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耳背放血療法:耳背常規消毒。以潔淨三棱針,刺破耳背靜脈,放少許血,待其自止。每周1次,適用於風濕及血虛型。
(四)藥物治療
1.中醫治療
(1)常用中成藥
①血虛者可口服六味地黃丸8粒,每日三次;左歸丸9克,每日2次;四物合劑10毫升,每日3次等。
②風濕型可服四妙丸6克,每日2次;龍膽瀉肝顆粒6克,每日2次;濕毒清膠囊1.5克,每日3次等。
(2)分型治療
①血虛型中藥治宜養血潤膚、疏風止癢,方用養血潤膚飲加減治療。常用中藥有生地、天麥冬、當歸、赤芍、雞血藤、防風、刺蒺藜等。
②風濕型中藥治宜祛風利濕,方用祛風散加減。常用中藥有荊芥、防風、蟬衣、苦參、蒼術、白鮮皮、土茯苓等。
(3)單方、驗方
①外洗方:苦參60克,花椒30克,紅花10克,青蒿30克,蛇床子30克,水煎外洗。
②內服方:生首烏20克,生地20克,山藥30克,黃柏12克,五味子10克,生龍牡20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若伴肝膽疾病者,加茵陳、川楝子;刺癢不適者,加苦參、鉤藤;失眠者加合歡皮、百合;口幹多飲多尿者加玄參、石斛。
2.西藥
皮膚瘙癢症是由內因或外因所引起的一種皮膚反應,治療上首先要查明病因,予以根治,否則,瘙癢難以徹底消除。如積極治療糖尿病、腎炎或黃疸,或糾正慢性便秘,瘙癢症狀往往可以迅速減輕或消失。
對於病情輕者,可選擇外用潤膚霜、保濕霜、糖皮質激素或止癢劑;瘙癢明顯者可給予抗組胺藥止癢;對瘙癢嚴重者應首選第一代抗組胺藥;瘙癢不太嚴重者或不宜服用具有鎮靜作用的抗組胺藥者,則首選第二代抗組胺藥,以下藥物可任選一種。賽庚啶2毫克,每日2次;酮替芬1毫克,每日2次;阿司咪唑10毫克,每天1次;氯雷他定10毫克,每天1次;西替利嗪10毫克,每天1次;咪唑斯汀10毫克,每天1次。老年性瘙癢症亦可用性激素治療。男性患者用丙酸睾酮25毫克,肌注,每周2次,或服甲基睾酮5毫克,每日2次。女性患者可服己烯雌酚0.5毫克,每日2次,或用黃體酮10毫克,肌注,每日1次。
老年性皮膚瘙癢症是以皮膚瘙癢為主的一種常見和多發的老年性皮膚病。皮膚瘙癢症由多種原因所誘發,去除發病誘因是治療瘙癢症的重要部分,但由於部分瘙癢症病因複雜,難以尋找病因,或難以消除病因,無疑更增加了部分皮膚瘙癢症的治療難度,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目前,西醫的止癢療法是推薦係統或局部應用抗炎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係統性抗組胺藥。中醫藥對瘙癢症的止癢作用不及西藥迅速和有效,但對一般輕、中度的瘙癢症長期緩解效果不錯。對較嚴重的瘙癢症,常須中西醫結合治療才能取得較好療效。
(五)防治誤區
1.過度清洗皮膚
認為老年人皮膚瘙癢是因為不清潔引起,就拚命用堿性肥皂清洗,水溫又高,一次洗澡時間又長,甚至一天洗1-2次。結果皮膚是洗幹淨了,可同時把皮膚表麵正常的脂膜也徹底清洗掉了,這樣皮膚更容易幹燥,對外界的刺激更加敏感了,更容易引起皮膚瘙癢。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減少洗澡的次數,用溫水衝澡時間不超過10分鍾,洗完澡後,立即塗上滋潤乳液。
2.搔抓止癢
瘙癢時用手搔抓,效果好,又快速方便。但搔抓的結果是造成了明顯的皮膚損傷,如皮膚抓破、出血、結痂、化膿感染等,日久皮膚增生肥厚,使得治療更加困難。
3.皮膚癢是外病,與體質、飲食習慣無關
說到皮膚癢,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是衛生習慣所致。但是,生活條件越好、飲食越豐富的人群中,患皮膚瘙癢症的比例卻越大,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因為居住環境不清潔導致的皮膚炎症現在並不多見,更多情況是本身體質或飲食習慣導致的皮膚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