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 論 第二十一節 腰椎間盤突出症(1 / 3)

第二章 各 論 第二十一節 腰椎間盤突出症

一、概述

腰椎間盤突出症,簡稱“腰突症”,多為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結果,慢性勞損者多,急性外傷者少。正常的腰椎間盤係由纖維環、上下軟骨板及髓核組成。髓核位於椎間盤中央,有與水結合的能力。隨著年齡增長,髓核的水分逐漸減少,結締組織發生退行性改變,髓核向不同方向突出,使神經根受到刺激和壓迫,臨床以出現腰腿疼痛為主要症狀。椎間盤退變的節段多發生在腰3-4及腰5-骶1,而突出的節段多在腰4-5發生。

腰椎間盤突出症屬於中醫“腰痛”、“腰腿痛”範疇。老年人易感風寒濕熱之邪,脈絡受阻;或勞累跌仆,氣血瘀滯;或腎虧體虛,經脈失養,出現腰腿疼痛。臨床常見有以下三種類型。

1.寒濕內侵、經脈痹阻型:腰腿冷痛重著,轉側不利,行動緩怠,遇寒濕疼痛加重,得溫燥疼痛稍緩,病程較長,日漸加重。舌淡,苔白膩,脈沉緊或濡緩。

2.勞傷跌仆、氣血瘀滯型:腰腿刺痛或脹痛,痛有定處,輕則俯仰不便,重則劇痛難忍,不能轉側,痛處拒按。舌偏暗,有瘀點、瘀斑,脈弦緊或沉澀。

3.腎精虧虛、筋骨失養型:腰腿酸痛,軟弱無力,疼痛綿綿,喜揉喜按,遇勞則重,休息則輕,反複發作,久治難愈,還常有頭暈耳鳴。若伴心煩不眠,口燥咽幹,麵色潮紅,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腎陰偏虛;伴畏寒肢冷,少腹拘急,麵色■白,舌淡苔白,脈沉細,為腎陽不足。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一)臨床表現

1.腰腿痛:腰腿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狀,活動和勞累後加重,臥床休息後減輕,常有腰部外傷和著涼史。典型的下肢疼痛為坐骨神經痛的表現,疼痛沿下肢坐骨神經或某個神經根的分布區向下放射,一般由臀部開始向下放射至大腿後側、小腿的外側,以至足背、足跟、足趾,疼痛區域較固定,患者常可指出疼痛放射路線及具體部位。病程較久或神經根受壓較重者,常有下肢麻木或感覺遲鈍,麻木區與受累神經根的分布區域是一致的。中央型巨大突出患者可發生大小便異常或失禁、馬鞍區麻木等。有部分患者感覺下肢發涼,檢查患肢溫度較健側為低,亦有部分患者出現下肢水腫,此為交感神經受刺激所致。

2.腰部可出現側彎:生理前突變淺或後突,腰部呈後伸姿勢;突出的椎間盤間隙棘突旁壓痛陽性,且向下肢放射。

3.屈頸試驗:患者站立位、仰臥位或端坐位,雙下肢伸直,此時坐骨神經已處於緊張狀態,爾後向前屈頸而引起患肢放射痛為陽性。因屈頸時,從上方牽拉硬脊膜和脊髓而刺激了神經根。

(二)輔助檢查

1.X線檢查:腰椎正、側、斜位攝片,可排除腰椎骨質病變。可見到腰椎變直或後突,椎間隙變窄或前窄後寬,相鄰椎體緣骨質增生等。

2.腰椎CT檢查:在椎間盤突出的斷麵上,可見椎體後緣有軟組織密度影像突入椎管,並可見突出物部位與範圍。由側方突出,可將神經根“淹沒”。中央突出,可使雙側神經根消失及馬尾囊大部分受壓影像。亦可見到椎間盤鈣化等。

3.腰椎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準確定位,脊髓、馬尾囊顯示清晰。突出的椎間盤、神經根周圍的硬膜外脂肪顯示清楚。

(三)分型

本病的分型方法較多,目前尚未統一,一般依據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和程度來分,這裏簡單介紹椎間盤突出的位置分型。

1.單側型:臨床最多見,突出和神經根受壓僅限於一側。

2.雙側型:突出發生在同一間隙的兩側,患者下肢症狀交替出現,或兩側肢體均有症狀,但無馬尾神經受壓症狀。

3.中央型:突出位於中央,直接壓迫馬尾神經,患者出現大小便障礙及馬鞍區麻木。

(四)診斷

1.反複發作的腰腿痛或單純腿痛,棘間及棘突旁有固定壓痛點,並向臀部及下肢放射痛,或因咳嗽、噴嚏而加重。

2.腰椎出現側彎、平腰或後凸畸形,腰部活動受限。

3.患肢肌肉萎縮,受累神經根區的皮膚感覺減退或遲鈍,踝及腳拇趾背伸力減弱,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