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待人接物來談禪者的衣食住行(1 / 1)

有名的“趙州茶”、“雲門餅”的公案裏,可以看出禪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有人來參訪趙州禪師,禪師問:“你來過沒有?”

“沒有。”

趙州一笑:“吃茶去。”

又有人來拜訪,禪師合十問訊:“你來過沒有?”

“來過。”

趙州一笑:“吃茶去。”

旁邊的弟子聽到了,覺得迷惑,就請示:“禪師,那沒有來過的吃茶去,來過的也吃茶去,究竟什麼人可以吃茶去?”

趙州莞爾一笑:“吃茶去。”

茶葉有三種味道:第一次泡開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澀澀的滋味。“吃茶去”,是要人們去體驗人生三味:甘味、苦味、澀味——人在青年時期,多彩多姿,自由快樂,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後,為工作奔波,為家小妻兒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體衰力弱,病痛纏身,是艱澀的味道。當然這人生三味不是絕對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時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們哪一個人沒有嚐過人生的三種味道?天天吃茶、吃茶,從吃茶裏也可以體會到人生的三種滋味。

雲門禪師對於待人接物,有極恰當的兩句偈:

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

禪者修禪,是要破癡迷,除塵妄,“縱遇刀鋒常坦坦,假饒毒藥亦閑閑”,精魂遊魄都要放下,何況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禪師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禪者待人接物的風姿——

在一個嚴寒的冬夜裏,有一個乞丐以顫抖的手去敲榮西禪師的庵室,潸然欲泣地訴說:“禪師!我的妻子與子女已經多日未進粒米,我盡其所能地想給他們溫飽,始終不能辦到,連日來的霜雪致使我的舊疾複發,現在我實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這樣下去,妻小們都會餓死,禪師!請您幫助我們!”

榮西禪師聽後,頗為同情,但是身邊既無錢財,又無食物,如何幫助呢?想著、想著,不得已隻好拿出準備替佛像塗裝用的金箔對乞者說道:“把這些金箔拿去換錢應急吧!”

當時,座下的許多弟子都以一種驚訝的表情,看著榮西禪師的決定,不滿的情緒掛在臉上,並且抗議道:“老師!那些金箔是替佛裝金的,您怎可輕易地送給別人?”

榮西禪師和悅地對弟子們說道:“也許你們會對我的做法無法理解,可是我實在是為尊敬佛陀才這樣做的。”

弟子們聽不懂老師的話,仍憤憤地說道:“老師!您是為了尊敬佛陀才這麼做的,那麼我們將佛陀聖像變賣以後,將錢用來布施,這種不重信仰也是尊敬佛陀嗎?”

榮西禪師道:“我重視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獄,我也要為佛陀這麼做。”

弟子們不服,口中喃喃說道:“把佛陀聖像的金箔送人,這是尊敬佛陀?”

榮西禪師終於大聲斥責弟子們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鷹,舍身飼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麼對待眾生的?你們能認識佛陀嗎?”

弟子們到此時才明白榮西禪師的大慈悲,原來他的做法,是真正與佛心相契的。

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就是修行慈悲、積聚功德而成的,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隻要有益於眾生,錢財房舍、田園宅第、身體性命,全可布施,金箔又能算得了什麼?榮西禪師的行為,真正奉行了佛陀的慈悲。你不必是他的親人,你也不必對他有什麼利益,他都施於同體的慈悲。佛陀心中的眾生,我們為什麼為了金箔,就把他分開呢?

禪者待人接物,秉持著慈悲心、喜舍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獻,解衣推食,難住苦行,禪者都不放在心上。他們有的是“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有的是“煩惱海中為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以佛心待人,以禪法接物,處處顯現無染著的智慧風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