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小冊子終於見光,特別要感謝作家李浙杭先生、趙柏田先生的關心和幫助,詩人榮榮提出了中肯的編排意見並賜書名,再次致謝!

2011年5月8日 寧波聽蛙室

廚房詩

武漢:長江和漢水合流。流到哪裏?

寧波:奉化江和姚江合流。流到哪裏?

——東海

“東海”是勺中味精的品牌

把“東海”放到湯裏

融入味道江湖

“九頭鳥”變成新寧波人可不

這麼容易——融合是一個過程

不要說江漢合流,萬世滄桑

就說這鍋魚頭豆腐湯

最好用砂鍋,先用猛火去血水

後用文火煎熬,千煮的魚頭萬煮的豆腐

脫胎換骨才有靈魂

融合是一次話語轉換

比如,不再使用武漢的“大橋”味精

“大橋”和“東海”,分別是各自城市的標簽

是副刊版的報眉,鄰居的學名,路牌,商號

是城市的口味,甚至胃裏的鄉愁

融合就是從舌苔到胃的革命

“吃得慣寧波海鮮嗎?”

“吃得慣嗆蟹、雪蚶嗎?”

“吃得慣臭莧菜梗、臭冬瓜、臭豆腐嗎?”

“吃得慣黑燉白嗎?”

“黑燉白”是臭豆腐和鮮帶魚合燉

陳腐和新鮮,融合為寧波菜的最高境界

有一個敏感的舌頭,有一個開放的胃

才可以小心翼翼地回答“吃得慣”

——更好的回答,是“落胃”

在融合了傳統和時尚的體製麵前

才可以不懼生分

才可以服了這方水土

融合的起點,是吃

在酒肉朋友的排檔,在觥籌交錯的洋場

大小通吃,生熟通吃

重要的,不是吃什麼,是和誰在吃

人脈是一張網,看不見的經絡

飯局是一個局,看不見的秩序

所謂融合,隻對成功者而言

桌麵上的上位,桌麵下的陰謀

在杯盞的輕輕碰觸中完成交換

主賓總是保持著風度

陪吃者才會腦滿腸肥,酩酊大醉

從陪吃到主賓,是融合的過程

是看人下菜碟,臭味來相投

吃,不過是一個儀式,開幕或是閉幕

是一次前台的演出,一個過場

而後台從不會顯山露水

後台是總設計師

後台是融合的歸宿

後台是在廚房

調和鼎鼐,做拿手的家常菜

是厭倦了山珍海味、劃拳猜數

是酒隻需微醺,飽不過七分

多白灼、清蒸,少紅燒、雜煮,不加味精

是獨飲,細嚐,慢咽

耳不熱,臉不紅,腦不衰,口不臭

是君子不必遠庖廚

是忠實道德,做個審美的人

跑過了三江六碼頭

看那個愣頭青,那個急於融入寧波的湖北佬

還嫩著……當年,咱也一樣

多嘔吐幾回,才曉得口腹之累呀

五味不宜雜陳,一日最多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