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 / 3)

錯誤本身並不可怕,怕的是人們自以為錯誤的心理,碰到錯誤就認定是錯誤,不再去做過多的努力。其實,在犯錯誤的時候,機會或許已經悄然來到你的身邊,你一定要分辨清楚,主動改正錯誤,才能抓住這來之不易的萬分之一的機會!

逆境中的機會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機會也不總是順風而來,蘊藏在逆境中的機會永遠都是非常巨大的,足以改變人的一生,所以,任何時候,對於逆境都應該抱著一種樂觀和歡迎的心態。

事實上,任何逆境裏邊都孕育著機會,而且這種機會的潛能和力量都是十分巨大的,那些善於抓住機會的老手,十分樂於在逆境中生存,因為他們知道,逆境將把他們推向又一個更高的起點。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也是因為逆境而改寫了自己的一生。

1892年,羅曼?羅蘭與巴黎上流社會的資產階級小姐克洛蒂爾特?勃來亞結婚。由於社會地位不同,思想基礎不一樣,到1901年初,兩人離異,結束了同床異夢的痛苦生活。

告別了上流社會之後,羅曼?羅蘭在經曆了一段刻骨銘心的痛苦經曆後,終於沉下心來開始了他夢寐以求的文藝創作。他一個人住在簡陋的公寓裏,埋頭寫作,曆經三年,發表了《約翰?克裏斯朵夫》的第一卷,又過了九年,終於完成了這部宏偉巨著。

試想,如果沒有這段痛苦破碎的婚姻,羅曼?羅蘭怎能有日後輝煌的成就呢?

為什麼逆境也能夠產生機會呢?因為順境和逆境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環境本身是無情的,但也是公正的,它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環境雖然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但是人對於環境卻有主觀能動性。每個人都可以努力去改變環境,到一定時候,逆境也可能轉化為順境,也就是說人在逆境的情況下,也可能獲得成功的機會。

事實上,在機會出現的全過程中,順境和逆境往往是交錯出現的,今天碰到的順境,明天有可能就成逆境。所以,要想抓住機會,必須能夠在順境中揚帆鼓浪,能夠在逆境中避短揚長。

人在逆境,生不逢時,意誌堅強者發奮努力,不時改變著環境,機會不斷出現;意誌薄弱者卻隻能抱怨環境,無為而終。逆和順是矛盾的兩個方麵,逆境可以使機會夭折,也可以使機會出現;順境理應為機會出現提供良好條件,但搞得不好,同樣也可以使機會夭折。

每個有誌成為抓住機會的人們,不應為生不逢時而讓成功的機會溜走,也不應為命運的磨難而讓成功的機會埋沒,在我們麵前出現的逆境隻是在人生道路上所必然遭到的困境,它是完全可以擺脫和克服的。

人們在生活麵前有種種美好的向往,總是希望前麵有著廣闊的天地。然而,人生的道路不可能像長安街那樣平坦筆直;成就功名不會像月下漫步那樣輕鬆取得。在每個人的成才機會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來自先天、來自自然、來自社會的各種挫折,諸如家境貧寒、身體殘疾、環境艱苦、蒙受冤屈、橫遭壓製等等,由此看來,一時處於某種逆境當中也是不足為怪的。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為了求得真知,常常舍生忘死,即使在斷糧被困,落入深潭差點淹死的絕境中,仍矢誌不渝,終於完成了80萬字的巨著——《徐霞客遊記》。

真正有誌的人,總能在逆境中發揮自己的才能,錘煉自己的意誌品質,在逆境中抓牢機會,從而改寫自己的命運。

人生中的逆境,不過是漫長人生中的幾道曲折、幾個漩渦,要善於在逆境中逆流而上,開創新的天地。

在一個人的成才道路上,不可能都是廣闊平坦的路,既有順境,又有逆境。一帆風順的成功者在曆史上是很少的,更多的成功者反倒是在逆境中探索前進的。

高爾基曾在老板的皮鞭下,在敵人的明槍暗箭中,在饑餓和傷殘的威脅下堅持讀書、寫作,終於成為世界文豪。

富蘭克林在貧困中奮發自學、刻苦鑽研,進取不息,成為近代電學史上的奠基人。

可見,成功人士們或是煎熬於生活苦海,或是掙紮於傳統偏見,或是奮發於先天落後,或是掘起於失敗之中,他們最終得以成功的秘訣在於朝著預定的目標,砥礪於各種難以想象的逆境之中,奮戰逆境,知難而上,終於成為淬火之鋼,經霜之梅。反之,這些人如果無法在逆境中生存,又怎麼獲取成功的機會呢?

身處逆境中的人,隻要你有一顆執著之心,逆境在你的眼裏,也會成為一種機會。

吃小虧撿大機遇

生活中很多的不快樂是因為自己吃了虧,其實隻要你改變想法,吃虧也是一種快樂的事情,因為吃虧就是占便宜。

你一定要相信吃虧就是占便宜這回事。做事不要期待太多的回饋,能有這種心態,你就能保持快樂之心。

有一個年輕人大學剛畢業就進入出版社做編輯,他的文筆很好,但更可貴的是他的工作態度。

那時出版社正在進行一套大書的編輯出版工作,每個人都很忙,但老板並沒有增加人手的打算,於是編輯部的人也被派到發行部、業務部幫忙,但整個編輯部隻有那個年輕人接受老板的指派,其他的都是去一兩次就抗議了。

他說:“吃虧就是占便宜嘛!”

事實上也看不出他有什麼便宜可占,因為他要幫忙包書、送書,像個苦力工一樣!

他真是個可隨意指揮的員工,後來他又去業務部,參與直銷的工作,此外,連取稿、跑印刷廠、郵寄……隻要開口要求,他都樂意幫忙!

“反正吃虧就是占便宜嘛!”他這麼說。

兩年過後,他自己成立了一家出版社,做得還不錯。

原來他是在吃虧的時候,把一家出版社的編輯、發行、直銷等工作都摸熟了,他真的是占了便宜啊!

現在他仍然抱著這樣的態度做事,對作者,他用吃虧來換取作者的信任;對員工,他用吃虧來換取他們的責任心;對印刷廠,他用吃虧來換取品質……

他這下真的占到了便宜!在甘心吃虧的心態下,他得到了機遇。當然,他也因吃虧而得到了更多的快樂。

吃虧就是占便宜!尤其是年輕人更應該記住這一點,這是你積累工作經驗,提高自己做事能力,擴大人際關係網絡的最好辦法,如果樣樣想占便宜,那最後一定會吃虧,而且還可能吃大虧。想占便宜拿點兒好處,這是人性,問題是聰明人不隻你一個,當每個人都想占點便宜的時候,最後到底是誰占了便宜?

吃虧就是占便宜,這是快樂生活的大智慧。

有一個青年,他向一個富翁請教成功之道。富翁拿了三塊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麵前:“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選哪塊?”

“當然是最大的那塊!”青年絲毫沒有猶豫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說:“那好,請吧!”富翁把那塊最大的西瓜遞給了青年,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塊。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隨後拿著書桌上的最後一塊西瓜得意地在青年麵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來。青年馬上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雖然不比青年的瓜大,卻比青年吃得多。如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麼富翁占的利益自然就比青年多。

你發現眼前的利益就是最大和最好的,而等到你把事情做完後才發現原來還要耗費那麼多的精力和時間。而如果用同等的精力和時間去做別的事情,雖然一下子沒有那麼大的利益,但是做的事情卻多得多,總利益也比做一件事情要來得多。這件事就告訴我們,要想使一個企業有大的發展,管理者就要有戰略的眼光,要學會放棄,也隻有懂得放棄眼前的蠅頭小利,才能獲得長遠的大利。

還有這樣一件事,有一位不善於言辭的博士生,畢業後拿著電腦專業的博士證書去求職,但沒有一家公司聘用他。後來他以退為進,在求職時索性不再出示最高學曆證書。不久,有一家電腦公司願意聘用他,職務是程序設計師,但報酬並不高。這些他並不以為然,在上班時依然十分勤奮認真,盡職盡責地做好工作,而且對公司的發展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建議,並獨立開發出幾個具有推廣價值的軟件,所以受到了上司的賞識,提拔他為副總經理及管理公司的技術開發工作。

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有大部分的畢業生在擇業之初會希望進入大公司,薪資也相對要求較高,通常較不願意屈居於小企業或者低收入,總是害怕埋沒自己的才華,難以得到提拔重用。但是,如果能以退為進,放下自己的身段,往“低處”走,找到適合並能充分發揮個人才華的基層工作,在基層的崗位上努力奮進,在接受磨煉和考驗的同時,必能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假如當你擔任服務工作時,遇到客戶百般刁難,那你將會怎樣麵對?你應該運用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的策略,並適時洞悉客戶的需求,體貼客戶,如此才能達到雙贏的局麵,才能讓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

深圳有一個農村來的沒什麼文化的婦女,起初給人當保姆,後來在街頭擺小攤兒,賣一個膠卷賺一角錢。她認死理,一個膠卷永遠隻賺一角,生意越做越大,現在她開了一家攝影器材店,還是一個膠卷賺一角:市場上一個柯達膠卷賣23元,她賣16元1角,她的批發量大得驚人,深圳搞攝影的沒有不知道她的。外地人的錢包丟在她那兒了,她花了很多長途電話費才找到失主;有時候算錯賬多收了人家的錢,她火急火燎找到人家還錢。聽起來像雷鋒,可賺的錢不得了,在深圳,再牛氣的攝影商,也得乖乖地去她那兒拿貨。

據說有個砂石老板,沒有文化,也絕對沒有背景,但生意卻出奇的好,而且曆經多年,長盛不衰。說起來他的秘訣也很簡單,就是與每個合作者分利的時候,他都隻拿小頭,把大頭讓給對方。如此一來,凡是與他合作過一次的人,都願意與他繼續合作,而且還會介紹一些朋友,再擴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戶。人人都說他好,因為他隻拿小頭,但所有人的小頭集中起來,就成了最大的大頭,他才是真正的贏家。

這些事聽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一個半文盲婦女和沒有文化的砂石老板在一個人精成堆的地方,竟然打敗了眾多的競爭對手。

然而,稍加思索,就會覺得事出有因,甚至理所必然:贏在誠實,贏在信譽。“吃虧是福”並不是簡單的阿Q精神,而是福禍相依、付出與得到的生活辯證法,是一種深刻的人生哲學。他們懂得在什麼時候該舍棄,結果,他們也得到了長遠的利益。

總而言之,人生就是這樣,當你學會舍棄眼前利益之時,你就可能離得到長遠的利益不遠了。

繞行也是機遇

有人成功地爬上了梯子的頂端,卻發現梯子倚在一麵錯誤的牆上。麵對挫折和失敗,一味地逞強往前衝,並非一定是英雄。成功除了勇敢、堅持不懈外,更需要方向,更需要靈活的變通。也許變通一下方向,成功會來得更快。人生有時需要繞行。

能屈能伸得機遇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跟萊溫斯基的那場“拉鏈門”風波也許仍在人們的記憶之中。我們可以想一想,當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事情東窗事發時,克林頓若死不承認,也是一種選擇。當著全世界人的麵,堂堂的美國總統承認自己的醜事,這是多讓人難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頓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采取了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無獨有偶,同樣是美國總統,當年肯尼迪在競選美國參議員的時候,他的競選對手在最關鍵的時候輕易地抓到了他的一個把柄:肯尼迪在學生時代,曾因欺騙而被哈佛大學清退。這類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競選對手隻要充分利用這個證據,就可以使肯尼迪誠實、正直的形象蒙上一層陰影,使他的政治前途暗淡無光。一般人麵對這類事情的反應不外是極力否認,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認了自己的確曾犯了一項很嚴重的錯誤,他說:“我對於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錯的。我沒有什麼可以辯駁的。”肯尼迪這麼做,等於說“我已經放棄了所有的抵抗”,而對於一個已經放棄抵抗的人,你還要跟他沒完沒了嗎?如果對手真的繼續進攻了,顯得對手沒有一點風度。所以,我們應記住一個基本原則:一個人既然已經承認錯誤了,那麼你就不能再去攻擊他,再去跟他計較。

這是在被動的情況下采用的以退為進的策略。

史學家司馬遷對楚國義俠季布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不惜喬裝為奴,忍辱偷生給予了如下評論:“……季布以勇顯於楚,身屢軍拳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至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賢者成重其死。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有勇也,其計劃無複之耳。”

司馬遷本人就是耿介之士。當群臣眾口一詞詆毀李陵降胡時,他卻站出來,仗義直言,結果觸怒了漢武帝而被處以宮刑。受宮刑乃奇恥大辱,從不畏死的角度看司馬遷理應自殺。但他深知自己肩負著客觀記述曆史的使命,必須忍辱偷生。

試想:如若沒有司馬遷的忍辱負重,怎能有巨著《史記》的出現?漢武帝的暴行怎能昭然天下?李陵的英雄壯舉又怎能為世人所知呢?

荀子說:“大丈夫根據時勢,需要屈時就屈,需要伸時就伸,可以屈時就屈,可以伸時就伸。”屈於應當屈的時候,是智慧;伸於應當伸的時候,也是智慧。屈是保存力量,伸是壯大力量;屈是隱匿自我,伸是高揚自我;屈是生之低穀,伸是生之巔峰。有低穀,有巔峰,犬牙交錯,波浪行進,這才構成完美而豐富的人生。

大丈夫推崇他人的德行,讚揚他人的道德,這不是出於阿諛奉承;公正地、坦率地指出他人的錯誤,也不是出於誹謗和挑剔;客觀地、中肯地表白自己光明磊落,與虞舜夏禹相比擬,與蒼天大地相參合,這不叫虛誇狂妄;隨時勢能屈能伸,柔順如同薄席,可卷可張,這不是出於膽小怕事;剛強、勇敢而又堅毅,從不屈服於人,這不是出於驕傲暴戾。大丈夫有起有伏,能屈能伸。起,就起他個直上九霄,伏,就伏他個如龍在淵;屈,就屈他個不露痕跡,伸,就伸他個天高海闊。

放棄也是一種機遇

選擇放棄是一種明智的做法。因為放棄走這條路,你就又麵臨著新的選擇,新的機遇。

在商業上,適時的放棄,也是企業營運的重要手段。放棄是為了調整產業結構,保留實力。形勢不明朗時忍耐一會,不急進;在經濟蕭條時,業務作必要的放棄,保證能渡過難關,到經濟複蘇時,再擴大投資。

怎樣在逆境中保留實力,是對企業家的一項挑戰。順境中能攻,固然要講究眼光和魄力;同樣地,在逆境中能守,也需講究眼光和魄力。能攻能守,才稱得上商業的全才。

要攻而獲利,需靠準確的形勢分析,掌握有利時機;要退而能保留實力,也得靠準確的形勢分析。

李嘉誠投資地產,能攻能守,對攻守時機判斷準確,已為業內公認。且看他在1982年股市地產陷入低潮之前,怎樣評估形勢,作出暫退的部署。

1982年到1984年,全球經濟不景氣,對香港造成嚴重的衝擊,工業衰退,股市暴跌,地產也一落千丈。結果,投資地產者蒙受了巨額的損失。

與此相反,李嘉誠的長江公司則采取穩健政策,暫時放棄,結果安然度過這次經濟危機。這得靠李嘉誠對形勢的判斷,獨具慧眼,預見到地產業麵臨世界經濟衰退和長期利息高漲的壓力,1982年將會大幅向下調整,並據此作出暫退的部署。

《李嘉誠成功之道》一書這樣寫道:“他一旦發覺形勢不妙,就從1980年開始,一方麵盡量減少、甚至停止直接購入地皮;另一方麵加速物業發展,盡快出售。”目的是令“各個公司的負債日益減少,現金充足,以應付任何意外的風波”。

挪威的船王阿特勒?耶伯生出生在卑爾根的一個殷實家庭,其父克列斯蒂?耶伯生是當地的一個小船主,家庭經濟生活比較富裕。他開始在一所教會學校讀書,後就學於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後,曾到奧斯陸、漢堡和紐約做過商業經紀人。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耶伯生從小就接受實業思想的熏陶。因此,早在青年時期他就表現出做生意的才能。1967年8月,他父親在旅遊途中因出車禍而喪生。31歲的耶伯生繼承了巨額資金。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鬥,耶伯生公司已從原來隻有7條船的小公司,變成了擁有120多萬噸的90條船的大型船隊,並且在世界各地的油田、工廠和其他項目中擁有大量投資。目前,他到底有多少財產,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我唯一能說清的是,接受保險的財產大約是57億克朗。”他的船運公司曾獲得“挪威1997年最佳企業”稱號,這在挪威航運界是獨一無二的。

耶伯生父親在世時曾嚐試經營油船,在耶伯生接管一年後就果斷決定賣掉油船,放棄運油行業。他的理由是:當時的船運公司沒有實力,命運操縱在石油大亨們的手中。如果把本錢的大部分壓在兩三條大油船上實在沒有把握。耶伯生退出運油業後,迅速將資金投在散裝貨物的運輸業上,並與工業部門簽訂了長期的運輸合同。

事實證明,耶伯生的分析判斷是極其正確的。油船脫手後,雖然他沒有領受到1973年石油運輸短暫興旺的好處,但是當石油運輸的投資家們在70年代中期連遭厄運打擊時,他卻穩如泰山,毫發無損。

他以長期合同為基礎,逐漸增置了6千噸至6萬噸的散裝船,為大企業運輸鋼鐵產品和其他散裝原料,積累了雄厚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