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於把握時間。時機是事物轉折的關鍵時刻。抓住時機可以牽一發而動全局,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的效果,促進事物的轉化,推動事物向前發展。錯過了時機,往往會使到手的成果付諸東流,造成“一著不慎,全局皆輸”的嚴重後果。所以,成功人士必須善於審時度勢,捕捉時機,把握“關節”,恰到“火候”,贏得時機。
要善於利用零散時間。時間不可能集中,往往出現很多零散時間。要珍惜並充分利用大大小小的零散時間,把零散時間用來從事零碎的工作,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要善於運用會議時間。召開會議是為了溝通信息、討論問題、安排工作、協調意見、做出決定。會議時間運用得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節約大家的時間;運用得不好,反而會降低工作效率,浪費大家的時間。
你最寶貴的財產是你手中的時間,好好地安排時間,不要浪費時間,請記住浪費時間就等於浪費生命。
有效地控製時間
在自然界裏,四季輪替的規律誰也無法改變,時間毫無商量的餘地。自然界也是跟著時間的步伐,沒有什麼固定程序,是季節決定市場的走向。
醫生知道人體需要時間來恢複體力與健康。我們必須給身體一些時間,耐心等待治療的結果。
劇作家要獲得靈感也需要時間構思,慢慢地調整、累積,最後成就佳作。幾乎每部劇在時間的運用上都適得其所。
企業家也知道時間的控製就是一切。很多人失敗的原因在於他們過於心急。常常會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忠告:“你需要在準備與訓練上多花一點時間,你還沒準備妥當!”當然也有人失敗是因為太謹慎、太遲疑,分析家總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進入市場太晚了。”或者“等到他們采取行動的時候,別人早就把蛋糕分食光了”。
人的生命是有限時間的積累。以人的一生來計劃,假如按80高齡來算,大約是70萬個小時,其中能有比較充沛的精力進行工作的時間隻有40年,大約15000個工作日,35萬個小時,除去睡眠休息,大概還剩2萬個小時。生命的有效價值就靠在這些有限的時間裏發揮作用。提高這段時間裏的工作效率就等於延長壽命。顯然,“效率就是生命”也是無可非議的。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一切成功人物都永不止步地追求卓越。
高技術風險投資資本家兼作家戴維?西爾弗說:“創業家比社會上的其他任何群體更善於利用時間……賦予時間非常高的價值……他們飛速駕駛汽車,搭乘早班飛機,避免浪費時間,急速說話,快步走路。”這種行為的證據之一是,特德?特納謝絕與任何攜帶手提箱的人一同搭乘飛機。特納認為,因為攜帶行李而接受乘機安全檢查是無謂地浪費時間。
比爾?蓋茨的時間觀念更是強烈到了過分的程度。通常他總是在辦公室或者快餐店吃飯。他從不在家中吃飯,因為不想花費時間準備食物。他直到30多歲仍是單身漢,而且隻與那些涉及軟件業或電腦業的女性約會。無論工作還是遊玩,時間都是不可或缺的東西,而對一個40剛出頭、淨資產達180億美元的美國首富來說,珍惜時間、分秒必爭似乎成了一種習慣。
研究創造個性的學者戴維?麥克利蘭說:“成就即渴望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做成某件事。”另一位對創造個性作過廣泛研究的學者羅伊說:“勤奮工作的意願似乎是創造力的最普遍特征……創造力來自一個永不止步的人的勞動。”
在大多數偉大領導人和創新家身上,都能發現具有高度進取心和緊迫感、性情急躁、凡事認真求全的A型行為。他們都患有“忙碌病”,隻爭朝夕,永不止步,對工作沒精打采的雇員大發雷霆,不能容忍下屬在工作中提出的餿主意或者所做的蠢事。
他們的隻爭朝夕、永不止步行為促使他們匆匆工作,匆匆玩樂,匆匆生活。他們對休閑的看法是:一邊閱讀《經濟學家》雜誌,一邊觀看電視新聞;一邊吃午飯,一邊閱讀市場競爭報告;一邊參觀雅典衛城和巴台農神廟,一邊翻閱隨身攜帶的考古學圖書。他們的工作道德超越了一切合理的社會規範,但這卻是他們獲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作為一個想要成功的人物,就必須擺脫懶散拖遝的工作和生活習慣,培養高效的工作習慣,這樣才能使自己不斷地走向成功。
做時間的主人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出過這樣一個謎語:“世界上哪樣東西是最長的又是最短的,是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是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廣大的,是最不受重視的又是失去時最令人惋惜的;沒有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於消失,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生不絕?”
時間,這就是時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時間是主人、是暴君,而不是朋友。它把我們踩在腳下,任意驅使,控製住我們的一切。我們常常處在匆忙的節奏中,希望能趕上時間。但是,如果我們規劃好應該做的事情,好好地把握時間,我們就可以控製時間,做時間的主人。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如何運用時間,懂得如何度過有意義的人生。
要做時間的主人,首先要避免養成拖遝的習慣,否則,我們就會因此失去很多機會。做事高效還是拖遝往往是一個人走向成功還是走向失敗的—個岔路口。
沒有什麼習慣比拖遝更為有害,更能使人懈怠、減弱人們做事的能力。人應該極力避免養成拖遝的惡習。受到拖遝引誘的時侯,要振作精神去做,絕不要去做最容易的,而要去做最艱難的,並且堅持做下去。這樣,自然就會克服拖遝的惡習。拖遝往往是最可怕的敵人,它是時間的竊賊,它還會損壞人的品格,敗壞好的機會,掠奪人的自由,使人成為它的奴隸。要醫治拖遝的惡習,唯一的方法就是立即去做自己的工作。要知道,多拖遝一分,工作就難做一分。隻有“立即行動”才能將人們從拖遝的惡習中拯救出來。走向成功的秘訣就是“行動”,自我行動法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激勵。“立即行動,世上沒有救世主,全靠我們自己。”等待不會帶來好的結果,隻有行動才能產生奇跡。
做時間的主人,還要拒絕猶豫,猶豫不決的人常常與機會擦肩而過。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時常並不是對這問題的本身不能理解,而是我們往往被枝節的問題所困擾,因為我們太容易被周圍人們的閑言碎語所動搖,太容易瞻前顧後、患得患失,以至於給外來的力量一種可以左右我們的機會。誰都可以在我們搖晃不定的天平上放下一顆砝碼,隨時都有人可以使我們變卦,結果弄得別人都是對的,自己卻沒有主意。這正是我們成功途中的一個大障礙。要想掃除這種障礙,先訓練自己對真理的判斷能力,最重要的還是要訓練自己在判斷之後,堅定、勇敢、自信地去把這個判斷付諸行動。
對一個堅決朝向他的目標走著的人,別人一定會為他讓路。而對一個躊躇不前、走走停停的人,別人一定搶到他前麵去,決不會讓路給他。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這是美國暢銷書《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作者奧格?曼狄諾警示人生的一句話。無論是誰,如果優柔寡斷的話就會一事無成。而這種意識,恰恰是一把利刃,可立即斬斷你的憂思愁縷;也像一座警鍾,督促你當機立斷,刻不容緩。
要做時間的主人,你還要甩下包袱不顧一切,要有一種豁出去的心態。隻有敢於豁出去的人,才更有機會成功。
“大不了就是做錯了”,“大不了就是被人笑話一頓”,而這些又能對你怎麼樣呢?一旦你有了這樣一種意識,肯定就會敢做敢當,優柔寡斷的現象肯定會在你身上消失得無影無蹤。不要小看了優柔寡斷的習慣給我們帶來的副作用,許多足以改變命運的契機,都因為我們的優柔寡斷而與我們失之交臂,永不再來。所以我們一定要提醒自己:時刻想到,時刻去做,不要想得太多。
把時間用在刀刃上
在生活中,有許多屬於“一分錢智慧幾小時愚蠢”的事例,如為省幾元錢而排半小時隊,為省一塊錢而步行三站地等等都是極不劃算的。在這些情況下,具有富人思維的人總是願意花錢買時間的。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每次開會前告訴與會者一秒鍾值多少錢,然後乘以開會時間,就是會議的成本。對待時間,就要像對待經營一樣,時刻要有一個“成本”的觀念,要算好賬。
隻要你細心地總結一下,你就會發現:你得到的80%的幫助來自於你20%的朋友,與此同時,你投入的80%的精力卻隻得到20%的收益。我們常常是把大多數時間和精力花在並不很重要的地方。
年輕的推銷員威爾斯銷售油漆時,頭一個月僅掙了160美元。他仔細分析了他的銷售圖表,發現他的80%收益來自於20%的客戶,但是他卻對所有的客戶花費了同樣的時間。於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躍的36個客戶重新分派給其他銷售員,而他則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戶上。不久,他一個月賺了1000美元。他從未放棄這一原則並最終成為這家公司的主席。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個人的時間也是有限的,能夠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你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時間是最公平的,每人每天都隻有24個小時。成功的人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得比別人多,做得比別人好的人。其實,要做到這一點並不難,隻要你一直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則。
為什麼要先做最重要的事呢?因為選擇也是有成本、有代價的。用經濟學上的概念講,任何事都是有機會成本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做一件事情時必須放棄做另外一件事情的機會,而這第二件事情所帶來的利益就是損失了的好處,這損失了的就是機會成本。
有個老故事,講的是一個年輕人跟著一位老師傅在山上學手藝,沒幾年,年輕人就覺得自己已經學好了想要下山。師傅沒說什麼,隻讓他提來一隻桶,並吩咐他把桶裝滿石頭。年輕人很快就把石頭裝了進去。師傅問他:“裝滿了嗎?”他點了點頭說:”滿了。”師傅又指了指不遠處的一堆沙說:“那你再把那些沙子裝進去,看還能不能裝得下。”年輕人拿著沙子往桶裏倒,沙子果然順著石頭的縫隙漏了進去。這時,師傅又問他:“這次裝滿了嗎?”他自信地回答:“這次真滿了。”師傅不再言語,轉身走進房子,舀出一瓢水慢慢地把水倒進了水桶,水很快就滲了進去。徒弟啞口無言。
這個故事最明顯的寓意是讓我們明白:做人做事應當謙虛,不自滿,隻有不斷地充實自己,生活才會更加充實、豐富。現在,時間管理學家對這個故事又有了新的解釋:如果說我們每個人的時間是那隻桶,那麼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放在桶裏的石頭、沙子和水,桶雖然大,但是容量畢竟有限。如果沒有把最重要的東西先放進桶裏,假以時日,它就會被其他的東西排擠出桶外。如果你因為做不重要的事情而耽誤了做重要事情的時間和精力,那你付出的機會成本可就更大了。
為了你個人的最大利益考慮,你必須先做最重要的事情。要想做到“要事第一”,你就得先搞清楚什麼是重要的事。所謂“要事”,是對自己而言重要的事情,它來自個人內在的需求。通常,要事的選擇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觀。從大的方麵說,人生的不同階段對於要事的定義是不同的。比如說,學生時代學習就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事情;步入社會後,工作就成為生活中比例最重的事;結婚後有了家庭,你就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間作出判斷,到底哪個更重要。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因此對“要事”的判斷也會存在差異,而你的判斷則決定了你將如何安排時間和精力。具體而言,無論是家庭、工作還是學習,都包括了很多環節,在這些不同的環節中,重要的程度也有差異。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就取決於你想達成的目標。
如果你不能分辨出什麼是最重要的事,紛紛擾擾的事情難免會分散你的精力,迷惑你的心誌,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你最該做的事反而沒有做。
想要不迷失在紛亂的事情中,想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那麼每天晚上用幾分鍾的時間來整理你明天要做的事情,按照主次順序排好。第二天起床後,就執行這個安排。當你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在要事上時,你就能遊刃有餘地處理每天的工作而且保證不會遺漏、不會產生混亂。很多人常常分不清重要的事和緊急的事,他們會以為重要的事就是需要馬上去做的事,其實不然。要事有時並不緊急,隻是需要更多的時間,或者天天做;緊急的事則可能是出乎你意料的突發事件,並且常常會影響你原本的安排。
想要做好重要的事情,就要學會對並不重要的事情說“不”。通常人們習慣想法就是做加法,多做點事,多獲得點經驗,好為自己不停地增值,但如果你聰明的話就會明白,真想做成一件事,你就要學會運用減法,懂得去拒絕實際上不需要或者不應該浪費精力去做的事。當你在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瑣事時,其實是在提高效率,這是以退為進的策略。選擇能做到最好且最喜歡的事全力以赴,往往會產生高價值和高效率,這比要求自己麵麵俱到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