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 論 第二十節 骨質疏鬆症
一、概述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以骨強度降低致使機體罹患骨折危險性增加為特征的骨骼疾病。在以往的定義中隻強調了骨量減少,現在的概念則更重視骨強度,而骨強度實際反映骨密度(骨量)與骨質量的整合。
骨質疏鬆症可分為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和特發性骨質疏鬆症三大類,本節著重講述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人體骨量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一般可歸納為以下六期(男性為五期)。
1.骨量增長期:從出生至20歲;
2.骨量緩慢增長期:20-30歲;
3.骨量峰值相對穩定期:30-40歲;
4.骨量丟失前期:女,40-49歲;男,40-64歲;
5.骨量快速丟失期:主要見於絕經後的婦女,男性不存在此期;
6.骨量丟失緩慢期:主要見於65歲以上的老人。
可見,原發性疏鬆症的發生,與同年齡相關的生命機體的自然老化衰老過程有較密切的關係。
本病是常見的老年性疾病之一,由於其起病隱蔽、緩慢,發病率高,波及麵廣,所以人們把它稱為是一種“無形的殺手”。隨著人口壽命的延長和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罹患此疾甚至致殘,給許多人增加了痛苦,並給親友和社會帶來精神和經濟上的負擔,因而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對於原發性骨質疏鬆症,早在《黃帝內經》中已有相關病症的論述。該病屬中醫的“骨痿”、“骨枯”、“骨痹”、“腰痛”和“骨折”等範疇。
其病因病機多為先天不足,腎精虛少,不能充骨生髓;脾胃虛弱,後天失養,致使筋骨失養;而寒濕凝滯,氣血痹阻,則是骨質疏鬆的促進因素。臨床常可分三型。
1.腎虛型:腰背四肢疼痛,酸軟乏力,如兼見畏寒肢冷,駝背彎腰,四肢關節變形,活動受限,苔薄白,舌胖大,脈沉細者為腎陽虛;兼見咽幹舌燥,手足心熱,自汗盜汗,舌紅、苔薄少或光,脈細數者為腎陰虛。
2.脾虛型:納差乏力,腰背四肢疼痛,麵色少華,心悸頭暈,舌淡苔白,脈細弱無力。
3.寒凝血瘀型:腰背四肢疼痛,下肢沉重,屈伸不利,關節腫痛,舌淡苔白,脈緊或澀。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臨床表現
1.疼痛:這是骨質疏鬆症最常見和最主要的症狀。可出現全身性骨痛,以腰背痛最為多見。
2.身高縮短、駝背:這是繼腰背痛後出現的重要臨床症狀之一,脊椎椎體前部的鬆質骨的改變是其原因。
3.骨折:由於骨脆而弱,從而受輕微的外力就易發生骨折。好發部位為胸腰椎體、橈骨遠端、股骨上端及踝關節。
4.呼吸係統障礙:骨質疏鬆症,腰、胸椎壓縮性骨折導致脊椎後彎、胸廓畸形,可引起多個髒器功能變化,呼吸係統障礙尤為突出。
(二)分型
原發性骨折疏鬆症可分二型。
1.絕經後骨質疏鬆症(Ⅰ型):主要發生於婦女,年齡在50-70歲間,以絕經10年內為限。
2.老年性骨質疏鬆症(Ⅱ型):一般發生於65歲以上的老人,國外把70歲以上老年婦女骨質疏鬆症列為Ⅱ型骨質疏鬆症。
(三)常用診斷方法及標準
1.X線檢查:主要觀察骨骼的密度、形狀,骨小梁的形態及分布,可對骨質疏鬆的程度及是否有骨折進行診斷。但是隻有在骨量丟失達30%以上時,X線片才出現骨質疏鬆等改變,因而早期診斷需依賴骨密度測量。
2.骨密度檢查:(1)常用方法有單能X線骨密度儀(SXA)、雙能X線骨密度儀(DEXA)、定量CT(QCT)、單光子骨密度儀(SPA)、雙光子骨密度儀(DPA)、定量超聲骨密度儀等。(2)WHO標準。以骨量低於同性別骨量峰值的2.5個標準差(SD)為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準。但我國專家認為此診斷標準可能僅適用於西方人,並提出我國的診斷標準為:以骨密度儀所檢測的骨密度值為主要依據,其骨密度值應與當地同性別的峰值骨密度相比,減少10%-12%為基本正常;減少13%-24%為骨量減少;減少25%以上為骨質疏鬆;其中37%以上為嚴重骨質疏鬆症。
3.骨代謝生化檢查:血鈣、磷、堿性磷酸酶、骨鈣素、甲狀旁腺素、降鈣素等化驗有助於骨質疏鬆症的診斷。
三、易患因素
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常見的患病因素有下列幾種。
1.種族:不同的人種,骨量水平有一定的差異。黑種人比白種人和黃種人的骨礦物質含量多,因此,白種人與黃種人較易發生骨質疏鬆症。
2.遺傳:遺傳因素能決定一個人骨骼的大小與骨量的峰值,對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及預後有一定的影響。
3.年齡:是影響人體骨礦物質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到40歲以後,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骨量逐漸減少,一般年齡越大,骨越脆弱。
4.性別:性激素是骨質的保護因子,對防止骨量丟失和延緩骨衰老有重要作用。女性過早絕經、卵巢紮除、運動性閉經等血中雌激素水平低下者,以及男性陽痿、雄激素水平不足等性腺功能低下者易發生骨質疏鬆症。
5.低骨量峰值:據調查發現,骨量峰值較低的個體,在進入骨量流失期後較易達到骨質疏鬆症的低骨量程度。因此,低骨量峰值是易患骨質疏鬆症的一個重要因素。
6.體型:體型的胖、瘦與骨質疏鬆有一定的關係。一般身材瘦小者比身材魁梧的人發生骨質疏鬆症的風險更大。
7.營養:飲食中蛋白質、鈣和微量元素等營養不足,或由於慢性腹瀉、胃大部切除、少胃酸、酶缺乏和消化不良等使蛋白質或鈣攝入減少,則易患骨質疏鬆症。但是,蛋白質攝入過多或鈣、磷比值不當等,也會引起骨量丟失。
8.缺少運動:體育運動能夠改善和維持骨結構,如長期臥床或不活動,就會出現骨量明顯丟失,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另外,宇航員長期處於失重狀態,也可使骨量大量丟失。
9.吸煙、酗酒:均可直接或間接導致骨礦物質的大量丟失,從而加速、加重骨質疏鬆的發展。
四、防治
(一)非藥物防治
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應該從年輕時開始,也就是說在年輕時使骨骼得到最充分的生長發育,從而使骨量增加,有一個高的骨峰值,以後發生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就會降低。到中年以後則要采取預防措施,如合理的飲食營養,堅持有規律的適當運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適當的預防治療等,這樣也有可能改善骨代謝,防止和減少骨丟失,緩解和減輕臨床症狀。
1.飲食營養
合理的飲食營養對預防骨質疏鬆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鈣與磷。鈣與磷是構成骨組織的主要元素,而人體內所需要的鈣與磷主要靠飲食來補充。
①鈣:鈣是人體內含量較多的元素之一,在礦物質中居首位,99%的體鈣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人在一生中都需要鈣來構造並維持一個強壯健康的骨骼。然而天然食物鈣含量低,所以人類膳食普遍存在鈣供給不足的問題,以素食為主的我國,缺鈣情況就更為嚴重。
鈣的日需量有著個體差異,就每個人來說,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鈣的需要量差異也很大。一般在發育期、婦女懷孕期、哺乳期、絕經期以及老年期需要量較大。我國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專家委員會建議,規定老年人每日鈣的需要量為1000-1200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