兩側為廂房及附屬建築。天王殿7間,通麵寬30.36米,通進深18.20米。三大殿均為重簷歇山頂,抬梁式結構,舍利殿屋頂蓋金黃琉璃瓦,內有舍利塔。寺內有二塔,一塔建於山上,俗稱上塔;一塔建於山下,俗稱下塔。上塔已殘,下塔建於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磚木結構,仿樓閣式,六麵七層,高約36米。寺內另存有唐、宋碑刻,唐石雕造像等,並設有宗教文物陳列室鄞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鄞縣誌》第1861頁,中華書局1996年版。。

2天童禪寺

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在鄞縣任縣令時,曾以“村村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穀口風。二十裏鬆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來讚美天童寺王安石《遊天童》,參見清人徐兆昺著《四明談助》卷四十《東四明護脈(中)·天童寺》,寧波出版社2000年版。。

天童寺位於寧波市鄞州區天童鄉太白山麓。晉永康元年(300年),僧人義興在東穀結茅山中,有一童子日給薪水。既而辭去,曰:“吾太白辰也,上帝以師篤道行,遣使左右。”義興“感太白辰為侍童,寺因以名”。天童寺的曆史從西晉開始,至今已逾1700餘年。唐開元二十年(732年),僧法璿建太白精舍,即後人所稱“古天童”。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虛庵懷敞來寺主持,日僧榮西隨侍習禪,承臨濟法脈,回日後創日本臨濟宗。寶慶元年(1225年),日僧道元入寺從如淨禪師習曹洞禪,三年後得法返日,創日本曹洞宗。該宗迄今不衰,尊天童禪寺為其祖庭。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賜“天童禪寺”額,列為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山《浙江通誌》卷二百三十《寺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天童禪寺現存的規模,基本上保持明代的格局。整個建築群布局嚴謹,結構精致,主次分明,疏密得體。各殿堂均按我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重簷疊閣,畫棟雕梁,莊嚴而古樸,成為古刹的“中軸線”。東西兩旁有新新堂、伽藍殿、雲水堂、自得齋、立雪軒和客堂、祖師殿、應供堂、靜觀堂、麵壁居等十幾個僧房客寮對稱分布,與主體殿堂互相呼應,互為襯托。另外按照地形還建有鍾樓、東西禪堂、戒堂、如意寮、禦書樓、庫房、先覺堂、長庚堂、東桂堂、方丈殿等建築十餘處,綴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建築群體。所有殿堂樓閣均以長廊連接,隻要一進入寺門,晴天不曬太陽,雨天不走濕路,便可到達寺內任何一處,可見建造者的獨具匠心。

天童寺景色優美秀麗,可謂“山外青山翠滿峰”,“廿裏鬆關天下無”。不僅王安石以“溪水清漣樹老蒼,行穿溪樹踏春陽。溪深樹密無人處,惟有幽花度水香”來讚美天童寺的美景【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十七《地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民國時期的僧人敬安在他的詩《遊四明天童》中也讚美道:“樹色經霜紅欲滴,苔痕過雨綠猶妍。雲封古洞疑無路,煙鎖寒岩別有天。”民國《天童續誌》卷上《建置附錄》。

目前,天童寺占地76400餘平方米,有天王殿、佛殿、法堂、羅漢堂、方丈殿等殿、堂、樓、閣、軒、齋30餘個。1984年被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9年12月被浙江省政府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休閑、旅遊、禮佛的好去處鄞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鄞縣誌》第1860~1861頁,中華書局1996年版。。

3保國寺

保國寺位於寧波市江北區洪塘鎮安山村靈山山腰,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也是江南地區幸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結構建築寺院之一。

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期,中書郎張齊芳棄官隱居靈山,後舍宅為寺,名曰“靈山寺”。唐代靈山寺得到進一步修繕,但在會昌年間因唐武宗滅佛而遭毀廢。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佛寺重建,並賜“保國”匾額,更名為“保國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德賢和尚重建保國寺大殿,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改名為“精進院”《浙江通誌》卷二百三十《寺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保國寺自宋以後,迭經興廢,曆代均有修葺。今天的保國寺古刹,是一個集漢、唐、宋、明、清、民國曆代建築風格之大成,擁有驃騎井、經幢、無梁殿、迎熏樓、天王殿、觀音殿、鍾樓、鼓樓、藏經樓等不同曆史時期的建築的古建築群。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略偏東,大雄寶殿(佛寺主體建築)為建築群中唯一的北宋建築物,其餘則為明、清、民國時重修的建築。目前保國寺占地約2萬平方米,建築恢宏壯觀,內部藏品異常豐富。

保國寺除了古老的木結構建築這一“奇”之外,還有一“奇”。這就是大殿的每個角落不見鳥雀築巢、蛛絲懸梁,更見不到蟲蛀蟻蝕和灰塵落梁。這種蟲不蛀、鳥不棲、塵不染“奇景”的產生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444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究其原因,就是在原來大殿的建築材料中,有一種帶刺激性香味的黃檜,散發出為禽蟲所畏聞的氣味。也有一種說法是因為特殊的建築結構而產生的聲波振動驅逐了鳥雀蟲類。不管怎樣,保國寺大殿奇特的木結構設計很值得現代人研究。

欣賞保國寺的建築之美,最精華處不外乎三個方麵:鬥拱、藻井和瓜棱柱。其中藻井的用材是現存宋、遼、金時代木裝修唯一按《營造法式》規定在大木作中選擇藻井用材的例子徐建成《保國寺的曆史身份和文化表情》,《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05年第1期。。

保國寺四周層巒疊嶂,流水潺潺,亭台樓閣點綴其間,是寧波市內著名的旅遊勝地。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浙東名刹,保國寺具有重大的曆史和科學藝術價值。

4七塔寺

七塔寺是一座保存完整的佛教古建築群,位於寧波市江東區百丈路183號。七塔寺不僅是浙東著名的四大叢林(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延慶觀宗寺)之一,而且是寧波市區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院。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現為寧波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明州地方官任景求舍宅而建七塔寺,距今已有1100多年曆史。七塔寺初名“東津禪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敕封為“棲心崇壽寺”【元】袁桷撰《延祐四明誌》卷十七《釋道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元璋派名將湯和把舟山群島一帶的居民遷徙到寧波江東,並將昌國寶陀寺遷徙並入崇壽寺,迎來觀音像,供奉在大雄寶殿,故又稱為“小普陀”。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寺前建了7座佛塔,故俗稱“七塔寺”,沿用至今。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慈運法師任七塔寺住持,對全寺進行大規模的重修和擴建,改造天王殿,重修大雄寶殿、三聖殿,新建法堂、藏經樓、方丈殿、鍾樓等,梵宇一新,衲僧雲集。1895年,慈運法師專程至京城請頒藏經,光緒皇帝賜寺額為“七塔報恩寺”。

1961年5月該寺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遭到破壞,1979年開始漸次修複。重修後的七塔寺梵宮雄偉,建築雕刻精美,成為寧波市旅遊景點之一。

5雪竇資聖禪寺

雪竇資聖禪寺,簡稱“雪竇寺”,位於寧波所屬奉化市溪口鎮西15華裏的雪竇山上。雪竇寺外,首先可見山門上由蔣介石親筆所書的“四明第一山”匾額。

雪竇寺創於晉,興於唐,盛於宋。其間高僧輩出,香火代興,為天下禪宗十刹之一《七修類稿》卷五《天地類》認為餘杭徑山、錢塘靈隱、淨慈、寧波天童、育王等寺,為禪院五山;錢塘中天竺、湖州道場、溫州江心、金華雙林、寧波雪竇、台州國清、福州雪峰、建康靈穀、蘇州萬壽、虎邱為禪院十刹。另據明人田汝成撰《西湖遊覽誌餘》卷十四《方外蹤》雲:“嘉定間品第江南諸寺,以餘杭徑山寺、錢塘靈隠寺、淨慈寺、寧波天童寺、育王寺為禪院五山;錢唐中天竺寺、湖州道場寺、溫州江心寺、金華雙林寺、寧波雪竇寺、台州國清寺、福州雪峰寺、建康靈穀寺、蘇州萬壽寺、虎丘寺為禪院十刹;以錢唐上天竺寺、下天竺寺、溫州能仁寺、寧波白蓮寺為教院五山;錢唐集慶寺、演福寺、普福寺、湖州慈感寺、寧波寶陀寺、紹興湖心寺、蘇州大善寺、北寺、鬆江延慶寺、建康瓦棺寺為教院十刹。”,也是“大慈彌勒菩薩道場”,與普陀觀音、五台文殊、峨眉普賢、九華地藏四大道場並稱“佛教五大名山”。

雪竇山素稱“東浙遊勝之最”,“泉石清峻,竹木森蔚”【明】餘永麟撰《北窗瑣語》,續修四庫全書本,中華書局1995年版。。雪竇寺地處雪竇山盆地,坐北朝南,四山環抱,九峰參差,東西兩洞之水會於寺前“含珠林”,再曲折以至千丈凹處,噴注垂瀉,狀如飛雪,“雪竇”由此得名。千年來雪竇寺五次被毀,數度重興,幾經變遷。

據《雪竇寺誌》記載,晉時有尼結廬山頂,因山以瀑勝,名為“瀑布院”,是為雪竇梵刹開創之始。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移於今址改建禪院,以後寺址曆代延承,一直沒有改變。唐宣宗大中末年(859年),寺院第一次毀於兵燹之災。鹹通八年(867年),信士張立修複,創名“瀑布觀音院”。唐昭宗李曄景福元年(892年),常通禪師任雪竇寺住持,修繕殿堂,得刺史施田1300畝,贍供僧眾,是為興起之時。後世尊常通為雪竇禪院開山第一祖。五代時布袋和尚契此應跡奉化,曾住雪竇寺。此後,雪竇寺即成為禪宗叢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遣使賞賜經籍,始建藏經閣。次年,又賜石刻禦書二部。真宗鹹平二年(999年)禦賜“資聖禪寺”匾額。宋仁宗夢遊是山,於景佑四年(1037年)遣使賞賜沉香木雕假山、白金、龍袍、龍茶等物,遂號“應夢道場”,“免徭役,禁樵採,度僧行”《浙江通誌》卷二百三十《寺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寺院第二次被毀。孝宗隆興年間(1163~1164年),臨濟宗十三世傳人如湛任雪竇寺住持,重建佛殿。乾道元年(1165年)敕鑄大鍾。紹熙年間(1190~1194年),日本僧人道元前來該寺參學,回國後大倡曹洞宗風,所以日本曹洞宗也尊雪竇為祖庭。理宗淳祐五年(1245年)禦書“應夢名山”,勒碑築亭,至今猶存。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雪竇寺第三次被毀,兩年後善來禪師修複重興。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第四次毀於兵火,第二年,由臨濟宗三十一世石奇禪師主持重建,曆時18年,重現往日雄姿《浙江通誌》卷二百三十《寺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朝政府對雪竇寺也倍加青睞。道光年間(1821~1850年)慧智在朝廷支持下,重修殿宇、山門、亭舍和池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禦賜玉印、玉佛、龍袍、袈裟、龍缽、經籍數百函,住持僧果如進京受封賜,盛況非常。

近現代以來,蔣介石家族也曾與雪竇寺結下因緣。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寺院第五次被毀,1985年,經各方捐資在原址重建大雄寶殿;1990年,在天王殿原址建彌勒殿,次年竣工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580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

6五磊講寺

五磊講寺有浙東第一古寺之稱,位於慈溪市觀海衛鎮五磊山象王峰南麓。五磊山上有五座山峰,“磊磊相比,如聚米所成”【清】徐兆昺著《四明談助》卷四十五《西四明外護(上)》,寧波出版社2000年版。。五磊寺始建於1700多年前的孫吳赤烏年間。據傳孫權母親坐船途經五磊山時,深夜發現山上有隱隱火光,探知是印度高僧那羅延在此結廬靜修,念其傳道虔誠,下令建造了一座寺院,是為五磊寺的前身。

唐僖宗文德年間(888年),僧令頵建五磊寺,名“靈山禪院”。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敕賜寺額“五磊普濟”,天聖九年(1031年)僧岑繼募資修葺,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浙江通誌》卷二百三十《寺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順治、康熙間臨濟宗高僧道忞、達變、拙岩抵寺講經弘法,一時間,五磊寺香客如雲,僧尼聚集,佛事興旺,擁有殿堂樓寮140餘間,成為浙東善男信女向往的名刹。清鹹豐三年(1853年),大殿毀於火。宣統三年(1911年),天台宗四十三世法師諦閑蒞寺主持,弘揚天台宗教義,改寺額為“靈山講寺”,五磊寺遂成了天台宗道場。民國三年,炳瑞法師由金仙寺遷五磊寺任主持,重建大雄寶殿,修葺傾圮梵宇80餘間,五磊寺再度興盛。1931年,弘一大師(李叔同)擬創設南山律學院於寺內,但因與主持意見分歧而未成功。1941年,日本侵略者占領慈溪,在掃蕩中炸毀山門和天王殿。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浙東區委及三北遊擊司令部曾多次在五磊寺舉行重要會議。“文革”期間,五磊寺遭毀,僅存廂房和部分僧舍。1985年慈溪縣人民政府批準開放五磊寺為佛教活動場所,並定名為“五磊講寺”,趙樸初、沙孟海為寺題額。1987年慈溪縣人民政府撥款對五磊寺進行修繕和擴建。1988年環山公路開通,同年秋舉行了佛像開光典禮暨建院1100周年紀念法會。

“寺以五磊而名,五磊以寺而顯”。五磊寺更是一個古木參天、名木冠寧波各景區的地方,尤其是寺院正門前三棵高聳入雲的千年香木極為罕見,是寧波著名的佛教旅遊勝地,每年接待遊客達20萬餘人次“中國寧波網”之“寧波名勝”。。

7寶陀禪寺

寶陀禪寺又名“補陀禪寺”,位於鎮海區招寶山威遠城內,唐大中年間原建於東海梅岑山(即今之普陀山)紫竹林,供奉觀世音菩薩,宋元豐三年(1080年)賜額“寶陀”。明嘉靖大倭亂時期,倭寇經常將該寺據為巢穴。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浙江總製胡宗憲拆遷普陀山寶陀寺殿宇並遷觀音寺於招寶山巔。嘉靖四十年(1561年),浙江總兵盧鏜又徙普陀山寶陀寺的圓通寶殿構於山麓,分為兩寺。萬曆四十年(1612年)山巔寺毀,觀音像獨存,旋重建。後在天啟四年(1624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康熙十六年(1677年)多次重修,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寺毀於火,僅存天王殿、羅漢殿和觀音像。乾隆年間,縣令馬文炳募資重建大殿,後寺僧本孝、巨清複建望海樓,補築山亭,添設石欄,僧禮融重新修葺圓通寶殿、天王殿、羅漢殿、報功祠、大悲閣等,“遂成巨觀”王榮商等撰《民國鎮海縣誌》卷三十六《寺觀》,台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

抗日戰爭初期,日軍飛機多次轟炸招寶山軍事設施,導致寶陀寺部分殿宇被毀,香火從此衰落。1958年天王殿、羅漢殿被拆毀,獨存圓通寶殿。1965年,浙江省政府曾撥款修葺寶陀寺圓通殿。1981年,寶陀寺的“圓通寶殿”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省、縣兩級撥款進行大修。

8龍泉寺

龍泉寺位於餘姚市市區中心,坐落在林木蔥蘢的龍泉山南麓,麵對碧波粼粼的姚江,青山綠水,相映增輝,為餘姚市區著名勝跡之一。

據《餘姚縣誌》記載,龍泉寺始建於東晉成帝鹹康二年(336年),唐會昌五年(845年)廢,大中五年(851年)重建,鹹通二年(861年)賜今額,名為“龍泉寺”。宋元明清時期多次毀廢重建【清】孫德祖等撰《餘姚縣誌》卷十一《典祀》,台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至今已有1700餘年曆史,與杭州靈隱寺年代相仿,與寧波天童寺同為浙東名刹。

從唐代以來,龍泉山上古柏參天,蒼鬆入雲,景色非凡,龍泉寺殿宇亭閣錯落有致,氣勢雄偉,各地文人學士、佛門弟子、商賈行旅,前來參拜敬佛和遊寺賞景者,絡繹不絕源自“中國寧波網”之“寧波僑訊”。。

龍泉寺是餘姚最著名的一處佛教聖地。1997年3月19日,該寺由餘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9嶽林寺

嶽林寺位於奉化市大橋鎮嶽林路東首,前身是崇福院,始建於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年),唐會昌滅佛時被毀。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閑曠禪師將崇福院從龍溪西遷徙到龍溪東。唐僖宗時,歡喜和尚(布袋和尚)“大興梵宇”。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賜名“大中嶽林禪寺”。此後多次焚毀重修【清】張美翊撰《光緒奉化縣誌》卷十四《寺觀上》,台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版。。

據奉化《嶽林寺誌》和《長汀張氏宗譜》記載,布袋和尚是奉化長汀村人氏,從小受父母熏陶,喜歡禮佛,長大後發菩提心,現比丘相,常住嶽林寺,後梁貞明三年(917年)三月初三坐化於嶽林寺東廊。此後,佛教界公認嶽林寺是彌勒應化聖地,把嶽林寺定為彌勒道場。

嶽林寺和其他佛教名刹一樣,屢遭各種災害的侵襲,曾經多次毀而複建,如1423年毀於火,旋重建,後幾經毀建;1888年又毀,僧文果重建,後曆經戰火、雷擊;1958年又毀於火,僅存部分南廂房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785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1993年,奉化市人民政府鑒於嶽林寺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響,開始著手重建嶽林寺,基本保留了原來的總體格局和特色。

10金峨禪寺

金峨禪寺位於寧波南郊金峨山之麓,距寧波城35千米,即鄞州區橫溪鎮金峨村山嶴內。唐大曆元年(766年),懷海禪師來到金峨山團瓢峰下,結茅蓋屋為羅漢院;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改羅漢院為金峨山真相禪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金峨山真相禪院為金峨禪寺,其間一度毀廢。明宣德年間再建,成化時期又遭廢棄,正德二年重建法堂,後又廢。明嘉靖二年(1523年)改建,“升於山麓”【清】曹秉仁纂《寧波府誌》卷三十三《寺觀》,上海書店1993年版。,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重建金峨禪寺佛殿。由於其佛身靈驗,景色優美,金峨禪寺名揚四海。雖在“文革”中遭到毀滅性破壞,但仍有不少海內外人士進山燒香禮佛。

據《金峨寺誌》記載,百丈懷海在金峨山時,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上山尋訪,由於無緣相遇,遂留下“主人豈是尋常人,我來相謁不得見”的詩偈。故金峨寺舊有“留偈堂”,今尚存“迎仙橋”、“引仙橋”等有關呂洞賓的古跡。金峨禪寺主要景點有觀音閣、玉佛閣、露天大佛、團瓢峰、種螺山、羅漢岩、劈開岩、屏風岩、猢猻岩、岩屋等“金峨十景”源自“寧波地名網”之“地名勝景”。。

11霞嶼寺

霞嶼寺位於煙波浩渺的東錢湖心名為“霞嶼”的小嶼之上,西、南、東側環東錢湖,北側為二靈山,並與享有“小普陀”之稱的“補陀洞天”互為鄰居,是小普陀景區主要景點之一。據傳南宋宰相史浩為了卻其母去普陀之心願,在東錢湖心霞嶼島建造“補陀洞天”,並依托“小普陀”建霞嶼寺給其母念經誦佛。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寺廢,永樂二十年(1422年)修複,宣德八年(1433年)重建。清時洞埋,寺廢。民國《鄞縣通誌》無記。1976年,洞重新被發現,成為古跡。1989年修複,1993年重建該寺,由比丘尼管理,並重新建造殿堂,佛事漸盛。目前霞嶼寺有尼10餘人,香客較多,年遊客達20萬人次見“中國寧波網”之“錢湖攬勝”。。

12洞山寺

洞山寺位於慈溪市掌起鎮東埠頭的將軍山上,五代後梁開平元年(907年)始建,因近處有將軍山洞,故名。另說因有白雲洞楹聯“白雲封古洞”句而名之。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賜“幽棲洞山”額。明代定海(今鎮海)學者華顏曾在此講學。清乾隆八年(1743年)重修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784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1958年部分寺舍被拆毀,“文革”時期未遭嚴重破壞,1985年被慈溪縣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對外開放的寺院之一。

洞山寺內刻桷丹楹,華耀莊嚴,從普陀山請來的金身佛像在大雄寶殿熠熠生輝。每逢觀音聖誕香期和春秋佳節,善男信女紛至遝來,登山觀光。如今的洞山寺已成為慈溪市一處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和著名旅遊勝地。

13金仙寺

金仙寺在慈溪市鳴鶴鎮白羊湖畔。南朝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建,初名精進庵。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賜今名。後幾經毀葺,風貌依存。1930年,弘一法師雲遊至此,先後三次駐錫於寺。抗日戰爭前夕,成立白湖講所、人海燈社,研究佛學。1958年僧外遷。1989年修複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等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784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現有各種殿堂房舍172間,占地42畝。殿宇恢宏,佛像莊嚴,成為浙東地區一處較具規模的十方叢林。

14等慈禪寺

等慈禪寺坐落在象山縣丹城鎮北門外鳳躍山麓,因與東寺分布於象鼻山東西兩側,俗有“象山雙目”之說,故稱“西寺”。該寺係南朝古刹,臨濟宗道場,始建於南朝元嘉二年(425年),初名“鳳躍院”,迄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欽賜“等慈禪寺”匾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位列佛教著名叢林。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建,後廢《浙江通誌》卷二百三十《寺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建,光緒十一年(1885年)又重建。1919年增建大悲閣、廂房等。1923年僧傳常重建大殿,後曆經毀損。1987年修複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784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1987年9月,浙江省政府批準其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並支持寺院重新修複。

等慈禪寺現有佛教建築金剛殿、圓通寶殿、玉佛殿、地藏殿、藥王殿、東西藥王樓等16間,方丈室、上客堂、兩廂房等20間,齊堂、賓客樓四幢40間,殿宇恢宏,玉像複光,已成浙東佛門聖地。該寺的重要文物有坐臥二相的兩尊玉佛像和《宋治平立寺碑記》、《乾隆憲行碑記》、《光緒十一年助田碑記》等三塊碑刻。

15淨圓寺

淨圓寺位於鎮海區汶溪鄉,建於1929年,1931年增建山門、麵壁,1937年建鍾樓。“文革”期間鍾樓、麵壁俱廢圮。1990年修複,有佛事。現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淨土堂、東西廂房、客寮等85間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784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已初具規模,成為鎮海區較大的寺院之一。

16妙音精舍

妙音精舍又名妙音庵,坐落於江北區慈城鎮中華路,距市區18千米,占地麵積6000平方米,建築麵積3049平方米,是寧波最大的女僧佛教道場。

妙音精舍原係清光緒年間馮姓所建樓房,民國初阿育王寺購作後院。1935年由俞福泰、林雁友、徐文俊、傅妙法四人捐資1萬銀元購作觀宗寺方丈根慧打禪坐關之用,取名“妙音精舍”。1948年,根慧方丈傳給其弟子、近代著名女僧本空法師作為弘法道場。

本空法師俗名張汝釗,原是慈溪莊橋馬徑村人,大學畢業後,懷著匡時濟世之誌向欲赴美國留學,理想破滅後,張汝釗便皈依了太虛大師,法名聖慧,在慈湖設精舍靜修。本空法師主持妙音精舍後,由於她精通佛法,才華橫溢,故國內外弟子眾多,頗有聲譽。1949年妙音精舍有女尼2人,1958年至1966年用作尼姑生產勞動場所,停辦後改為他用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784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1985年收回,女尼陸續返歸,宗教活動恢複。1994年改建為妙音庵,陸續新建觀音殿、淨土堂、煙水閣、本空法師紀念堂、放生池、齋堂等。近年又增建了天王殿、山門、水上觀音、萬佛殿等建築,麵貌煥然一新。

17蘆山禪寺

千年古刹蘆山寺位於河姆渡原始生態區東北側,環寺三麵皆山,前則一疇平野。寺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北宋天聖七年(1029年)由惠蘭和尚重建。治平二年(1065年)欽賜“蘆山普光院”額名。其規模和影響,曾一度與天童寺、雪竇寺齊名於浙東。

現存的蘆山寺,坐西南朝東北,占地麵積5290平方米。山門、藏經樓及兩側齋樓是光緒十三年(1887年)守傳和尚重修的建築,後衰落,到1949年時僅有寺僧2人。1961年舟山、寧波等地百餘僧眾遷集於此,1980年後返歸各寺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788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

蘆山寺大殿於1995年重建。大殿麵闊19.6米,分5間,重簷歇山頂,蓋琉璃瓦,四翼角高高翹起。寺前有一株蒼翠參天的千年銀杏樹,徑圍須三人環抱,樹旁有約240平方米的石砌放生池,水泛漣漪,風景宜人源自“餘姚生活網”之“姚城攬勝”。。

此外,寧波在曆史上還有許多較有影響的佛教寺院,但或因政治原因遭毀棄,或因兵燹之災而成曆史遺址,這些寺院主要有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的天寧寺、海曙區尚書街的施祥寺、海曙區大梁街的萬壽寺、海曙區廣仁街白衣巷的白衣寺、海曙區解放南路壽昌巷的壽昌寺、寧波市中山西路塔影巷的天封寺、海曙區靈橋路95號的延慶寺、海曙區南郊祖關山的崇法寺、海曙區雲石街的寶雲寺、海曙區解放南路延慶巷7號的觀宗寺、北侖區鄔隘鄉大瓶壺山的靈峰寺、北侖區紫石鄉的瑞岩禪寺等,都屬於著名的寺院遺跡。

二、著名文化遺產

寧波曆史悠久,生活在寧波土地上的先民們給今天的寧波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和文物古跡。迄今為止,寧波市存在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總數名列全國100餘座曆史文化名城前列,位列浙江省第二、計劃單列市第一,有力提升了寧波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影響力。

1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5千米的餘姚市河姆渡鎮,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遺址總麵積達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7000年前。通過1973年和1977年兩次發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幹欄式建築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麵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母係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具有重大的曆史文化價值。1982年,河姆渡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它山堰

“它山堰頭足奇觀,百萬雷霆聲不斷”。它山堰位於鄞州區鄞江鎮它山旁,樟溪出口處,唐代太和七年(833年)由縣令王元暐修建,是我國現存的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同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得名於鄞江鎮西的它山,自古以來,這裏不僅風景優美,層巒疊嶂,而且岸邊居民雲集,山下有肥沃的鄞東平原。但是每到春秋之際,“水旱成災”,“鹹潮往來,綿亙數百裏……池井皆鹹不可食,沿江民畝數萬頃,鹹氣蒸曝,苗稼為之枯槁”【元】王元恭撰《至正四名續誌》卷第四《河渠》,中華書局1990年版。。於是在縣令王元暐主持下“累石為堤”,在鄞江上遊出山處的四明山與它山之間,用條石砌築一座上下各36級的攔河溢流壩,不僅解決了由於海水倒灌使耕田鹵化、城市用水困難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山堰建成後,平時可以下擋鹹潮,上蓄溪水,供鄞西平原七鄉數千頃農田灌溉,並通過南塘河供寧波城使用,以防止洪水湧入城市。據記載,該壩的設計高度要求是:“澇則七分水入江(奉化江),三分入於溪(即引水渠南塘河),以泄暴流;旱則七分入溪,三分入江,以供灌溉”朱學西著《中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這樣的設計思想顯示出先民的聰明才智。

它山堰從唐代以來,經過曆代多次重修、疏浚,至今仍保存完整。宋代在寧波城東北建三座泄水閘(碶),以排泄積水。這樣由壩(堰)、渠、閘等組成了完整的灌排係統。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加高堰頂1尺,清代鹹豐七年(1857年)也曾進行較大修治。1914年曾清理堰上淤積,使水道通暢。

目前,它山堰頂長134.4米,堰頂寬4.8米,皆用長2至3米、闊0.2至0.35米的條石砌築,左右各36石級。堰麵全部用條石砌築而成,堰身為木石結構。它山堰曆經千餘年風雨,飽經滄桑,堰體至今基本完好,仍發揮著阻鹹蓄淡排澇引灌的作用。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上林湖越窯青瓷遺址

上林湖是我國越窯青瓷發祥地和著名產地之一,位於慈溪滸山鎮東南10千米處。上林湖一帶燒製青瓷的曆史悠久,可上溯到東漢晚期,經兩晉、隋唐直至北宋,千餘年間從未中斷。越窯青瓷享譽中外,唐人陸龜蒙就有詩讚美越窯青瓷“九秋玉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可見越窯青瓷以其色澤誘人、造型優美及工藝精湛而深受世人青睞。

上林湖越窯青瓷深受世界各國的鍾愛,唐宋以來,通過明州(寧波)港遠銷朝鮮、日本及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成為古代寧波對外貿易、文化交流的橋梁和信使見“中國寧波網”之“寧波名勝”。。在印度、伊朗、埃及和日本等國,都有上林湖越窯生產的青瓷出土。

1988年1月,上林湖越窯青瓷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評定為寧波市旅遊新十景之一。

4慈城明清古建築群

慈城明清古建築群位於寧波市江北區的慈城鎮。慈城鎮是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是江南極少數保存較為完好的古縣城之一。在2.17平方千米的老城區域內,保存著明清以來的古建築約60萬平方米,擁有37處全國和省市文物保護單位。慈城古建築群是慈城最為優秀、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群。如孔廟布局完整、規模宏大,為浙東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文廟,反映了儒學在傳統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遠的影響;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門頭、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馮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當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圍仍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傳統街區,曆史環境未有大的改變,集中地反映了慈城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馮嶽彩繪台門是江南彩繪的重要實例,具有宋式彩畫的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