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叢林的製度與清規(1 / 1)

叢林的製度是非常民主、平等的,在分工合作下各司其職,有管生活的、有管禮儀的、有管法務的,如維那為規矩之綱領;典座為資生之主管,負責調理飲食;香燈負責佛殿的清潔與事務;司水掌民生所需……因各人根性不同,常住會依各人的性向,給予不同職務的安排,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禪林風範。

月潭禪師曾將出家人分三等:

1.能夠廣度眾生、廣結善緣者是上等的出家人。

2.雖不能弘法度眾,但能維護寺院、保護道場,這是中等出家人。

3.不能弘法度眾,又不能保護道場,隻知道吃飯、睡覺,這是下等的出家人。

峨山禪師也說出家人分有以下幾等:

1.能夠經得起犍錘的棒喝、打罵,受得了委屈打擊,很堅強地麵對種種苦難,這是上等的出家人。

2.雖不能忍耐,受不了委屈,不過對他好,他會感激你的慈悲、你的恩惠,這是中等的出家人。

3.絲毫承受不了委屈,又不知道感恩,隻會怨恨、不滿足,常常在你對我好,他對我不好的比較下過日子。沒有禪悅,沒有法喜,這是下等的出家人。

其實峨山禪師的論僧,不一定專指出家眾,我們的社會、國家、公司、家庭的每一分子,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衡量,是上等根性,還是中等、下等?能受委屈,能忍耐的是上等;知道對方慈悲,懂得感恩是中等;凡事都不知道的是下等。我們可以用此種方式來認識身邊的人,了解眾生的百相。

禪宗叢林內的一切都很平等,我們從它各種的名詞可以得知,例如:

住持和尚請大家吃飯,叫“普請”;堂主老師說法開示,叫“普說”;客堂下令要工作勞動,叫“普坡”;常住慰勞大眾吃茶,叫“普茶”。

加了“普”字,就是大家都平等了、都一樣對待了。叢林除此之外,還有“六和敬”的製度,即利和同均、戒和同遵、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大家在利益上、戒律上、見解上、語言上、思想上、共住上,都是平等無高下的。

禪宗規矩簡單有序,不像律宗的戒律那麼煩瑣,比如有的禪堂標示著參禪的規矩:

1.不侮辱修行者。

2.不褻瀆三寶。

3.不破壞禪堂團體。

4.不違犯刑事罪行(即殺、盜、淫、擄)。

5.不宣說自己的成就。另外,百丈禪師也有“叢林二十條規定”:

叢林以無事為興隆。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理。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這些都是禪林一些重要的規矩與目標。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