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名勝古跡(3 / 3)

17“元吉在上”摩崖石刻

“元吉在上”摩崖石刻位於龍觀鄉龍穀村東麵岩崖上。據舊誌記載:“天井山下原有天井寺(宋建隆元年)和關龍廟(宋乾道二年)。因禱雨有應,曆代郡丞邑令時有修建。山上有泉井五口,宋開慶初敕封為五龍神,元至正二十六年江浙行樞副使張啟源又請旨易封。”據此判斷,該石刻應與上述寺廟有關。岩呈梯形,高3.06米,上寬1.30米,下寬2.40米,削麵直刻“元吉在上”四個大字。字徑為45厘米×35厘米。字旁上款署“嘉慶七年壬戌之秋”(1802年),下款為“鄞令閩中郭誌文書”。石刻為行書體,用筆流暢。2007年9月公布為第八批鄞州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參見“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

18達蓬山摩崖題刻

達蓬山位於三北鎮境內翠屏山丘陵東端,達蓬山摩崖石刻由佛跡洞摩崖題刻和秦渡庵畫像石刻組成。

達蓬山佛跡洞摩崖題刻始於南宋,終於清初,筆法清勁,氣韻流暢,點畫精到,風格優美,結體端秀,章法勻整,充分展示了古人書法藝術的風采。

秦渡庵畫像石刻位於佛跡洞東南側百米遠的崖壁上,畫像石刻朝東,縱高1.2米,橫寬3.5米,畫麵上端居中刻“靈台自若”四字,下為靈台、神龕。神龕高寬均為53厘米,深20厘米,兩側刻“比丘聖靈塔”和“康熙庚子春”字樣。整個畫像石刻渾然一體,根據其總體布局,人們把石刻想象為“仙翁指路”、“飛越龍門”、“攀登天橋”及“四神護佑”。秦渡庵畫像石刻出自何人之手、何年何月所作,現已無從考證,但從石刻痕跡中多少能透視出14世紀早期畫像石刻的遺風。

19伏龍山摩崖石刻

伏龍山在杭州灣南緣,早在唐宋之際,伏龍山已是東南形勝,備受世人青睞,王安石、蘇東坡、黃東發、柳貫、戴良、戚繼光、趙之璧、李叔同等曆代名人雅士,在此登高望海,歌賦題詠,留下了許多不朽之作。伏龍山摩崖石刻就是這樣一處滲透了文化精髓的名勝古跡,2003年12月被慈溪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石刻位於伏龍山北側半山腰的千丈岩,此處峭壁千仞,懸崖突兀,極為險峻。就在這很少有人敢冒險攀越的峭壁上卻刻有“漸入”、“莫退”、“無量壽佛”、“湧旵”、“玉蓮岩”等堪稱佛學理念與人文山水巧妙結合的精品力作。

伏龍山摩崖石刻何人所書、何時所刻,調查時未見落款,地方誌書亦無記載。1988年龍山村民為挖掘樹樁盆景,涉足千丈岩,在巨石嵯峨的岩壁上發現了摩崖石刻,塵封數百年的曆史文化遺產才得以展現參見“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

20鹿窠摩崖石刻群

鹿窠摩崖石刻群位於鄞州區章水鎮杖錫村,原有杖錫寺,周布摩崖石刻,現存9處,分布於屏風岩、門前山、下溪岩、門後頭山(百步階)等處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501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屏風岩題刻為“四明山心”四個隸書大字;門前山南坡佛手岩上刻有“再來石”、“中峰”、“訶佛”等字,分篆體和楷體,旁落款“開慶巳未夏題”,可見其為南宋石刻;下溪岩上刻有“醉泉”、“浴心”、“三峽”及“潺湲洞”等正楷字;在門後頭山的一塊孤豎巨石上刻有“過雲”兩個楷體字。1986年5月28日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鹿窠摩崖石刻群文字內容多屬佛教用語,據推測可能與當時的杖錫寺有關。

21聚魁裏石牌坊

聚魁裏牌坊位於鄞州區石碶街道西楊村,始建於明代弘治五年(1492年),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是楊守陳之子楊茂元為慶賀其父楊守陳中解元而立。

聚魁裏牌坊為雙柱單門歇山頂石結構。建築全高4米,寬3.45米。屋脊兩端吻獸裝飾,屋麵筒瓦騎縫,簷前瓦口滴水,四角挑簷平緩,柱頭與橫枋間飾鬥拱。枋正麵刻有“聚魁裏”正楷大字,其旁右上分別署“楊守陳景泰元年浙江鄉試第一名”、“楊守址成化元年浙江鄉試第二名口試第一名第二名”。背麵中間亦刻“聚魁裏”坊名,上款分別為“浙江按察使司僉事王平”、“寧波知府李行”、“鄞縣知縣韓普”,下款為“湖廣按察司副使楊茂元立弘治五年九月吉日”等字。2005年4月5日該牌坊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2抗日碉堡群

寧波抗日碉堡群位於鎮海區鎮海招寶山、鎮海後海塘一帶,係鋼砼軍事掩體,現存數量8個,保存較好。這批軍事掩體(俗稱碉堡)是在1936年秋為抗擊日本武裝入侵而建的。

1941年4月1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為進攻寧波,派兵在鎮海招寶山紫竹林一帶強行登陸。守軍暫編三十四師一團一營官兵奮勇抗擊。陸戰過午,日軍傷斃逾百,終於敗退。守軍官兵傷亡200餘人,營長戚威良陣亡。翌日,日軍主力大舉進犯。守軍三營九連依山頑強抗擊,終因寡不敵眾,彈盡援絕,傷亡殆盡,招寶山失守,縣城陷落。這些碉堡群掩體彈痕累累,不僅是當年抗戰激烈的痕跡,也警示著後人勿忘國恥。2005年5月25日,這批抗日碉堡被鎮海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3南嶴、山廠古墓葬群

南嶴、山廠古墓葬群,位於奉化市西塢街道南嶴村、山廠村,1987年11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嶴在白杜以北約2千米處。從南嶴開始沿著金巍山腳向南,一直到山廠,在一塊縱約2000米、寬約200米的狹長坡地下,埋藏著眾多的古墓,稱古墓葬群。這裏曾經有過幾次古墓葬的正式發掘。1973年山廠梁天監墓的發掘,出土了不少青瓷。1978年南嶴一座有“熹平四年”紀年磚古墓的發掘,出土了青瓷罐,這一發現把我國燒製青瓷的曆史至少向前推進了200年。該罐瓷澤光亮,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曾作為出土珍品在“全國出土文物珍品展”展出,並收錄於《全國出土文物珍品集》。1991年一座漢墓的發掘,出土了銅鏡、古錢、鐵劍,還有一隻較大的少見的罍。在一座約漢末至三國時期的古墓發掘中,出土了數十件文物,其中有一對鳥形杯,造型別致,為浙東地區所罕見。

另外,這一帶還發現了有冶煉痕跡的遺址。這一帶的山岡,幾乎隨處可見秦漢磚礫和印紋陶的碎片。有時在斷坡上也會發現文化層的堆積。這兒曾是古堇子國所在地,也是秦漢時期鄞縣縣治所在地。現在白杜古鎮還保留著校場、城隍廟、堇城山等名稱和遺跡參見“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

24史彌忠石刻

史彌忠字良叔,號自齋,鄞縣人。南宋史氏望族史漸長子,史嵩之(南宋右丞相)之父,淳熙十四年(1187年)進士,贈少師保寧軍節度使,齊國公,諡文靖。

史彌忠墓道地處鄞州區五鄉鎮聯合村王墳山之南麓,坐北朝南,是一處集牌樓、華表、石筍、石羊、小橋、石虎、石馬、石碑、石翁仲於一體的大型墓道建築群,場麵氣派,氣勢恢弘。因地處野外,加之發現較晚,目前該墓道石刻除六件石像保存完整外,其餘均不同程度的遭到損壞。其中墓穴約毀於20世紀70年代。

該組墓前石刻雕琢細致,體型高大,比例勻稱,造像逼真傳神,顯示出鄞州古代工匠精湛的技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參見“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2005年4月5日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5水則亭與水則碑

水則碑位於寧波市海曙區鎮明路西側的平橋東,始設於北宋淳祐二年(1242年),時任明州郡守陳塏為觀測河流水位、調節農田灌溉和指導舟楫交通而立平水尺,“朝夕度水增減,以為啟閉”,“大概郡城河濱之水,常以三尺為平”,“過平以上則當泄”【宋】羅濬撰《寶慶四明誌》卷十二《鄞縣誌卷第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宋寶祐年間,吳潛治鄞三年,“凡碶閘堰埭”,均加以修建加固,並“於郡城平橋南立水則,書‘平’字於石,視字之出沒為啟閉注洩之準”【宋】梅應發、劉錫同撰《開慶四明續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亦見《浙江通誌》卷五十六《水利》。。成為觀察當地水文的重要設施。

明代,水則碑廢棄,“盡埋於瓦礫中”【清】徐兆昺著《四明談助》卷二十《南城諸跡(三下)》,寧波出版社2000年版。。清順治七年(1650年),經王爾祿挖掘,水則碑重見天日,後繼續修葺。現今大部分石亭建築為道光年間所建。水則亭是為水則碑而建,建於四明橋下,也是為了測量水勢。石碑和石亭為保莊稼豐收和城鄉平安發揮了重要作用。水則碑與水則亭是研究水利發展史的重要實物例證,至今還發揮著一定作用。

1999年,水則碑和水則亭舊貌恢複,並恢複平橋河橋,與月湖水係相通,重現了曆史原貌。2005年3月被列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6宋徽宗禦筆碑

宋徽宗禦筆碑位於鄞州區集士港鎮廣德庵內,2005年4月5日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徽宗禦筆碑內容為樓異(宋明州太守)關於廢廣德湖填湖造田的奏請及皇帝(徽宗)的批複。另一碑文內容為宋徽宗為建造高麗使館之事給當時明州太守樓異的敕諭。該碑字體瘦硬俊秀,乃宋徽宗自成一體的瘦金體,用筆迅疾輕靈,起止幹淨利落,使轉提按分明,而結體則中宮收而四維張,放逸而不輕飄,端莊又不覺呆板,用筆上特別富有變化,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文中記述有關填廣德湖造田之事,具有曆史資料價值,是一篇難得的宋代明州文獻參見“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

27汪洙墓道

汪洙,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進士,自幼穎悟,文行醇備,人稱汪先生,任明州教授,著有《神童詩》等。

汪洙墓道位於鄞州區集士港鎮四明山村石馬灣山,墓道建於北宋時期。

該墓及墓道坐西朝東,三麵環山,墓道按自然地形成“N”形繞山而上,墓位於半山腰,破壞嚴重。墓道上尚存石馬1件,長1.8米,背負錦鞍,造型古樸,雕刻簡潔,半截埋入土中,風化程度嚴重。

28餘永麟墓道

餘永麟,鄞縣人,明嘉靖進士,官蘇州府通判,著有《北窗瑣語》等。

餘永麟墓道石刻位於風景秀麗的鄞州區五鄉鎮寶同村九峰莊山。該墓道始建於明代,墓道內自東而西依次排列有石筍、石羊、石虎、石馬、石文相、墓表柱等造像。石文相頭戴方巾相冠,身披寬袖褒服,雙目平視,慈祥莊重。石馬體態健壯,昂首兀立,形象生動。石獅彎體蹲伏,氣勢威武,是珍貴的曆史藝術珍品。由於曆史原因,餘永麟墓道石刻現被遷至東錢湖石刻遺址博物館內保存。2002年10月9日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節內容係參考“寧波地名網”和“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略有改動。。

第二節風景名勝

寧波是濱海港口城市,風景優美,名勝豐富,既有江南水鄉之秀麗,又有湖光山色之壯美,更有寬闊大海之洶湧,天童寺、阿育王寺、保國寺的佛教文化景觀讓遊客流連忘返,雪竇山、四明山、東錢湖、月湖、龍泉山、慈湖等自然人文景觀更是吸引著海內外遊人的目光。下麵擇其要者簡要介紹之。

一、溪口雪竇山風景名勝區該部分內容主要來自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之“溪口雪竇山名勝區”,有刪節。

溪口雪竇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奉化市西北13千米處的四明山東麓,距寧波城區35千米,麵積32.6平方千米,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在漢代,溪口雪竇寺就享有“海上蓬萊、陸上奇葩”之美譽。整個風景區由溪口、雪竇山、亭下湖三大景觀組成,將人文古跡、自然風景、佛教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1溪口景區

溪口鎮,地處奉化江支流剡溪之口,故名。係千餘年曆史的山鄉古鎮,麵積1.2平方千米。東枕武山,西挹龜山,北倚白岩山,南向筆架山。群山環翠,剡溪橫貫,山光水色,清秀幽勝。清時,文人彙為“溪口十景”,即:奎閣淩霄(文昌閣)、武瀦浪暖(武嶺頭剡水聚彙瀦積處)、碧潭觀魚(憩水橋下)、屏山雪霽(武山雪景)、錦溪秋月(剡溪自沙堤至丈沙段稱錦溪,秋月映溪)、鬆林曉日、雪峰晚照(雪竇山晚景)、溪船夜棹(月夜泛舟)、南園早梅(溪南成片梅園)、平沙芳草(溪南)。有公路通鄞州、新昌、奉化、餘姚。主要景點有武山廟、武嶺門、文昌閣、武嶺學校、蔣氏故宅豐鎬房、小洋房、玉泰鹽鋪、摩訶殿、毛氏墓、武嶺公園和蔣母墓道等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574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

2雪竇山風景區

雪竇山縱橫數十千米,最高處海拔900多米,整個山的主峰叫乳峰,乳峰下麵有一個石洞,洞內噴出來的泉水,如乳如雪,所以稱雪竇或乳竇,雪竇山名稱由此而來。雪竇山在溪口鎮西7.5千米,以雪竇寺、千丈岩、妙高台為中心,東起入山亭,西至徐鳧岩,北至商量崗,南臨隱潭、亭下湖分界處。四周群峰聳峙,海拔200至900米不等。中有平原阡陌縱橫,多幽穀飛瀑、峰巒秀潤之景,黃炎培曾賦詩“欲覽溪山秀,甬東惟雪竇”。地理學家張其昀稱其“兼有天台山雄偉,雁蕩山奇秀,天目山蒼潤”,素有“四明第一山”之稱。主要景點有入山亭、禦書亭、雪竇寺、千丈岩瀑布、妙高台、含珠林、錦鏡池、徐鳧岩、隱潭、商量崗等。

3彌勒文化休閑區

雪竇寺露天彌勒大佛位於雪竇寺後山海拔369米的山坡上。景區規劃麵積52公頃,由中、東、西三條軸線和六大功能區組成。中軸線為大佛主景區,東軸線為大佛副景區,西軸線為原雪竇寺建築。六大區功能布局動靜結合,分別是大佛核心區、禮佛朝拜區、彌勒群雕區、文物展示區、休閑修身區、旅遊購物區。新建的主景區中軸線從南入口至大佛全長650米,高差55米。沿軸線景點依次有八功德水廣場、定慧橋、大山門、禦碑亭、建築麵積1288平方米的摩尼寶殿、近萬平方米的弘法廣場(廣場中心設有大型動態雕塑“花開現佛”)、大銅牌樓,再沿25米寬台階而上是五供台、布袋穀、彌勒百態園、天慈閣、天寧閣、露天彌勒大銅像。大銅像左下方為八角七層水晶萬歲塔,右下方為萬年閣,大佛基座內設有可容納1200人的弘法講堂、彌勒文化博物館和功德林碑牆。從講堂向上走可直上佛座蓮花恭抱佛腳,向下走可直至地宮。地宮有明有暗,明宮可供遊人參觀,暗宮內藏法物珍寶。景區建設還充分利用原有兩條山澗溪水營造水景並運用現代聲光技術點綴其間,使整個大佛景區充滿靈氣見“中國奉化網”之“溪口雪竇山景區”。。

4亭下湖景點

亭下湖景點位於雪竇山南緣、剡溪上遊,距溪口鎮6千米,為大型水庫。水庫1985年7月建成,大壩雄踞在八曲高嶴和亭下村間,湖麵5.9平方千米,蓄水達1.53億立方米,六倍於杭州西湖。湖岸隨山蜿蜒盤曲,全長20千米。1983年大壩竣工後,陸續開發出平湖高壩、晦溪九曲、鯰魚臥波、金龜探水、芳島春蔭等景點。

二、東錢湖風景區

在寧波市東南近郊約6千米的青山群抱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這就是被郭沫若譽為“西子風韻、太湖氣魄”的東錢湖。

東錢湖是地質時期留下來的海跡湖泊,古稱“錢湖”,又稱“萬金湖”。經曆代辟湖治理,如今南北長8.5千米,東西寬4.5千米,周長45千米,水域麵積20平方千米,為杭州西湖的3倍,平均水深2.2米,總蓄水量3390萬立方米,是浙江省著名風景名勝區和最大淡水湖。近年來,東錢湖已逐漸成為寧波乃至華東地區著名旅遊風景區,大批遊客前來旅遊參觀,年遊客量達70萬人次。根據已經公布的《東錢湖地區控製性詳細規劃》內容,到2020年,寧波市準備把東錢湖旅遊度假區建成國家級生態旅遊度假區和長三角著名休閑度假基地、華東地區重要的國際會議基地、國際性高端總部經濟基地,旅遊者規模將達到每年500萬人次。

東錢湖曆史悠久,有豐厚的文化積澱,從越國大夫範蠡隱退後攜西施避居湖畔伏牛山傳說開始,到北宋王安石在此任縣令,再到南宋權臣史浩家族,東錢湖曆史遺跡星羅棋布,有陶公釣磯、餘相書樓、百步聳翠、霞嶼鎖嵐、雙虹落彩、二靈夕照、上林曉鍾、蘆汀宿雁、殷灣漁火、白石仙枰十大勝景以及南宋石窟“補陀洞天”、元塔二靈塔、王安石廟等70餘處古跡,有21處文物保護點和200餘具南宋時期石雕。

三、天童寺景區

天童禪寺現存規模基本上保持了明代的格局。整個建築群體布局嚴謹,結構精致,主次分明,疏密得體,占地麵積約7.64萬平方米,建築麵積近4萬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寮、居30餘個,計999間。寺院坐落在層巒疊嶂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鎮群峰”,東、西、北三方有六峰簇擁。背枕巍巍主峰太白峰,左依東峰、中峰、乳峰,右靠缽盂峰,圓秀突起,狀如覆缽,聿旗峰陡驚峻險,似旌展揚。唯獨南麵天闊山遠,一條鬱鬱蔥蔥萬鬆大道恭迎賓客進入景區。

要進天童寺,須先入少白山西麓,這裏有“萬鬆關古跡”石碑。從此處登山,即進入天童風景區。上行裏許,登少白嶺,嶺上有“五佛鎮蟒塔”,八麵七層,高55米,內有盤旋梯,可直上頂層。相傳唐會昌年間(841~846年),嶺間林中有巨蟒作祟,傷害行人。天童寺住持心鏡禪師乃以石饅頭誘殺除害,鎮於塔下,遂名為“鎮蟒塔”。現塔重建於民國初年,清秀挺拔,高出雲表,成為出入天童的路標。嶺上至今尚能拾到表白裏黑的石饅頭,相傳為大蟒食剩之饅頭所化。“鎮蟒塔”院下有三間路亭,名“揖讓亭”。相傳1156年阿育王寺住持大慧偕狀元張孝祥同去天童朝拜,天童寺方丈宏智禪師在少白嶺上迎候,入亭暫憩時,兩師謙讓不已,張孝祥不勝感動,說:“三代禮樂,今歸釋氏矣!”於是,就為此亭寫下“揖讓亭”匾額。“揖讓亭”是進入天童寺景區的標誌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591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

天童寺景區有著名的“天童十景”,分別為:深徑回鬆、鳳崗修竹、西澗分鍾、雙池印景、清關噴雪、玲瓏天鑿、東穀秋紅、太白生雲、南山晚翠和平台鋪月。

值得一提的是,天童寺風景區內的天童寺森林公園更是景色秀麗,遊人如織。天童寺森林公園主體為玲瓏岩。玲瓏岩岩奇石異,洞怪峰險,精巧玲瓏,故名。山上古木參天,竹林茂密,樹種豐富,名貴稀有,多係原生態植被,被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全國三大森林公園之一。因林木蔥蘢,濃綠鎖幽,人稱“玲瓏天鑿”,亦為“天童十景”之一。現有石砌階道直達岩頂,全程2千米餘,沿途景點有聽濤亭、甲壽泉、貞壽橋、盤陀石、悟心洞、拜經台等。

四、阿育王寺景區

阿育王寺建築規模恢宏,占地80000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等600多間,建築麵積14000平方米。景區內旅遊景點眾多,有相傳迦葉佛左足踏過的“佛足跡”巨石,有山主峰絕頂上的“望海亭”,更有“七佛沐浴之處”七佛潭,潭水清冽,是夏天避暑的好去處參見“中國寧波網”之“阿育王寺”。有改動。。寺景區其他主要景點有阿育王寺座山、佛跡亭、仙書岩、上塔、下塔、妙喜泉、金沙井(靈鰻潭)、萬工池(阿耨達池)、玉幾山、古育王、湧見岩、袈裟石、開山祖師利賓菩薩骨塔、塔院等。

五、招寶山景區

招寶山旅遊景區位於寧波鎮海甬江出海口北岸。招寶山海拔81.6米,占地麵積22.6公頃,南吞甬江,北臨東海,西接古海塘,與南岸的金雞山隔江相對,是六邑之咽喉、“全浙江之關鍵”的水陸要衝和海防要塞,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浙東門戶”之稱。山上留有大量海防遺址,建有鎮海口海防曆史紀念館。

招寶山素有“南海觀音普陀山,東方財神招寶山”之稱,是寧波集海天風光、人文景觀、海防遺址、宗教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遊覽區,為國家4A級景區和浙江省50個優秀旅遊景區之一。

招寶山旅遊景區由百步堤、第一山碑、半山亭、棋子坪、威遠城、明清碑碣、寶陀寺、抗日碉堡、仙人洞、吳公記功碑亭、紅衣炮、觀音閣、鼇柱塔、月城、登雲路牌坊、招寶文化苑、摩崖石刻、古海塘、安遠炮台、中法戰爭紀念碑、海防曆史紀念館等景點組成,登上招寶山可俯視招寶山大橋、甬江以及甬江入海口、東海和跨海大橋。

六、四明山景區

擁有“第二廬山”之稱的四明山又名句餘山,“周圍八百裏”,分布在餘姚、鄞州、奉化、嵊州、上虞、新昌諸縣(市),平均海拔100~300米,呈東西向狹長形分布,周回400千米,總麵積6665公頃。四明山“東如驚浪,西如奔牛,南如驅羊,北如走蛇,總二百八十峰”【清】徐兆昺著《四明談助》卷一《四明山概說》,寧波出版社2000年版。。因其大俞山峰頂有個“四窗岩”關於四明山的來曆,誌書載之甚多,如《寶慶四明誌》記載,因該山有“四穴在峰上,每天宇澄霽,望之如戶牖,相傳謂之石窗,故茲山名曰四明山”。,日月星光可透過四個石窗洞照射進去,故稱“四明山”。

四明山多低山丘陵,山峰起伏,崗巒層疊,主峰金鍾山海拔1018米,林木茂密,花草芬芳,青山碧水,山崖巨石常現於蒼鬆翠柏之中,各種鳥獸出沒其間,生態環境十分優越,有植物近千種,主要動物106種,被譽為天然“氧吧”。現在四明山被辟為森林公園,主要景點有四窗岩、鵓鴣岩洞(水簾洞)、陶坑大峽穀、丹山赤水、鹿窠村、四明湖、梁弄鎮、白水衝、仰天湖等。

景色優美的四明山也蘊含著厚重的曆史,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紀念館就坐落在鎮東橋畔;位於商量崗森林遊樂區和總洋房,為蔣介石與宋美齡當年避暑之處;土地堂為民國時期所建,曾為蔣氏陸軍學堂。更引人關注的是,四明山是全國19個革命根據地之一,也是中國南方七大遊擊區之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為紀念革命史績和犧牲的烈士,四明湖畔獅子山上建有烈士陵園,立有革命烈士紀念碑。這裏也成為一些影視劇的拍攝地,如電影《大地重光》、《蘆笙戀歌》、《難忘的戰鬥》、《一場風波》等多部電影,就曾在此拍攝外景見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600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

七、九龍湖風景區

九龍湖旅遊度假區坐落於寧波市鎮海區西北部的九龍湖鎮,距鎮海城區19千米、寧波市中心18千米,東眺海天佛國普陀山,南麵寧波市中心,北臨杭州灣而望上海,西連江南古鎮慈城和八百裏四明山,並與江北區的宋代著名古建築保國寺相接,山連山、水連水,麵積廣達44.35平方千米。景區內群山起伏,“世稱小天童”,“險驚鎮海”陳訓正等撰《民國鄞縣通誌》第一《輿地誌》,台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版。,黛峰逶迤,植被茂密,生物豐富。其間由東北而西南,一字排列著蓄水量達2200餘萬立方米的九龍湖和蓄水量在300萬立方米以上的郎家坪鳳凰湖、小洞嶴湖、三聖殿湖。湖水清澈,山水交輝,呈現出四湖連綴如珠,百湖探幽如夢,如詩如畫般的美景。小溪清澗與平原河流相互交織,其景致可謂是山環湖,湖映山,嵐峰吐翠,碧波蕩漾。若登臨其北緣海拔415米的達蓬山頂,則浩瀚東海和杭州灣跨海大橋綽然可見,廣袤的東部平原及西部峰巒亦盡收眼底。俯瞰景區濃蔭掩映,綠意如黛,遠接天邊,令人心生江天寥廓之感。

九龍湖旅遊區主要由環湖景區、九龍源景區、香山寺、九龍農家苑以及革命烈士紀念館、思源亭等遊覽點組成,並建有燒烤園、滑草場、遊船碼頭、遊泳池等配套設施,是寧波市十佳新景之一。

環湖景區以九龍湖環湖路為依托,景區全長5.5千米,由旅遊區主入口廣場、九天銀河、仰望達蓬、方臘神劍、九龍歸海、風吟幽穀、遊船碼頭、竹林茶室、徐福渡海、梵唄清音等18個景觀節點組成。

以原生態自然山水風光為主題的九龍源景區,由“一跡、二池、三石、四瀑”等十餘個景點組成,景區遊步道總長度2.5千米,分布了“源”字摩崖石刻、九龍源碑樓、太平橋、九龍疊瀑、上下瑤池、龍脈、神鍾石、仙人古道、金蟾聽佛、金剛台、下佛跡等多個景點。

九龍湖景區山青、水碧、坡緩、土潤,盛產的竹筍、楊梅、柑橘遠近聞名。到九龍湖看農家景、嚐農家菜、吃農家飯、住農家旅館已成為一道時尚的風景。鄉村野趣、流水人家和甜美的田園風光,給人以身臨世外桃源之感參見“寧波旅遊網”之“九龍湖風景區”。有改動。。

八、寧波幫文化旅遊區

寧波幫文化旅遊區建成於2008年,地處素有“商幫故裏,院士之鄉”美譽的鎮海莊市古鎮,西連寧波江北區,南臨滔滔甬江和寧波大學,北臨鎮海新區,交通便捷,是集江南第一學堂的才智文化、寧波幫名人故居的人文景觀、寧波幫博物館的商幫文化和江南鄉村休閑觀光為一體的旅遊風景區。主要由江南第一學堂——葉氏中興學校、包玉剛故居、邵逸夫舊居、寧波幫博物館、寧波幫文化公園、明星灣現代生態農莊等六大景觀組成。

九、鄭氏十七房景區參見“阿拉旅遊網(寧波鎮海旅遊局)”之“鄭氏十七房”。有改動。

鄭氏十七房坐落於寧波鎮海區澥浦鎮南麵1千米處,距寧波市區約22千米,緊鄰329國道,杭州灣跨海大橋、舟山連島大橋、杭甬高速、甬台溫高速貫通四周,交通十分便捷。鄭氏十七房現存大部分建築距今已有400餘年的曆史,由幾百年來在外經商致富或仕途成功的族人陸續所建而成,占地麵積100多畝,總計2萬餘平方米,是全國最大規模的明清建築村落之一。

鄭氏十七房的先祖在南宋時期由河南滎陽遷徙到鎮海,其村落設計呈棋盤形,整體建築以幢為單元連成庭院,融合了北方“合院”的大氣,浸染了南方樓榭的玲瓏,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且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落之一。據誌書記載,十七房有三寶:旗杆最多、最高,寧波都能看得到;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會幹涸;十七房馬頭牆最多,一級要比一級高,台風吹不倒。

鎮海鄭氏十七房是寧波商幫的最早發源地之一。十七房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鋪、有坊。宅外有環河,家家有埠頭,小河外有大河,河邊小橋流水,楊柳拂岸,倒影橫斜。十七房水係直通寧波、海上,從這裏走出了晚清最大的全盛源記民信局創辦人鄭景豐、“老鳳祥”銀號創始人鄭熙、老北京“四恒銀號”創辦人鄭世昌、中國第一家大型冷藏企業的開創者鄭方、英雄墨水發明者鄭尊法等一批商業巨子。

鄭氏十七房最有代表性的景點除“中國傳統節慶文化體驗遊”之外,鼎豐房、後堂樓、興房、典當房、望益堂、源茂房、棧房、立房、洽禮堂(鄭氏女祠)、石雕、牌坊等亦值得觀賞。

十、寧波十大文化古道

古嶺道是曆史時期寧波民眾聯結山區和平原的重要通道,這些難以統計的交通小路絕大多數已經湮沒,難以覓其蹤跡,而遺留至今的40多條古嶺道,隨著時代變遷和交通改善,大多數已其原有功用。但在“崇尚自然”,希望遠離城市塵囂的都市人心目中,品味一下先民的生活,探究一次原生態的生活環境正成為他們生活的新時尚,因此,遺跡尚存的古嶺道已成為市民回味曆史、休閑旅遊、強身健體的新景點。

2011年“寧波十大文化旅遊古道”評選結果揭曉,當選“寧波十大文化旅遊古道”的是:鄞州橫溪鎮的亭溪嶺古道、鬆石嶺古道,寧海的徐霞客古道,連接鎮海、慈溪、江北三地的桃花嶺—通天嶺古道,北侖的孝子嶺古道,連接鄞州章水鎮和橫街鎮的大嶴嶺古道,餘姚的芝林古道,鄞州龍觀鄉的大鬆灣古道,象山的靈岩山古道和奉化的棲霞坑古道《“寧波十大文化旅遊古道”出爐》,《錢江晚報》2011年3月31日。。

1亭溪嶺古道

亭溪嶺古道北起橫溪鎮周夾村,南至東錢湖鎮城楊村,為鄞、奉、象三邑通衢,綿亙十餘裏,寬約2米,全部由鵝卵石和小石塊鋪設而成。傳說唐宋時期這裏已有山路,到清代,古道已修築得較為規整,成為鄞東南的交通要道戴驊《亭溪嶺——古交通要道和古戰場遺址》,《寧波晚報》2010年11月14日。。古道沿路山道平緩,風景旖旎,百步一景,四季景色各異。亭溪嶺古時曾是軍事要隘,太平天國曾在百步尖下的亭溪嶺墩築有一條長達數十米、高約2米的土城牆和幾處營寨。亭溪嶺嶺之南有月濤庵、眾安塔,嶺之北麓有鬆濤簇擁的白雲寺。亭溪嶺上有多座涼亭,涼亭上的亭聯很有意味,例如:“行行行行行且止,坐坐坐坐坐再走”,“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陳旭欽等《尋找記憶中的浙東文化旅遊古道》,《寧波晚報》2011年3月11日。。

2鬆石嶺古道

鬆石嶺古道位於鄞州區橫溪鎮周夾嶴村—白雲崗—芝山村—塘溪鎮童家嶴一帶。鬆石嶺是浙東名山大梅山的一部分,是昔日橫溪鎮通往鄞東南山區的要道之一,與亭溪嶺齊名。相傳西漢名儒梅子真為避王莽之亂來到橫溪,然後翻越鬆石嶺,隱居於大梅山深處。從此山以人得名,始有梅嶺。站在山嶺上,可看到對麵山上有雙石對峙,因此也稱之為雙石嶺。鬆石嶺山高路陡,有鬆有石,蜿蜒20餘裏,沿途古樹蔥鬱,白雲悠悠,是寧波人喜好的健身山道之一。

3徐霞客古道

徐霞客(1587~1641年),江蘇江陰人,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古道在寧海梁皇山,位於寧海岔路鎮、桑洲鎮、黃壇鎮、梁皇山境內。古道原為寧海至天台府的要道,約建於唐代,出寧海西門至黃壇白沙、嶼岫嶺,至梁皇山。據《徐霞客遊記》記載,古道曾是旅行家徐霞客進出寧海的路線,故名為“徐霞客古道”。現存古道均為卵石鋪麵,約有數十千米,部分路段保持原始風貌,兩側多名勝古跡。

4(桃花嶺)通天嶺古道

(桃花嶺)通天嶺古道在鎮海九龍湖鎮橫溪村—慈城金沙村—慈溪掌起鎮後茅山上,桃花嶺在鎮海境內因“嶺極高峻,故名通天”王榮商等撰《民國鎮海縣誌》卷三《山川》,台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版。。(桃花嶺)通天嶺古道是原鎮海縣到慈溪縣的茶馬古道,桃花嶺兩邊山坡環境幽雅,“樹草青青,蝶舞蜂飛,萬枝丹彩,獨占春色”。山中過半雲霧繚繞,珠濕衣襟,風光獨好陳旭欽等《尋找記憶中的浙東文化旅遊古道》,《寧波晚報》2011年3月11日。。清代詩人王堅從靈湖過桃花嶺後,曾題詩一首:“桃花開未開,踏破嶺雲來。春色杳然無,澗泉流不回。人煙出林遠,日影落山頹。村店招人歇,寧輿且舉杯。”通天嶺古道沿山澗小溪而上,自然風光優美,路麵多處鋪就石板階梯,陡峻難行。古道四周茶園滿壟,竹海如雲,樹木茂盛,還有千年古刹洞山寺,香火旺盛。

5孝子嶺古道

孝子嶺古道位於寧波市北侖區,連接北侖靈峰寺和茅洋寺,是一條古老的通道,全長約2千米,用石塊鋪成。古道曆經千年風雨,路麵已變得斑駁陸離,但葛洪探母的孝子故事卻流傳愈廣。相傳葛仙翁(葛洪)非常孝敬母親,葛洪在靈峰山煉丹,為百姓治病,其母則住在茅洋。葛洪心中惦記母親,每天都要翻山越嶺去看望母親,其至孝之心令人感佩。千百年來,上靈峰拜佛叩仙的香客,在祈拜葛仙翁後,都不辭辛苦越嶺去茅洋寺,敬拜教子有方的葛仙聖母。為了紀念葛仙翁的孝子之心,人們便把這條路取名為孝子嶺。

6大嶴嶺古道

大嶴嶺古道連接鄞州區橫街鎮毛夾嶴村和樟水鎮。從鄞州區的樟村,翻過大嶴嶺,可到達橫街鎮,再至寧波,因此,大嶴嶺古道曾經是樟村通往寧波市區的必經之路。大嶴嶺古道距寧波西門口25千米,是進入四明山的門戶,全長約2千米,已有上千年曆史。古道用鵝卵石鋪砌而成,有石階百餘級,遊人可以徒步經過樟水烈士陵園、寶積寺、大嶴嶺、毛嶴、翠山禪寺、大雷村,在大雷村口,還可沿盤山公路而下經過溪下水庫、莊溪古跡、永福庵。

7芝林古道

芝林古道位於餘姚大隱芝林村。芝林古村地處四明山北麓,境內山巒連綿,山嶴彎彎,竹海林立,溪水蜿蜒,有“浙東九寨溝”之美稱。

8大鬆灣古道

大鬆灣古道位於鄞州區龍觀鄉龍峰村境內,又名交坑古道,明朝時依山而建,寬約2米,長約12千米,全由鵝卵石鋪成,是四明山東大門的進山門戶。

大鬆灣古道蜿蜒穿行於峽穀之間,雖因長期廢棄不用,滿路荊棘,原路基多處崩壞,但卻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古道的韻味。該地山勢曲折,溪水潺潺,沿途可觀賞翠柏蒼鬆、鳥語花香、群峰崢嶸、幽穀滴翠的自然美景。

9靈岩山古道

靈岩山古道位於象山縣泗洲頭鎮境內,北起泗洲頭鎮下峙後村,南止下馬嶴村,連綿起伏10千米,是古時三門灣南岸人們通商、通行的主要通道。靈岩山海拔388米,被譽為“浙江第一壯觀”。靈岩山東臨大海,三麵皆低丘、港灣。因其崖壁陡峻,巨岩如鼓,玲瓏奇兀,“但見雲生穀,初無石似岩”【元】袁桷撰《延祐四明誌》卷七《山川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故有“靈岩山”之名。靈岩山古道景點眾多,有倒流瀑布、天池、仙人洞、百步登雲等,山上奇景迷人,令人歎為觀止。靈岩山古道入口有靈岩古寺,建於宋太平興國初年(976年),後屢圮屢修,香火頗盛。

10棲霞坑古道

棲霞坑古道連接奉化溪口鎮棲霞坑至嵊州唐田。棲霞坑位於奉化溪口鎮境內,是王羲之後裔的聚居地。棲霞坑古道是原新昌、餘姚通往奉化、寧海的必經之路,古道密林遮道,卵石鋪就,狹窄古道順著一條小溪向西邊的深山峽穀前行到棲霞坑,尤其是沿著棲霞坑立石嶺的緣崖小道,極為險峻,《四明談助》作者徐兆昺就曾感慨棲霞坑古道的險峻,曰:“無事寧勿登。”【清】徐兆昺著《四明談助》卷四十三《東四明外護(上)》,寧波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