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 3)

兩個青年到一家公司求職,經理把第一個求職者叫進辦公室裏,問道:“你覺得你原來的那個公司怎麼樣?”這個求職者麵色陰鬱地回答道:“唉,那裏糟透了。同事們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部門經理粗野蠻橫、仗勢欺人,整個公司暮氣沉沉,生活在那裏感到十分壓抑,所以我想要換個理想的地方。”

“我們這裏恐怕不是你理想的樂土。”經理說。於是那個年輕人愁容滿麵地走了出去。

第二個進來的求職者也被問到了這個問題,他回答說:“我們那兒挺好的,同事們待人熱情、互相幫助,經理們平易近人、關心下屬,整個公司氣氛融洽,在那裏工作我感到非常愉快。如果不是想發揮特長,我真不想離開那裏。”“很好,你被錄取了。”經理笑吟吟地說。

從某種角度上說,這位經理做出了非常聰明的取舍。

就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樂觀者發明了遊艇,悲觀者發明了救生圈;樂觀者建造了高樓,悲觀者生產了救火栓;樂觀者都去做了玩命的賽車手,悲觀者卻穿起了白大褂當了醫生;最後樂觀者發射了宇宙飛船,悲觀者則開辦了保險公司。

自信擁有機遇

自信之心,是我們追求卓越人生旅途中的永不屈服的支柱,唯有自信,才能引爆我們生命中的潛質;唯有自信,才能戰勝我們生命旅程中的苦難和挫折;唯有自信,才能不斷超越自我,永葆生命的青春;唯有自信,才能抓住我們生命當中不期而至的機遇。

“自信”能抓住成功的良機。在此,我們可以借鑒一下名人的事例,看看他們是怎樣成功的。

日本的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音樂指揮家。意大利歌劇院和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等許多著名歌劇院都曾多次邀他加盟執棒。

有一次,他去歐洲參加音樂指揮家大賽,在決賽時,他被安排在最後一位。小澤征爾拿到評委交給的樂譜後,稍做準備,便全神貫注地指揮起來。突然,他發現樂曲中出現了一點不和諧。開始他以為是演奏錯了,就讓樂隊停下來重新演奏,但仍覺得不和諧。至此,他認為樂譜確實有問題。可是,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都鄭重聲明:樂譜不會有問題,是他的錯覺。麵對幾百名國際音樂界的權威人士,他難免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猶豫,甚至動搖。但是,他考慮再三,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於是,他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他的聲音剛落,評委席上的那些評委們即站起來,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一個圈套,以試探指揮家們在發現錯誤而權威人士不承認的情況下,是否能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因為隻有具備這種素質的人,才真正稱得上世界一流的音樂指揮家。在比賽選手中,隻有小澤征爾堅信自己而不隨聲附和權威們的意見,因而他摘取了這次世界音樂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人生下來就應是自信的。自信的權利是誰也無法剝奪的。隻要堅信自己能行,就會獲得唯你獨有的成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即使困難再大,我們也可以走出困境,因為我們相信,是我們誤入了困境,而不是困境抓住了我們;即使磨難再多,我們都可以踏平坎坷,因為我們堅信,是我們誤讀了人生,而不是人生欺騙了我們。

跋涉在沙漠中,我們應該相信綠洲;顛簸在浪濤之上,我們應該相信彼岸。別人可以不相信我們,我們不能不相信自己。

大音樂家華格納曾遭受同時代人的批評攻擊,但他對自己的作品有信心,終於戰勝世人。達爾文在一個英國小園中工作20年,有時成功,有時失敗,但他鍥而不舍,因為他自信已經找到線索,結果終得成功。

19世紀的英國詩人濟慈幼年就成為孤兒,一生貧困,備受文藝批評家抨擊,戀愛失敗,身染癆病,26歲即去世。濟慈一生雖然潦倒不堪,卻不受環境的支配。他在少年時代讀到斯賓塞的《仙後》之後,就肯定自己也注定要成為詩人。他有一次說:“我想,我死後可以躋身於英國詩人之列。”濟慈一生致力於這個最大的目標,使他成為一位名垂不朽的詩人。

你自信能夠成功,成功的可能性就大為增加。你如果自己心裏認定會失敗,就永遠不會成功。沒有自信,沒有目的,你就會一事無成。

索菲婭?羅蘭是意大利著名影星,自1950年從影以來,已拍過60多部影片。她的演技爐火純青,曾獲得1961年度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她16歲時來到羅馬,要圓她的演員夢。但她從一開始就聽到了許多不利的意見。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她個子太高,臀部太寬,鼻子太長,嘴太大,下巴太小,根本不像一般的電影演員,更不像一個意大利式的演員。製片商卡洛看中了她,帶她去試了許多次鏡頭,但攝影師們都抱怨無法把她拍得美豔動人,因為她的鼻子太長,臀部太“發達”。卡洛於是對索菲婭說,如果你真想幹這一行,就得把鼻子和臀部“動一動”。素菲婭斷然拒絕了卡洛的要求。她說:“我為什麼非要長得和別人一樣呢?我知道,鼻子是臉龐的中心,它賦予臉龐以性格,我就喜歡我的鼻子和臉保持它的原狀。至於我的臀部,那是我的一部分,我隻想保持我現在的樣子。”她決心不靠外貌而是靠自己內在的氣質和精湛的演技來取勝。她沒有因為別人的議論而停下自己奮鬥的腳步。她成功了,那些有關她“鼻子長,嘴巴大,臀部寬”等的議論都“自息”了,這些特征反倒成了美女的標準。索菲婭在20世紀行將結束時,被評為這個世紀的“最美麗的女性”之一。

索菲婭?羅蘭在她的自傳《愛情與生活》中這樣寫道:“自我開始從影起,我就出於自然的本能,知道什麼樣的化妝、發型、衣服和保健最適合我。我誰也不模仿。我從不去奴隸似的跟著時尚走。我隻要求看上去就像我自己,非我莫屬……衣服方麵的高級趣味反映了一個人的健全的自我洞察力,以及從新式樣選出最符合個人特點的式樣的能力……你唯一能依靠的真正實在的東西……就是你和你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你對自己的估計,以及你願意成為哪一類人的估計。”

索菲婭?羅蘭談的是化妝和穿衣一類的事,但她深刻地觸到了做人的一個原則,就是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不去奴隸似的”盲從別人。你要尊重自己的鑒別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要像牆頭草一樣,哪邊風大就往哪邊倒。

要樹立自信心就必須信任自己,相信自己。

前世界拳擊冠軍喬?弗列勒每戰必勝的秘訣是:參加比賽的前一天,總要在天花板上貼上自己的座右銘——我能勝!

我們都知道電話是貝爾發明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貝爾之前,就有人發明了電話,但他沒有努力去宣傳和推廣自己的成果,終於被埋沒掉了;貝爾發明了電話後,起初也不被理睬和相信,但是他信心十足,不斷利用各種機會廣泛宣傳,終於把電話推廣開來。其他如蕭伯納、門捷列夫、居裏夫人、諾貝爾等,都是靠自信獲得成功的典範。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不放棄自信是成功的支撐與保障。自助者天助之。相信自己的人,才能戰勝挑戰;相信自己的人,才能在生命的沼澤中發現機遇之路。

恒心獲取機遇

在攀登高峰的道路上,如果遇到叢生的荊棘,你就必須有岩石的意誌;在跋涉的綿延長途中,如果遇到冷落的荒漠,你就必須有駱駝的耐力;在戰勝困難的機會麵前,你就必須有老鷹的敏銳。

1864年9月3日這天,寂靜的斯德哥爾摩市郊,突然爆發出一陣震耳欲聾的巨響,滾滾的濃煙霎時間衝上天空,一股股火焰往上竄。僅僅幾分鍾時間,一座工廠已蕩然無存,無情的大火吞沒了一切。

火場旁邊,站著一位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突如其來的慘禍和過分的刺激,已使他麵無人色,渾身不住地顫抖著……這個大難不死的青年,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弗萊德?諾貝爾。諾貝爾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所創建的硝化甘油炸藥的實驗工作化為灰燼。人們從瓦礫中找出了五具屍體,其中一個是他正在大學讀書的活潑可愛的小弟弟,另外四人也是和他朝夕相處的親密助手。五具燒得焦爛的屍體,令人慘不忍睹。諾貝爾的母親得知小兒子慘死的噩耗,悲痛欲絕。年老的父親因太受刺激引起腦溢血,從此半身癱瘓。然而,諾貝爾在失敗和巨大的痛苦麵前卻沒有動搖。

慘案發生後,警察當局立即封鎖了出事現場,並嚴禁諾貝爾恢複自己的工廠。人們像躲避瘟神一樣避開他,再也沒有人願意出租土地讓他進行如此危險的實驗。困境並沒有使諾貝爾退縮,幾天以後,人們發現,在遠離市區的馬拉侖湖,出現了一隻巨大的平底駁船,駁船上並沒有裝什麼貨物,而是擺滿了各種設備,一個青年人正全神貫注地進行一項神秘的實驗。他就是在大爆炸中死裏逃生、被當地居民趕走了的諾貝爾!大無畏的勇氣往往令死神也望而卻步。在令人心驚膽戰的實驗中,諾貝爾沒有連同他的駁船一起葬身魚腹,而是碰上了意外的機遇——他發明了雷管。

雷管的發明是爆炸學上的一項重大突破,隨著當時許多歐洲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開礦山、修鐵路、鑿隧道、挖運河都需要炸藥。於是人們又開始親近諾貝爾了。

他把實驗室從船上搬遷到斯德哥爾摩附近的溫爾維特,正式建立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接著,他又在德國的漢堡等地建立了炸藥公司。一時間,諾貝爾生產的炸藥成了搶手貨,源源不斷的訂單從世界各地紛至遝來,諾貝爾的財富與日俱增。

然而,獲得成功的諾貝爾並沒有擺脫災難。不幸的消息接連不斷地傳來:在舊金山,運載炸藥的火車因震蕩發生爆炸,火車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國一家著名工廠因搬運硝化甘油時發生碰撞而爆炸,整個工廠和附近的民房變成了一片廢墟;在巴拿馬,一艘滿載著硝化甘油的輪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顛簸引起爆炸,整個輪船全部葬身大海……一連串駭人聽聞的消息,再次使人們對諾貝爾望而生畏,甚至把他當成瘟神和災星。如果說前次災難還是小範圍內的話,那麼這一次他所遭受的已經是世界性的詛咒和驅逐了。諾貝爾又一次被人們拋棄了,不,應該說是全世界的人都把自己應該承擔的那份災難給了他一個人。麵對接踵而至的災難和困境,諾貝爾沒有一蹶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恒心,使他對已選定的目標義無反顧,永不退縮。在奮鬥的路上,他已習慣了與死神朝夕相伴。

炸藥的威力曾是那樣不可一世,然而,大無畏的勇氣和矢誌不渝的恒心最終激發了他心中的潛能,最終征服了炸藥,嚇退了死神。諾貝爾贏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一生共獲專利發明權355項。他用自己的巨額財富創立的諾貝爾科學獎,被國際科學界視為一種崇高的榮譽。

諾貝爾成功的經曆告訴我們,恒心是實現目標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條件,恒心是發揮潛能的必要條件。恒心與追求結合之後,就形成了百折不撓的巨大力量。

機遇與消極心態無緣

用悲觀消極的思考方式來審視自己的未來道路的人,總是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滿腹牢騷。他看不到自己發展的道路,就不敢向前走一步,他對時代、對人生、對自己充滿了懷疑,在憤怒和絕望中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消極的人隻看見他的錯誤和弱點,人往往被自己打倒。消極使人生蒙上陰影,自卑使人恐懼,孤獨讓人靈魂死寂,優柔寡斷使人百無一成,自暴自棄使人棄擲寶貴的生命。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唯有你自己才是人生的主宰,隻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機遇遠離悲觀、躲避消極。

機遇遠離恐懼

有很多成功的人也像一般人那樣,一遇到某些情況就會感到恐懼和害怕,不同的是,他們想出了一套有效的辦法來克服。

恐懼使許多人無法履行自己的義務,因為恐懼消耗他們的精力,損害和破壞他們的創造力。身存恐懼弱點的人是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才能的。如果處境困難,他就會束手無策;如果焦慮不安,他隻會使自己無法做得最好。

一位以美麗著稱的女演員曾經說過:任何想變漂亮一些的人絕對不可以恐懼和憂慮。恐懼和憂慮意味著所有美麗的毀滅、消亡和破壞,意味著喪失活力,無精打采,意味著多愁善感,意味著無休無止的災難。不要介意發生的事情,一個女演員絕對不可以憂慮。一旦她懂得這一點,那她就已經駛進了那條保持美麗容顏的高速公路的入口。

恐懼使創新精神陷於麻木。恐懼毀滅自信,導致優柔寡斷。恐懼使我們動搖,不敢開始做任何事情。恐懼還使我們懷疑和猶豫。恐懼是能力上的一個大漏洞。有許多人把他們一半以上的寶貴精力浪費在毫無益處的恐懼和焦慮上麵了。

勇敢的思想和堅定的信心是治療恐懼的天然藥物。勇敢和信心能夠中和恐懼思想,如同化學家通過在酸溶液裏加一點堿,就可以破壞酸的腐蝕力一樣。當人們心神不安時,當憂慮正消耗著他們的活力和精力時,他們是不可能獲得最佳效率的,他們是不可能事半功倍地將事情辦好的。憂慮、憤怒和苦惱的人無法做到思維活躍、思路清晰。

初學遊泳的人,站在高高的水池邊要往下跳時,都會心生恐懼,如果壯大膽子,勇敢地跳下去,恐懼感就會慢慢消失,反複練習後,恐懼心理就不再存在了。

有一個文藝作家對創作抱著極大野心,期望自己成為大文豪。

美夢未成真前,他說:“因為心存恐懼,眼看著一天過去了,一星期、一年也過去了,仍然不敢輕易下筆。”另有一位創作家說:“我把重點放在如何使我的心力有技巧、有效率地發揮,在沒有一點靈感時,也要坐在書桌前奮筆疾書,像機器一樣不停地動筆。不管寫出的句子如何雜亂無章,隻要手在動就好了,因為手動能帶動心動,會慢慢地將文思引導出來。”

許多人遭到失敗,是因為他們總是喜歡停下來詢問自己最終結果將會怎樣,他們將來是否能取得成功。這種不斷對事情結果的詢問導致了恐懼的產生,而恐懼對取得成功來說則是致命的。成功的秘訣在於集中心誌,而任何一種擔憂或恐懼都不利於集中心誌,並且還會毀滅人的創造力。當整個心態思想隨著恐懼的心情而起伏不定時,幹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收到功效。恐懼的人容易錯失機遇,機遇遠離恐懼。

消除自卑,與機遇相約

如果你選擇冒險,並勇敢地麵對,不但會獲得成功,還會從中受益匪淺,甚至可以改變你自卑、懦弱的性格,從而使你獲得重生的機會。

黛比出生在一個有很多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從小她就非常渴望得到父母親的讚揚和鼓勵,但是由於孩子多,她的父母根本就顧不上她。這種經曆使得她長大成人後依然缺少自信心。她後來嫁給一個非常成功的高級管理人員,但美滿的婚姻並沒有能改變她缺乏自信的心態。當她與朋友出去參加社交活動時總是顯得很笨拙,唯一使她感到自信的地方和時間是在廚房裏烤製麵包的時候。她非常渴望成功,但是鼓起勇氣從家務中走出去,做出決定去承擔具有失敗風險的羞辱,對她來說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終於認識到自己要麼停止成功的夢想,要麼就鼓起勇氣去冒一次險。

黛比這樣講述自己的經曆:我決定進入烹飪行業。我對我的媽媽爸爸以及我的丈夫說:“我準備去開一家食品店,因為你們總是告訴我說我的烹飪手藝有多麼了不起。”

“噢,黛比,”他們一起驚叫道,“這是一個多麼荒唐的主意,你肯定是要失敗的。這事太難了。快別胡思亂想了。”他們一直這樣勸阻她,說實話,她幾乎相信他們說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她不願意再倒退回去,再像以往那樣猶猶豫豫地說“如果真的出現……”

她下決心要開一家食品店。她丈夫始終反對,但最後還是給了她開食品店的資金。食品店開張的那一天,竟然沒有一個顧客光臨。黛比幾乎被冷酷的現實擊垮了。她冒了一次險,並且使自己身陷其中,看起來她是必敗無疑了。她甚至相信她的丈夫是對的,冒這麼大的險是一個錯誤。但是人就是這樣,在你已經冒了第一個很大的險以後,再去麵對風險就容易得多。

黛比決定繼續走下去。一反平時膽怯羞澀的窘態,黛比端著一盤剛烘製的熱烘烘的食品在她居住的街區,請每一個過往的人品嚐。這使她越來越自信:所有嚐過她的食品的人都認為味道非常好。人們開始接受她的食品。今天,“黛比?菲爾茨”的名字在美國數以百計的食品商店的貨架上出現。她的公司“菲爾茨太太原味食品公司”是食品行業最成功的連鎖企業。今天的黛比?菲爾茨已經成了一個渾身都散發出自信的人!

懦弱者與機遇無緣

懦弱的人害怕壓力,因而他們也害怕競爭。在對手麵前,他們往往不善於堅持,而選擇回避或屈服。懦弱者對於自尊並不忽視,但他們常常更願意用屈辱來換回安寧。

懦弱者常常害怕機遇,因為他們不習慣迎接挑戰。他們從機遇中看到的是憂患,而在真正的憂患中,他們又看不到機遇。

懦弱者不善衝突,因而他們也害怕刀劍,進攻與防衛的武器在他們的手裏捍衛不了自身。他們當不了凶猛的虎狼,隻願做柔順的羔羊,而且往往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懦弱總會遭到嘲笑,而一旦遭到嘲笑,懦弱者會變得更加懦弱。

懦弱者經常自憐自卑,他們心中沒有生活的高貴之處,鴻圖大誌是他們眼中的浮雲,可望而不可及。

懦弱通常是恐懼的伴侶,恐懼加強了懦弱,它們都束縛了人的心靈和手腳。

懦弱者常常會品嚐到悲劇的滋味。中國曆史上南唐後主李煜性格懦弱,終於沒能逃脫淪為亡國之君、飲鴆而死的悲慘命運。

宋太祖趙匡胤肆無忌憚、得寸進尺地威脅欺壓南唐。鎮海節度使林仁肇有勇有謀,聽聞宋太祖在荊南製造了幾千艘戰艦,便向李後主奏稟,宋太祖是在圖謀江南。南唐愛國人士獲知此事後,也紛紛向李後主奏請,要求前往荊南秘密焚毀戰艦,破壞宋朝南犯的計劃。可李後主卻膽小怕事,不敢準奏,以致失去了防禦宋朝南侵的良機。

南唐國滅,李後主淪為階下囚,其妻小周後常常被召進宋宮,侍奉宋皇,一去就得好多天才能放出來,至於她進宮到底做些什麼,作為丈夫的李後主一直不敢過問。隻是小周後每次從宮裏回來就把門關得緊緊的,一個人躲在屋裏悲悲切切地抽泣。對於這一切,李煜忍氣吞聲,把哀愁、痛苦、恥辱往肚裏咽,忍無可忍時,就寫些詩詞,聊以抒懷。

李煜雖然在詩詞上極有造詣,然而作為一個國君、一個丈夫,他是一個懦夫,是一個失敗者。

美國最偉大的推銷員弗蘭克說:“如果你是懦夫,那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如果你是勇士,那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對於膽怯而又猶豫不決的人來說,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總是擔驚受怕的人,就不是一個自由的人,他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恐懼、憂慮包圍著,看不到前麵的路,更看不到前方的風景。正如法國著名的文學家蒙田所說:“誰害怕受苦,誰就已經因為害怕而在受苦了。”懦夫怕死,但其實,他早已經不再是活著的人了。

猶豫不決隻能錯失機遇

把今天應該做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去做,結果往往是明天也做不到。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頭驢在兩垛青草之間徘徊,欲吃這一垛青草時,卻發現另一垛青草更嫩更有營養,於是,驢子來回奔波,沒吃上一根青草,最後餓死了。驢子餓死,是因為它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考慮該吃哪一垛草上,而沒有去實踐吃草。

也許有人認為,我們人比驢子聰明多了,不會犯驢子一樣的錯誤。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父親試圖用金錢贖回在戰爭中被敵軍俘虜的兩個兒子。這個父親願意以自己的生命和一筆贖金來救兒子。但他被告知,隻能以這種方式救回一個兒子,他必須選擇救哪一個。這個慈愛而飽受折磨的父親,非常渴望救出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在這個緊要關頭,他無法決定救哪一個孩子、犧牲哪一個。這樣,他一直處於兩難選擇的巨大痛苦中,結果他的兩個兒子都被處決了。

歌德曾經說過,猶豫不決的人永遠找不到最好的答案,因為機會會在你猶豫的片刻失掉。所以我們必須拋棄掉猶豫不決的習慣,即使是處在混亂中,也必須果斷地做出自己的選擇。

在聖皮埃爾島發生火山爆發大災難的前一天,一艘意大利商船奧薩利納號正在裝貨準備運往法國。船長馬裏奧敏銳地察覺到了火山爆發的威脅。於是,他決定停止裝貨,立刻駛離這裏。但是發貨人不同意,他們威脅說現在貨物隻裝載了一半,如果他膽敢離開港口,他們就去控告他。但是,船長的決心卻毫不動搖。發貨人一再向船長保證培雷火山並沒有爆發的危險。船長堅定地回答道:“我對於培雷火山一無所知,但是如果維蘇威火山像這個火山今天早上的樣子,我一定要離開那不勒斯。現在我必須離開這裏,我寧可承擔貨物隻裝載了一半的責任,也不繼續冒著風險在這兒裝貨。”

24小時後,發貨人和兩個海關官員正準備逮捕馬裏奧船長,聖皮埃爾的火山爆發了,他們全都死了。這時候奧薩利納號卻安全地航行在公海上,向法國前進。

試想一下,如果馬裏奧船長遲疑不決的話,那麼他會得到什麼樣的結局呢?毫無疑問,同火山一起毀滅。在一些必須做出決定的緊急時刻,你就不能因為條件不成熟而猶豫不決,你隻能把自己全部的理解力激發出來,在當時情況下做出一個最有利的決定。當機立斷地做出一個決定,你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如果猶豫不決,那結果就隻剩下了失敗。所以,我們要努力訓練自己在做事時當機立斷,就算有時會犯錯,也比那種猶豫不決、遲遲不敢做決定的習慣要好。

成千上萬的人雖然在能力上出類拔萃,但卻因為猶豫不決的行動習慣錯失良機而淪為平庸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