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首 唐·無盡藏比丘尼(1 / 1)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首詩是唐朝無盡藏比丘尼到處訪道,後來開悟所作的。我們求道好比尋找春天,從清晨找到夜晚,可是仍然看不見春天的蹤影,走遍了千山萬水,把鞋子都磨破了,但是春天究竟在哪裏呢?心灰意懶之下,回到家裏,看到庭院中早開的寒梅,清香四溢,忍不住深深地一聞,原來春天早就悄悄地綻開在寒梅枝上了。

這首詩說明我們追尋人生真理,探求智慧,往往本末倒置,向心外去追求,而不知道向心內去尋找。此詩更提示了“心內世界”與“心外世界”的差別。常人總以為心外的世界很寬很大,而不知道心內的世界更寬更大。佛經上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可見我們的心懷多寬敞、多廣大。

現今世界上正為石油缺乏、能源危機而恐慌。事實上,真正的能源在我們心中,我們內心的寶藏,比世界上盛產石油國家的能源還豐富,但是我們卻將這一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油田荒棄不用,愚昧地向心外的世界去挖掘,不曉得把自己這一座靈山中的寶藏開采出來。“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不要舍棄靈山,徒然去攀登別的山嶺。

如果我們對禪的境界有些體悟,去除了對事相的滯礙,隻要是東風吹拂的地方,不管紅花也好,紫花也好,不都象征著春天的信息嗎?所以說:“等閑識得東風麵,萬紫千紅總是春。”如能契入佛法妙諦,層巒疊翠,無一不是諸佛菩薩的精神法身;聲湍鳴澗,都是諸佛菩薩的說法妙音。這就是蘇東坡所謂的“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的意思。但是,如果我們不去領會,縱然芒鞋踏遍嶺頭雲,也不過是“一瓶一缽垂垂老,千山千水得得來”,茫然無得而已。道無所不在,處處可以體會,甚至吃飯、睡覺、走路、行進之間都有道的存在。能如此體會,春天就不遠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