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各 論 第十八節 老年期抑鬱症
一、概述
抑鬱屬於情感障礙(又稱心境障礙)一類的精神障礙。臨床主要表現為反複發作的情緒低落、興趣喪失和精神運動遲緩。患者常訴心情不好,高興不起來,沮喪,絕望,無助,產生無用感,睡眠紊亂,食欲減退,焦慮,自責,甚至出現妄想、幻覺和自殺行為,等等。
抑鬱症也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據國內外報道,抑鬱症患者占65歲以上人口的7%-10%,在60歲以上的精神科門診病人中,約有20%為抑鬱症患者。這是因為老年人由於身體衰老、社會地位改變、家庭矛盾、疾病損害以及死亡臨近等影響,容易患抑鬱症。雖然老年期抑鬱症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單元,但是臨床表現及治療較年輕人複雜。
抑鬱症屬於中醫“鬱證”範疇,中醫學認為本病緣於情誌內傷和髒氣虛弱。
情誌變化可導致髒腑陰陽氣血失調。老年人髒腑功能漸衰或患者機體髒氣虛弱,更易遭受情誌所傷,兩者互為因果,使本病證候演變複雜多變。情誌過極可致氣鬱,氣鬱可致血瘀、濕阻、食積、痰結等;髒氣虛弱表現為髒腑氣血陰陽不足。因此證候出現有虛有實、虛實夾雜等現象。臨床一般分為五型。
1.肝鬱氣滯型:憂鬱不歡,輕生欲念,多疑善慮,失眠或早醒,善太息,胸脅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大便不暢,舌苔薄膩,脈弦。
2.氣滯血瘀型:情緒抑鬱,有自殺觀念或行為,煩躁,思維聯想緩慢,運動遲緩,麵色晦暗,脅肋脹痛,舌質紫黯有瘀點,苔白,脈沉澀。
3.痰氣鬱結型:精神抑鬱,胸部悶塞,脅肋脹痛,咽中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舌苔白膩,脈弦滑。
4.心神失養型:心情抑鬱,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疑易驚,悲傷欲哭,善太息,胸悶,舌淡,苔薄白,脈細。
5.心脾兩虛型:失眠,健忘,興趣缺乏,心悸易驚,善悲易哭,倦怠乏力,麵色淡白或萎黃,食少納呆,腹脹,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一)臨床表現
抑鬱症臨床表現可分為核心症狀群、心理症狀群與軀體症狀群三個方麵。
核心症狀群包括心境或情緒低落、興趣缺乏以及樂趣喪失;心理症狀群包含焦慮、自責自罪、精神病性症狀的妄想或幻覺、注意力和記憶力下降、自殺觀念和行為、思維遲鈍、運動遲緩等;軀體症狀群可出現睡眠紊亂、食欲不振、性功能減退、精力喪失,以及非特異性軀體症狀,如頭痛或全身疼痛、周身不適、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老年抑鬱症因受老化過程心理和生理變化的影響,具有以下特點。
1.焦慮、抑鬱和激越的混合狀態:老年病人對憂傷情緒往往不能很好地表達,常用“沒有意思,心裏難受”表達,或表現為對外界事物無動於衷。常否認或掩飾心情不佳,甚至強裝笑臉,使別人意識不到患者的嚴重情感疾病。見到醫生訴說不完軀體不適,對軀體症狀的焦慮掩蓋了抑鬱。
2.興趣索然:病人不能體驗樂趣是較常見的特點。表現為患者明顯喪失了所有的興趣,或者對幾乎所有以前感興趣的活動,如社交、娛樂、業餘愛好等都失去了興趣,甚至閉門獨居,疏遠親友。
3.精力下降:主觀上感到精力不足,疲乏無力,重者終日臥床,事事需人扶持。常被誤認為是年老之故,因而被疏忽。
4.猶豫不決或注意力減退:大約半數以上的患者會敘述自己思維遲緩,不能像以前那樣正常思考,不能集中注意力。心理測驗發現患者的準確性依然保持,但速度和操作明顯變慢,常被誤認為是癡呆早期表現。
5.自我評價低:病人對自身的狀態評價過低,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自責自罪。常訴自己是親屬的累贅,親屬的某些遭遇都因自己之故。
6.自殺觀念和行為:老年人常不明確地表達厭世心理,如可能說“打一針讓我死吧”,但否認有自殺的念頭。在不堪忍受抑鬱的折磨時,自殺念頭比年青患者更強烈,希望以死求解脫。有調查發現,60%左右的自殺身亡者是抑鬱症患者,15%的抑鬱症患者最終會自殺身亡。自殺危險存在於整個抑鬱發作的過程中。
7.心境晝夜節律改變:病人心境晝重夜輕的節律變化,常作為內源性抑鬱診斷指征之一。
8.食欲改變:大約70%的患者出現食欲減退並伴有體重減輕,僅有極少數患者出現食欲增加,而且通常對某一特定種類的食物,如甜食,有強烈的渴求。
9.睡眠障礙:80%的抑鬱患者有某種形式的睡眠障礙,最常見的是失眠,有的入睡困難,有的早醒(通常在淩晨2-3點鍾),還有少部分抱怨睡眠過多。以早醒為特征的生物學表現常與老年人原有的睡眠減少相混淆。
10.軀體症狀:軀體不適可涉及各個髒器,如出現心慌、心跳、出汗、惡心、嘔吐、頭痛、周身疼痛,等等。
(二)常見臨床狀態的描述
1.反應性抑鬱:老年期反應性抑鬱屬於心因性精神障礙,因遇到某些生活事件而發病。病人情緒憂鬱,不愉快,對周圍事物沒有興趣,覺得前途黯淡,意氣消沉,缺乏活力,注意力難以集中,有明顯的疲勞感和其他神經衰弱的症狀。睡眠多有障礙,且常有噩夢或夢魘。有時伴便秘。若無其他器質性疾病,一般無明顯的軀體症狀。當環境條件好轉時,或曆時既久,對應激源淡忘時,這類病人的抑鬱症狀一般能緩解,恢複到病前的心境。一般而言,病程不長,2-4個月即能度過最壞期。
2.隱匿性抑鬱:抑鬱情緒常被軀體症狀所掩蓋,隱藏得很深,甚至需在病愈後的追述中或發生自殺行為後才能洞察出來。本病可起因於心因性因素,亦可緣於內源性因素。軀體症狀主要表現為自主神經障礙,或有關內髒功能性障礙,如厭食、腹部不適、便秘、體重減輕、胸部緊迫感、喉部堵塞感、頭痛和其他軀體各部的疼痛、失眠、周身乏力等。患者常被神經科或內科診斷為神經衰弱或神經官能症。上述情況如未經適當治療,任其發展下去,到了一定時期,被掩蓋的抑鬱症狀可顯露出來,直到出現自殺企圖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