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人是存在物(2 / 3)

他們的觀點各有不同,但不管認為主客體是抽象的還是形象的,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總而言之,都是區分了主客體,

① (德)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88頁

而且因為人的存在而區分。但因為人的存在而區分主客體的觀點卻並非他們的創造,而是他們對於人的意識自誕生就存在的關於主客體觀念提出的各自的闡釋而已。人與世界的關係在人看來是:以人為主體,以世界為客體,客體從於主體。這是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是理智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在這樣的區分中,人才確定了自身在世界中的主體地位,促進自身的發展。因為這個世界不再和他無關,他認識到了自己,他就明白了,他不是在存在,也不是在生存,他要生活,他於是要占有世界,擴張自己,這成了他的天然的職責,而世界也就不再是和他毫無關係的了;而在沒有覺醒之前,他甚至連自己是否存在還是生存也根本沒有意識。

關於人與世界的以人為主體的關係,西方有兩次思想運動是引人注目的,也是意義深遠的。

一次是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實際上也是社會思潮的思考方向從自然轉向了人本身。

公元前6世紀,東方伊奧尼亞地方的一些哲學家開始提出世界的本原問題,他們反對過去流傳的種種神話創世說,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質性的元素,如水、氣、火等;他們最早用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著名的代表有米利都的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和愛非斯的赫拉克利特。與此同時,在意大利南部出現了具有另一種思想傾向的哲學學派,他們認為萬物的本質不是物質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則,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是“數”,以巴門尼德為代表的愛利亞學派認為是“存在”,並認為“存在”是不變的,不生不滅的,運動變化的隻是事物的現象。他們提出的非物質性的抽象原則,對以後唯心主義哲學的產生影響很大。

後來的自然哲學家在承認運動變化的同時,都企圖在它們背後找出永恒不變的因素來。恩培多克勒認為是水、火、土、氣四種“元素”;阿那克薩哥拉則認為是包含有各種不同性質的“種子”,萬物是由它們以不同的比例結合而成的;德謨克利特把萬物的本原歸結為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它們沒有性質上的差異,隻有形狀、排列、狀態的不同,萬物是由原子組合而成的。這些自然哲學家都是唯物主義者,特別是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近代物質結構學說的先導。

公元前5世紀,雅典成為古希臘世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出現了一批以教授演說的論辯術為業的思想家,被稱為智者。他們討論的中心集中到人類社會政治倫理方麵來,“人”成為研究的中心。智者的著名代表是普羅泰戈拉。為了反對傳統奴隸主貴族統治的製度和思想,他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題,認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隻能是個人的感覺和利害,為當時的民主製提供了理論根據。但他的思想也導致否認客觀真理的存在。這種相對主義思想發展到極端,產生了智者高爾吉亞的懷疑論和不可知論。智者的思想在政治上雖然起過進步作用,但卻是古希臘哲學最初的帶有主觀唯心主義色彩的哲學。蘇格拉底反對智者的相對主義,認為客觀真理是存在的,他要為各種倫理道德範疇尋求普遍的定義。他反對用灌輸知識的方法教育青年,主張用論辯詰難、找出對方論證中的矛盾的方法,啟發人們自覺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辯證法”一詞的最早來源。這實際上也在引導人重視自己,重視自己的智慧。“認識你自己”,就是他提出的一個著名命題。這句話後來被刻在古希臘阿波羅神殿的石柱上。

另一次則發生14世紀起的文藝複興時期,興起之後,經久不衰。所謂人文主義,從原意上講,指的是文藝複興時期借助於古典知識——主要是希臘哲學與藝術,來反駁經院哲學與神學,提倡人的個性發展和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種與以神為本位的神本主義相對立的,反對野蠻、愚昧與迷信的世界觀。恩格斯曾說過:“這是一次人類從未經曆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麵,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麵的巨人的時代。”人文主義的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促使歐洲人從以神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使人覺醒,使人們把重點由來世轉到現世。它喚醒了人們積極進取的精神、創造精神以及科學實驗精神。

人的價值被重新發現了。在中世紀,理想的人應該是自卑、消極、無所作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義是微不足道的。人文主義發現了人與人的偉大,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創造力,提出了人要獲得解放,個性應該自由。重視人的價值,要求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及創造潛力,反對消極的無作為的人生態度,提倡冒險精神。它教人們應該重視現實生活,去追求美好的事物,愛情、幸福等等,藐視關於來世或天堂的虛無飄渺的神話。在文學藝術上要求表達人的思想及感情,鄙棄做作和虛偽,代表作有但丁的《神曲》等。由於重視科研,使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有了很大的進步。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使人們進一步正確地了解了宇宙,為以後的天文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它也推翻了所謂上帝選定了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荒唐學說,引起了社會的震動。哥倫布在人文主義的鼓舞下,勇敢地去冒險,發現了新大陸,也證明了地圓學說。其他學科方麵也有許多新的突破。人文主義使人們去想象人類未知的東西,並去證實它們,否定原來的“神創學說”;叫人們正視人生,為創造現世的幸福而努力。

從政治角度看,人文主義否定了封建特權和君權神授。在當時,封建特權和君權神授是天經地義的,門第觀念根深蒂固。人文主義使這些東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失去了過去的重量。人的高貴和低賤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一個人的出身並不能決定他是高貴還是低賤,才幹、手段代替了出身,金錢代替了特權。如果一個人無能無為,那麼即使他出身貴族,有種種封建特權,也會遭到鄙視,剝奪特權。封建主之首,也就是封建君王,曾被說成是上帝指派的,是為了拯救墮落的人類而來的,是上帝的代表,人們必須服從君王的一切命令。但人文主義者卻認為如果君王是暴君,則必須把他推翻。他們反對專製,提倡和平與自由。由於這些否定和提出,使人們重新恢複了對幸福的渴望,重新燃起了不枉此生、創造新生活的鬥誌。

當然,人文主義撕破了宗教的神秘麵紗,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這恐怕是最有曆史意義的了。由於人文主義教人們學會獨立的理性思考,崇尚科學,追求幸福生活,與宗教的聽從神的旨意、順從神的安排截然不符,就引發了宗教改革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它用各種方式來嘲諷教會的愚昧與腐敗。伊拉斯謨編輯了希臘文新《聖經》,這個工作有助於恢複被歪曲和被掩蓋的真正教義。他這個工作為馬丁?路德製定新教義鋪平了道路,伊拉斯謨曾半開玩笑地說:他先下了一個蛋,然後路德把它孵化。從此,人們開始相信自己的頭、眼、手,相信實踐才是可靠的知識來源。這為以後的科學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世界逐漸從不可知、不可為、不可能變為可知、可為、可能。

把這一切概括地說來,就是人文主義對曆史的推進作用是空前的:它提出了反對“一切為了神”、提倡“一切為了人”、“否定禁欲主義,主張人的現實幸福”、“反對迷信宗教權威,要求意誌自由”、“批判愚昧主義,倡導智慧與科學”等主張與思想。它為新的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但即使就西方世界而言,人的自我覺醒並非隻是兩次思想運動的產物,而是人本身發展的必然結果。倒不如說這兩次思想運動是人的覺醒的不可遏止的表達。而人的覺醒隻能表現為人將世界區分為主客體,而且將自己居於主體地位。道理在於,意識之為意識,在於世界隻能作為它的對象或內容而存在,世界對於人而言隻能是表象,隻能是不可到達的彼岸,一切的真偽已經無關乎真實的世界了,而隻是意識中的判斷而已,故而意識隻能作為世界的主體存在,或者說,對人而言,真正說來,並沒有客體存在,而隻有主體,但主體是抽象的,它又必須將表現為世界的所謂客體作為自己的內容才能存在。笛卡爾說:“一切迄今我以為最接近於‘真實’的東西都來自感覺和對感覺的傳達。但是,我發現,這些東西常常欺騙我們。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賴那些哪怕僅僅欺騙過我們一次的東西。”他接著說:“我願意假定,一切真理的源泉不是仁慈的上帝,而是一個同樣狡猾、同樣有法力的惡魔,施盡全身的解數,要將我引上歧途。我願假定,天空、空氣、土地、形狀、色彩、聲音和一切外在事物都不過是那欺人的夢境的呈現,而那個惡魔就是要利用這些來換取我的輕信。我要這樣來觀察自己:好像我既沒有雙手,也沒有雙眼,也沒有肉體,也沒有血液,也沒有一切的器官,而僅僅是糊塗地相信這些的存在。”最後他說:“正當我企圖相信這一切都是虛假的同時,我發現:有些東西(對於我的懷疑)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那個正在思維的我’!由於‘我思,故我在’這個事實超越了一切懷疑論者的懷疑,我將把它作為我所追求的哲學第一條原理。”①“我思故我在”,我的存在即是我的意識。而叔本華更是明確地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他又認為自己的觀點絕不新穎,那是東西方哲學中的古老命題,在西方,“貝克萊是斷然把它說出來的第一人”,而印度的吠檀多學派就主張“物質沒有獨立於心的知覺以外的本質,存在和可知性是可以互相換用的術

語”②。實際上,這也正是中國哲學的母題之一:“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③;“萬物皆備於我矣”④;“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⑤。於是,人的覺醒隻能是首先讓人在意識中確立自我,將人和世界區分為了主客體,將人確立為這兩者中的主體。相對於一個獨立的人來說,他永遠是世界的主體,這不僅僅是人所習慣的思維方式,而是人的本質特點。而世界本身也被區分為主客體,這也與此有關。當人以主體的位置觀看世界時,世界便和他有了親疏遠近的關係了。即使在人認為自己是用純客觀的眼光觀察世界時,他的視野也是受到他的立足點限製的,更不用說當他的觀察和自身的利益相關時。更絕對地說,任何人對世界的任何觀察都和他的生活需求、目的相關的,擺脫不了功利性。

看來,西方哲學流派雖然一般都是二元論的,但都反對二

① (法)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② (德)叔本華.《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25~27頁

③ 莊子.《南華經?內篇?齊物論》. 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27頁

④ 孟子.《譯注孟子?盡心上?四章》.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年. 433頁

⑤ 陸九淵. 《陸九淵集?卷二二?雜說》. 北京:中華書局, 1980

元對立論,而都在試圖用自己的方式統一主客體,故而都終將是一元論的。

但在形而上學的一元論的前提下,主客體、主體與環境這樣的字眼,這樣的區分,對於我們的生活經驗而言,還是適用的,而且必不可少的。那麼,出於思考目的,也為了論述方便,我們就將主體當成主體、客體當成客體來討論問題。

第三章 在客體中確立的主體

關於主客體的關係,概括地說,就是:主體適應環境,改造環境;這也可以改說為環境適應主體,環境改造主體。這兩句話內涵實質一樣。而這種對兩者關係的概述,無論如何都是有效的。

客體環境與主體即這個有序存在物的存在關係重大。如前麵所說,宇宙的整體趨向是無序,而形成有序存在物則當是特例;有序存在物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客體環境。有什麼樣的客體環境,就有相應的主體;主體的一切都打上客體環境的烙印,作為客體環境的表現。客體環境是一根擀麵杖,塑造了應當塑造的形象。我們應當相信環境的力量,它從某種角度說對於主體的作用甚至是根本性的。比如水,它通常有汽態、液態、固態三種存在狀態,亦即有三種相,也就是說它有三種序參數;它的存在狀態的轉變,即相變,它的序參數的變化不是自動的,而是由外界的溫度與氣壓決定的。而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係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其核心自然選擇原理的大意是這樣的:生物都有繁殖過剩的傾向,而生存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須“為生存而鬥爭”。在同一種群中的個體存在著變異,那些具有能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將存活下來,並繁殖後代,不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條件的變化是有方向的,則在曆史過程中,經過長期地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就得到積累而成為顯著的變異。由此可能導致亞種和新種的形成。

可是,在十八世紀以前,在西方學術界、知識界以及整個西方文化中占據著統治地位的《聖經》及其宣揚的神創論或創世說、特創論卻持完全相反的看法。神創論甚至認為,地球及萬物是上帝在大約6000年以前,即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9點鍾創造出來的。自從被上帝創造出來以後,地球上的生命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它由上帝製定的法則主宰,是有序協調、安排合理、美妙完善且永恒不變的。正如一個妙論說的,貓生下來就是為了吃老鼠,而老鼠生下來就是為了給貓吃。這種論調雖然現在由於科學的一次次勝利而隻是為極少數人作為信仰而明確地堅持,但這樣的意識卻不時在幾乎所有人的意識中湧起過。神創論認為人很不同於其他萬物,顯得如此奇妙,他的存在不可能從無序狀態或簡單的有序狀態發展演變過來,這種可能性為零,因此隻能是上帝的創造。可是,當我們明確了無序的組元可以自組織為有序存在物,而且環境因素對於誕生有序存在物的組織特點具有可以說關鍵性的作用時,那麼,這雖然確實是一個奇跡,但還是存在可能性的,神創論在邏輯上就沒有理由獨斷。而根據計算,人產生的可能性為1/104000。雖然可能性超乎尋常地小,但對無窮可能性的宇宙,又怎會不可能;即使外星人的存在,也當有確信的信心。

但是,承認客體環境與主體即這個有序存在物的存在關係重大,環境對生物的產生、發展有著充要的作用,卻不等於說環境的作用是神奇的,超越於邏輯規律之上的,而是實實在在的。任何有著神奇的意味、不可言說、不可理解的學說、理論都終將遭到致命的攻擊而死亡。比如曾在17世紀流行於歐洲的自然發生說(也叫自生論),它認為生命可以隨時從非生命物質直接迅速產生出來。如腐草生螢、腐肉生蛆、白石化羊等。該學說隨著意大利的醫生雷地和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等人的實驗的成功,而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該學說的根本問題不在於認為生命太神奇,而在於認為環境太神奇;但環境卻是現實主義的,而不是浪漫主義的,充滿著想象和聯想。

當然,現實主義並不等於唯唯諾諾、謹小慎微,它也是有大手筆的。自然的力量是驚人的。比如火山。古城羅馬東南方,靠近那不勒斯灣曾有座繁華的小城龐培,城郊鬱鬱蔥蔥的橘林和葡萄園望不到邊際。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時分,龐培市民正在午餐,天空突然陰暗下來,黑色的煙霧滾滾而來——維蘇威火山爆發了。煙塵、石塊一齊從天空飛落下來,龐培城被埋在厚厚的火山灰下,城內兩三萬居民遇難,從此再沒有人提起龐培城的名字。比如海嘯。2004年12月26日於印尼的蘇門達臘外海發生裏氏地震9級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襲擊斯裏蘭卡、印度、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孟加拉、馬爾代夫、緬甸和非洲東岸等國。劇烈震動之後不久,巨浪呼嘯,以摧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線,越過田野,迅猛地襲擊著岸邊的城市和村莊,瞬時人們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設施,被震塌的建築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後,海灘上一片狼藉,到處是殘木破板和人畜屍體。海嘯造成三十餘萬人喪生,準確死亡數字已無法統計。比如在生物的進化中,並不隻有漸變,居維葉開創的“突變論”必須引起重視。在1812年出版的《四足動物骨化石研究》中,他這樣寫道:“這些動物的死去和冰河對那裏的襲擊,是瞬時發生的事。這種變化是突然的、激烈的。”他還寫道:“由於未知的原因而發生的突然爆炸的作用使之(指生物)死亡,在下一個階段新的生物已被創造出來。”萊伊爾的均變論占了上風後,居維葉的突變論被視為神秘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東西。但均變論與突變論的爭戰並未結束。1963年,德國古生物學家辛特沃夫發表題為“新突變論”的文章,重點論戰之火。辛特沃夫強調:地史期間的生物多次大規模地滅絕是確證無誤的事實,有機群落的接替是幕式的而不是連續的,地球的任何一部分的曆史都像土兵的生活,“由長期的百無聊賴和短暫的驚心動魄反複地交替構成”。與前人不同的是:他對這些全球現象提出了一個宇宙原因的假設,例如幕狀的高能宇宙輻射的輻射源。這是首次從地外去尋找地球上生物滅絕的原因。雖然他假設的對地球生物造成致命效果的高能宇宙輻射的輻射源,如超新星爆炸及超紫外輻射等,並不能得到科學事實的支持;但撞擊坑和銥異常的發現使辛特沃夫的“宇宙原因的假設”得以證實並發展為地外物體撞擊說,從而使居維葉的突變論東山再起。當然,我們也要強調,主客體之分真正說來隻是為了論述的方便。任何一個事物,當從內因去分析時,我們就著重考察它自身的作用,當從外因去分析時,我們就著重考察它的環境的作用;我們也可以把它作為自身來考察內外因,也可以把它作為環境來考察別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