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鎮遠四中女教師孫連芳曾被人稱作“傻姑娘”,因為她一連三次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離開熟悉的家鄉寧波,奔赴遙遠的貴州鎮遠,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幫助那些渴望知識的貧困學生,直到把自己嫁在那裏,紮根在那裏。

錄音報道:對話孫連芳

老師,其實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職業,說實話“後悔”這兩個字好像在我的腦海裏麵真沒有過。因為我一直有種感覺,你選擇了去做了,你就用不著後悔。我回到寧波後,有很多孩子給我寫信,信中描述了他們渴望和我在一起的心情。幫助他們,是我喜歡做的一件事情。我比較高興做,我樂意做。我也要生活。生活,怎麼說呢?就像擠牙膏一樣,你有一分錢就用一分錢,你有一塊錢就用一塊錢,隻要用一塊錢夠了就別去用兩塊錢,然後多餘的錢就留給他們。

聽得出來,孫連芳是快樂的,因為她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後義無反顧地做出了選擇,世界上還有什麼能比“心想事成”更快樂的呢?

滿懷敬意和好奇,我曾經無數次地猜想孫連芳在那片遙遠大山裏所擁有的種種快樂,但我的猜想總是不期然和一些看過的電影畫麵重合在一起,充滿了詩意的浪漫和浪漫的詩意,我知道這有違真實,但我寧願相信孫連芳的快樂就是這樣的。

比如,山裏孩子純淨天真的心靈帶給她快樂,

(電影:《美麗的大腳》)

比如,知心愛人樸實真摯的情感帶給她快樂,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

比如,教師職業莊嚴神聖的使命帶給她快樂,

(電影:《鳳凰琴》)

盡管孫連芳為此付出了許多許多,但很顯然,當她把一腔熱血毫無保留地奉獻給那片遙遠的大山時,她所得到的大山的回報總是更多更多。

2008年9月7日,在曾經獲得過“貴州省優秀青年誌願者”、“貴州省優秀共產黨員”、“貴州省十大傑出青年”、“北京奧運火炬傳遞凱裏站唯一‘非貴州籍’火炬手”等等一係列非凡榮譽之後,孫連芳又一次登上了“大山的脊梁——感動貴州的教師們”頒獎典禮的領獎台。

不過,在孫連芳的心目中,她所獲得的最貴重的一個“獎”,還是來自她的一名學生的奶奶。這位白發蒼蒼年過七旬的老人徒步跋涉了兩個小時的山路,直到天黑才趕到孫連芳的宿舍,目的卻隻是想讓孫連芳嚐嚐她家自產的一點兒花生、蕨菜和果苕,再說上一句最想對孫連芳說的心裏話:“謝謝老師!”

(翻閱卷紙聲)

三、論述題

考試時間:1958年至2000年

考試地點: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關帝中學

答題人:馮誌遠

(電影:《馮誌遠》片段之沙漠對話)

馮誌遠,男,1930年生於吉林省長春市,1949年考入東北師範大學,畢業分配到上海參加工作。1958年,他響應國家號召,不顧新婚妻子的反對,自願到寧夏回族自治區任教。

在關帝中學,他一口氣教了四個科目,從早到晚不停地上課。他的學生們都是農民子弟,生活困難,他就從工資裏拿出錢來,給學生們買書和文具,剩下的錢再寄回家裏,自己常年不換新衣,吃在學生食堂,擠在學生宿舍。由於常年不回遠在上海的家,妻兒和他的關係也越來越淡,至今也不能對他給予諒解。

(電影:《馮誌遠》片段之眼疾初發)

1984年,馮誌遠突然感到眼前越來越模糊,雙眼視力急劇下降,由於沒時間治病,不久他在一次語文課上雙目失明。那一年他55歲。

眼睛失明沒辦法備課,馮誌遠就憑著記憶給孩子們上課。每天早晨,都會有兩名學生來到馮誌遠的床前,扶著他下床洗漱,扶著他走向教室,全班同學看著他摸索著走上講台,總會起立齊聲高喊:“老師好!”下課了,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扶著他來到食堂,爭著把自己碗裏的菜夾到老師碗裏,有的學生幹脆直接喂他吃,常常是十幾雙筷子同時伸到他的嘴邊,等著老師吃完再送上下一口菜。

就這樣,在學生們的照顧下,馮誌遠又堅持當了5年盲人老師,直到60歲退休才正式離開講台。然而,他仍住在學校,隻要孩子們需要,就義務做輔導,直到他身患腦血栓,生活無法自理的那一天,才在和他教過的最後一屆學生們合影之後,在2000年6月4日,與自己深深紮根整整42年的寧夏依依惜別。

(電影:《馮誌遠》片段之最後一課)

從教47年,馮誌遠教過一萬多名學生,其中有的已是北大教授、著名導演,大學生更是數也數不過來。他的事跡被人們廣為傳頌,影響深遠,胡錦濤曾親筆批示:“馮老師的事跡感人至深,要搞好宣傳,並安排好馮老師的治療和生活。”

2008年,是馮誌遠赴寧夏支教50周年,但是,他已經再也不能回去和他的學生們一起相聚慶祝了,他隻能靜靜地躺在故鄉東北妹妹家的病床上,將一雙空洞無神的眼睛望向窗外遙遠的天際……

馮誌遠說,他這一生,一點都不後悔,如果現在還讓他當老師,他依然願意。他一輩子最快樂的日子就是和學生們在一起的時光,永遠也不會忘記……

(歌曲:《遺愛》)(電影《馮誌遠》主題歌))

(翻閱卷紙聲)

四、思考題

考試時間:1998年至今

考試地點: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