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許多故事裏都寫到了人性。“菲莉芭勝訴”(第六天故事第六)雖然簡單,卻有代表性。從前有一條嚴酷的法律,婦女犯奸,一律活焚。美貌多情的菲莉芭在法庭上受審時,卻神色從容,侃侃而談。本來是個犯婦,反而成了控訴者,指責法律對於婦女的不公平。她不但逃過了懲罰。而且那條殘酷的法律,經過她的指摘,從此作了修改。
這篇小故事從國家立法的角度接觸到舊社會裏男女不平等的現像,這是很有見地的,同情受壓迫的婦女的立場也是明顯的。當然作者並不懂得,隻有在政治地位、經濟地位上翻了身,婦女才有真正的平等和獨立可言,因此在他的筆下,法庭不像是表現統治階級意誌的專政工具,倒像是一個表現人文主義者的願望的“人性的法庭”了(正好和十八世紀啟蒙主義者的“理性的法庭”相媲美)。隻有在這樣一個“人性的法庭”裏,損害夫權的菲莉芭才能拿滿足天然的生理要求為理由,竟取得了勝訴。
人性,是人文主義者在反禁欲主義時高舉起的一麵大旗;人性,是人文主義者審判天主教會的罪行的法庭。而人性,在作者筆下突出地表現在男女的愛情上。薄伽丘給予愛情以新的評價,把它看作一種新的道德,新的人倫。純潔的戀愛是至性至情的流露,無可非議、正大光明,應該受到祝福。
天主教會把任務看作邪惡的肉欲,而人文主義者的薄伽丘卻一再在他的故事中表明,純潔的愛情是人生中的一種積極的因素,幸福的泉源。富家子弟西蒙本是愚魯無知,“與其說他像個人,不如說他像頭畜生”,嚴父良師的訓導都教不好他。但是愛神卻“執行了他啟蒙點化的職司”,自從他對一個美麗的姑娘一見鍾情之後,他那顆“頑石般的心給愛神的箭射穿了”,人就頓時開了竅,他天賦的聰明被解放出來了,成為才藝出眾的年青紳士。(第五天故事第一)
薄伽丘筆下的綺思夢達郡主的形象使人難以忘懷。愛情使她變得堅強勇敢,打破了世俗偏見。她的私戀已經敗露,她的情人被下在牢裏,父王痛罵她不該和一個下賤的奴仆談戀愛,她卻毫無懼色地宣布自己始終如一地愛他,即使死了之後還要繼續愛他。更值得注意的是,她打破了向來的封建門第觀念,提出了一種對於人的新的評價標準。
我們人類本是天生一律平等的,隻有品德才是區分人類的標準。那發揮大才大德的才當得起一個“貴”;否則就隻能是“賤”。這條最基本的法律雖然被世俗的謬見所掩蔽了,可並不是就此給抹殺掉,……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裏,高傲的封建貴族向來惟我獨尊,現在愛情鼓舞著綺思夢達要為她那可愛的、但是出身低微的情人爭社會地位。她滿懷激情地喊出了:請你看看滿朝的貴人吧,打量一下他們的行為品德,再回頭看看她的情人又是怎樣一位人才,“隻要你不存偏見,下一個判斷,那麼你準會承認,最高貴的是他,而你那班朝貴都隻是些鄙夫而已。”如果想到作者正處於一個曆史的變革時期,那麼郡主的這一番富於民主思想的話,很可以說是為即將脫穎而出的新興的資產階級所作的不平之鳴,他們不能再容忍封建特權階級永遠高高在上,壟斷一切社會權利了。“綺思夢達殉情記”(第四天故事一)無疑是《十日談》中最富於社會意義的故事之一。
在前麵提到的“綠鵝”這一小插曲裏,老子把婦女看作洪水猛獸,躲避惟恐不及;兒子卻偏把“綠鵝”看作人間最可愛的寵物,要抱一頭“綠鵝”上山。這正好具體而微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裏新舊兩種思想的衝突。封建社會宣揚男尊女卑,把婦女看作罪惡的根源,這和天主教會的禁欲主義有密切關聯。來自中世紀的“所羅門的指示”(第九天故事第九)更把虐待婦女當作人生的智慧所總結出來的一條好經驗:“好馬、劣馬,總少不了一對踢馬刺;好娘子、壞娘子。都需要一根木棍子。”
薄伽丘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文主義作家,對於婦女顯示了可貴的同情和尊重。他的巨著《十日談》一開始就在序言中聲明這部作品是為婦女而寫作、是獻給“整天守在閨房的小天地內”的婦女的。對婦女的崇拜,和用他的筆跟封建勢力作戰到底的決心,在他心目中幾乎成了一回事。
在《十日談》裏;有許多故事都是讚揚婦女的善良、深情、機智。前麵介紹的“綺思夢達殉情記”,女主人公不僅情深如海,堅強勇敢,而且還善於思考重大的社會問題。“洗冤記”(第二天故事第九)中的女主人公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蒙受不白之冤的商人的妻子,死裏逃生,被迫剪了頭發,改扮成水手模樣,漂流異域,她曆盡艱險、終於以非凡的才幹替自己報仇雪恨,恢複了自己的清白聲譽,同時恢複了她本來的女性身份,受到人們的尊敬。這是一個曲折動人的故事,莎士比亞的晚期喜劇《辛白林》就是根據這一故事題材寫成的。
此外,像“母雞宴”(第一天故事第五)中的侯爵夫人,在作者筆下是一個很有光彩的形象,她沒有在尊貴和權勢前屈服,而是運用機智,憑一句得體而又俏皮的雙關語,擋住了法蘭西國王對她的非分之想,保衛住自己的聲譽。與之相類似的還有“教士出醜”(第八天故事第四)中那位潔身自好的寡婦,她聰明、沉著,略施小計。把那好色又狂妄的教士玩弄在掌股之上,還叫他當眾出醜,受到應有的懲罰。
值得一提的是“可憐的莉莎貝達”(第四天故事第五)。這是小市民階層中的一對苦命鴛鴦的故事。在那個時代裏,一個柔弱的姑娘是沒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的,家中的父兄管教著她,統治著她,她的衝破權勢和金錢觀念的私戀往往落到悲劇性的結局。一對青年男女怎樣兩情相悅,作者並沒多費筆墨,故事的敘述差不多就從那悲劇性的結局(情人被凶殘的哥哥殺害了)展開的,情節簡單,因此寫得很集中,薄伽丘把滿腔同情都傾注在那個失去了愛情就活不下去的姑娘身上。整個故事就像一首氣氛濃鬱、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敘情詩,充分展示了那個少女內心所經曆的焦急、憂慮、悲痛和絕望的癡戀……。最後,這個以淚洗臉、以淚澆花的姑娘,終於以身殉情。一幕民間的愛情悲劇就這樣無聲無息地結束了;也是臨到結局,作者忽然添上了幾行民謠,餘者嫋嫋,浪漫氣息的詩意繼續在蕩漾,好像告訴讀者,這淒苦的愛情並沒有在人間消失。還在人們的口頭流傳著。五個世紀後,英國優秀的浪漫派詩人濟慈根據這個故事,寫下了著名的故事詩《伊莎蓓拉》。
最後,不能不說一說,薄伽丘對於生活的熱愛所表現的另一個方麵:幽默和笑聲。隻有一個心胸開闊、熱愛生活的時代新人,才會處處流露出一種不可抑製的幽默感,發出一陣陣明朗健康的笑聲。不妨拿第六天的一組故事作例子。這些故事,除了前麵提到的“煤炭變聖物”外,都特別短小,不過一二千字光景,而且幾乎連故事情節都沒有,更談不上有多大思想意義了,像故事第五、第六、無非是一些生活片斷、生活小景罷了(兩個朋友同行,途中遇雨;幾個青年七嘴八舌地打了個賭)。但是我們看,作者走出書齋,忘了自己學者的身份,混雜在一群嘻嘻哈哈的市民中間,不避瑣碎、粗淺,卻把他看到聽到的津律有味地記錄了下來。很顯然,他希望讀者也能欣賞這些小故事。欣賞什麼呢?——它們的風味。這裏有笑聲,有幽默感。有現實生活的親切氣息,還有一份對生活的熱愛。那雨中的兩個朋友,一副狼狽相,卻偏又你笑我,我笑你,此情此景,真可以當作一幅絕妙的幽默畫。至於故事第六裏多少包含一點樸素的進化論思想,還有一點對上帝不夠尊敬(最古老的最簡陋,上帝造人,開始還是個手藝不高明的新手),那倒還是其次的事。
前麵結合著時代背景,介紹《十日談》思想意義,強調的是它的富於戰鬥性的一麵,因此容易想像為這是一部近乎怒目金剛式的作品。可是《十日談》也是一部很有風味的作品,洋溢著幽默和笑聲,富於一個人文主義者的溫暖的人情味啊——諷刺和幽默,這兩個特點,其實在全書一開始、第一個故事“歹徒升天”中已同時顯示出來了;它仍統一於薄伽丘對生活的熱愛,對人間幸福的信仰。
像任何曆史上的優秀作品一樣,《十日談》自然也不免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有它的局限性。
《十日談》是作者設想的一個故事會,參加的十個青年都是出身名門、富有教養的紳士淑女。他們人數不多,遠離了芸芸眾生,在世外桃源似的園林裏,除了唱歌、跳舞、談笑外。過著無所事事的悠閑日子,每人身邊還有仆人侍侯。這講故事的小圈子儼然是一個小型的上層社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清新意境,以及人文主義者和人民群眾還有一段不小距離的圈點,在《十日談》整個作品的藝術構思上,同時反映了出來。
像處在曆史過渡時期的許多先驅一樣,在薄伽丘身上,既有戰鬥的一麵,也有妥協的一麵,落後的一麵。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在《十日談》中,既有吹響了反封建號角的戰鬥篇幅,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封建說教氣味很濃厚的東西。例如全書最後一個故事,篇幅特別長,因此可說是作者特別用心撰寫的;這著名的故事讚美“賢達”的克麗雪達逆來順受,不管丈夫怎樣折磨她,奪去了她的一子一女,驅逐她出門,她總是表現出基督教所宣揚的謙卑柔順的“美德”。她的使人感動的全部事跡,隻是甘心做一個任人擺布、沒有人格的家庭“奴隸”罷了。《十日談》以反封建教會的故事開始,卻以封建說教結束,這一情況是值得深思的。
《十日談》的一百個故事所達到的思想境界有高有低,並不一致,有時差距還很大。例如第一天開頭的六個故事,充滿著清新的時代氣息(已在前麵分別談到),但是緊接著兩個小品故事(故事第七、第八)卻不過把舊觀念、舊作風(封建主的擺闊)當作美德來讚美罷了,寓意十分平庸。至於前麵提到的“所羅門的指示”(第九天故事第九)宣揚的更是封建社會中男尊女卑的觀點;薄伽丘塑造了一係列可敬可貴的女性群像,這個小故事不見得代表他本人的思想,很可能他從趣味性著眼,把一個中世紀的故事收進他的故事集中;然而他又順著故事的題旨,照樣加以發揮一通,把男尊女卑說得頭頭是道。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十日談》實際上是一個矛盾體,新舊雜陳,充分反映了它是新舊交接時代的產物。我們肯定它是一部富於戰鬥性的作品,是從大體上、從主體上著眼罷了。
即使拿《十日談》中屬於新思想的一麵來說吧,在今天也並不都是值得稱道的,還可以作進一步分析。歌頌純潔的愛情無疑地具有進步的意義,但是薄伽丘把不正當的男女關係也看作了愛情。也許我們今天不大能理解作者在書中對於那些情夫情婦所表現的特別寬容的態度吧。
在當時的中上層社會裏,男女的婚姻不是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上,而僅僅被看作鞏固和擴大家族的經濟利益、政治勢力的一種手段罷了。在“苦戀”(第四天故事第八)裏,有錢而勢利的父母破壞兒子和裁縫的女兒的愛情,一心希望他跟大戶人家攀親,結果造成了雙雙殉情的悲劇。婦女的青春和幸福往往被這種包辦代替的買賣婚姻所犧牲了。“丈夫和海盜”(第二天故事第十)中的女主人公就這樣氣憤地訴說道:“當初我的爹娘把我許配給你的時候,替我的名譽設想一下,那該多好呀!”正當她像一朵鮮花剛開,父母就把她嫁給了一個形同枯木的法官。後來他被海盜劫掠去了,丈夫想方設法要贖她回去,她卻寧可和海盔同居,也不願為了社會聲譽,跟著丈夫走。她直截了當地拒絕了:“我覺得在這裏倒是做了帕加尼奴的妻子;在比薩,隻不過是做你的姘婦罷了。”受譏嘲的反而是那作為封建家長的丈夫;與此同時,那建立在買賣婚姻上的家庭也被否定了——女主人公毫無留戀地從那封建家庭的牢籠裏跳了出來。
在《十日談》的許多故事裏,建立在買賣婚姻上的家庭一再被否定,封建夫權一再遭到無情嘲弄,妻子和她的情夫反而成了值得同情的主人公。恩格斯曾經這樣指出:“從這種力謀破壞婚姻的戀愛,到那務期給婚姻奠立基礎的戀愛,其間實相隔有一條很遠的路程,這條路程,武士們是不能走到底的。”歐洲中世紀詩歌中的風流騎士所能懂得的,純粹是“破壞婚姻的戀愛”罷了;薄伽丘已開始意識到婚姻和戀愛應該聯係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究竟是他那個時代的新人,比中世紀的騎士向前跨出了一步。然而他畢竟和舊時代還有千絲萬縷的牽連,所以往往表現得十分滿足於欣賞那種“破壞婚姻的戀愛”——私情,而對於包辦代替的買賣婚姻的罪惡,卻揭露不多,也不夠深刻。
人文主義思想是以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提倡“人性”,反對“神性”,這“人性”其實是體現著資產階級自身性格的人性罷了。所以並不奇怪,《十日談》中許許多地方赤裸裸地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個人享樂主義。個性解放幾乎同時意味著性的解放;對天主教會不公開的縱欲的批判,似乎隻是為了代之以資產階級公開的縱欲。如果說,那些富於批判的鋒芒、揭露天主教會腐敗行為的故事,使人看到了腐朽的封建社會不可避免的沒落命運,那麼《十日談》裏另外一些不很高明的故事(例如第八天故事第八等),難道不可以看作預示著資本主義國家裏必然會出現的那種淫亂汙穢的社會風氣嗎?
稱頌人們富於進取精神、發揮自己的智謀才能、相信人生的幸福是可以憑個人的努力爭取來的,這同樣是《十日談》的一個有積極意義的主題思想——第三天的故事總題就是:“憑著個人的機智,終於如願以償,或者物歸原主。”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很庸俗的故事,突出地表現了損人利己、爾虞我詐,不擇手段的惡劣作風(第二天故事第四、第九天故事第四等);而對於作者,這些行為由於帶來了個人的好處,卻似乎同樣是值得稱道的。
盡管薄伽丘的《十日談》有不少這樣或那樣的糟粕,盡管有些故事,隨著曆史的進展,它們的思想光芒已經日趨黯淡了,但是,在六世紀以前。正當歐洲天主教會氣焰萬丈的時候,敢於以文藝作武器,針對著反動勢力投出猛烈的標槍,刺破了永恒的天國的幻夢;懷著對於現實生活的熱愛,宣揚幸福在人間——這樣一位旗幟鮮明的戰士。是值得我們尊敬的。當我們正努力要把二千多年來根深蒂固的封建勢力和它的殘餘從自己的國土上鏟除掉時。我們有理由紀念薄伽丘,這位文藝複興時期的偉人,把他看作曾經走在我們前麵的一個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