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 論 第十九節 頸椎病(2 / 3)

(4)頸部觸診發現頸椎錯縫,局部壓痛。

(5)X線片顯示椎節不穩或椎體關節骨質增生,椎動脈造影及椎動脈血流檢查可協助定位。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1)頭暈、頭痛、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胸痛等交感神經症狀。

(2)伴有頸神經或脊髓受累的臨床表現。

(3)頸椎X線片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

三、易患因素

1.年齡:本病以頸椎退行性改變為病理基礎,隨著年齡增加,會加速椎間盤的退變,使椎間隙變窄,周圍組織鬆弛,造成椎間失穩,椎體所受壓力加大,發生代償性肥大、骨贅形成而發生本病。

2.體質:久病後身體虛弱,或年老體弱,一方麵容易感受風寒濕邪,另一方麵頸椎關節韌帶鬆弛,肌力減弱,不能維持生物力學係統平衡,一旦受輕微不協調外力即可致病。

3.解剖弱點:頸椎結構發育不良、椎體融合等,使椎間盤壓力集中而退變加劇。

4.頸椎外傷:脊髓型頸椎病約有一半與頭頸部外傷有關。暴力損傷致頸椎壓縮性骨折,導致頸椎生理前屈減小或消失,受損節段椎間盤受力加大,加速頸椎退變發生本病。暴力還可導致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韌帶撕裂,頸椎失穩,退變加快而發生本病。

5.慢性勞損:長期低頭工作,頸部負荷過度,或常於床上看書、高枕睡眠等均可引起頸部慢性勞損,縱韌帶、關節囊修複不良,導致椎間關節活動度失控而發生錯縫。另外,肌肉、肌腱損傷後形成粘連、瘢痕組織等,造成頸椎兩側肌力失衡,生物力學功能紊亂,加速椎間盤退變而發生本病。

6.急、慢性感染:咽喉部急、慢性感染是頸椎病的一大致病因素。此外,牙周炎、中耳炎等頸椎附近炎症,也會沿淋巴、血管通道擴散到頸部肌肉和關節囊,導致充血、水腫、肌肉痙攣、韌帶鬆弛,破壞頸椎內外平衡,加速椎間盤退變的發生而引發本病。

7.風寒濕邪:外感風寒濕邪可使小血管收縮,淋巴管回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產生無菌性炎症,刺激神經根等出現本病;也可使肌肉痙攣,椎間隙變窄,纖維環鬆弛膨出而產生本病。

四、防治

(一)非藥物防治

1.預防慢性損傷:生活中的不良姿勢或由於工種需要長期屈頸、扭頸、斜頸工作者,容易造成頸部肌肉、韌帶組織勞損和椎間盤壓力增大,要經常改變頭頸部的體位,以利於消除疲勞和頸部保健。工作台的高度不合適,也要適當調整,以減少頸部肌肉的慢性勞損,從而預防和減少頸椎病的發生。

2.防止寒濕外侵:要有合理良好的生活、工作環境,防止風寒濕外邪入侵頸項部。老年人冬季更需要在陽光下活動,保持頸部舒適,減少本病發生。

3.防止急性頭頸部損傷:日常生活、體育鍛煉、交通活動中容易遭受頸部外傷,直接或間接引起頸椎病,應積極預防,一旦發生則及早治療。

4.功能鍛煉:長期伏案工作及體質虛弱者,應注意工間休息,作頸部鍛煉,如前屈、後伸、左右旋轉、左右側屈、太極拳、體操等,使頸部肌肉恢複相對的肌力和耐力,減少本病的發生。

頸功操對本病的預防及治療均有一定效果。具體分為三節。

(1)夾脊牽頸。兩手叉腰,兩肩膀後拉下沉,頭頸向前伸。重複32次。

(2)左顧右盼。兩手叉腰,頸部分別向左、右轉動,幅度盡可能大。重複32次。

(3)前後旋轉。兩手叉腰,頸部分別以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每圈4拍,做32拍。

5.積極治療頸椎相鄰器官感染性疾病:頸椎相鄰器官感染性疾病可刺激頸周圍肌肉、韌帶,炎症還可以通過淋巴係統擴散,造成頸椎內外平衡失調,導致頸椎病的發生和加重。因此對咽喉炎、扁桃腺炎、中耳炎、牙周炎及其他軟組織感染要積極治療。

6.合理用枕,保持良好的睡眠體位:選用高度合適和硬度舒適的枕頭,以符合頸部的生理需要。一般以自己的頜肩線(下頜角至肩峰的距離)或手掌橫徑為合適高度,並要求有適當的彈性和可塑性的硬度,以木棉或穀物皮殼為好。睡眠要維持整個脊柱的生理曲度,而且要感到舒適,最好采取側臥或仰臥位。

7.心理衛生:頸椎病病程較長,症狀容易反複,老年人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工作和生活,樹立信心,保持樂觀,克服急躁情緒和悲觀心理,有利於預防和治療頸椎病。

8.多食高鈣、高蛋白、高維生素D類食物:頸椎病與關節退變、骨質增生有密切聯係,注意膳食結構,多食含鈣高的食品及高蛋白質、高維生素D類食物,如雞蛋、牛奶、豆製品、魚蝦類等,可以減緩骨質疏鬆和骨關節退行性改變,減少和延緩頸椎病的發生。

(二)食療與藥膳

1.葛根粥:葛根3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5克,糯米100克。將葛根粉碎成末,同白芍、桂枝、甘草一起用紗布包好,然後與糯米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文火煮熟,去布袋後即可食用。適用於氣血虧虛型頭暈、頸酸、手麻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