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職業人士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如何尋找一個合適的借口上,而忘記了自己的職責和責任!
萊恩是一個殘疾青年,腿腳不靈便,在車間裏當普通的操作工。在一般人來看,萊恩是根本不適合幹這種工作的,因為這個車間是流水線的程序,每一個員工應該非常迅速地掌握操作過程,熟練地把產品的插板焊接一個部件,然後按動按鈕送到下一個人操作。如果稍有怠慢,就會影響整個車間的工作,流水線路堵塞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剛開始萊恩應接不暇,流水產品一個接一個在他的工位前停留下來,他急得滿頭大汗。由於他的行動不方便,拿焊接機的手有些不穩,甚至用不上勁,無法把螺絲準確地上在合適的位置上,領導對他發脾氣,同事對他不滿意,有的人還諷刺他說:“你本來就不是幹活的料,幹脆回到家休息去吧!”
萊恩是個不輕易服輸的青年,他決心用行動證明自己能幹好這項工作,不但要幹好,而且還要超越同事。雖然自己是殘疾人,但他想自己沒有任何借口向上司和同事要求特殊對待,頑強的鬥誌促使他付出加倍的努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於是他比任何人都用心工作,早晨廠房門還未開,他就來到門口等著,手裏拿著流水程序的操作技巧書,下班後,他一人仍然在研究這條流水程序的原理。同事說:“你隻管自己幹好活就行了,還看什麼其他的活是如何幹的,真是傻瓜!”但是萊恩不聽勸告,他知道隻有勤奮地工作,每天多幹一點點,每天多學習一些新東西,自己才會超越別人,千萬不要為退縮找借口。
在一年後的夏天,工廠由於產品的銷路不好,宣布裁減人員並招聘新的廠長上任,重新調整廠內體製。大家一看廠門口的海報都愣住了,似乎有些驚訝。因為萊恩不但沒有被辭退,而且被提升為廠長,讓他分管廠內事務。
一些人總是借口說沒有機遇,他們總是喊:機遇!請給我機遇!其實,每個人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充滿了機遇。
無論你是健全的還是身體有些缺陷的,對任何工作都要盡心盡力,並要沒有任何借口地追求卓越,你才能成功,因為企業老板不會因你的缺陷或能力有限而另眼看待,讓你少幹活,多給薪水,隻有你自己拯救自己,方能走向成功。
主動出擊,主宰未來
機會不是等來的,要靠我們自己主動去創造,唯有創造機會的人,才能建立轟轟烈烈的事業。
著名的電影巨星史泰龍,父親是個賭徒,母親是個酒鬼,從小在父母的暴力下長大,直到二十歲的時候,他才決心要做一個演員,改變自己的命運。
於是,他來到好萊塢,找明星,找導演,找製片……找一切可能使他成為演員的人,四處哀求:
“給我一次機會吧,我要當演員,我一定能成功!”
他一次一次被拒絕,但是他並不氣餒,他把每一次拒絕當成一次學習的機會,他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兩年時間,他被拒絕了1000多次。
在經過1000多次拒絕後,他想出了一個“迂回前進”的思路:先寫劇本,待劇本被導演看中後,再要求當演員。一年後,劇本寫出來了,導演也認可了,但是,讓他當演員的願望還是未能實現。
終於,在他一共遭到1300多次拒絕後的一天,一個曾拒絕過他20多次的導演對他說:“我不知道你是否能演好,但至少你的精神令我感動:我可以給你一次機會,但我要把你的劇本改成電視連續劇,同時,先隻拍一集,就讓你當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說。如果效果不好,你便從此斷絕這個念頭吧!”
為了這一刻,他已經做了三年多的準備,終於可以一試身手。機會來之不易,他自然拚盡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第一集電視劇創下了當時全美最高收視紀錄——他成功了!
史泰龍的健身教練哥倫布醫生這樣評價他:“史泰龍每做一件事都百分之百投入。他的意誌、恒心與持久力都是令人驚歎的。他是一個行動家,他從來不呆坐著讓事情發生——他主動地令事情發生。”如果史泰龍當初隻是“想”成功,在茶餘飯後做做明星夢,消遣一下,他就絕不會有今天。因為那樣的話,他就不會付出,不會拚命。大多數機遇不是偶然的,而是自己努力追求的結果。
考電影學院是張藝謀生命中一次至關重要的機遇,也是他人生的根本轉折點。張藝謀在這一關鍵時刻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意誌和技巧,頗值得我們沉思。
那是1978年,北京電影學院開始“文革”後的第一次招生,張藝謀的心一下子熱起來,他知道期盼多年的機遇已經來臨。但他也意識到,政審可能再次成為他的劫數。可這畢竟是千載難逢的一次機會,他一定要試一試。
張藝謀爭取到了一次去北京出差的機會,帶著自己精心挑選的攝影作品,找到了電影學院的招生辦公室。他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優秀的藝術素養令老師們大加讚賞,但是,學校規定招生的最高年齡是22歲,而張藝謀當時已經27歲了。製度無情,首先是年齡一項就把張藝謀阻擋在門外,張藝謀雖然多方奔走,終無結果。
張藝謀有些失望,但仍未絕望,他屬於那種隻要還有一點點可能和機會便會死死抓住不放的人,他要創造自己的命運。當時國家強調各級領導要重視和認真對待來自基層的各種意見和要求。張藝謀聽從一位深諸世事的朋友的建議,給素昧平生的當時的文化部長黃鎮寫了一封言詞懇切的信,還附帶了幾張能代表自己攝影水平的作品。
最終,信輾轉到了黃部長手中,頗通藝術的部長認為張藝謀人才難得,遂寫信給電影學院,並派秘書前往遊說,終於使電影學院破格錄取了張藝謀。
然而,在張藝謀讀完二年級的時候,校方以他年齡太大為由要求他離校,而此時力薦張藝謀的黃部長已經離位。向誰去求助呢?
張藝謀意識到,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能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伯樂身上。自己已進入而立之年,更應該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所謂命運,無非就是機會和抓住機會的能力。他硬著頭皮給校領導寫了一封態度誠懇的“決心書”,強烈地表達了自己要求繼續讀書的願望。再加上愛才的老師多說好話,校方終於同意讓他繼續上學。此後,張藝謀又連連主動出擊,把握自己的人生機遇,終於成為今日享譽中外的知名導演。
絕不坐等機遇,而是主動地去尋找機遇、創造機遇、嚐試種種捕獲機遇的辦法,直至成功,這是一種成功者的機遇觀。對於那些沒有出眾的人生資本,又總想坐等好運到來的人,縱有抓住機遇的心願,機遇最終也不會眷顧他。
用心創造機遇
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是因為機會往往來得很突然或者很偶然。因此,隻有留心、用心的人才有可能在機會來臨的一瞬間捕捉到它。留心即是機遇,人生的機會可能會以多種方式降臨到我們麵前,要捕捉它,你就得在平時練就一雙慧眼,養成從平凡的小事中尋找機遇的習慣,時時刻刻全身心地準備著去迎接、去擁抱每一次光顧你的幸運之神。
用信心征服機遇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潛能開發大師席勒,由於所采用激勵的效果極佳而且內容豐富,非常受學員的喜愛,並且受邀到世界各地去巡回演講。
席勒有一句招牌話:“任何一個苦難與問題的背後,都有一個更大的祝福!”他常常用這句話來激勵學員積極思考。由於他時常將這句話掛在嘴上,連他唯一的女兒,才念小學時就可以琅琅上口地附和他念這句話。他的女兒是一個非常活躍搶眼的小姑娘。
有一次,席勒受邀到韓國演講,就在課程進行當中,他收到一封來自美國的緊急電報:他的女兒發生了一場意外,已經送醫院進行緊急手術,有可能切除小腿!他心情錯亂地結束課程,火速地趕回美國。到了醫院,看到的是躺在病床上,一雙小腿已經被切除的女兒。這是他頭一次發現自己的口才完全不見了,笨拙地不知如何來安慰這個熱愛運動、充滿活力的天使!女兒好似察覺父親的心事,告訴他:“爸爸!你不是時常說,任何一個苦難與問題的背後,都有一個更大的祝福嗎?不要難過呀!”他無奈又激動地說:“可是!你的腳……”
女兒又說:“爸爸放心,腳不行,我還有手可以用呀!”兩年後,小女孩升中學了,並且再度入選壘球隊,成為該聯盟有史以來最厲害的全壘球王。
信心是戰勝不幸遭遇的法寶。在不幸麵前,一定要發揮人性的優勢戰勝不幸帶來的影響,隨之幸運就會來到你的麵前,給你生活帶來機會和生機。
海倫?凱勒是位全世界都知道的盲人,她是如何站在信念的天平上的呢?換句話說,當她生理上和生存上開始麵臨不幸的時候,她是如何成大事的呢?
海倫剛出生時,是個正常的嬰孩,能看、能聽,也會啞啞學語。可是,一場疾病使她變成既盲又聾的小啞巴——那時她才19個月大。
生理的劇變,令小海倫性情大變,稍不順心,她便會亂敲亂打,野蠻地用雙手抓食物塞入口裏;若試圖去糾正她,她就會在地上打滾亂嚷亂叫,簡直是個十惡不赦的“小暴君”。父母在絕望之餘,隻好將她送至波士頓的一所盲人學校,特別聘請一位老師照顧她。
所幸的是,小海倫在黑暗的悲劇中遇到了一位偉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沙莉文也是位有著不幸經曆的女性。她10歲時,和弟弟兩人一起被送進麻省孤兒院,在孤兒院的悲慘生活中長大。由於房間緊缺,幼小的姐弟倆隻好住進放置屍體的太平間。在衛生條件極差的環境中,幼小的弟弟6個月後就夭折了,她也在14歲得了眼疾,幾乎失明。後來,她被送到帕金斯盲人學校學習凸字和指語法,便做了海倫的家庭教師。
從此,沙莉文女士與這個蒙受三重痛苦的姑娘的鬥爭就開始了。洗臉、梳頭、用刀叉吃飯都必須一邊和她格鬥一邊教她。固執己見的海倫以哭喊、怪叫等方式全力反抗著嚴格的教育。然而最終,沙莉文女士究竟如何以一個月的時間就和生活在完全黑暗、絕對沉默世界裏的海倫溝通的呢?
答案是這樣的:信心與愛心。
關於這件事,在海倫?凱勒所著的《我的一生》一書中,有感人肺腑的深刻描寫:一位年輕的複明者,沒有多少“教學經驗”,將無比的愛心與驚人的信心,灌注入一位全聾全啞的小女孩身上——先通過潛意識的溝通,靠著身體的接觸,為她們的心靈搭起一座橋。接著,自信與自愛在小海倫的心裏產生,使她從痛苦的孤獨地獄中解救出來,通過自我奮發,將潛意識那無限能量發揮,走向光明。就是如此:兩人手攜手,心連心,用愛心和信心作為“藥方”,經過一段不足為外人道的掙紮,喚醒了海倫那沉睡的意識力量。一個既聾又啞且盲的少女,初次領悟到語言的喜悅時,那種令人感動的情景,實在難用語言表述。海倫曾寫道:“在我初次領悟到語言存在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興奮不已,那是我第一次希望天亮——我想再沒其他人,可以感覺到我當時的喜悅吧。”仍然是失明,仍然是瞎眼的海倫,憑著觸覺——指尖去代替眼和耳——學會了與外界溝通。她10歲多一點時,名字就已傳遍全美,成為殘疾人士的模範——一位真正的由弱轉強的模範。
1893年5月8日,是海倫最開心的一天,這也是電話發明者貝爾博士值得紀念的一日。貝爾博士這位成大事者在這一日成立了他那著名的國際聾人教育基金會,而為會址奠基的正是13歲的小海倫。
若說小海倫沒有自卑感,那是不確切的,也是不公平的。幸運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裏樹起了顛撲不破的信心,完成了對自卑的超越。小海倫成名後,並未因此而自滿,她繼續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00年,這個20歲學習了指語法、凸字及發聲,並通過這些手段獲得超過常人的知識的姑娘,進入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學習。她說出的第一句話是:“我已經不是啞巴了!”她發覺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興奮異常,不斷地重複說:“我已經不是啞巴了!”4年後,她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受到大學教育的盲聾啞人,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海倫不僅學會了說話,還學會了用打字機著書和寫稿。她雖然是位盲人,但讀過的書卻比視力正常的人還多。而且,她著了7冊書,比“正常人”更會鑒賞音樂。
海倫的觸覺極為敏銳,隻需用手指頭輕輕地放在對方的唇上,就能知道對方在說什麼;把手放在鋼琴、小提琴的木質部分,就能“鑒賞”音樂。她能以收音機和音箱的振動來辨明聲音,又能夠利用手指輕輕地碰觸對方的喉嚨來“聽歌”。
如果你和海倫?凱勒握過手,5年後你們再見麵握手時,她也能憑著握手來認出你,知道你是美麗的、強壯的、體弱的、滑稽的、爽朗的,或者是滿腹牢騷的人。
這個克服了常人“無法克服”的殘疾的“造命人”,其事跡在全世界引起了震驚和讚賞。她大學畢業那年,人們在聖路易博覽會上設立了“海倫?凱勒日”。她始終對生命充滿信心,充滿熱忱。她喜歡遊泳、劃船,以及在森林中騎馬。她喜歡下棋和用撲克牌算命。在下雨的日子,就以編織來消磨時間。
海倫?凱勒,一個三重殘疾的人,她憑著她那堅強的信念,終於戰勝自己。她雖然沒有發大財,也沒有成為政界偉人,但是,她所獲得的成就比富人、政客還要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她在歐洲、亞洲、非洲各地巡回演講,喚起了社會大眾對身體殘疾者的注意,被《大英百科全書》稱頌為有史以來殘疾人士最有成就的成大事者。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評價說:“19世紀中,最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拿破侖和海倫?凱勒。”身受盲聾啞三重痛苦,卻能克服它並向全世界投射出光明的海倫?凱勒及其很好的理解者沙莉文女士的事跡,說明了什麼問題呢?答案是:請學會培養自己成大事的能力!如果沒有信心這樣做,那麼你就無法實現自我的價值。
用誠信之心贏取機遇
在阿拉斯加地區極其偏遠的一個地方,有一對夫婦和他們的兩個兒子住在自己搭的小木屋裏。這一家庭還包括他們養的兩匹狼。當初它們的母親被人開槍打死,兩隻嗷嗷待哺的狼崽隻有死路一條。這家人從狼窩中把它們抱回了家。
一天,夫婦倆正在離家約一英裏的地方伐木,這時一個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家裏一盞煤油燈,熊熊大火開始吞噬小木屋。由於驚嚇,屋裏的兩個小男孩呆住了,被困在裏麵。這時,兩匹狼立即向木屋衝進去,把兩個孩子拖到屋外的安全地帶。兩匹狼卻被大火嚴重燒傷了。
這則小故事說明了狼對群體的忠誠。忠誠,對個人和組織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1835年,摩根先生成為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的股東,因為這家小公司不用馬上拿出現金,隻需在股東名冊上簽上名字即可成為股東。這正符合摩根先生當時沒有現金的境況。然而不久,有一家投保的客戶發生了火災。按照規定,如果完全付清賠償金,保險公司就會破產。股東們一個個驚慌失措,紛紛要求退股。摩根先生認為自己應該為客戶負責。於是他四處籌款並賣掉了自己的房產,並以低價收購了所有要求退股人的股份,然後他將賠償金如數返還給了投保的客戶。
一時間,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聲名鵲起。已經幾乎身無分文的摩根先生瀕臨破產,無奈之中他打出廣告,凡是再參加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的客戶,保險金一律加倍收取。不料客戶卻是蜂擁而至,因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伊特納公司是最講信譽的保險公司。伊特納火災保險公司從此崛起。
許多年後,摩根先生的孫子J?P?摩根主宰了美國華爾街金融帝國。其實成就摩根家族的並不僅僅是一場火災,而是比金錢更有價值的信譽,也就是對客戶的忠誠。還有什麼比讓別人都信任你更寶貴的呢?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擁有多少次成功的機會。信譽是無價的,信譽獲得成功,就像用一塊金子換取同樣大小的一塊石頭一樣容易。
忠誠守信的人不吃虧,忠誠、守信能幫助你的人生之舟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穩步航行,能讓你得到更多成功的機會。
忠誠對於客戶來說,就是誠實守信。一個推銷員每天按照經理的吩咐對顧客介紹產品的好處,他自己厭倦了這種工作方式。一天,當有顧客光臨的時候,他在介紹產品的優點的同時也開始介紹產品的缺點,顧客聽完後沒說什麼就走了。經理非常生氣,決定解雇他。正當這個推銷員帶著行李要走出門口的時候,原來的那位顧客又回來了,他身後還帶了一些人,這些人都準備買他的東西——這些人是衝著推銷員來的,就因為他是個誠實的人。
隻要以誠待人,必定能贏得對方的好感,也能及早察覺對方的心意。
有些人不擅辭令,由於不擅辭令而吃虧的時候,與其希望改善說話的技巧,還不如以自己的誠懇態度去打動對方。因為,愈是為說話焦慮,愈是無法完美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不善於言辭者,或許會略顯笨拙,但是卻給人一種值得信賴的真誠感,隻要你能盡量地利用肢體語言輔助傳達自己的熱誠,不但能彌補不善辭令的不足,還更能夠傳達你的熱情,更具說服力,明了自己的弱點,是獲得利益的快捷方式。
用創業之心擁抱機遇
偉大的成功和業績,永遠屬於那些創造機會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味等待機會的人們。應該牢記:良好的機會完全在於自己的創造。
弗雷德克少年時期便夢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由於沒有什麼太好的機遇,他的心中也時常顯得焦躁不安。
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裏,他發現如果將冰塊加入水中,或者化為水,就可以成為冷飲。他還觀察到人們在一般情況下隻是在酒店或者熱飲店裏喝飲料或酒。到了夏天天氣炎熱的時候,這些酒店生意都不太好,店主也為之煩惱不已。他立即敏銳地發現如果在氣候炎熱的夏季,人們能喝上冰涼的冷飲該是多麼舒心的事情。
弗雷德克由此看到了一個潛在的商機。於是,他開始不斷地實驗。他試著利用冰塊做各種各樣的冷飲,並將冰塊加入各種飲料中調出各種口味的飲品。經過反複試驗,他終於試製出適合於多數人飲用的冷飲。
因為這些冷飲在炎熱天氣下有解暑降溫的作用,經冰鎮過的各種液體又會變得十分可口,這些飲品便立即在各個地方,尤其是那些氣溫高而又缺水的地區率先風靡起來。一時間,喝冷飲蔚然成風,並逐漸在全國各地廣泛地流行。
冷飲的風行大大地帶動了冰塊的銷售,一切都如弗雷德克所預料的那樣,冰塊的銷售業務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並為他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弗雷德克首先是一個勤奮的人,他能想到冰塊帶來商機的同時,一次又一次地去驗證自己想法的正確性。這種動力的真正原因是他相信自己的判斷,也不想錯過這個機會。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這個先機,別人就會不失時機地去爭取。
抓住機遇就意味著成功,但是,創造機遇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人們以百倍的勇氣和耐心在崎嶇的道路上慢慢摸索;機遇又往往在險峰之間,它隻鍾情於那些不畏艱難困苦的人。一個少年時的夢想使弗雷德克在灰色的現實中破冰而出。
世界上許多事業有成的人,不一定是因為他比你聰明,而僅僅因為他比你更懂得創造機遇。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安東尼?羅賓認為,成功取決於一係列的決定。成功的人能迅速地做出決定,並且不會經常變更;而失敗的人做決定時往往很慢,而且經常變更決定的內容。
決定仿佛是一股無形的力量,在你人生的每一個時刻導引你的思想、行動和感受。
用智慧叩開機遇之門
一對猶太父子在美國休斯敦做銅器生意。一天,父親問兒子l磅銅的價格是多少,兒子答35美分。父親說:“對!整個得克薩斯州都知道每磅銅的價格是35美分,但作為猶太人的兒子,你應該說3.5美元。你試著把1磅銅做成門把手看看。”
20年後,父親死了,兒子獨自經營銅器店。他做過銅鼓,做過瑞士鍾表上的簧片,做過奧運會的獎牌,他甚至曾把1磅銅賣到3500美元的天價。後來,他成了麥考爾公司的董事長。
然而,真正使他揚名的是紐約州的一堆垃圾。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給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廢料向社會廣泛招標。但好幾個月過去了,沒人應標。正在法國旅行的他聽說後,立即飛往紐約,看過自由女神像下堆積如山的銅塊、螺絲和木料,未提任何條件,當即就簽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