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 論 第十九節 頸椎病(1 / 3)

第二章 各 論 第十九節 頸椎病

一、概述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椎間結構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周圍組織,出現相應的各種症狀和體征。又稱頸椎退行性關節炎、頸肩綜合征、頸椎綜合征。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老年性疾病,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也升高。頸椎病的發生和發展應當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頸椎間盤為主的退行性改變;二是退變增生組織對頸部、脊髓、神經根、血管等的壓迫和刺激而出現的臨床症狀。頸椎病的臨床表現複雜多樣,根據病變部位、受壓迫或刺激組織及輕重不同而有所不同。輕者頭痛頭暈、頸項肩臂疼痛、麻木;重者肢體癱瘓,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健康。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目前比較通行地將本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混合型六型。這裏主要介紹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及交感神經型。

頸椎病屬於中醫“眩暈”、“頭痛”、“麻木”、“頸強”、“頸肩痛”、“痿證”等範疇。中醫認為本病多因老年人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無以灌溉濡養全身,或因外傷、勞力過度等,使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及風寒濕邪外侵,以致經脈阻滯,不通則痛,而形成本病。臨床常見有以下三種類型。

1.風寒濕邪、阻痹筋脈型:頸項肩背疼痛,難以轉側,身重腰酸,苔白,脈弦緊或弦緩。

2.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頸項疼痛反複多年,腰膝冷痛,手足痿軟無力,或麻木不仁,步行緩慢,頭暈眼花,舌淡苔白,脈沉細。

3.氣滯血瘀型:項背肢體疼痛,關節不利,或轉頭時突然頭暈頭痛,手足麻木或無力,舌淡黯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或弦細。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一)臨床表現

1.頸型頸椎病

主要表現為枕、頸及肩疼痛,頸肌僵硬,頭頸部活動因疼痛而受限,多在早晨起床時發病。症狀和體征多局限在頸部,有反複發作落枕史,體征檢查頸肌緊張,棘突旁有壓痛點,頭部活動受限。X線片可見頸椎曲度變直或椎間關節不穩。

2.神經根型頸椎病

主要表現為頸肩部疼痛,常向一側或兩側上肢放射。疼痛為酸痛、鈍痛和灼痛,可伴有刺痛,或過電樣竄痛,影響工作與睡眠。頸部後伸或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風寒或勞累可誘發疼痛,上肢酸軟無力,發沉,握力減退或持物易墜落。手指或前臂多出現麻木和疼痛。體征檢查頸活動明顯受限,發僵。病變頸椎上下關節突壓痛,上肢及手指的感覺減退,可有肌肉萎縮。上肢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3.頸動脈型頸椎病

主要表現為眩暈,多在改變頭頸部體位時誘發或加重。表現為旋轉性、浮動性或搖晃性發病等。站立或行走不穩,以及有地麵傾斜或地麵移動的感覺。少數病人伴有惡心嘔吐、耳鳴耳聾。頭痛與眩暈可同時存在,部位在枕部和頂枕部,常表現為間歇性跳痛或脹痛。有的患者在頭頸部過度旋轉時突然感到下肢無力而摔倒,但意識清楚,視力、聽力、言語均無障礙,並能很快站起活動,這是本型的特殊症狀,可與腦血管意外相鑒別。患者可有突然視力下降或失明,數分鍾後可逐漸恢複,或有複視、幻覺、黑朦、冒金星等。還可有麵部感覺異常,口周和舌部發麻,偶有幻聽或幻嗅。體征可見頸部轉動或後伸時可引起眩暈、惡心、嘔吐、心慌等症。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主要表現為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暈,頸枕後部疼痛,受涼、疲勞、失眠均可誘發。眼部可有眼球作脹、流淚怕光、視物模糊、飛蚊症、瞳孔擴大等交感神經興奮症狀,亦可出現眼球內陷、眼目幹澀、眼瞼下垂、瞳孔縮小等交感神經抑製症狀。還可有咽喉不適或異物感等。肢體可發涼發紺,也可指端發紅、燒灼、怕熱,心率不正常,有的心動過緩,有的心動過速,也有的兩者交替出現。血壓異常,有的高血壓,有的低血壓,還有的忽高忽低不穩定。還可有出汗障礙,表現為多汗或少汗、無汗。同時伴有麵部潮紅、心情煩躁等。

(二)診斷

1.頸型頸椎病

(1)頭、頸、肩部疼痛,伴有相應壓痛點,頸部活動受限。

(2)X線片上顯示頸椎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

(3)除外頸部的其他疾患,如落枕、肩周炎等。

2.神經根型頸椎病

(1)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如頸肩疼痛、上肢發沉、酸軟無力、手指麻木等。

(2)臂叢神經牽拉試驗或椎間孔壓迫試驗陽性,痛點封閉療法對上肢放射痛無顯效。

(3)X線片可見不同程度骨質增生,椎間孔狹窄,側位片生理前突消失或變直。

(4)除外頸椎外病變,如網球肘、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等所致的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3.頸動脈型頸椎病

(1)中年以上病人,常因頭頸部體位改變而引起眩暈,有猝倒史。

(2)位置性眩暈(旋頸試驗)陽性。

(3)多數伴有交感神經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