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 3)

幾十分鍾之後——從她出發算起是15個鍾頭零55分鍾之後——人們把她拉上船。又過了幾個鍾頭,她漸漸覺得暖和多了,這時卻開始感到失敗的打擊。她不假思索地對記者說:“說實在的,我不是為自己找借口。如果當時我看見陸地,也許我能堅持下來。”

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隻有半英裏!後來她說,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她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隻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兩個月之後,她成功地遊過同一個海峽。她不但是第一位遊過卡塔林納海峽的女性,而且比男子的紀錄還快了大約兩個鍾頭。

查德威克本來是個遊泳好手,但也需要看見目標,才能鼓足幹勁完成她有能力完成的任務。當你規劃自己的成功時千萬別低估了製定可測目標的重要性。

曾經有這樣一則報道:有300條鯨突然死亡。這些鯨在追逐沙丁魚時,不知不覺被困在一個海灣裏。弗裏德裏克?布朗?哈裏斯這樣說:“這些小魚把海上巨人引向死亡。鯨因為追逐小利而暴死,為了微不足道的目標而空耗了自己的巨大力量。”

沒有目標的人,就像故事中的那些鯨。他們有巨大的力量與潛能,但他們把精力放在小事情上,而小事情使他們忘記了自己本應做什麼。

一次性商品之父馬塞爾?比克的經營哲學的基礎是他著眼於大眾市場的長期需要。他確立一個目標,就會不屈不撓地集中精力實現這個目標。

馬塞爾?比克發明了一種一次性使用的或者說使用後可丟棄的圓珠筆。他花了兩年時間開發一種價廉但非常可靠的筆,於1950年獲得成功,並試圖把一次性使用的圓珠筆的發明出售給當時主要的製筆商。他們拒絕了他的建議,這是司空見慣的。他們說,他根本不了解複雜的世界銷售體係的微妙之處。他隻有三種選擇:忘了自己的想法,隻當沒有這回事;自行製造這種產品,並向小型批發商出售;建立他自己的製筆公司和銷售係統。比克在這三種選擇麵前,遵循第一流企業家的傳統,決心創造他自己的品牌,建立他自己的銷售係統。他的明確目標後來使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許多人都犯著一個同樣的錯誤,對生活提供的巨大的財富,隻能收獲到一點點。盡管未知的財富就近在眼前,他們卻得之甚少,因為他們沒有目標,隻能盲目地、毫不懷疑地跟著圓圈裏的人群無目的地走。

做想當將軍的士兵

成功人士能把握現在,在現實中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正如希拉爾?貝洛克說:“當你做著將來的夢或者為過去而後悔時,你唯一擁有的現在卻從你手中溜走了。”

雖然目標是朝著將來的,是有待將來實現的,但目標使我們能把握住現在。為什麼呢?因為這樣能把大的任務看成是由一連串小任務和小的步驟組成的,要實現任何理想,就要製定並且達到一連串的目標。每個重大目標的實現都是幾個小目標小步驟實現的結果,所以,如果你集中精力於當前手上的工作,心中明白你現在的種種努力都是為實現將來的目標鋪路,那你就能成功。

合理的目標能幫助我們事前謀劃,它迫使我們把要完成的任務分解成可行的步驟。要想繪製一幅通向成功的交通圖,你就要先有目標。正如18世紀發明家兼政治家富蘭克林在自傳中說的:“我總認為一個能力很一般的人,如果有合理的目標,是會有大作為的。”

有個名叫布羅迪的英國教師,在整理閣樓上的舊物時,發現了一疊練習冊,它們是皮特金幼兒園B(2)班31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題目叫:未來我是——

他本以為這些東西在德軍空襲倫敦時,在學校裏被炸飛了。沒想到,它們竟安然地躺在自己家裏,並且一躺就是50年。

布羅迪順便翻了幾本,很快被孩子們千奇百怪的自我設計迷住了。比如:有個叫彼得的小家夥說,未來的他是海軍大臣,因為有一次他在海中遊泳,喝了3升海水,都沒被淹死;還有一個說,自己將來必定是法國的總統,因為他能背出25個法國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學最多的隻能背出7個;最讓人稱奇的,是一個叫戴維的小盲童,他認為,將來他必定是英國的一個內閣大臣,因為在英國還沒有一個盲人進入過內閣。總之,31個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繪了自己的未來:有當馴狗師的,有當領航員的,有做王妃的,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布羅迪讀著這些作文,突然有一種衝動——何不把這些本子重新發到同學們手中,讓他們看看現在的自己是否實現了50年前的夢想。

當地一家報紙得知他這個想法,為他發了一則啟事。沒幾天,書信向布羅迪飛來。他們中間有商人、學者及政府官員,更多的是沒有身份的人,他們都表示,很想知道兒時的夢想,並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簿,布羅迪按地址一一給他們寄去。

一年後,布羅迪身邊僅剩下一個作文本沒有人索要。他想,這個叫戴維的人也許死了。畢竟50年了,50年間是什麼事都會發生的。

就在布羅迪準備把這個本子送給一家私人收藏館時,他收到內閣教育大臣布倫克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那個叫戴維的就是我,感謝您還為我們保存著兒時的夢想。不過我已經不需要那個本子了,因為從那時起,我的夢想就一直在我的腦子裏,我沒有一天放棄過;50年過去了,可以說我已經實現了那個夢想。今天,我想通過這封信告訴我其他的30位同學,隻要不讓年輕時的夢想隨風飄逝,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麵前。布倫克特的這封信後來被發表在《太陽報》上,因為他作為英國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一個真理——假如誰能把6歲時想當總統的願望保持50年,那麼他現在一定已經是總統了。

一心向著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

成功等於目標,愛迪生說:“要成功,首先必須設定目標,然後集中精神向目標邁進。”

你的人生目標不妨定得高遠些,如果經過全力打拚,沒有實現,那麼至少也要比目標定得太低的人實現的多。

林肯認為:“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一個人的事業也是這樣,他的成就決不會超過自己的信念。”拿破侖?希爾說:“記住,定高遠的人生目標,要求富足與成功,並不比接受不幸和貧窮艱難。”

鎖定目標,世界也為你讓路

仔細分析成功商人的人生曆程,你會發現,他們除了不容忽視的才能外,更主要的是他們對利潤的明確追求,往往在尚未開始行動之前,他們就已經有了極其具體的賺錢目標。沒有靶心你怎麼射箭呢?隻有設定目標,你才能有的放矢,你才會把力量集中到一點,你才會成功。沒有目標一生漫遊,那是不會成功的。一個人未來的一切都取決於他的人生目標。

鬆下幸之助給年輕人的忠告:一個人沒有目標,就會不思進取,進而也無法成功。給自己樹立一個目標,然後向著目標前進,這就是成功的秘訣。

窮人沒有核心目標或有數個核心目標,而富人隻有一個核心目標!

富人永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上,也明白自己要到什麼位置上去,更知道從這個位置向那個位置移動時,自己應該做什麼。讓我們看看富翁米歇爾先生爬出窮人堆的曆程:

從16歲開始,米歇爾先生就嚐試做過餐飲業、服裝業、保健品業、美容業。遺憾的是每個行業他都沒有做成功。於是,他開始到處去尋求成功之道,但是每一個人對成功的定義都不一樣,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呢?

經過多年的摸索,他終於明白:成功就是一定要有核心目標。在他20歲以前,實現目標的幾率幾乎是零。因為所有的書都告訴他:每一個人設定目標一定要多方麵,每一個大大小小的目標都要設定出來,可是這些目標一個都沒有實現。直到21歲那一年,他終於明白,那就是你可以有很多目標,但是你一定要有一個核心目標。一旦你設立出這個核心目標,就要全力以赴朝這個目標去努力。隻要一旦實現這個目標,其他的幾乎也會跟著實現。這就是設立核心目標的好處。

英國一家外貿公司的老板,出差到美國發現了很賺錢的星巴克咖啡屋。回到英國後,就開了一家星巴克咖啡屋在英國的連鎖店,一下子就火爆了起來。

窮人和富人做生意都想賺錢。可是窮人有窮人的辦法,富人有富人的主意,二者的手法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做生意,首先要做一個觀念上的富人。窮人一生就是在做事情,每做完一件事情,就需要獲得一點回報,然後再去做另外一件事情,再獲得回報。富人一生就是在做事業,做事業的開始有可能沒有回報,甚至是虧本,但是他真正地把事業做完善的時候,獲得的回報可能是一個世界。富人在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也做事情。但他會把做事情看做是事業的開始,他不會永遠地停留在做一件事情上,哪怕這件事情已經改善了他的生活。富人想改變的是命運,而窮人想改變的是生活。富人不會像窮人那樣因為手裏有了錢而沾沾自喜,他們反倒變得心事重重起來。因為他們的核心目標是幹一番大事業。真正的富人永遠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幹什麼,自己準備幹什麼。而真正的窮人卻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活著,哪怕自己整天地喊著活著沒勁。富人的等待是為了尋找一鳴驚人的機會,就像獵人等待獵物的出現一樣,在等待的過程中是注意力集中,不停地進行分析和思考的。而窮人的等待則是非常盲目地不知所措地度日如年,在消耗自己的生命。可能他也知道自己在等待機會,但卻不知道自己在等待什麼樣的機會。請記住:有什麼樣的核心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緊緊抓住機遇的手臂

機遇,來去匆匆,瞬息而過。古諺語說得好:“機會老人先給你送上它的頭發,如果你一下沒有抓住,再抓就會撞到它的禿頭了。”不失時機地、準確地把握機遇,對步入成才之路的青年至關重要。握住機遇的關鍵是要思維敏捷、及時捕捉,莫讓它輕易溜走,以至一失“機”成千古恨。

別讓機會溜走

其實機遇並不是那麼難測,它的奧秘也不像許多人想象的那麼神秘深遠。機遇經常在你身邊,在你伸手夠得著的地方。很多人不善於培養自己發現眼前機遇的習慣,總以為機遇遠在他方。能拚能贏者都是有心的人,因為他們不會讓任何一次機遇從自己的眼皮底下輕易溜走。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舍近求遠,到別處去尋找自己身邊就有的東西。而機遇往往就在你的腳邊,準確地講,是在你的眼皮底下。

日本的禦木幸吉就是由於受到偶然見聞的啟發而給自己的事業帶來了轉機。

那是一次海外航行,他帶領一艘滿載烏龜的船,向香港進發,不料遭遇海上風暴,抵港時,所有的烏龜都死掉了,損失極為慘重。他佇立海邊,感到前途渺茫。這時,他旁邊有兩個中國人在做珍珠交易,對話聲傳到他的耳中。這一段偶然的對話使他茅塞頓開:“珍珠不是比烏龜還貴重嗎?天然的珍珠非常有限,為什麼不搞人工繁殖?”他立即進行調查訪問,打聽到中國洞庭湖有人將佛像放入珍珠貝(阿古屋貝)裏,製造出過佛像珍珠。他就專心研究生產珍珠的原理,最後他創造了將玻璃珠塞進珠母貝而生產大型珍珠的最好方法,開創了他的珍珠養殖事業,從而成了享譽世界的“珍珠大王”。

偶然的所見所聞裏常常也蘊藏著不盡的機遇,能否利用好一些意外信息,會成為一個人在某些事情上成與敗的轉折點。

中國人過去一貫鄙視道聽途說,而善於動腦子的禦木幸吉的致富思路,則恰恰始於道聽途說。道聽途說,其實也是收集信息的渠道之一。問題在於禦木幸吉並不滿足於道聽途說,而是聽了便想,想了還要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研究之後,他能得出比常人更高明的結論,他能在他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在變化中抓住機遇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以推翻清王朝為目標的革命風潮席卷神州大地。革命勝利的消息也傳到偏僻的山鄉,這使劉伯承回想起任賢書先生極力倡導武功的教誨,他第一次強烈地感到武力的神聖和強大。於是,輟學務工的他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即參加反對清政府的學生軍,以自己的武力投入到打倒封建統治、拯救民族的偉大鬥爭中。

有朋友勸他去經商,他卻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男子漢大丈夫應仗劍拯民於水火,而不能隻顧個人的富貴與安逸。從此,他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武力救亡的革命事業中去。

麵對曆史的巨變所產生的偉大機遇,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而劉伯承則一眼看破了那個時代的本質,勇敢地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從而把自己的命運與曆史的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終於成為一代偉人。

對外界變化要保持敏捷的耳目,必須常搜集信息、下一番苦功鑽研。如果有心從事研究,非得先明確人生目標與工作目標。其實,在日複一日的生活當中,能夠滿足你願望的機會俯拾皆是。

總之,不要老是等待機會來臨,要在變化中突破。

人生不如意時,與其整天哀怨,不如自己在變化中尋找機會。外界變化之日,正是機會降臨之時。這裏所謂的“變化”,有時得靠自己創造,有時則是命運突然丟給你的。

不論情形如何,重要的是,不要害怕變化,也不要放棄努力的決心。

即使處境令你難堪,也要當作是“給你一次經驗的機會,有益無害”,“這正是激發自己的潛能的好時機”。那麼原以為是“禍”的事情可能化解為“福”了。如果你認為事業的最終目的在於自我實現而不僅是賺錢,那麼對你來說選擇自己想做的、自己喜歡的工作,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在變化中尋找,在創造中發現,隻要你的決心夠大,你的眼光夠準,人生關鍵的突破口總能找到,因為變化時時在你身邊。

無論誰都承認,有了變化才有轉折的機遇,失去變化,壞不能變好,好也不能變成更好。沒有變化,貧的仍貧,富的不會更富。變化是永恒的,世界是個不斷變化的萬花筒。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變化都是客觀存在的。其實我們不應害怕變化,因為變化意味著機會,我們要做的是順應變化,利用變化,然後在變化中尋找人生的突破口,從而以一往無前的奮鬥,改變自己的命運。

1979年,李嘉誠成功收購英資集團和記黃埔,轟動香港,也引起國際注目。和記黃埔是和記企業與黃埔船塢合並而成,合並之前,和記企業經曆1973年股災和1974年石油危機,業務一落千丈,李嘉誠由彙豐銀行注資,成為和記的大股東。

1977年和記與黃埔合並,1979年彙豐銀行不把和記黃埔的股份賣給英資集團,而賣給華資的李嘉誠。這固然由於長江實業發展蓬勃,李嘉誠的企業才華深受讚賞,但政治形勢的奧妙變化,也是促成彙豐銀行董事局決定的重要因素。

《李嘉誠成功之路》一書寫道:這種現象決非偶然,乃是香港新的過渡時期的產物。彙豐銀行此舉進一步改善了它與華資集團甚至與中國的關係。彙豐銀行董事局的主席沈弼……不會不注意到李嘉誠是中國(內地)政府所信賴的愛國者,可以在對彙豐銀行與中國政府的溝通,起著某種特殊作用。

該書又引述和記黃埔董事局主席助理的話說:“香港目前的政治與經濟因素是促使上海彙豐銀行決定不將和記股權轉讓與其他英籍人士控製的公司。”又說:“銀行方麵是樂意見到該公司由華籍人士控製的。”毋庸置疑,李嘉誠的這次成功是變化的環境帶來的,但環境變化帶來的機遇還需要你主動去把握,否則就算天上掉餡餅,也不會掉在你頭上。所以在變化的環境中該出手時就出手,而且出手一定要出對,緣木求魚是無結果的。在關鍵的曆史變化時刻,如果選錯了方向,結果將不可想象。

嚐試成就機遇

好運就在嚐試中,不嚐試永遠不會成功。

狼族不會將任何事物視作理所當然,它們傾向於親身的體驗與研究。對於狼來說,整個世界上的每一種事物,都蘊含著無盡的可能——神秘、新奇的發現,或意外驚喜。

由於好奇,狼就去嚐試,並通過嚐試來學到更多的知識,這也是它們經常使用的學習方式。也正是因為不斷的嚐試,狼才獲得了超凡的能力,才能在動物界一直存在下來,並具有如人一樣的智慧。

成功多來自於不斷的嚐試,要敢為人先,不嚐試就不會有成功。

亞洲有一家窮人,在經過了幾年的省吃儉用之後,他們積攢夠了購買去往澳大利亞的下等艙船票的錢,他們打算到富足的澳大利亞去謀求發財的機會。

為了節省開支,妻子在上船之前準備了許多幹糧,因為船要在海上航行十幾天才能到達目的地。孩子們看到船上豪華餐廳裏的美食都忍不住向父母哀求,希望能夠吃上一點,哪怕是殘羹冷飯也行。可是父母不希望被那些用餐的人看不起,就守住自己所在的下等艙門口,不讓孩子們出去。於是,孩子們就隻能和父母一樣在整個旅途中都吃自己帶的幹糧。

其實父母和孩子們一樣渴望吃到美味食物,不過他們一想到自己空空的口袋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旅途還有兩天就要結束了,可是這家人帶的幹糧已經吃光了。實在被逼無奈,父親隻好去求服務員賞給他們一家人一些剩飯。聽到父親的哀求,服務員吃驚地說:“為什麼你們不到餐廳去用餐呢?”父親回答:“我們根本就沒有錢。”

“可是隻要是船上的客人都可以免費享用餐廳的所有食物呀!”聽了服務員的回答,父親大吃一驚,幾乎要跳起來了。

如果他們當時肯問一問就不至於在一路上都啃幹糧了。他們不去問船上的就餐情況,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沒有去問的勇氣,因為他們在自己的腦子裏早就為自己設了一個限——窮人是沒錢去豪華的餐廳裏享受美味的食物的,於是他們就錯過了十幾天享受美食的機會。

由於沒有勇氣嚐試而無法獲得成功的事情其實又何止這些!也許你幾番嚐試,最終也不見得就會取得成功,但是如果你不鼓足勇氣去嚐試,那就永遠沒有成功的機會。

很多人抱怨上天不賦予自己成功的機會,感慨命運捉弄自己。其實機會就在他們身邊,隻是因為他們自己害怕困難而主動放棄了,而機會一旦喪失,就很難重新擁有。這也正是那些窮人經常無法成功的原因。很多時候,隻要積極地嚐試過、努力過,縱然沒有取得成功,你也畢竟擁有了經驗,而且你的精神意誌也會在不斷的嚐試過程中逐漸得到鍛煉和提升。想做就去做!隻有做了,你才能真正懂得它對你意味著什麼,敢於嚐試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鑰匙,好運就在嚐試中。拿破侖有這樣一句名言:統治世界的是想象力!

你身邊總有一些喜歡幻想的人,他們對任何事情都喜歡提出一些看上去不合邏輯的奇思妙想,他們的想法常常被當作笑料傳播。不過,就在大家的笑聲中,他們卻獲得了成功。一旦有了好設想,就該試試看!

沒有所謂失敗,除非你不再嚐試。勇敢嚐試,而後失敗,遠勝於畏首畏尾,原地踏步。

當初隻要帶幾千元進股市,幾年後便會成為百萬富翁;當初隻要幾百元你願意去擺地攤十年後就可能成為大老板。有人會說:“當初我要是做,一定會比他們賺得更多。”不錯!你的能力或許比他強、你的資金或許比他多、你的經驗或許比他足,可是明擺著就是當初你的一念之差,你的觀念決定了當初你不會去做,你的觀念決定了你在十年後的今天濤聲依舊,不同的觀念最終導致了不同的人生。

有些人對指正他人得失十分拿手,對人生的道理也能講得頭頭是道,但是他們不知道:真正的勇者應該是親身投入人生的戰場,即使臉上沾滿汙水與灰塵,也會勇敢地奮戰下去。遇到挫折或錯誤時,他會修正自己重新來過。為了達到自己崇高的目標,他會盡最大努力去爭取,即使未臻理想,他也不會喪氣,因為他知道勇敢嚐試而後失敗,遠勝於畏首畏尾、原地踏步。

真正成功的人在每個機遇來臨的時候,總是積極地迎接、大膽地嚐試、全身心地投入去開拓、去完善,在多數人還不認可的時候已經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甚至是在多數人鄙夷的眼光裏成功的。

想做就去做!隻有做了,你才能曉得它對你意味著什麼,敢於嚐試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鑰匙。

富人的成功經驗是一樣的,窮人的經曆也是一樣的。窮人,總是以老的思想和觀念去判別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在他們的思想中有飯吃、有個穩定的工作就可以美滿地度過一生了。殊不知如果按他們的思想和觀念,就沒有現在高科技時代的到來,也就沒有了現在的眾多的精神和物質生活的改善。雖然他們也經曆了很多,但是他們在每次遇到點挫折和困難後就以種種的理由退縮了,他們在離人生轉折點隻差那麼一點點的時候放棄了。“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是每個成功人士的真實寫照。

其實,成功與否給每個人的機會都是相等的。隻不過那些具備膽識、勇於挑戰的富人比窮人勇於嚐試,不安於現狀,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有夢想就有希望,敢嚐試就能成功。機遇就在麵前,嚐試就能成功。安於現狀的人沒有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永遠不會有波瀾壯闊的輝煌,隻有那些敢於嚐試、勇於挑戰、拚搏進取的人才能領悟到成功的真諦。

請記住:每個人成功的機會都是相等的。隻不過那些具備膽識、勇於挑戰的人比平常人容易抓取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