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逐漸浮出水麵:亞洲其他國家特種部隊
一 菲律賓特種部隊
在菲律賓,一些伊斯蘭恐怖分子或共產主義者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常常製造爆炸、槍殺等暴力事件。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曾因綁架活動猖獗而被評為“世界綁架之都”。在對付各種暴力事件的行動中,菲律賓特種部隊站在了最前線,就如鐵拳頭時刻對準恐怖分子。
從馬尼拉驅車向北幾個小時,就來到菲律賓特種部隊募選基地拉莫斯?邁格塞塞。路旁的一塊路標上寫著“特種部隊是神聖的兵種”,另一塊路標上寫著“特種兵是百裏挑一的精兵”。菲律賓特種部隊以種種激勵的標誌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候選人。
菲律賓特種部隊的曆史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抵抗日本占領軍的遊擊隊。其中最著名的事件是l945年1月30日的卡巴那團襲擊,當時,菲律賓遊擊隊幫助美國部隊拯救了500名戰俘。電影《大突擊》就是為紀念該事件而拍攝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菲律賓國內最大的威脅就是帕提都?庫姆尼斯達組織,該組織試圖建立共產主義政府。
菲律賓特種部隊在對付這些恐怖組織的過程中,有成功的戰例,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島嶼眾多,大大小小有7000多個,而且大多數島嶼被茂密的熱帶雨林所覆蓋,為恐怖分子提供了天然隱蔽場所。這樣複雜的地形極不利於反恐行動。在深草密林裏,視野僅有兩米左右,隻要躺在灌木叢中不動,就很難被發現。而反恐戰士身在明處,很容易被匪徒偷襲。在菲律賓,共產主義運動占各反抗運動活動的80%,活動中心位於魯宗。其活動遍及各社會階層,因此菲律賓政府將其看作最具威脅的組織。在20世紀80年代最高峰時,大約有25000名共產主義分子,包括政治家、警察、軍人、商人,甚至包括一些美國人。頻繁的恐怖活動使這個國家的人們對反恐特種部隊寄予了更多的希望。
菲律賓特種作戰司令部於1996年6月1日正式成立,由司令部和特種作戰連組成。現在主要有3個作戰單位,即特種作戰團(空降兵),簡稱SFR;第一偵察突擊團,簡稱FSRR;輕型反應連,簡稱LRB。菲律賓特種作戰司令部總共有4000多名士兵服役,大約有90%的兵力隨時部署在全國各地執行任務。
1、特種作戰團(空降)
為對付國內的反抗組織,1962年6月25日,菲律賓第一特種部隊連(空降兵)成立。特種作戰團(空降)是菲律賓主要的特種作戰部隊,它的任務是打擊、平息國內叛亂和實施反恐行動。部隊成長迅速,以至於到後來,部隊的規模對於它最初製定的職責範圍來說,顯得過於龐大。於是,被更名為國家防禦團(空降),這個名稱能夠比較好地反映出它的行動能力。
部隊規模發展的同時,士兵掌握的技能也在不斷發展,新增的技能包括潛水和利用高空跳傘、低空開傘進行滲透等。部隊後來經曆了一次嚴重的倒退,在越南損失了將近70%的作戰人員,這使它的戰鬥能力銳減至1個連。
從1973年起,這支部隊再次進行了人員擴充。當它的行動能力達到擁有5個戰鬥連和1個指揮連的時候,部隊停止了擴容並再次更名,新的名稱是特種作戰團(空降),隸屬於特種行動司令部。從特種行動司令部給出的這支部隊的任務說明來看,它的任務是發展、組織、訓練、裝備、指揮和控製本土的傘降部隊;提供機動的訓練小隊(MTTS)來組織、訓練其管轄下的傘降部隊,並對它們的常規作戰任務提出建議;指揮並執行防禦行動,防止敵人入侵,影響並控製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實施心理戰;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執行特種打擊任務和與本土部隊協同作戰;為執行空中任務提供先行的製空權;執行破壞、顛覆任務以及刺殺特定的人員;執行搜索和救援行動等。
特種作戰團(空降)從來沒有涉入過任何與其他國家的大規模常規戰爭,不過它一直在執行打擊遊擊隊滲透的任務。此外,特種作戰團(空降)也打擊海盜,因為海盜會搶劫和劫持國外遊客。2001年“9.11”事件後,特種作戰團(空降)和美國的特種部隊一起實施了廣泛的打擊當地遊擊隊和已經逃往阿富汗的基地組織的恐怖分子的任務。
特種作戰團(空降)選用的武器包括:M16A2突擊步槍、柯爾特特種突擊步槍、HK MP5衝鋒槍、雷明頓870霰彈槍、Ultimax和M249班用輕型機槍、M203榴彈發射器、81毫米口徑迫擊炮和M2 12.7毫米口徑重型機槍等。
2、第一偵察突擊團
菲律賓海軍還有一個海軍偵察營(參看美國海軍偵察部隊),這支部隊也執行登船任務。菲律賓海軍的情報部門也控製著一支由海軍偵察部隊和海豹部隊聯合組建的反應部隊,這和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的DEVGRU很相似。
海軍偵察營於1950年11月成立。其名字來自“阿拉莫”偵察團和美國陸軍“遊騎兵”,第一偵察突擊團——FSRR有1個獨立連和3個營,每個營有3個連。海軍偵察營大約有2000人,其格言是:“勇往直前”。海軍偵察營的任務包括直接的軍事行動、叢林戰、特種偵察、狙擊作戰等。長久以來,菲律賓一直都是美國的盟友,因此,這個國家的特種部隊也深受美國部隊的影響。
1972年,菲律賓海軍決定創建一支特種作戰隊,並向美國尋求這方麵的指導。由此,一支由戰鬥潛水人員組成的水下行動部隊(UOU)誕生了,這支部隊可以說是完全複製了美國海軍的海豹突擊隊。1983年,這支部隊更名為特種作戰隊(SWAG),並開始承擔執行海上反恐作戰行動和人質救援任務的職責。此外,它還要執行傳統的海軍特種部隊的任務,如水下破壞和清除、海岸偵察等。SWAG的主體部隊是菲律賓海軍海豹旅。這個旅又被分成了30支海豹行動隊。這和美國海軍的海豹突擊隊的結構很相似,更為相近的是部隊的常規訓練。菲律賓海豹旅的候選人要先通過他們自己的BUD/S,合格的人將得到一個類似於美國“百威”的徽章。選拔共持續6個月,淘汰率為75%—90%。在執行反遊擊隊的行動中,SWAG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3、輕型反應連
輕型反映連成立於2004年2月1日,是特種作戰司令部內最新最小的作戰單位,是菲律賓的精英反恐單位。最初是為緊急應付菲律賓境內的爆炸反應事件而設立的二輕型反應連大約有500人,主要執行城區內的軍事行動。另外,輕型反應連也執行叢林作戰。輕型反應連士兵一般連續6個月執行任務,然後3個月進行訓練,學習新的軍事技能,如此往複。輕型反應連有兩個排長期駐紮在馬尼拉,在那裏,他們更好地維護社會穩定。
5、聯合軍事演習
菲律賓與美國保持著緊密的軍事聯係。2000年菲美舉行多次軍事演習。2001年,菲律賓在“9-11事件”後全力支持美反恐行動,向美開放軍事設施,提供後勤服務。美則派反恐專家赴菲協助反恐訓練。2002年初,菲美在菲南部開展為期半年的以阿布沙耶夫組織為打擊目標的“肩並肩”聯合軍事演習,大約有1200名美國士兵被部署到菲律賓,其中包括350名特種部隊士兵。
菲律賓也派士兵到美國參加演習。在美軍的支持下,菲軍對南部地區的阿布沙耶夫恐陣組織進行圍剿,並使其遭受重創。2002年2月,在菲律賓南部島嶼巴西蘭,菲美舉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反恐聯合軍事演習,演習的主要內容是對士兵進行反恐訓練,內容包括反狙擊和反伏擊、直升機駕駛操作、射擊及貼身搏擊、夜晚飛行和使用夜視鏡以及如何打心理戰等。美菲兩國特種部隊每年都進行反恐演習,在美軍的技術支持下,菲律賓特種部隊清剿阿布沙耶夫恐怖組織的行動初見成效,阿布沙耶夫反政府武裝高級頭目相繼落網。
6、與反政府武裝激戰
菲律賓軍方西棉蘭老司令部發言人倫道夫?卡旺旺說,陸軍特種部隊成員2011年10月18日早晨在巴西蘭省巴卡鎮執行搜尋武裝綁匪任務時,遭遇反政府武裝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摩伊解”)和阿布沙耶夫武裝人員,雙方隨即展開激戰。
卡旺旺證實,這場武裝衝突導致政府軍方麵12人死亡、11人受傷,另有10人失蹤。另據菲律賓國家警察部門發言人阿格裏梅羅?克魯茲介紹,反政府武裝方麵有7人被打死。
“摩伊解”現有約1.1萬名武裝人員,自上世紀70年代末成立以來一直謀求在菲律賓南部棉蘭老地區建立自治政府。但因在自治區分界等問題上存有嚴重分歧,“摩伊解”同菲律賓政府間的和平協議簽署尚無實質進展。
反政府組織阿布沙耶夫武裝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初,是活躍在菲南部蘇祿群島的一支極端武裝力量,曾參與製造一係列恐怖襲擊和綁架活動。近年來,在菲律賓政府軍圍剿下,這一組織勢力大大削弱,目前成員不足400人。
二 巴基斯坦陸軍特種勤務大隊
1、曆史與發展
巴基斯坦的陸軍特種勤務大隊簡稱為特勤大隊(PPR),集中了巴基斯坦武裝力量的精英,是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優秀部隊。佩戴金質傘訓徽章和綠色貝雷帽的特勤隊在巴基斯坦軍中號稱“精銳中的精銳”。
在美國積極幫助下,巴基斯坦第一支特種部隊於1953-1954年(印軍專家認定為1956年)開始組建。為掩飾真實身份,最初命名為“俾路支團第19營”,但該營卻不在俾路支團中心進行訓練,而是與其他營分開單獨訓練。首任營長米特哈中校,後逐步晉升為少將軍銜。營部設在西北邊境省切拉特市,距印巴邊界處旁遮普省阿塔克市50公裏。
1964年3月,由美軍特種部隊成員組成的機動教練班抵達巴基斯坦,幫助巴軍在白沙瓦市建立了一所空降兵學校,專門訓練俾路支團第19營。該營隨後改稱“傘兵營”,所有官兵都要進行傘降訓練,一些人還開始學習初級航空機械師專業。
1964年,該營一個專門訓練在沙漠地區作戰的連,與美國特種部隊機動教練班一起舉行了作戰演習。蛙人分隊專程趕赴卡拉奇地區參加特種培訓。1964年,俾路支團第19營正式改稱為“特勤大隊”。1965年印巴戰爭爆發前,該營約有700人,分為7個連,每人都有自己的專業,分別擅長在沙漠、山區、水下、兩棲(成為海軍陸戰隊員)作戰。
特勤大隊指揮部常設在切拉特市,有5名高級軍官歸大隊長直接指揮,各負責一個方向,其中3人負責特種行動的計劃和實施,偵察,培訓,人員的挑選和分配,1人負責行政經濟事務,1人負責財政。目前,特勤大隊編成中共有4個特種作戰營和4個獨立連。4個特種作戰營沒有常駐地,經常輪換。據巴基斯坦消息人士透露,兩個營大部分時間部署在切拉特市,第3個營負責邊界、重要戰略目標(包括核目標)的防護。
4個特種作戰營:第1營主要負責在印度南部查謨和克什米爾邦進行的行動,一旦發生戰事,預定投送地點為印度旁遮普邦帕特,漢科特市,那裏有戰略上非常重要的公路,是連接查謨、克什米爾與印度其他邦的要道。第2營負責印度拉賈斯坦邦沙漠地區行動,該營有兩個連部署在卡拉奇。第3營負責在印控克什米爾北部地區(克什米爾穀糊行動,有1個連部署在白沙瓦空降兵學校內)。第21營是1995年10月至12月間組建的,官兵來自巴基斯坦陸軍第30軍,營部設在錫亞爾科特市。
4個獨立連:獨立蛙人連(穆聖連)主要負責水下特種行動,摧毀海上目標,也能登陸實施破壞行動,該連共4名軍官,1名準尉,60名士兵。獨立反恐連(紮拉拉連)主要負責反劫機、反恐、解救人質,隨時處於戰備狀態,共有3名軍官,4名準尉,90名士兵,常駐在卡拉奇。獨立通信連的主要任務是為特種營提供無線電聯係保障,共有4個排,在實施特種行動時分別歸4個特種營指揮。獨立戰勤連負責特種行動的計劃和實施、人員的挑選和分配,共有兩名軍官,3名準尉,50名士兵。
和平時期,巴基斯坦特種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反恐,反劫機,解救人質,鎮壓騷亂,恢複爆發大規模騷動地區的法律和秩序。戰時任務主要是在敵後摧毀敵軍事目標、油井、機場、橋梁、無線電和電視通信設施、電站、雷達站、船隻、俘獲政府高級官員或軍官。
2、隊員選拔與訓練
特勤大隊是在自願基礎上經過嚴格選拔組建而成的,人員全部來自各軍兵種部隊和準軍事部隊(邊防、巡邏等)。誌願者前往特種部隊設在切拉特、阿塔克市的訓練中心參加選拔,經過各種考核後,大部分人會被淘汰,返回各自部隊,符合要求、順利通過所有訓練選拔的人員,要簽署同意在特種部隊服役的合同,期限3-5年,期滿後返回各自原部隊繼續服役。特種部隊中軍官的選拔更嚴格,候選人服役期限至少要在兩年以上。
一般來說,特勤大隊隊員的嚴格訓練,通常包括戰鬥、野外生存與防護、滲透、偵查諜報以及心理對策等技能。其中,戰鬥技能訓練是為了使每一個特勤大隊的隊員能夠熟練掌握本國軍隊以及外國軍隊的各種武器裝備,如各種槍械、手榴彈、槍榴彈、小口徑火炮和反坦克武器的使用,以及掌握巷戰、夜戰、搜捕、脫險逃生等技能;野外生存與防護技能訓練要求所有隊員掌握在深山老林、荒原沙漠、冰天雪地的環境中或者是水斷糧絕的條件下生存的方法,並且學會各種突發疾病的治療;滲透技能訓練包括跳傘、墜降、潛水、攀登、滑雪、穿越雷區、通過封鎖區以及識圖辨別方向等;偵查諜報技能的訓練主要包括學習掌握潛伏偵聽、捕俘、照相、測繪等各種獲取情報的方法、手段以及利用先進的現代通訊設備進行情報傳送的技能;心理對策的訓練包括外語學習、膽量心智訓練等,學會如何應付審訊,司機逃跑,以及掌握新站、策反、安撫、顛覆等方麵的技能。
為了提高隊員的素質,特勤大隊還要求自己的隊員學習犯罪心理學以及其他文化課程。接受完這些“魔鬼訓練”,學員們還需要參加最後一場考試,這次考試將最終決定,經過一年的訓練,哪些人可以留下為巴基斯坦效命,又有哪些人是不合格的。
精神高度緊張的“魔鬼訓練”,使得這支特勤大隊贏得了“王者之師”的美稱。為了更好的完成任務,特勤大隊的領導將其分為兩個小分隊,第一小分隊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搜尋目標並伺機破壞目標的軍事行動,所以得了“破壞超人”的綽號。這一小分隊的座右銘就是“搜尋,交戰和摧毀”。在一定程度上,這支小分隊會領導正規軍去摧毀他們的目標。第二支小分隊也因為戰功赫赫得了一個“模範精英”的美稱。
3、武器裝備
巴基斯坦特勤大隊的建設,美國在其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勤大隊的許多武器裝備、技術設備、製服等都由美國提供。每個特種作戰營都裝備有各型坦克裝甲和汽車裝備,如“偵探”BRDM裝甲傘兵戰車、MPZ履帶式裝甲、BTR-80裝甲輸送車。作戰武器包括P-38“惠特”手槍、G3型7.62毫米步槍、MGIA3型7.62毫米機槍、RPG-7型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導彈係統、60毫米PMT輕型迫擊炮(每個排1門)、106毫米無後坐力反坦克火炮等。
單兵最大戰鬥負荷約20千克,包括7日口糧,還有各式裝備,具體組成由特種部隊官兵專業(蛙人、反恐等)而定。在實施空降行動時,可以調用空軍C-130運輸機,陸軍航空兵或空軍“美洲豹”米一8、UH-1H等型直升機,每架直升機上可空運5-20名傘兵。
4、在印巴戰爭中洗禮
1965年印巴戰爭期間,特勤大隊首次擁有實戰經驗,可惜有點苦澀,出師不利。1965年9月6日至7日,約100名特勤大隊官兵在印度烏哈姆布爾、帕特漢科特、哈爾瓦爾空軍基地附近空降,任務是破壞機場跑道,摧毀停機坪上的印軍飛機。由於情報偵察不充分,行動計劃不周密,實施情況更糟糕,特種部隊官兵在行動中未能摧毀印軍飛機,幾乎所有士兵都被印軍俘虜,隻有—小部分人成功突圍返回巴基斯坦。
1966年,特勤大隊實力增加到3個營。20世紀60年代末,這3個營輪流在東巴基斯坦(今天的孟加拉國)進行戰鬥巡邏,並參與了逮捕反對派代表、鎮壓當地居民騷亂的行動。1971年1月,3營被投送到既定地區替換第2營。1971年3月25日至26日,該營一個排發動突襲,在當地反對派領導人拉赫曼家中將其逮捕,從而引發了整個東巴基斯坦地區人民的起義浪潮。在隨後的8個月內,第2營、第3營參加了城市條件下的戰鬥,試圖控製局勢。
1971年12月,印巴再次開戰,第3營主力撤出東巴基斯坦,第2營被用作常規步兵部隊,在巴基斯坦東部地區作戰,成功實施了幾次襲擊行動,但該營大部分官兵不是戰死就是俘虜,最後所剩無幾。第3營中有一個“蛙人”排,隸屬戰前組建的“蛙人”獨立連,為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該連被命名為“穆聖連”。戰爭期間,巴基斯坦東部軍區司令尼阿濟將軍曾計劃派出這支蛙人部隊攻擊印海軍運輸艦“法拉卡”號。第1營官兵在西線作戰,戰爭期間針對印陸軍炮兵團發動了幾次突襲行動,摧毀了數門火炮。
在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第一突擊營奇襲印軍一個炮兵團,將數門大炮搗毀,並給印軍造成了嚴重傷亡。在反恐行動中,特勤隊的表現也可圈可點。阿富汗反恐戰爭中,該部隊積極配合美軍,為摧毀塔利班武裝和殲滅“基地”分子立下了許多戰功。薩達姆被捕後,美軍加強了對拉登的搜捕,3月16日,以121特遣部隊為首的美軍鎖定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交界的山區,展開了拉網行動。由於特勤隊山地作戰經驗豐富,這片地區又是他們的“主場”,對地形以及當地部族語言、風俗等都很熟悉,因此美軍點名要他們當幫手。3月24日,巴軍在包圍“基地”分子時,遭襲造成12人死亡、15人受傷,其中就有特勤隊的成員,但是拿美軍一名指揮官的話來講:“離了他們不行,在這裏我們全是陌生人”。
5、與馬哈蘇德綁匪團夥激戰
2004年10月12日,由於綁架主使馬哈蘇德出爾反爾地沒有參加事先約定的族長談判會議,並且揚言開始在中國人質身上綁炸彈,看似緩和的氣氛驟然間再度緊張了起來。12日深夜,200名巴基斯坦特勤大隊精銳突擊隊分乘10-11輛軍車緊急飛駛人質現場,做好萬一談判失敗、情勢危機的情況下,不得不武力營救人質的準備。
巴政府向馬哈蘇德部族全麵施壓,傷害中國人質將造成“嚴重後果”。直到10月13日,特勤大隊在南瓦濟裏斯坦部落地區展開了追捕綁架中國工程師的武裝頭目馬哈蘇德的行動並取得重大進展,馬哈蘇德武裝的多處“藏身地”被夷為平地,攻占了馬哈蘇德武裝的一些據點,並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但狡猾的馬哈蘇德再次躲過了追捕。
不過,在這次的追捕行動中,巴軍方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共有3名特勤大隊隊員在行動中喪生,另有22人受傷。但是,猖狂的馬哈蘇德武裝在逃亡途中伺機發動襲擊,進行垂死反撲。從12日淩晨起,共有4個旅約7000名官兵在6架武裝直升機的支持下,參與了在這一地區展開的武裝搜捕行動。軍方控製了南瓦濟裏斯坦所有地區並封鎖了所有的路口,還設法切斷了馬哈蘇德的後援。
直到2004年10月14日中午,特勤大隊再次發起了一場閃電式的突襲,與馬哈蘇德綁匪團夥進行了激戰。5名綁匪被擊斃,一名人質得到解救。然而,另一名人質在解救行動中不幸遇難。
三 越南人民軍特工隊
越南自1945年9月2日宣布獨立之後,又經曆了長期的內戰和反侵略戰爭。正是在戰爭中,越南武裝力量得到了曆練與成長,並在戰爭中摸索出了一整套適合自己國情的特種作戰戰術,而越南特種部隊的泛稱——人民軍特工隊也誕生於這一時期。
在抗法戰爭初期,為了更好地打擊侵略者,越南先後組建了別動隊、南方城市工作隊、越南人民軍武裝偵察隊和敵後武裝工作隊等特種作戰部隊,這些部隊都可看做是人民軍特工隊的前身。在抗法戰爭中,上述特種作戰力量主要負責刺探敵人情報、判斷敵軍意圖、進行戰略戰術部署,並執行一些特種作戰任務等。
1967年3月19日,越軍將上述幾支特種部隊整編重組為“特工部隊”,由此,特工開始作為一個獨立兵種出現在人民軍的隊列中。當時,這支部隊被越南當局寄予厚望,並被視為一支特別精銳而且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越南抗美戰爭中,人民軍的特種作戰力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壯大。此戰期間,人民特工隊充分與越南其他武裝力量,如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兵,遙相呼應,相互配合。在戰場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靈活機動性,將戰鬥效能發揮到最大程度。
在抗美戰爭後期,越南人民軍特工部隊進一步發展壯大。此時,越南人民軍總部、各軍區、各省地方部隊和民兵遊擊隊中都建有自己的特工隊。越南人民軍特工隊在整個抗美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在戰爭期間,特工隊先後炸沉炸傷美軍和南越軍隊的艦船1000餘隻,另外摧毀梁100餘座。
1967年11月23日,越南人民軍特工隊的一個戰鬥小組,在地方部隊和民兵的配合下,突然襲擊了美軍833號機修艦,成功炸毀了833號艦和其他10艘小艇,軍艦上的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官兵和技術人員350名被全部擊斃,另外還摧毀了6門105毫米火炮、3門81毫米迫擊炮、3門37毫米炮、12挺高射機槍、2架直升機以及大批軍用物資,而參加此次行動的越南人民軍特工隊則無一傷亡。
1967年7月20日,為了開始有計劃、大批量地培養現代特種作戰人員,越南人民軍正式成立了特工幹部進修學校。1974年2月12日,特工幹部進修學校更名為特工軍官學校,該校開始奉行“以少戰多,以少勝多”的指導思想,為人民軍特工隊培養營、連級軍官。據統計,該校自成立以來已經為人民特工隊培訓了上萬名軍官和特戰隊員。該校隸屬於越南人民軍特工司令部,學校設在慶和省芽莊市。
1978年初,另一所特工培訓學校——特工軍士學校成立,該校的培訓對象是那些經過訓練的士兵和進修的軍官。在培訓中,該校以特工技術、戰術為核心,並緊密結合人民軍的現實情況和作戰需要,以期為人民軍各級特工隊培養出色的指揮員和戰鬥人員。
目前,越南特工部隊的基本編製是團(也是最大編製),每個團約有1600人,下轄3-4個特工營及偵察、火力、通信、軍醫和訓練等連隊,另外還設有警衛排、迫擊炮排和反坦克炮排等分隊。每個營約355-500人,每營3連,每連3隊(也有編成3或4個排的)。特工分隊在標準戰術訓練中,一般編成為主攻組、火力組、次要方向組、預備隊、保障組等。在特工組的編成結構上,越軍特別注重強調“精、強、輕”,並以此來保證部隊的戰鬥力。
越南特工部隊的訓練十分嚴格,年訓練時間高達200多天,訓練內容包括方方麵麵,如射擊、擒拿格鬥、爆破、排雷、破障、偽裝、識圖用圖等等。
與其他國家特種部隊不同的是,越南人民軍特工隊不但任務特殊、戰法另類,而且在隊員選拔上也有一套自己的獨特標準,人民軍特工隊在特工人員的挑選上以審查嚴格著稱。
特工隊對隊員的思想素質要求極高,“特工人員要具有特別高的決心,特別高的忍受艱難困苦的能力”。每一個特工隊員都要將“特別精銳,英勇卓絕,機智創造,出奇製勝”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來對待。而且,特工人員還要具備極高的革命覺悟,要永遠忠誠於越南共產黨和越南人民。因此,隻有那些“特別忠誠”、 “特別勇敢”、“殲敵決心特別大”、“技術戰術特別精湛”、“紀律特別嚴”的候選者,才能最終通過人民軍政治部門的嚴格審查。
通過審查的隊員,要接受為期1年到1年半的專業特種訓練。
射擊訓練分3種,即第一、第二、第三練習。其中,第三練習為應用射擊,其要求是:在夜間能以12發子彈消滅不同距離上的5個目標,以3枚手雷消滅3個固定目標。
化裝、偵察訓練。該訓練要求特工人員不僅要能夠化裝成交戰國或潛在敵對國家的軍人、百姓進行偵察活動,而且還要掌握對付敵方軍犬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其一是靜臥不動,即使被敵人的軍犬咬傷,撕破皮肉,隻要敵人未發覺,就不能發出任何呻吟,不能動彈,並擇機進行行動,完成任務;其二,用大蒜搗成汁狀物,塗抹全身或將胡椒、辣椒麵、大蔥、煤油等調和在一起塗在身上,敵方軍犬嗅到這種氣味,就會受刺激而離開。
抓捕訓練。捕俘訓練要掌握的技能有:36個刀術動作,拳術46個動作和62個動作各一套。此外,特工隊員還需要學會飛刀術。
攀爬訓練主要有徒手攀爬,撐杆爬牆和借助簡單工具爬樓等,同時,還要進行跳樓訓練,要求特工隊在不受傷的情況下能夠從5-6米的高度跳下。
同時,特工隊員還要學會繪製地圖、識圖、用圖等技能,並按正確的方位角運動等。此外,隊員還要學習並掌握交戰國或潛在交戰國的語言、文化和相關風俗等。
泅渡分為武裝泅渡和輕裝潛渡。武裝泅渡的距離從幾百米至幾千米不等。特工人員還要進行長時間的潛水冬泳訓練。在車輛駕駛方麵,要求能熟練駕駛各種汽車、摩托車、坦克、裝甲車和小型機動艇等。
主要訓練進攻戰術,包括以特工組、分隊為單位進行的偷襲。對具有堅固工事之敵的破襲訓練,對機動之敵的長、短途奔襲以及陣地阻擊戰術等訓練。
越南特工部隊是一支地地道道的“叢林變色龍”。他們的作戰技能堪與美國的“綠色貝雷帽”相媲美。因為他們是在實戰中誕生的,接受過戰爭的洗禮,作戰經驗十分豐富,同時又十分重視平時的訓練。他們善於獨立作戰和偽裝,並有極強的生存能力。在執行任務時,一般隻帶2~3天的食物,其餘的要就地采集以填飽肚皮。在戰術運用上,越南人民軍特工隊注重靈活多變,通常采用“襲、變、溜、藏、騙”等各種手段來達到目的。做到能“襲”就出其不意,險中求勝;會“變”就變得麵目全非,蒙混過關;快“溜”就馬上化整為零,溜之大吉;深“藏”就藏得無影無蹤,上天入地;善“騙”就騙得對方信以為真,吃虧上當。
越南人民軍特工隊的主要裝備有:82毫米無後坐力炮,82毫米迫擊炮,60毫米迫擊炮和反坦克炮,擲彈簡、單兵火箭筒,輕機槍、衝鋒槍、狙擊槍和手槍,各種型號手雷及地雷,還有2瓦報話機、15瓦短波電台及超短報話機等。
四 韓國特種部隊
在世界特種部隊的繽紛大舞台上,韓國特種部隊顯得有點默默無聞,卻獨具意義。可以說,韓國特種部隊的發展史與其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同步。韓國自建國之後,就和以“三八線”相隔的朝鮮成了宿敵,由於國情獨特、地理位置敏感,因此韓國特別注重軍力的發展,而特種部隊也被作為一個重中之重來優先發展。
追溯韓國特種部隊的起源,我們可以回到朝鮮戰爭中。在那個時期,韓國曾組建了一支代號為“KLO”的特種部隊,主要執行搜集情報和營救飛行員等特殊任務,這支部隊也被認為是韓國特種部隊的始祖。
1955年11月,韓國成立了第一支具有現代特色的特種部隊——UDT組,當時該組的32名成員全部在美國接受過正式的特種訓練。後來,韓國又參照美軍經驗,組建了多支特種部隊。截止到1982年,韓國相繼組建了9個特種作戰旅。目前,陸軍“黑貝雷”特戰師、海軍全天候特種打擊小組和名聲顯赫的海軍陸戰隊特殊搜查隊是韓國的主要特種部隊。
韓國特種部隊所執行任務的共同之處在於:非正規戰、特種偵察、破襲打擊和反恐怖等。其作戰原則是“攻擊性的速戰速決”,即以先發製人的突然襲擊贏得主動權,打擊敵人各種目標,完成任務後火速撤離。
1、“黑貝雷帽”特戰師
“黑貝雷帽”特戰師主要滲透途徑是天空,基本任務是在敵人後方深處跳傘,通過偵察監視和特種作戰,支援己方軍隊的正規作戰。具體作戰內容有破壞主要交通、通訊和雷達基地等核心軍事設施,搜集情報,營救未撤離的己方軍隊,召集敵人後方的不滿勢力進行擾亂行為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特戰師中有一支被稱為“特戰師中的特戰師”的特種任務大隊,又叫做707大隊。作為韓國武裝部隊特種作戰司令部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支部隊成立於1972年。德國慕尼黑奧林匹克運動會災難發生後,韓國政府意識到必須組建一支經過特殊訓練的部隊,才能應對麵臨的種種威脅。在1986年和1988年舉行的亞運會和奧運會期間,第707特種任務營較好地完成了安全保障任務。
現在這支部隊已經達到了250人的行動能力。為了獲得最高的行動效率,部隊被分成了6個連,當2個連在執行反恐任務的時候,另外的4個連作為支援部隊,隨時待命。每個反恐行動連由4個分隊組成,每個分隊有14名行動人員,他們有一群專家作為支援力量,如炸彈專家、醫療人員等。
707特別任務營還有一支由女兵組成的行動分隊,她們主要執行監視和臥底的任務。在男性占據統治地位的韓國,女性同樣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盡管通常情況下很難知道她們是如何處理危機事件的,在一些形勢危急的場合,比如說劫機事件,女性可以有機會接近飛機甚至在不引起對方警惕的情況下進入機艙。
707特別任務營的訓練要求非常嚴格,而且極度消耗體力。隻有韓國其他特種部隊中的優秀士兵才有資格申請加入這支部隊,而且每個提出申請的人員都要接受嚴格的背景審查。通過政審的人有資格接受為期10天的高標準的選拔測試,有將近90%的人會在測試中被淘汰。
部隊的人員選拔和訓練要持續一年的時間,其中6個月是基礎的步兵訓練項目,接下來的6個月是特種作戰訓練。訓練項目包括:跳傘、徒手格鬥、登山、高原作戰、肉搏戰和破壞技巧等。一旦成為707特別任務營的正式行動人員,新兵還要接受更大強度、更高要求的身體素質方麵的考驗,例如不穿任何保護服在冰冷的水中遊泳、負重進行長距離跑步等。新兵要接受的訓練項目有潛水、小型船隻的駕駛技術等,需要接受這方麵的訓練是因為,他們執行的任務中有許多是在水中或近水的地帶進行的。707特別任務營擁有世界上最好的訓練設施,它擁有一個波音747的模擬訓練艙、一座多功能的射擊場和一座近距離交戰的模擬戰場。
707特別任務營經常和韓國其他特種部隊或警察部門的反恐部隊一起工作,如韓國國家警察部隊情報部下屬的AWAT部隊。它也與世界上其他有著相似職能的作戰部隊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707特別任務營的資金非常雄厚,它可以廣泛地選擇各種國外或韓國本國生產的武器,包括:HK MP5衝鋒槍、HK PSG-1狙擊步槍、RAI 12.7毫米口徑遠程狙擊步槍、伯奈剩超級90霰彈槍、柯爾特45手槍、大字Kl和K2型突擊步槍、大宇9毫米手槍等。707特別任務營使用的重型武器有:M60E3和K3型彈藥帶式機槍、M203榴彈發射器和英國生產的“標槍”地對空導彈發射裝置等。
另外,除了自身配備的各種武器,每個特種兵都必須達到空手道黑帶或者其他種類的徒手格鬥術的相同級別。士兵的戰鬥服飾包括:韓國軍隊的標準戰鬥服、黑色貝雷帽和銀質特種部隊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