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古建築群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獲聯合國“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是浙江省在2009年唯一獲此殊榮的建築群,慈城古縣城由此成為目前寧波市最高等級的文化遺產項目源自“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
5永豐庫遺址
元永豐庫遺址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唐宋子城遺址內,是一座以元代永豐庫為核心的宋、元、明時期大型衙署倉儲遺址,是迄今為止寧波發現的唯一一個元代大型建築遺址,同時也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古代地方大型倉庫遺址,是我國宋元考古的一次突破。
2001年9月和2002年3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兩次對元永豐庫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永豐庫遺址規模較大,南北長120米,東西寬80米,總建築麵積9600平方米。遺址以兩處單體建築基址為核心,並有與之相關的磚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溝、水井、河道等眾多遺跡,出土可複原各類文物800餘件,是寧波曆史上規模最大、成果最豐碩的一次城市考古發掘。
2003年4月,永豐庫遺址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2002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鎮海口海防遺址
素稱“海天雄鎮”、“兩浙門戶”的海防要地鎮海口海防遺址具有曆史悠久、遺址多、類型全而集中、且保存好的特點,在我國海岸線上所見甚少。
寧波鎮海口為曆史上的軍事要塞,留下了明代抗倭戰爭、鴉片戰爭、中法戰爭、抗日戰爭的曆史印跡,記錄著近現代中國遭受外來侵略的屈辱,同時也折射著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鎮海口海防遺址主要包括威遠城(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為抗倭所建)、安遠炮台、靖遠炮台、鎮遠炮台、金雞山瞭望台及戚家山營地等。現已被列為國家海防曆史保護區。為發揮海防遺址史跡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巨大作用,相關單位已在招寶山南麓建成“鎮海口海防曆史紀念館”。
鎮海口海防遺址已被中宣部、團中央分別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是浙江省國防教育基地,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江北岸天主教堂
江北岸天主教堂位於江北區中馬路40號,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浙江教區的法籍主教蘇鳳文興建,名聖母七苦堂。1876年起為主教常住堂,增建主教公署、藏經樓等。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鍾樓,由大堂、主教公署、本堂區及寢室、更衣室、藏書樓、慈母堂、印書房等組成,建築麵積4637平方米,具有典型的哥特式建築風格,保存完好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456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
江北岸天主教堂也深受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影響,內部結構采用抬梁式,拉丁“十字”型平麵盡端的聖室上覆蓋中國的攢尖頂,采用中國式筒瓦,成為現存早期中西建築融合的重要實例。其鍾樓宏偉壯觀,被譽為浙江之魁。江北岸天主教堂建築完整劃一,氣勢宏偉壯觀,以其獨有的哥特式建築風貌,被推薦為國家級優秀近代建築物。
江北岸天主教堂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是近代西方列強向中國輸入基督教文化的曆史見證,1989年12月12日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慶安會館
慶安會館位於寧波市江東區江東北路156號三江口東岸,又名“北號會館”、“甬東天後宮”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466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它不僅是一座祭祀媽祖的廟宇,也是舶商航工娛樂聚會的場所。該會館始建於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落成於鹹豐三年(1853年),為甬埠行駛北洋的舶商(“北號”)捐資創建。慶安會館是我國八大天後宮和七大會館之一,也是江南現存唯一融天後宮與會館於一體的古建築群。
現存的慶安會館沿中軸線有宮門(連戲台)、正殿(連戲台)、後殿、廂房、偏房及董事與管理人員住宅等,占地半公頃,建築麵積約5062平方米,平麵布局呈縱長方形。整個建築裝飾采用磚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等寧波傳統工藝,堪稱寧波近代地方工藝之傑作。
慶安會館建築主要的裝飾手法之一是磚雕,主要分布在門樓和高大的馬頭牆上。整個畫麵充分運用傳統的立體布局技術,生動細膩地把選自民間傳說和戲曲中的傳奇人物如八仙、三星、九老等,層次分明地呈現於畫麵上。大殿原係祀天後的神殿,高10多米,明間和次間各有一對蟠龍柱,柱上倒掛式蒼龍威風凜凜,張牙舞爪。這是采用鏤空雕刻的技術,在整塊的石料上一氣嗬成,現形體於青石之外,寓玲瓏於渾厚之中。與此相呼應的鳳、凰兩柱也是采用這種雕法,體現了高超的石雕藝術。
慶安會館是寧波港口城市的標誌性建築,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遺存,是昔日寧波港與海外各國通商貿易友好往來的曆史見證。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慶安會館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源自“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
9天寧寺塔
天寧寺塔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莊家巷口,又名鹹通塔。天寧寺始建於唐大中五年(851年),原名“國寧寺”,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改名為“崇寧萬壽寺”,政和元年(1111年)更名為“天寧萬壽寺”,紹興七年(1137年)改名“報恩廣孝寺”,是年又改名“報恩光孝寺”,後又名“天寧報恩寺”。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毀於戰火,不久重建。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複毀,僧可舉重建。元至大二年(1309年)為倭寇所毀,後又重建《浙江通誌》卷二百三十《寺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為天寧禪寺,正統六年(1441年)重建藏殿,正統十年(1445年)建千佛閣,成化元年(1465年)建羅漢殿,塑五百羅漢像。嘉靖大倭亂時期,倭寇入侵,曾割寺東地為演武場,遷羅漢殿於佛殿之後【清】徐兆昺著《四明談助》卷七《北城諸跡(一中)》,寧波出版社2000年版。。民國初年,改稱天寧寺,現寺已毀。寺前原建兩塔,是為天寧寺塔。
天寧寺塔是浙江省現存年代最久的唯一一座唐代方形磚塔,也是我國僅存的唐代寺前雙塔實例,對於研究唐代宗教文化和佛教建築具有重要價值。天寧寺塔共五層,逐層收縮。塔係磚結構,立麵呈拋物線狀,平麵呈正方形,是唐塔中最普遍的平麵建築格局。每邊長約3.2米,每層用磚疊澀出簷,出簷較遠,有別於北方常見的唐塔。塔內部呈筒形,底層四麵均開設壺門,以上每層四壁均設有龕,不同於五代和兩宋時期本地常見的壺門式佛龕。塔高約12米,壁厚約0.76米,占地麵積為10.24平方米。塔頂用磚層層疊收,塔刹已不存在。
寺前原建有東西兩塔,東塔已於清光緒年間崩塌。1995年配合中山路改造對東塔基進行了考古,發掘出殘塔基。現存者為天寧寺西塔。因塔磚上有正書“鹹通四年造此磚記”銘文,1995年重修西塔時,又發現了許多鹹通年間的塔磚,故有“鹹通塔”之稱。由於該塔比較矮小,又形似烏龜,所以俗稱“烏龜塔”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456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
2006年6月天寧寺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條係參考“浙江文物網”相關內容。。
10東錢湖石刻
東錢湖石刻群位於寧波市鄞州區東錢湖畔郭家峙至天童公路沿線,主要是指南宋史氏望族和明代太子太傅餘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麵石刻群體。該石刻群建成時間約在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至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之間。石刻群形態各異,規模龐大,被譽為“江南兵馬俑”,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南宋時期“一門三相”的史氏望族墓道石刻群包括宋冀國夫人葉氏太君墓道、宋太師越國公史詔墓道、宋太師齊國公史漸墓道、宋衛國忠獻王史彌遠墓道等,是融古代美學、哲學、生態學等於一體的石刻藝術精品。墓葬依山臨水,兩旁按王公禮製,從下而上一般有神道坊、石筍、石鼓、石羊(石虎)、石馬、武將、文相依次相對而立。石刻造型比例適度,線條流暢,精美傳神。
石刻群的元明墓道以明代少傅兼太子太傅餘有丁墓道為核心,該墓道長200米、寬25米。整組石刻氣勢雄偉,刻畫精致,在中國現存明墓中較為罕見。
南宋皇陵名曰“攢宮”,表示暫厝,收複中原後遷葬河南。東錢湖石刻群正是表現南宋時期文化、藝術的實物資料,不僅填補了我國南宋時期美術史、文物考古史、雕刻藝術史的空白,而且對於研究南宋漢族文化藝術的傳承發展、墓葬製度、衣冠服飾、雕塑、工藝美術及民俗等都有獨特的價值,同時為學者們考證史氏顯赫家世和南宋曆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見“浙江文物網”。。
東錢湖石刻在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廟溝後石牌坊和橫省石牌坊
廟溝後石牌坊和橫省石牌坊均為墓道牌坊,分別發現於1983和1999年的全國文物普查中。前者位於鄞州區東錢湖鎮韓嶺村,石料采用鄞州西部產的“梅園石”,估計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後者位於鄞州區五鄉鎮橫省村,石料采用東錢湖鎮的“椅嶴石”。兩處牌坊皆為二柱一間一樓仿木結構石坊,是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石牌坊。
現存廟溝後石牌坊為兩柱單開間歇山頂結構,高6.4米,寬4.3米,做工精細,保存完整。橫省石坊麵闊2.9米,高約4.6米,其基本結構與廟溝後石坊類同。不同處在於闌額下移,插入柱身,無普拍枋,華栱用插栱,闌額上刻出“七朱八白”式樣的長方形凹槽等。橫省石牌坊年代較早,按形製考證,約建於南宋至元代期間,是現今已知年代最早的石坊。該石牌坊仿木構形較為忠實,如單栱素方、轉角列栱及使用上昂形斜撐、翼角起翹顯著等皆為南宋建築做法,在建築史上有重要價值,是研究這一時期江南地區古建築的重要實例。
2001年6月廟溝後石牌坊和橫省石牌坊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鬱偉年主編《四明攬勝》第50頁,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年版。。
12天一閣有關天一閣之曆史,文獻記載甚多,筆者以為《冷廬雜識記》卷七的記載較有價值,錄之如下:寧波範氏天一閣,藏書凡五萬三千餘卷。閣在月湖之西、宅之東,牆圃周回,林木蓊翳,與闤闠相遠。明嘉靖中,堯卿少司馬欽歸田後,構以藏書,其異本得之豐氏熙坊者為多。書藏閣之上,通六間為一,而以書櫥間之。其下仍分六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司馬歿後,子孫各房相約為例:凡閣櫥鎖鑰,分房掌之,禁以書下閣梯,非各房子孫齊至不開鎖;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私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以書借出者,罰不與祭三年;典鬻者,永擯逐不與祭。乾隆間,詔建七閣,參用其式,且多寫其書入四庫,賜以圖書集成。嘉慶間,阮文達公巡撫浙江,命範氏後人編成目錄,並金石目錄刻之。自明嘉靖迄今三百餘年,遺籍常存,固由於遭遇之盛,抑亦其立法嚴密,克保世澤於勿替,宜名垂不朽,為海內藏書第一家也。
天一閣毗鄰風光秀美的月湖,是我國現存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書樓和亞洲現存最古老的圖書館,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曆來受到著名人物的青睞。屬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也是寧波市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和藏書文化的代表。
天一閣本是明朝兵部右侍郎範欽的藏書樓,建於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範欽(1506~1585年),字堯卿,號東明,寧波鄞縣人,嘉靖十年進士。範欽愛書,宦遊各地精心收集各類書籍,他建閣藏書更是獨具匠心。範欽受《龍虎山天一池記》碑帖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這句話的啟發,取樓閣名為“天一閣”,寓意“以水製火”,以永葆藏書之太平,並在閣前鑿一水池,蓄水防火。書樓為兩層六開間,樓下六間,樓上無分間壁,為一統間,以合“天一地六”之意。
天一閣不但以其藏書之豐而聞名於世,更以書樓設計的奇特和園林構築之秀美而譽滿全國。天一閣樓前鑿有水池,名曰“天一池”,有一半亭翼然其上,古樹翠竹掩映。藏書樓後為一花園,秀草、香花、修竹環植其間。奇石壘山,有“九獅一象”似在嬉戲,其獨特設計頗具江南園林特色,令人百看不厭。清乾隆帝素聞天一閣之名,特指派杭州織造司到天一閣考察,並按天一閣建築格局在全國建造了文淵、文瀾、文津、文彙、文源、文溯、文宗等七大書閣。
範欽原藏書籍7萬餘卷,由於官吏侵吞、壞人盜賣、蟲蛀黴變等原因,書籍破損散失嚴重,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隻剩下1.3萬餘卷。天一閣保存下來的藏書絕大部分是明代刻本和抄本,其中不少是海內孤本,尤其是為數不少的明代地方誌和明代科舉錄,是研究我國明代曆史的珍貴文獻資料。新中國成立後經多年訪求,回收流散的天一閣原藏書3000餘卷,加上當地藏書家的慷慨捐贈,閣藏古籍成倍增加,目前總數已達30萬卷,其中珍本善本有8萬餘卷。
天一閣作為一座具有燦爛光輝的古建築,受到黨和國家的重點保護。早在解放軍南下時,周恩來曾親自囑咐:“要保護好天一閣。”郭沫若到天一閣考察後,留下了“明州天一富藏書,福地琅嬛信不虛。曆劫僅存五分一,至今猶有萬卷餘。林泉雅潔多奇石,樓閣清瘦類碩儒。地六成之逢解放,人民珍惜勝明珠”的詩句孫祖根《寧波天一閣》,《建築工人》1994年第6期。。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撥款對天一閣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修繕。1994年寧波博物館與天一閣文保所合並,建立天一閣博物館。天一閣博物館如今已擴展為藏書文化、陳列展覽、園林休閑三大功能區,融藏書文化、社會曆史、文化藝術於一體,成為展示寧波曆史文化的窗口參見“中國寧波網”之“寧波名勝”。。
13唐宋明州城遺存
唐宋明州城遺存位於寧波市海曙區,包括鼓樓、天寧寺塔、天封塔、和義門甕城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鼓樓
鼓樓位於寧波市海曙區公園路南隅,基礎為唐子城南門,始建於唐長慶元年(821年)。整個建築由拱形城門和樓組成。門內為曆代衙署。元初城毀。元至治元年(1321年)又重建城樓,稱“明遠樓”,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稱寧波“海曙樓”,後迭圮興。清鹹豐五年(1855年),寧波巡道段光清重建,占地麵積700餘平方米,城高8餘米,門道深16米,門寬5米,為拱形石構建築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468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今日鼓樓城門石構部分係明代原物,城樓為清代建築。
天封塔
始建於唐天冊萬歲至萬歲登封年間(695~696年),於五代建塔院。塔重建於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年)。塔高50餘米,六麵七層,磚木結構,是明州(寧波)港城的象征,也是古代明州港的航標。20世紀70年代,加固維修天封塔時,清理了地宮,出土渾銀地宮殿、香熏等極為珍貴的文物140餘件。加固維修時,外簷根據出土的天封塔模型做了複原,顯現明州古城一處航標性建築的風采。
甕城遺址
發掘於2003年10月,係元代和義城門的甕城遺址。此類遺址在國內已屬罕見。元代甕城遺址東、南、北三麵城牆基礎石構部分保存基本完好,規模宏大,牆基外長42.7米,殘高1米見“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之“明州城遺存”。。
14寧海古戲台
寧海古戲台位於寧波市寧海縣,是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海古戲台包括崇興廟古戲台、嶴胡胡氏宗祠古戲台、下蒲魏氏宗祠古戲台、潘家嶴潘氏宗祠古戲台、雙枝廟古戲台、城隍廟古戲台、龍宮陳氏宗祠古戲台、馬嶴俞氏宗祠古戲台、大蔡胡氏宗祠古戲台、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戲台等10個古戲台。
寧海自古以來尤其是明清以來村落多以同宗同族聚居,興建祠堂廟宇盛行,而修建戲台便是其中重要部分之一,因此寧海古戲台大多建於明清時期。
寧海境內曾分布著古戲台600多座,現存的古戲台約有125座,是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古建築。寧海古戲台以宗祠戲台、廟宇戲台為主,戲台包含主台、後台、看樓、藻井等要素,建築上充分運用了古代的科學、聲樂、美學原理,並以“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世人所稱道。而這樣的建造過程通常要由幾十名能工巧匠曆時幾個春秋才能完成,是名副其實的寧海手工藝人智慧和汗水的結晶見“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其中最精美的是崇興廟和嶴胡胡氏宗祠三連貫藻井、戲台,以及以下浦魏氏宗祠和潘家嶴潘氏宗祠為代表的二連貫藻井、戲台,都以其構思巧妙、工藝精美令人歎為觀止。
15漁浦門碼頭遺址
漁浦門遺址位於寧波市海曙區姚江南岸和義路東段,2006年11月在和義路東段姚江南岸考古時發現碼頭遺跡,遺址中出土的大量唐宋時代的瓷片器物是當年明州港繁榮的物證。根據《鄞縣通誌》等文獻記載,遺址正處在唐宋漁浦門城門外,為宋代海運碼頭的一部分。碼頭構築成L型,采用規整條石砌疊,規整有序。
清理出來的碼頭長5.7米左右、寬5.38米、殘高1.04米,采用木樁、襯石作基礎,其上全用規整條石和塊石包砌,上下條石有收分,包石寬0.71米~1米不等。在碼頭轉角處包石加寬,並有木樁加固。襯石外側另有護腳石,石寬0.5米~0.8米,用碎石鋪成。目前,遺址已回填保護。漁浦門碼頭遺址是唐宋時代寧波對外交流的實物依據,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見“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亦見“浙江省文物局·浙江文物網”。。
三、其他文物古跡
1廣濟橋
廣濟橋是浙江現存最早的木石結構廊橋,位於奉化市北的南渡村內,俗名南渡橋,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始建,最初為土橋,後改為木橋,北宋皇祐年間又重建,長30丈,寬3丈。紹聖四年(1097年)再建,但時間不長又遭毀壞。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再次修建【宋】羅濬撰《寶慶四明誌》卷十四《奉化縣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南宋奉化廣濟橋是一座四孔廊屋平橋,也是昔時奉化三大水路交通要道之一。建築者在兩岸立石柱,“布板其上,覆以廈屋,高廣堅麗。履之如平地,望之若晴虹”【宋】羅濬撰《寶慶四明誌》卷十四《奉化縣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廣濟橋再毀,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縣主簿盧震龍“增建屋一十五間,又翼以南北二亭”《浙江通誌》卷三十五《關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該橋再度重建,明、清時也是幾度重修,但橋墩仍是宋代建橋時留下的。此橋長51.68米、寬6.6米。每一橋墩用石柱6根,上下做榫,用鎮石拴牢,鎮石上承木梁,梁上鋪木板作橋麵,上建廊屋22楹,中間跨空五架梁,寬3.13米,兩廊各寬1.8米,引橋兩旁有小屋12間。1983年和1986年又進行兩次修葺。
廣濟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曾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評價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2十三洞橋
十三洞橋位於鄞州集士港鎮湖山村。橋孔多達13孔,故稱十三洞橋。橋麵全長53.31米,寬2.2米,橋墩高近6米,由13個孔洞組成,東西橫跨湖泊河。十三洞橋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是寧波現存孔數最多的塘河橋。
3後海塘
後海塘位於寧波鎮海城關東北,是勤勞勇敢的寧波先民為阻擋颶風狂浪的衝擊而築造的擋風、堵水的護城屏障。後海塘始築於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年),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曆史。
後海塘東起與招寶山對峙的巾子山麓,西至俞範鎮嘉燮亭,塘體蜿蜒伸展,全長4.8千米,塘麵寬3米、高9.9米~10.6米。遠遠望去石砌海塘猶如一條銀色的巨龍傾伏在東海之濱,氣勢非凡,雄偉壯觀。
後海塘在唐代始建之際還是土塘,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唐叔翰、王彥舉等模仿錢塘江海塘之製,“迭石甃塘岸六百二丈五尺”,改土海塘為石塘。嘉定十五年(1222年),“接甃五百二十丈,名為接塘”,“塘有峻阪,捍禦甚固”【清】徐兆昺著《四明談助》卷四十六《西四明外護(下)》,寧波出版社2000年版。。石塘的堅固性使得狂風大雨得到一定程度的阻擋。但是由於當時築造技術的製約,石塘也多次毀塌。到清乾隆年間(1735~1795年),縣令王夢弼為抗擊風潮侵擾,把舊石塘改築為新石塘。它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在風濤頂改建夾層石塘576.5丈,次要地段修石塘396丈,新建石塘51丈,修北麵坍城表裏810丈。王夢弼在《鎮海後海塘石塘記》裏記述道:“法用條石理砌七道,名龍骨,中鋪大石六路,名幔板,以橫貫眾,幔土為塘,潮來搶坦上下,敵浪之勢較輕且緩”。王榮商等撰《民國鎮海縣誌》卷五《水利》,上海書店1993年版。其夾層塘設計之精良,工程之浩大,為浙江省沿海所罕見。以後近百年未曾大修,其功不可沒。新中國成立後,後海塘得到兩次修葺,20世紀80年代在塘外又築“鎮北”和“灰庫”兩條新塘。
1981年鎮海後海塘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寧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4城隍廟
寧波城隍廟位於寧波市內繁華的縣學街東端,也稱為老城隍廟、郡廟或府城隍廟。
寧波郡廟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後梁貞明二年(916年),由明州刺史沈承業修建,此後屢次毀廢,宋元明清乃至民國時期曾多次毀廢重修。明洪武四年(1371年),寧波郡守張公琪在元代帝師殿舊址上重建城隍廟【清】戴枚、董沛等撰《鄞縣誌》卷十一《壇廟上》,清光緒三年刻本。,此後其位置基本未變。清代曾多次修繕城隍廟,如乾隆五十一年、道光十六年、同治三年都有過較大規模的修繕,民國時期也曾對城隍廟進行修繕。現存城隍廟建築係清光緒十年(1884年)重建與民國時期修繕的結合體。
1982年冬,寧波市政府對郡廟進行大規模的維修,並改建成商場,主體建築仍保留了昔日的基本結構和規模,是寧波市區一處較為重要的文物古跡,目前已成為寧波市內集消費、遊覽和娛樂於一體的綜合場所之一。
5梁祝古跡遺址
“梁山伯、祝英台皆東晉人”【明】陳耀文撰《天中記》卷十九《賢婦》,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也就是今天寧波慈溪一帶人氏(東晉時的上虞,並非今天浙江上虞,實為今慈溪祝家渡村一帶),因其壯烈愛情傳說為民眾稱頌。隨著梁祝愛情故事的廣泛流傳和深入人心,在梁祝傳說流行的一些區域,當地民眾為提高傳說的可信度,紛紛將本地定為梁祝傳說起源地,甚至為其建築廟宇作為紀念,寧波即為其一。
寧波地區最早出現的梁祝合葬墓始於東晉時期,“(東)晉丞相謝安奏封為義婦塚”【明】李賢等撰《明一統誌》卷四十六《寧波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但此時並未立廟祀奉。直到東晉末年,權臣劉裕奏封梁山伯為義忠神聖王,並立廟紀念,梁山伯廟正式出現。因此《寶慶四明誌》所載的“梁山伯祝英台墓,縣西十裏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一說【宋】羅濬撰《寶慶四明誌》卷第十三“敘遺”,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就是指最早的梁山伯廟和梁祝合葬塚。也就是說,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東晉時期,梁祝墳塚就存於今天寧波鄞州區高橋鎮梁祝村。宋明時期任寧波郡守的李茂誠、魏成忠等都曾為梁山伯廟撰記或樹碑,清乾隆、道光和光緒三朝重修梁山伯廟,民國十年再次重修,祀奉梁祝。到20世紀50年代,廟屋移作他用,1985年廟、墓均重修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845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因此今天看到的梁祝古跡遺址主要由梁山伯廟、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組成。
6白雲莊
白雲莊位於寧波市海曙區白雲街道管江岸,始建於明代。它原為明末戶部主事萬泰的莊園,因其子萬斯選著有《白雲集》,人稱白雲先生,卒後葬於此地,故名“白雲莊”。白雲莊被稱為“書院聖地”,是中國17世紀思想家黃宗羲講學的地方,是甬上證人書院的所在地和清代浙東學派的發祥地,是浙東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萬斯同、萬斯大等人的故居。2006年5月25日,白雲莊作為明至民國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成為寧波一個新的文化旅遊景點。
7範宅
範宅古稱“西湖範宅”、“範孝子宅”或“察院前範家”,是寧波市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住宅建築,建於明後期萬曆、天啟年間(1573~1627年)。範宅位於海曙區中山西路迎鳳街中段,麵對月湖,與鼓樓、天寧寺塔成犄角之勢,現為月湖景區的北入口。
範宅宅主範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範仲淹的第十七代孫,醫術精湛,懸壺濟世,侍奉父母極孝,是近郊四方無人不知的孝子。範億之孫範廷謀在清雍正三年(1725年)任台灣知府,故範宅又名“台灣知府第”(大夫第)。範宅為木結構三幢廳堂及左右配房,占地1840平方米,建築麵積400平方米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474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1996年範宅重修,後辟為文化商場,成為月湖景區和中山路上的景觀建築。
8錢肅樂故居
錢肅樂故居位於寧波市江東區潛龍巷,係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建築,原為一座三進大院,現僅存第一進,俗稱大廳。大廳為單簷硬山造,三開間,有前廊,室內辟有錢肅樂事跡陳列室。1992年4月9日被公布為寧波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錢肅樂(1606~1648年),字希聲,號止亭,鄞縣人,世居江東潛龍巷,明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官太倉知州等職。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錢肅樂與張蒼水等人在郡廟組織義軍抵抗,迎魯王監國。後追隨魯王,官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等職,聯合各路義軍,轉戰於浙閩沿海一帶,曾連克興化、福清等30餘城。由於魯王政權的腐敗,官宦之間的傾軋排擠,致使連江等相繼失守。錢肅樂憂憤至極,1649年6月5日病逝於琅江船上,安葬於福清縣黃蘖山麓,墓碑上刻有“大明孤臣”四字,諡號“忠介”。寧波百姓為紀念這位富有民族氣節的誌士,將其居宅西南端的一條馬路命名為“忠介街”見“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
9餘姚黃宗羲墓
黃宗羲墓位於餘姚市陸埠鎮十五嶴村南化安山。黃宗羲(1610~1695年)是浙東學派創始人,被稱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字太衝,號南雷,人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黃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黃宗羲在謝世之前,自營生壙,中置石床,無棺槨,並囑咐家人喪事從儉,遺體就穴而葬,不用棺木。
黃宗羲謝世後,全祖望為其撰神道碑,毛奇齡撰墓誌銘,墓坐北朝南,前置一石桌兩石凳俞福海主編《寧波市誌》第2478頁,中華書局1995年版。。1966年底,黃宗羲墓被毀。1981年,當地文物部門在原地根據原貌修複。現為浙江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萬斯同墓
萬斯同墓位於奉化市蓴湖鎮烏鴉冠山南麓,墓朝南略偏西,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大學士王頊齡題碑文,翰林裘璉撰墓聯“班馬三椽筆,乾坤一布衣”,方苞撰寫墓表,楊無咎撰墓誌銘。該墓曾長期湮沒無聞,清末才被當地人發現,於1937年由應夢卿等發起大修,並在蓴湖建“鄉賢祠”一所。
萬斯同(1638~1702年),字季野,號石園,浙江鄞縣人,是黃宗羲的學生,博通經史,著作等身,為人重氣節、輕名利。康熙十七年(1678年),萬斯同被薦博學鴻儒科,力辭不就。次年受邀到北京,不署銜,不受俸,以布衣身份參加《明史》修撰工作。先後19年,修訂《明史稿》500卷,創修史之特例,啟浙東之史派,是我國著名的曆史學家。
11全祖望墓
全祖望墓位於寧波市海曙區王家橋苗圃南端,前為廟前河,北與西塘河相接,南與南塘河相連。該墓地原為全氏墓地,是祖關山墓葬群的一個組成部分。墓坐東偏北,朝西偏南,坐落於一片綠草叢中。墓平麵呈長方形,麵闊7.3米,進深4.2米,四周用條形石塊堆砌,高1.22米,墓碑係原物,高1.22米,上橫鐫“謝山全太史之墓”,西立全氏祖先明代神道石坊,祭台兩側豎有兩方“全祖望先生傳”的碑刻和兩根方形石柱,柱上刻有兩隻憨態可掬的獅子見“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
全祖望(1705~1755年),浙江鄞縣人,浙東學派的重要人物,為清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入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願充任低等知縣,次年歸家,此後不複出仕。全祖望學問淵博,尤好搜集古典文獻及金石舊拓。撰有《經史問答》、《漢書地理誌稽疑》等著作。
12張蒼水故居
張蒼水故居位於海曙區蒼水街,明末清初時期建築,建築麵積約1436平方米,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築坐北朝南,由三合院住宅及書房等組成。住宅前有磚雕台門。正房三開間兩樓,進深六架掾,底層前為廊。廂房三間兩層,進深五檁,前單披廊。書房為單簷五開間兩披頂,前有天井,梁架為五架梁前後單步,用四柱,次間用中柱。整組建築的梁架雕刻簡單,製作規範整齊。張氏故居為其父張圭章所建,後一直由張氏後人居住、修建。從現存建築看,住宅部分建築時代較晚,書房建築略早。1999年經過整修,現保存較為完整。被辟為張蒼水紀念館。
張蒼水(1620~1664年),名煌言,字玄箸,號蒼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攻陷南京後,張蒼水投筆從戎,擁立魯王監國。與鄭成功軍配合,協同作戰,輾轉於蘇皖浙閩一帶,被譽為“浙東抗清最後一麵旗幟”。康熙三年(1664年),軍隊遭受重創,張蒼水屯兵隱居懸山島,因叛徒出賣而被俘,清人禮待勸降不從,在杭州慷慨就義。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褒諡“忠烈”。著有《張蒼水集》。寧波百姓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於1936年改建貢院橋一帶馬路時,將其宅第所臨的馬路命名為“蒼水街”見“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浙江文物網”的介紹。。
13朱貴祠
朱貴祠坐落在慈城西門外廟灣,即大寶山西麓。原名高節祠,又名慈郭廟,俗稱朱將軍廟。係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當地百姓為紀念鴉片戰爭中英勇陣亡的朱貴將軍及其部下將士而建立的。
祠為前後兩進各五開間,置一天井,祠後山坡建有鴉片戰爭大寶山戰役陣亡將士墓。祠東側原鄭山廟址現已劃歸朱貴祠所屬,總占地麵積約5400平方米。
祠內塑有朱貴將軍全身像一尊,殿簷懸兩廣總督林則徐撰、李天馬書“忠規孝矩”匾一方,尚存有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禮部侍郎吳忠駿撰書“慈郭廟碑記”十六方以及孝豐縣知事朱緒曾書“慈溪大寶山武顯朱將軍廟之碑”等文物。1998~1999年經過重修,增設大型“朱貴將軍戎馬一生”壁畫,以及“浙東鴉片戰爭”和“抗英大寶山戰役”圖片陳列。2000年在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基礎上,被授予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見“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
14四先賢故裏碑亭
餘姚是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曆來被稱為“文獻名邦”。百裏姚江孕育了眾多的名人學士,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姚江文化”。其中有漢代高士嚴子陵,明代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王陽明,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朱舜水,清初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他們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影響至今。後人為紀念這四位先賢,特建“四先賢故裏碑”,其中嚴子陵、王陽明兩故裏碑建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後因風化嚴重,王陽明故裏碑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建,嚴子陵故裏碑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建。朱舜水、黃梨洲兩故裏碑建於清末。四碑原置於城西郊江邊的“接官亭”處,抗日戰爭時期遷至舊縣衙內的荷花池畔,新中國成立後移至龍泉山南坡。“文革”時被毀,1981年按原貌複建於龍泉山南坡。1981年6月四先賢故裏碑被餘姚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餘姚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編《浙江省餘姚市地名誌》第五卷《名勝古跡》。。
15五桂樓
五桂樓位於餘姚市四明山深山腹地的梁弄鎮學弄路,始建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該樓為餘姚梁弄學人黃澄量所創建,聚書達5萬餘卷,是一座藏書僅次於“天一閣”的民間藏書樓,曾有“藏書之富甲越中”、“浙東第二藏書樓”等美稱。1989年12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澄量對書籍有特別的愛好,經窮年搜尋,“凡聚書五萬餘卷,別本重複又數萬卷”。為了珍藏這為數浩大的卷軸,特於宅南創樓三間,庋藏卷軸。因他敬慕宋代時的遠祖兄弟五人登科中舉,“蟾宮折桂”,人稱“五桂”,遂以“五桂樓”名樓。
五桂樓的藏書不僅是專事收藏,黃澄量還有一套不同於寧波天一閣的藏書保管製度,盡力發揮藏書的實用價值。黃澄量不僅把所藏書目編成《五桂樓書目四卷》【清】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八《經籍考十二》,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還把藏書對外開放,凡有文人學士前來查閱,悉供方便,打破了一般藏書家隻藏不閱的陋規,故吸引了許多學人不辭遠途勞頓,跋山涉水來到四明山西麓的梁弄,以一登五桂樓為快。有學者認為這種做法在當時是比較進步的,起到了相當於現代公共圖書館的作用魯怒放《五桂樓藏書及其建築特色》,《東南文化》1999年第6期。。
16遊仙寨遺址
遊仙寨遺址位於象山縣城東南丹城鎮赤坎村旁,是明正統八年(1443年)為抵禦倭寇所建的外寨城遺址。寨城依山麵海,東南、西北麵城牆各長約121米,西南、東北麵城牆各長156米,牆呈梯形,中實泥土。現今內外砌石大部已拆,留梯形泥墩,內坡高平均7米,外坡高平均8米,各麵城牆頂殘寬1.2米不等。西南正中辟門,甕城已塌。繞城有距牆9米的壕溝,寬在4.3米到5.3米左右,深2米。城內縱橫有鵝卵石鋪成的路,兩側有依稀可見的兵營建築遺跡。寨城如今保存較為完整,為研究明代軍事、兵營設置以及抗倭史實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