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 論 第二十節 骨質疏鬆症(2 / 3)

②磷:磷也是人體中十分重要的元素之一。體內絕大多數的磷與鈣結合,以羥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於骨骼與牙齒中,與骨骼的生長、發育密切相關。我國規定成人每日磷的需要量為1300毫克。在天然食物中,磷的分布廣且含量高,因此人類的膳食一般不存在磷供應不足的問題,很少出現因磷的攝入不足而導致磷缺乏症。

③鈣、磷比值:鈣與磷結合形成骨礦物質,在骨礦物質中,鈣、磷的比值約為2∶1。通過動物實驗證明,鈣、磷比值低於1∶2時,鈣從骨骼中溶解和脫出增加,嚴重時可導致骨質疏鬆症。營養學家一般認為,鈣、磷比值範圍在2∶1和1∶2之間均能令人滿意,但嬰兒以1.5∶1為宜,一歲以後至終生以1∶1為宜。

④含鈣豐富(含磷不多)的常用食品:一般食物,如穀類及幹豆類、肉、禽、魚、蛋類中,其磷的含量比鈣多。為了糾正低鈣,並達到合理的鈣、磷比值,在日常飲食中,應多選用些含鈣豐富而含磷不多的食物。如腐竹、素雞、豆腐、豆腐花、雪裏蕻、空心菜、莧菜、油菜、菠菜、芹菜、海帶、紫菜、海蜇皮、河蝦、蝦皮、海參、海蟹、鵪鶉蛋、黑芝麻、黑木耳、黑棗、炒葵花子、炒榛子、綠茶、橙、山楂、香蕉等。特別要提出的是,牛奶及乳製品是含鈣較豐富且易吸收的食物。如每天喝2杯牛奶(480毫升),就有可能達到成人鈣的需要量。

⑤注意合理的烹調及配餐:食品中雖含有較豐富的鈣,但是在烹調和配餐上不夠合理,也會使鈣丟失和影響鈣的吸收。如牛奶加熱時應不斷攪拌,防止磷酸鈣沉積於鍋底,以減少鈣的丟失。蔬菜(水果)要新鮮,盡可能保留食物外皮(礦物質的含量高),煮菜時可加少量水,烹調時間宜短,以減少鈣的損失。用高壓鍋或用烘、烤等法,以及微波爐加熱烹調,對礦物質的損耗要比一般燒菜方法少。多數罐頭食品中的罐頭液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勿隨意丟失。主食應做到粗細搭配,品種多樣,麵粉製品應以經發酵的麵包為主。避免食鹽攝入過多,血鈉過高可增加尿鈣的排出。另外,還要注意食物的搭配,如避免菠菜與豆腐、牛奶或與高脂飲食同餐,以免形成不易被吸收的草酸鈣或脂肪酸鈣,從而影響鈣的吸收。

(2)維生素

①維生素D:是機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在維持機體鈣、磷代謝的平衡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老年人腸道對維生素D的吸收比年輕人低,因此老年人更應重視維生素D的補充。在常用食品中,乳製品、海魚、蛋類、動物肝髒等維生素D的含量均較豐富,尤其是魚類的肝髒中含量非常豐富。正常成人每日食物中的需要量為400單位,老年人的需要量為600-800單位。另外,人經紫外線照射後,能合成活性維生素D,所以隻要每日光照15-30分鍾,並適當食用含維生素D的食品,就可滿足需要。

②維生素C:是一種多功能的維生素,參與體內許多代謝,它對骨代謝也具有重要意義。人類本身不能合成維生素C,因此在飲食中需要多補充含有豐富維生素C的食品,如新鮮蔬菜、水果等。

③維生素A:也稱視黃醇,在視覺反應中有特殊的作用。另外,它在骨代謝的過程中能維持動態平衡。維生素A是脂溶性維生素,隻存在於動物中,在動物肝髒、乳製品、蛋黃中含量較高。維生素A的前身為胡蘿卜素,廣泛存在於多種植物中,如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胡蘿卜素可在腸壁內轉變為維生素A被吸收。

④維生素K:具有促進凝血作用,故又稱“凝血維生素”。另外,它還能促進骨鈣素的生物合成,為骨礦化過程所必需,又可抑製骨吸收,從而提高骨量。因此維生素K在防治骨質疏鬆上有一定的作用。維生素K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K1在綠色植物及動物肝髒內含量較豐富,K2為人體腸道正常菌群的代謝產物,故一般情況下很少會出現維生素K的缺乏。

(3)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一切細胞和組織的主要構成成分,骨組織中骨基質的主要成分也是蛋白質。所以蛋白質攝入量的多少,會影響骨基質的形成。低蛋白質攝入使骨基質的形成發生障礙,骨形成減少。研究證明,蛋白質缺乏對處於生長發育階段骨骼的損害最為嚴重。人體蛋白質缺乏的主要原因是膳食蛋白供給不足。而食物中肉、禽、蛋、魚及乳類、豆類中蛋白質含量較高,應適量補充。

但是蛋白質的攝入也不是越多越好,高蛋白攝入,又可導致腎髒對鈣的再吸收發生障礙,使鈣排出。因此,蛋白質攝入過多,也成為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素之一。

(4)微量元素。有些必需的微量元素參與骨組織的正常生長、發育和生理功能的維持。另外,還通過影響腸道、腎髒和內分泌腺功能等,對骨代謝起間接影響作用。其中,銅、鋅、錳、氟、鍶等是骨基質形成和骨礦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但另一些微量元素,如鎘、鋁、鉛等的攝入,則可造成骨的形成減少,骨的吸收增加,應引起注意。一般在動物肝髒、魚類、乳類、肉類、蛋類、豆類及有些蔬菜中含有較多的必需微量元素。

另外,膳食中攝入過多的脂肪或脂肪吸收不良均可影響鈣的吸收。過量的纖維素也不利於鈣的吸收。

2.適當的運動

骨的生長、發育、成熟以及老化受眾多因素影響,其中運動鍛煉是重要因素之一。運動鍛煉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環和代謝,增加外力對骨骼的刺激,促進成骨細胞活性加強,增加骨密度,減少骨質的丟失。另外,運動還可使肌肉纖維變粗,增強肌肉力量,加強關節的韌性,提高關節的彈性、靈活性和穩定性,提高抗骨折的能力。總之,運動鍛煉能夠改善和維持骨強度,並可改善患者的症狀,因而作為一種重要措施用於防治骨質疏鬆症。

在進行運動鍛煉的時候,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掌握科學的方法。無論在項目的選擇上,以及運動的強度、時間、頻率等方麵,既要達到一定的要求,又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應有所區別,不能盲目地進行,否則不僅無益,還會有害於身體健康。一般來說,快步走、慢跑、登山、遊泳、騎自行車、廣播體操及健身操、門球、柔力球、太極拳(劍)、木蘭拳、八段錦、交誼舞等是較適合於老年人進行鍛煉的項目。對於年老體弱者,可采用下述的“不能行動老年人預防骨折疏鬆運動操”(Goodman練習法),具體方法分仰臥位和立位、坐位兩部分(附圖)。

(1)仰臥位。每日做兩回,每回各完成動作5-10次。

第一節:患者取仰臥位,上肢上舉,置於頭部兩側,盡力將上肢向上,下肢向下做伸展動作,同時腹部回收,背肌用力伸展。

第二節:雙下肢屈曲,背肌伸展,一側上肢擺動至與軀幹呈垂直的位置,然後向床麵方向用力按壓。

第三節:雙手抱膝,背肌伸展,雙腿靠近胸部。

第四節:仰臥位,雙下肢屈曲,肩關節外展90°,肘關節屈曲90°,用上臂向床麵用力按壓。

第五節:仰臥位,背肌伸展,做一側膝關節的展伸動作,二側交換。

第六節:仰臥位,背肌、腹肌、大腿肌肉收縮。另外背肌伸展,兩手、兩膝用力向床麵按壓。

(2)立位、坐位。每日做數回。

第一節:患者背部靠牆呈立位,上肢上舉,盡力做背伸動作。

第二節:麵對牆呈立位,雙腳前後略分開。雙側上肢平舉與肩同高,背肌伸展,上肢用力推牆。

第三節:雙手扶木椅靠背,上身保持正直,背肌伸展,完成膝關節輕度屈曲動作。

第四節:維持上身垂直的坐位姿勢。

3.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骨質疏鬆症的防治也是十分重要的。除了要有合理的飲食營養、堅持適當的鍛煉外,還應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和樂觀的心情,避免精神緊張與情緒波動。另外,戒除不良的嗜好也十分重要,特別是吸煙、酗酒,以及過量飲用咖啡和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