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廣播作品 32綜藝節目

就這樣被你感動

——一份來自中國教師的特別答卷

寧波人民廣播電台創作 編輯:郭英傑

【綜藝素材】

電 視 劇:《震撼世界的七日》

報告文學:《熱血師魂》

歌  曲:《紅燭頌》

采訪錄音:《對話從沿海走進大山的青年女教師孫連芳》

電  影:《美麗的大腳》

電  影:《我的父親母親》

電  影:《鳳凰琴》

電  影:《馮誌遠》

歌  曲:《遺愛》(電影《馮誌遠》主題歌)

電視片花:《東方衛視:2008年度真情人物——丁大衛》

電視專訪:《魯豫有約:東鄉來了個丁大衛》

配樂散文:《就這樣被你感動》

歌  曲:《When a child is born(當嬰兒誕生時)》

采訪錄音:《孩子說老師》

歌  曲:《感動》(《感動中國》主題歌)

(沉渾悠遠的鍾聲)

公元前479年春天,七十三歲高齡的孔子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了,他扶著拐杖顫顫巍巍走出家門,麵對寥廓蒼茫的天地,愴然,涕淚長歎——“太山崩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聲聲歎息,承載著這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深深的憂慮——從此以後,家國天下失去了道德支柱,還怎麼能夠實現安居樂業的和諧景象?教育事業沒有了靈魂脊梁,又怎麼能夠保持為人師表的應有尊嚴?

(波濤滾滾的水聲)

逝者如斯。

2400多年以後,在這公元2009年一元複始、萬象更新的日子裏,孔老夫子的聲聲歎息猶如陣陣沉渾的洪鍾,依然在我心頭久久回蕩。

但此時此刻,我相信,如果孔子能夠和我們一樣,親身經曆過這個剛剛過去的令人愛恨交織、悲喜交集的2008年的話,那麼他應該可以放心了,因為他一定也已經和我們一樣,親身見證過那份答卷——那份無數位中國教師用智慧、汗水、心血甚至生命書寫的特別的答卷……

(翻閱卷紙聲)

一、判斷題

考試時間: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

考試地點:四川省德陽市東汽中學高二(1)班教室

答題人:譚千秋

(電視劇《震撼世界的七日》片段之地震之前)

(報告文學《熱血師魂》節選)

這學期譚千秋負責教高二的政治課。他的課上得繪聲繪色,學生們都喜歡聽。他不僅妙語連珠,而且很有幽默感。有一次,他伸出一根手指頭問學生:“貝多芬為什麼不用這根指頭彈鋼琴呢?”大家都搖搖頭,他卻得意地說:“因為這是我的手指頭。”還有一次,他突然問大家:“為什麼說A型血的人很好呢?”學生都在底下搖頭。譚千秋故作神秘地說:“因為我是A型血!”學生們哄堂大笑。

12日下午2點這堂課的命題很嚴肅。他給高二(1)班上的政治課,主題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呢?是大公無私,不要以個人為中心;是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為國家著想。”譚千秋在課上讓他的學生牢牢記住這些話。

在這堂課上到28分鍾的時候,地震發生了。

東汽中學所在的漢旺鎮,離震中心汶川的直線距離隻有大約30公裏。在短短的十幾秒內,東汽中學教學樓轟然坍塌!

(電視劇《震撼世界的七日》片段之地震瞬間)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如果能有充裕的時間,我相信譚千秋一定會考慮得非常仔細。

他是家裏的擎天柱,年邁體弱的父母,溫柔賢淑的妻子,就讀北大的長女君子,牙牙學語的幼女仙子,哪一個能不令他牽腸掛肚?

他是學校的教導主任,教學管理、教學質量,考勤考評、校風校紀,設備器材、計劃活動,排課聽課、備課教課,哪一項能不勞神操心?

所以,他必須時時處處點點滴滴都要考慮周全,他必須負起責任。

然而,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那一瞬間,譚千秋根本沒有任何考慮的機會,隻來得及作出一個自然而然的判斷……

13日午夜11點50分,救援人員發現了震撼人心的一幕:一位教師虎踞龍盤般地趴在課桌上,雙手張開強有力地撐著桌麵,在課桌下麵,竟然躲著幾名學生!幾個孩子得救了。然而,那個用自己的身體和手臂為他們撐起生命空間的老師,卻永遠地離去了。

在場救援的所有人都哭了,為了一個生命的離去,為了一個教師在災難發生時刻的壯舉。

這位教師就是譚千秋。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後的姿勢!

(歌曲:《紅燭頌》)

(翻閱卷紙聲)

二、選擇題

考試時間:2000年至今

考試地點:貴州省鎮遠縣

答題人:孫連芳

一邊是繁華的現代沿海城市,一邊是貧困落後的山區農村;一邊是生此長此的故土,一邊是舉目無親的他鄉;一邊是苦苦相求、涕淚交零的年邁父母,一邊是萍水相逢、毫無瓜葛的稚嫩孩子;一邊待遇優越、環境安逸,一邊薪水微薄、條件清苦……如果二者任選其一,我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如果再給兩次悔改的機會,我們是否還會做出同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