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3 / 3)

很多同行對他的舉動暗自發笑,認為他的行動是愚蠢的。因為在紐約州,垃圾處理有嚴格的規定,弄不好會受到環保組織的起訴。就在一些人要看這個得克薩斯人的笑話時,他開始組織工人對廢料進行分類。他讓人把廢銅熔化,鑄成小自由女神像,他把木頭等加工成底座,廢鉛、廢鋁做成紐約廣場的鑰匙。最後,甚至是自由女神像上的灰塵都被掃下來,包裝起來賣給花店。不到3個月的時間,他讓這堆廢料變成了350萬美元現金。每磅銅的價格整整翻了l萬倍。

一些有益的體驗可以增加我們生命的分量,也可以成為生活智慧的一部分,巧妙地運用就能幫助我們解決不少問題。

西班牙一名5歲的女童梅洛迪,在上學途中被3名匪徒劫走。數小時後,梅洛迪的家人接到電話,匪徒勒索l千萬美元。

梅洛迪的父親納卡恰安是西班牙的富商,在埃斯特波納開設夜總會。他說:“我隻能籌到300萬美元。時間越長,我越擔心女兒的安全。”

幸好納卡恰安情急智生。他想起歌星妻子的最新唱片,那唱片封套上妻子照片中的眼睛,反映出攝影師的影像。於是,他再次接到匪徒電話時,立即要求他們拍攝女兒的照片,證實她仍然生存。納卡恰安收到女兒的照片後,交給警方,由警方的攝影專家利用精密儀器,將梅洛迪的眼睛放大,果然從中看出匪徒的相貌。探員認出其中一名綁匪是慣犯,而且知道他平日出沒的地點。於是,為時12天的綁架案得到突破性進展,警方根據這個線索,終於破了此案,使梅洛迪得救。

納卡恰安就是運用生活中的這一點經驗使女兒獲救的。

別讓“安分”束縛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安全區,如果你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要畫地為牢,讓“安分”束縛住自己。要勇於充實自我,接受挑戰去冒險,這樣你才能發揮出無限的潛力,從而取得卓越的成績。

不滿足是前進的機遇

張博從小就酷愛學習,他嫌自己記憶力不強,為了做到博聞強記,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又重新抄寫,像這樣要抄它六七次直到能背誦時,方才作罷。由於經常抄寫,他右手握筆管的地方長出了老繭。冬天手指開裂,每天要在熱水裏浸好幾次才能屈伸,後來他把自己的書房叫做“七錄齋”。勤奮學習,堅持不懈,終於使他成為明末著名的文學家。張博寫作思路敏捷,各個地方的人向他索取詩文,他從來不打草稿,都是當著來客的麵,一揮而就,因此,名噪一時。

梅蘭芳在剛學戲的時候,麵對一個很不利的條件——眼皮下垂,迎風流淚,眼珠轉動不靈活。“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唱旦角的眼睛不好,那還成嗎?親戚朋友為他顧慮,他自己也常發愁。後來,他偶然發現飛翔的鴿子可以使眼珠變靈活,於是他每天一早起來就放鴿子高飛,盯著它們一直飛到天際、雲頭,並仔細地辨認哪隻是別人的,哪隻是自家的,終於練就了舞台上那一雙神光四射、精氣內涵的秀目。

對許多人來說,要想成功,笨鳥先飛是最好的方法。隻要多付出,不怕苦,一樣可以做得很好,關鍵在於能否持之以恒。

永不滿足於已有的成就,以更大的熱情去獲取更大的成功,不斷地給自己加壓,不斷給自己創造成功的機會,永遠不讓發動機熄火,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之車駛至盡可能遠的奇境。

齊白石本是個木匠,靠著自學,成為畫家,榮獲世界和平獎金。然而,他始終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不斷吸取曆代名畫家的長處,改變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以後的畫,明顯地不同於60歲以前。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後,他的畫風再度有了變化。據說,齊白石一生中,畫風至少變了五次。即使他已80高齡,還每日揮毫不已。有時,來了客人或身體不適,不能作畫,過後也一定補畫。正因為齊白石在成功之後仍然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為成熟,形成了獨特的流派與風格。

美籍中國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因發現“J”粒子而獲得1976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他繼續發奮攻關,於1979年又獲重大成果——發現了“膠子”。他為什麼能接連獲勝呢?這是因為他在獲獎後不但沒有放鬆自己,反而自我加壓。他每天隻睡四至六小時,硬是擠出時間用在科學研究上,決不因獲獎而增加社會負擔或放慢前進的步伐。

麵對現實,自暴自棄,甘居人後,還不如來個“先飛”、“多練”,由勤而熟,由熟而巧,通過以勤補拙,成為“巧鳥”。

突破自己,創造奇跡

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則,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是,過於沉溺於規則中,就容易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固守在一個小圈子裏走不出來,離機遇和成功也就越來越遠。所以,我們有時需要突破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的思維,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你會發現,不可能的一切都變成了可能。

大象能用鼻子輕鬆地將一噸重的行李抬起來,但我們在看馬戲表演時卻發現,這麼巨大的動物,卻安靜地被拴在一個小木樁上。

因為它們自幼小無力時開始,就被沉重的鐵鏈拴在木樁上,當時不管它用多大的力氣去拉,這木樁對幼象而言,實在太沉重,當然動也動不了。不久,幼象長大,力氣也變大了,但隻要身邊有樁,它總是不敢妄動。

這就是思維定勢。長成後的象,可以輕易將鐵鏈拉斷,但因幼時的經驗一直留存至長大,所以它習慣地認為(錯覺)“絕對拉不斷”,所以不再去拉扯。從人類來看也是如此——雖被賦予“頭腦”這一最強大的武器,但因自以為是而將其擱置一邊,於是徒然浪費“寶物”,實是愚蠢之人。

由此可知,不隻是動物,人類也因未排除“固定觀念”的偏差想法,而隻能以常識性、否定性的眼光來看事物,理所當然地認為“我沒有那樣的才能”,終於白白浪費掉大好良機。除了這種靜止地看待自己的形而上學的錯誤外,用僵化和固定的觀點認識外界的事物,有時也會帶來危害。比如,通常我們都知道,海水是不能飲用的,可是如果抱定了這種認識,也可能犯下嚴重的錯誤。

一次,一艘遠洋海輪不幸觸礁,沉沒在汪洋大海裏,幸存下來的9名船員拚死登上一座孤島,才得以活命。但接下來的情形更加糟糕,島上除了石頭,還是石頭,沒有任何可以用來充饑的東西。更為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暴曬下,每個人都口渴得冒煙,水成為了最珍貴的東西。盡管四周是水——海水,可誰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澀又鹹,根本不能用來解渴。現在9個人唯一的生存希望是老天爺下雨或別的過往船隻發現他們。

他們等了很久,沒有任何下雨的跡象,除了一望無邊的海水,沒有任何船隻經過這個死一般寂靜的島。漸漸地,他們支撐不下去了。8個船員相繼渴死,當最後一位船員快要渴死的時候,他實在忍受不住,撲進海水裏,“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海水。船員喝完海水,一點兒也覺不出海水的苦澀味,相反覺得這海水非常甘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許這是自己渴死前的幻覺吧,便靜靜地躺在島上,等著死神的降臨。他睡了一覺,醒來後發現自己還活著,船員非常奇怪,於是他每天靠喝海水度日,終於等來了救援的船隻。

後來人們化驗這裏海水發現,這兒由於有地下泉水的不斷翻湧,所以,海水實際上是可口的泉水。習以為常、耳熟能詳、理所當然的事物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使我們逐漸失去了對事物的熱情和新鮮感。經驗成了我們判斷事物的唯一標準,存在的當然變成了合理的。隨著知識的積累、經驗的豐富,我們變得越來越循規蹈矩,越來越老成持重,於是創造力喪失了,想象力萎縮了。思維定勢已經成為人類超越自我的一大障礙。

標新立異者常常能突破人們的思維常規,反常用計,在“奇”字上下功夫,拿出出奇的經營招數,贏得出奇的效果。

亨利?蘭德平日非常喜歡為女兒拍照,而每一次女兒都想立刻得到父親為她拍攝的照片。於是有一次他就告訴女兒,照片必須全部拍完,等底片卷回,從照相機裏拿下來後,再送到暗房用特殊的藥品顯影。而且,在副片完成之後,還要照射強光使之映在別的像紙上麵,同時必須再經過藥品處理,一張照片才告完成。他向女兒做說明的同時,內心卻在問自己:“等等,難道沒有可能製造出‘同時顯影’的照相機嗎?”對攝影稍有常識的人,在聽了他的想法後都異口同聲地說:“哪兒會有可能?”並列舉一打以上的理由說:“簡直是一個異想天開的夢。”但他卻沒有因受此批評而退縮,終於不畏艱難地研究完成了“拍立得相機”。這種相機的作用完全依照女兒的希望,同時,蘭德企業就此誕生了。老觀念不一定對,新想法不一定錯,隻要打破心理枷鎖,突破思維定勢,你也會像蘭德一樣成功!

勇於挑戰,機遇在前

想要出人頭地,不僅要勇於挑戰擋在自己麵前的“巨人”,而且要積極應對別人對自己的挑戰。挑戰催人奮發,促人成長;挑戰帶來痛苦,也帶來歡樂……

成功創造於不斷的挑戰,挑戰自然,挑戰他人,更要挑戰自我。

有競爭的環境,才能激發人的競爭意識,才能調動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潛能。如果員工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敢挑戰企業的“巨頭”,那他永遠隻配做別人的下屬;不敢挑戰自我,那他永遠也沒有變化,終究有一天他會被淘汰出局。工作需要挑戰,隻有在挑戰中,才能帶來企業和個人的發展。

兩個鄉下人外出打工,一個去上海,一個去北京。可在等車時,各自都改變了主意。因為他們聽到鄰座人議論說,上海人精明,連問路都要收費;北京人質樸,見到吃不上飯的人不但給饅頭還給衣服。原打算去上海的人想,還是去北京好,掙不到錢也不會餓著,他慶幸自己還沒有上車;原打算去北京的人則想,還是去上海好,給人帶路都能掙錢,還有什麼活不掙錢的?他慶幸自己還在車站。於是他們在退票處相遇了,互相換了車票,原準備去上海的去了北京,原準備去北京的去了上海。

去北京的發現,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的一個月裏,什麼事也沒幹,竟沒餓著,不僅銀行大廳裏的純淨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場裏歡迎品嚐的點心也可以白吃。

去上海的人發現,上海果然是可以發財的地方,幹什麼都可以賺錢,擦皮鞋可以賺錢,弄盆涼水讓人洗臉也可以賺錢。憑著鄉下人對泥土的深厚感情和獨特認識,他在建築工地上弄了10包含有沙子和樹葉的土,以“花盆土”的名義向愛養花的上海人兜售,一天就賺了五六十元。一年後,他憑出售“花盆土”竟在上海有了一間小小的鋪麵。後來,他又發現,清洗公司原來隻負責清洗樓麵不負責清洗招牌。他立即抓住這一空當,買了梯子、水桶和抹布,辦起了小型清洗公司,專門負責清洗招牌。如今他的公司已經有150多名員工,業務由上海發展到杭州和南京等地。

不久後,他去北京考察清洗市場。在火車站,一個撿垃圾的向他要空礦泉水瓶子時,雙方都愣住了,因為五年前他們換過一次車票。

麵對挑戰,強者會迎難而上,並在挑戰中激發自己的潛能,創造發展的機會;弱者卻會選擇逃避,樂於接受平庸,安於享受暫有的一切。麵對挑戰,你又會做出哪種選擇?

選擇環境,結識機遇

環境相對於個人的力量來說是強大的,不同的人在一生中麵臨的環境不同,有好有壞,有高有低,但環境的好壞高低隻能表示命運的起點,而不是命運的整個過程。

周圍的環境是愉快的還是不和諧的,身邊的朋友是經常激勵你還是經常打擊你,都關係到你的前途。大多數人體內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它酣睡著,它一旦被外界的東西激發,就能做出驚人的事情來。可以激發一個人潛能的事情往往是微不足道的,也許是一句格言,也許是一次講演,也許是一則故事,也許是一本書,也許是朋友的一句鼓勵……

在這裏,我們應該進一步明白,適應環境其實並不是我們利用環境資本的最佳方式。適應環境大多是我們在無法改變現狀情況下的一種無奈選擇,比如我們年幼時,是無法改變家庭環境的;作為普通個人,我們是無法改變大的時代環境的。而事實上,在你能夠選擇的範圍內,積極主動地選擇對個人有利的發展空間才是掌控環境資本的最高境界。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輔佐秦始皇統一並管理中國,立下汗馬功勞。可鮮有人知,李斯年輕時隻是一名小小的糧倉管理員,他的立誌發奮,竟然緣於一次上廁所的經曆。

那時,李斯26歲,是楚國上蔡郡府裏的一個看守糧倉的小文書。他的工作是負責倉內存糧進出的登記,將一筆筆鬥進升出的糧食進出情況認真記錄清楚。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過著,李斯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對。直到有一天,李斯到糧倉外的一個廁所方便,就這樣一件極其平常的小事竟改變了李斯的一生。李斯進了廁所,尚未解手,卻驚動了廁所內的一群老鼠。這群老鼠個個瘦小幹枯探頭縮爪,且毛色灰暗,身上又髒又臭,讓人惡心之極。李斯看見這些老鼠,卻忽然想起了自己管理的糧倉中的老鼠。那些家夥,一個個吃得腦滿腸肥,皮毛油亮,整日在糧倉中大快朵頤,逍遙自在。與眼前廁所中這些老鼠相比,真是天上地下啊!

人生如鼠,不在倉就在廁,環境不同,命運也就不同。自己在這個小小的上蔡城裏這個小小的倉庫中做了八年的小文書,從未出去看過外麵的世界,不就如同這些廁所中的小老鼠一樣嗎?整日在這裏掙紮,卻全然還不知有糧倉這樣的天堂。

李期決定換一種活法,第二天他就離開了這個小城,去投奔一代儒學大師荀況,開始了尋找“糧倉”之路。20多年後,他把家安在秦都鹹陽丞相府中。“人生如鼠,不在倉就在廁”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不知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人的命運有好有壞,生於倉的命運自然要好過生於廁的命運;如果生於廁的安於現狀,得過且過,那麼在廁的也就注定隻能永遠在廁了。但是也有其中不安分者,他們認定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所謂“山不過來,我就過去”,通過抱持一種改變命運的理想信念,並且努力實踐之,最終把自己從壞的命運中拯救出來。在人生命運轉折的關鍵處,每一個人都應該問自己,現在所處的環境,是在倉還是在廁?

坐井觀天,你隻能做井底之蛙;隻有那些勇於跳出井底的人,才有希望擁抱一片燦爛的天空。

天下的路是相連的,世上的事是相通的。一個人的成功,最初往往是從固有想法的改變開始。小小的改變,結果大大的不同!

敢於夢想,邂逅機遇

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說:“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於一個意念。”如果一個人決心要擺脫貧窮,那麼富裕肯定不會遠。沒有夢想,可能變成不可能;有了夢想,就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請你立即給自己一個夢,請你從現在開始一定要默認:今天是我新生命的開始,我一定會成為改變自己、家族、團隊、民族、人類命運的人,我說到做到,我的未來必定輝煌。

美國著名影星、加利福尼亞州州長阿諾德?施瓦辛格在清華大學進行了演講,與清華學子“麵對麵”分享他人生的酸甜苦辣。他演講的主要內容為“堅持夢想”,精彩的演講引起了聽眾的強烈反響。

施瓦辛格說:“不管你有沒有錢或工作,不管你是否受過短暫的挫折和失敗,隻要你堅持自己的夢想,就一定會成功!”施瓦辛格說,自己小時候體弱多病,後來竟然喜歡上了舉重,最初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嘲諷和質疑,可他苦練後鑄就了一副強壯的身板,並贏得了世界級比賽的健美冠軍。而在隨後的從影、從政過程中,外界的質疑也從未中斷過,可他沒有動搖,最後還是將夢想一個個地變成了現實。

“你們應該走出去,大膽地實現自己的夢想,為了你們的學校,為了中國,為了世界!”他告訴聽眾。

是的,有夢想才會成功,有夢想才會有機遇,天上永遠不會掉餡餅,隻有自己奮鬥,才能得到又大又香的餡餅。

本田汽車公司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從小就有偉大的夢想。本田宗一郎從小家境非常貧困,由於父親是鐵匠並兼修自行車,在耳濡目染中,他對機車產生了興趣。小時候,當他第一次看到機車時,簡直入了迷,他回憶道:我不顧一切地追著那部機車,我深深地受到震動,雖然我隻是個小孩子,我想就在那個時候,有一天我要自己製造一部機車的念頭已經產生了……

20世紀50年代初期,本田宗一郎推動自己的公司進入本已非常擁擠的機車工業,五年內他成功地擊敗了機車工業裏的250位對手。他“夢想”中的機車在1950年推出,實現了兒時製造更好的機器的夢想。在1955年,他在日本推出“超級綿羊”係列產品,1957年這種產品在美國推出,這種不同凡俗的產品,加上創意新穎的廣告口號:“好人騎本田”,使本田機車立刻成為暢銷的熱門產品,也改變了已經奄奄一息的機車工業。到了1963年,本田機車幾乎在世界各個國家都變成了機車工業裏最主要的力量,讓意大利的機車和美國的哈雷機車公司大敗。

而蓋茨有一個這樣的夢想:將來,在每個家庭的每張桌子上麵都有一台個人電腦,而在這些電腦裏麵運行的則是自己所編寫的軟件。正是在這一偉大夢想的催生下,微軟公司誕生了,也正是在這個公司的推動和影響下,軟件業才從無到有,並發展到今天這種蓬勃興旺的地步。

偉大的夢想造就了天才,並促使這些天才們努力追逐自己的夢想,最終走向成功。

隻要你想,並為之奮鬥,你就可能做成任何事。請給自己一個夢吧,哪怕這個夢想一開始比較瑣碎。

一位記者采訪一位民營企業家時,這位農民出身的企業家思維跳躍得厲害,時不時會從現實回憶到年少時,說年少時的種種苦處。采訪結束,他站在自己剛裝修完的辦公室的落地窗前,說:“如果鄰居還在世的話,也許會為自己的話感到羞愧。”

這裏麵有一個故事。這位企業家少時貧困,家徒四壁,三個弟兄一季裏隻有一件衣裳可以換,白天汗水浸濕了,晚上脫下來洗,放在火爐上烤幹,第二天早上再穿上。收割晚稻的時候,他到鄰居家借一輛獨輪車,可是鄰居卻對他一陣數落:“怎麼窮得連個獨輪車也置辦不起,還枉做什麼人?”這句話幾乎把他擊倒。他沒有借到車,也無法置辦得起獨輪車。晚稻收割完後,他執意走出家門,到南方去打工。

他走的時候隻有一個願望,就是賺足置辦一輛獨輪車的錢和一家人衣料的錢。

到了南方後,很快他就有了這筆錢。但他想如果能像鄰居家裏一樣有漂亮的家具就可以。於是,他又幹了幾年,那時他擁有的錢可以置辦一套漂亮的家具了。但他又有了新願望,他想造和鄰居一樣的磚房,想擁有鄰居那樣的自行車……他在南方生活了六年。回來的時候,他擁有的財富超過了鄰居。他依靠那筆錢成立一個小型的建築隊,然後又承包村裏的紅磚廠,幾年之間他的業務就滾雪球一樣地擴大。他適時移師城市,借著房地產熱,又賺了個盆滿缽足。現在他已不是那個連輛獨輪車也置辦不起的窮小子了,他擁有一輛價值80多萬元的奔馳轎車。

他成功了,有誰知道促成他成功的隻是當初的一輛獨輪車呢!

大成功者是大夢想家,大夢想家一定是大磨難者。偉大的成功需要偉大的理想,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偉大夢想的成長往往又始於微小的理想。

比爾?蓋茨最初的夢想不可能是想當世界首富,他隻不過想從事自己喜歡的電腦行業而已。有一位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作家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當全國知名作家,他很長時間最大的願望隻是想再發表一篇文章。

微小的理想也是一種動力,千萬不要嘲笑,即使真的很微小很可笑。微小的理想有時候就是一棵柔弱的小樹苗,你可以嘲笑現在,卻不能嘲笑它的將來,因為它還有足夠多的時間可以成長。隻要它生長的方向是對的,那麼它未來的世界就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