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發現機遇——把準機遇的脈搏
發現機遇才能獲得更大成功
希望衝破人生難關的人不應等待機遇,而應尋找並抓住機遇,把握機遇,征服機遇,讓機遇成為服務於他的奴仆。換句話說,任何機遇都可以是他們手中的“金鑰匙”。
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本身就意味著上帝賦予了你奮鬥進取的特權,你要利用這個機遇,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去追求成功,那麼這個機遇所能給予你的東西要遠遠超越它本身。
要有敏銳的機遇觸角
我們常說要善於利用機會,當機會真正來到你的麵前,你怎麼去發現呢?你靠什麼來判斷它是不是真正的機會呢?靠的是優秀的觸覺。如果你沒有敏感的觸覺,機會就會與你失之交臂。
有一位年輕人,想發財想得發瘋。一天,他聽說附近深山裏有位白發老人,若有緣與他相見,則有求必應,肯定不會空手而歸。於是,那年輕人便連夜收拾,趕上山去。
他在那兒苦等了五天,終於見到了那個傳說中的老人,他向老者求教。
老人告訴他說:“每天清晨,太陽未升起時,你到海邊的沙灘上尋找一粒‘心願石’。其他石頭是冷的,而那顆‘心願石’卻與眾不同,握在手裏,你會感到很溫暖而且還會發光。一旦你尋到那顆‘心願石’後,你所希望的東西就可以得到了!”
此後每天清晨,那位年輕人便在海灘上撿石頭,撿到不溫暖又不發光的,他便丟下海去。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輕人在沙灘上尋找了大半年,卻始終也沒找到溫暖且發光的“心願石”。
有一天,他與往常一樣,在沙灘開始撿石頭。一發覺不是“心願石”,他便丟下海去。一粒、兩粒、三粒……
突然,年輕人大哭起來,因為他突然意識到:剛才他習慣性地扔出去的那塊石頭是“溫暖”的……當機會到來時,如果你麻木不仁,就會和它失之交臂。
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潮流或者趨勢,都有一定的先兆。如果我們有敏銳的發現機遇的觸覺,我們就能從現在的事態發展中預測出未來的巨大商機。
在美國,有個年輕人由於長期受到老板的戲謔、同事的嘲諷,這讓他十分沮喪,情緒一度低落、壓抑,到了最後竟然得了憂鬱症,為此,他不得不去看心理醫生。
醫生給了他一個奇怪的建議,他說:“如果你想發泄你心中的怒火,我們會給你提供一項特殊的服務,你隻需要20美元就可以獲得一次發泄的機會,我們玩一個‘報複者’遊戲,你可以隨便打我,直到你認為滿意了為止。”
這個年輕人覺得很奇怪,但是也覺得很有趣,雖然他沒有去打這個醫生發泄,但這卻給了他某種靈感。他想原來打人、甚至發泄也可以賺到錢,於是他就找了做玩具的朋友說了自己的主意:是否可以做一種讓人們發泄的玩具?讓那些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各種難以忍受的壓力、想發泄而又不能直截了當地發泄的人得到滿足。
這個主意得到了朋友的讚許,於是兩個人合力研究出了一種“報複者”玩具,玩具一上市,果然受到不少人的青睞,銷路出奇地好。他們又開設了一家專門供人們泄憤的“發泄中心”,“中心”裏麵擺放著各種各樣的供人們擊打、翻滾、怒吼的假想對手。隻要你關上門任由發泄,直至精疲力盡、悶氣泄盡為止。生意十分興隆。
一次偶然的看病機會,給了這個年輕人無限的靈感,撥動了他敏銳的觸覺。因為他知道,像他這樣的每天都在緊張繁重的生活中的人很多,他們需要放鬆自己,而不是每天都在壓力中度過。
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種敏銳的觸覺,與生俱來地有一種觀察的興趣和能力,他們很在乎身邊人的一言一行,把觀察當做一種隨心所欲的事情來看待,而不是把它當做一種責任。
而對於那些天生不敏感的人,隻要我們有心做一個具有敏銳觸覺的人,隻要我們在後天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培養,也是一樣可以形成這種敏感度的,任何人隻要勤奮努力就能擁有。擁有了敏銳的觸覺,我們創業的步伐就會加快,我們離成功的彼岸就會更近。
敏銳的觸覺是一點也馬虎不得的,對於一個急切盼望成功的人來說尤其重要。當你想在一個領域內有所作為,那麼首先這個領域內要有很大的市場需要,你的事業就成功了一半。敏感型性格的人,往往就具有這種常人所沒有的敏銳觀察力,他們的財運也因此比別人來得早。
注意觀察,發現機遇
羅丹說:“生活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同樣,生活中並不缺少機遇,而是缺少發現機遇、抓住機遇的眼光。如果有了洞察機遇的能力,即使生活中沒有機遇,也能創造機遇。
愚者錯失機會,智者抓住機會,成功者創造機會。
有個住在田納西的猶太人,全家去佛羅裏達旅行度假。在路上,他發現旅行者們很難找到一個能夠為整個家庭提供高質量服務和充分便利的汽車旅館。回到家之後,他找到一個朋友,告訴他建立一個新的汽車旅館連鎖網的想法,並把重點放在具有一種家庭氣氛的優質服務上。他們從家鄉田納西開始建立第一家汽車旅館做起,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就建立起一個國際性的汽車旅館網絡,比他們所有的競爭對手加在一起還要龐大。
一次不愉快的度假經曆,使機會浮出了水麵,而這位猶太人發現並抓住了這個機會,成為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汽車旅館集團的總裁。
要抓住機遇,首先必須發現機遇。生活中處處充滿機遇。社會上的每一項活動、報刊上的每一篇文章等等,都可能給你帶來新的感受、新的信息,全都可能是一次引導你走向成功的契機,問題在於你自身的眼光是否能發現每一次機遇。不要以為機遇難尋,其實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機遇就在你的身邊,就看你能否去發現。
奧納西斯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在具備了一定的實力之後,他辭掉了工作,一個人出來闖天下了。經過仔細認真的觀察,奧納西斯敏感地察覺到可以在希臘香煙上大做文章。由於南美洲的香煙煙味比較濃烈,沒有希臘香煙那麼柔和,這使得許多居住在阿根廷的希臘人都抽不慣。而當時市場上卻很少有人經營希臘香煙,所以很多人都托人從希臘往這兒帶煙。奧納西斯認為在這方麵進行壟斷,肯定會收益無窮。於是,他馬上著手準備各項事宜。結果,他壟斷了阿根廷的希臘香煙的銷售,很快成為了百萬富翁。
在19世紀中葉,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傳來了發現金礦的消息。
許多人為這一個難得的良機紛紛向加州奔去……一場淘金熱在美國西部掀起了。
在湧向西部淘金的人流中,有一個叫亞默爾的17歲的小農夫,他曆盡千辛萬苦趕到加利福尼亞,投入了淘金的大潮。一晃一個月過去了,他同多數人一樣,連一兩金子也沒挖到。亞默爾倒在一群在沙地上歇息的淘金者中間,勞累和失望使他隻想痛痛快快地睡上一覺。
這時,他耳邊響起了嘀嘀咕咕的怨聲:
“誰讓我喝一壺涼水,我情願給他一塊金幣。”
“誰讓我痛飲一頓,龜孫子才不給他兩塊金幣!”
“誰給我一碗水,老子出三塊金幣!”
隨後,是一串沉重而又無可奈何的長長的歎息……
淘金夢是美麗的,西部艱苦的生活卻讓人難以忍受,特別是這裏氣候十分幹燥,水源奇缺,沒有水喝是淘金人最痛苦的一件事。
小亞默爾靜靜地躺著,仔細地聽著人們的抱怨。突然,他產生了一種想法:如果能想辦法搞到水並賣給這些渴得要命的人們,豈不是可以更快地賺到錢嗎?於是,他毅然放棄找礦,將手中的鐵鍁由掘金礦變成挖水渠。他把河水從遠方引進水池,經過細沙過濾,成為清涼可口的飲用水,然後將水裝在桶裏,再一壺一壺地賣給淘金人。
當時有人嘲笑他胸無大誌:“千辛萬苦趕到加州來,不去挖金子發大財,卻做這種蠅頭小利的買賣。這種生意在哪裏不能幹,何必老遠跑到這裏來?”對此,亞默爾毫不介意,繼續賣他的飲用水。結果,許多人深入礦山空手而回,有些人甚至忍饑挨餓,流落異鄉。而亞默爾卻在很短的時間內,靠賣水賺到了6000美元。在當時,這可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了。
挖掘金礦是顯在的機遇,追逐顯在機遇的人多,但能抓住機遇的人很少,就像能找到金礦的人畢竟是少數。人們在“渴望”中埋怨,使亞默爾從顯在的機遇中發現了潛在的機遇:賣水比淘金更能賺錢。從亞默爾的成功中,可以看出,成功者善於發現機遇,這是成功之道。
打破常規,機遇就在眼前
有一位法國農學家奧瑞?帕爾曼特被德國人抓去做了俘虜。在集中營裏,他曾經品嚐過馬鈴薯,自認為其味甘美。後來獲釋回到法國,決定在自己的家鄉種植馬鈴薯。當時有不少的法國人都非常反對,尤其是那些宗教迷信者,把馬鈴薯視為“鬼蘋果”,醫生們也普遍認為馬鈴薯對人身體有害,連一些農學家也斷言:種植馬鈴薯會導致土地貧瘠。
帕爾曼特怎麼也說服不了他們。怎樣才能使馬鈴薯順利地推廣起來呢?1789年,帕爾曼特得到國王的特別許可,在一塊非常低產的地方栽種了馬鈴薯。春去秋來,快到馬鈴薯成熟時,帕爾曼特向國王請求,派一支身穿儀仗隊服的國王衛隊來看守這片馬鈴薯,當然是白天看守,晚上就撤回去了。這樣一來,馬鈴薯成了國王衛隊保衛的“禁果”。對此人們感到奇怪,而且經不起誘惑,每天晚上都有人悄悄跑來,偷挖這些“禁果”。大家嚐到馬鈴薯的美味後,又偷出一些“禁果”把它移植在自己的菜園裏。
於是,馬鈴薯便在法國推廣開來。
法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瑪?迪梅普萊,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園林,山清水秀,林木蔥鬱,流水潺潺,鳥鳴啾啾,好一派迷人景象。為此,引來不少人來這裏度周末、采鮮花、采蘑菇、捉蟋蟀、觀月亮、數星星,有的甚至燃起篝火,一邊野餐,一邊唱歌跳舞,餘興未盡者,幹脆搭起帳篷,徹夜狂歡。因此,常常把園林搞得一片狼藉,肮髒不堪。束手無策的老管家,隻得按迪梅普萊的指令,在園林的四周圍搭起籬笆,豎起“私家園林,禁止入內”的警示牌,並派人在園林的大門處嚴加看守,結果仍然無濟於事,許多人依然通過各種途徑用極其隱蔽的方式潛進去,令人防不勝防。後來管家隻得再行請示,請主人另想良策。迪梅普萊恩沉思良久,猛地想起,園林中不是經常有毒蛇出沒嗎?直接禁止遊人入內不見成效,何不利用毒蛇做篇文章呢?她叫管家雇人做了一些大大的木牌立在園林的顯眼處,上麵醒目地寫明:“請注意!你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傷,最近的醫院距此15公裏,駕車需半小時。”從此以後,闖入她園林的人便寥寥無幾了。
從上麵兩個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帕爾曼特推廣馬鈴薯的種植也好,迪梅普萊禁止遊人進入她的園林也好,“常規性的措施”已完全不起作用,隻有采取借助其他因素,迂回曲折地走一下彎路,才能用巧妙的辦法解決問題。
對於非常強大的敵人或障礙,如果我們沒有必需的條件和足夠的力量去打垮它,隻是一味地直線前進,盲目蠻幹,那是一勇之夫所為,輕則徒勞無功,重則頭破血流,丟盔卸甲,甚至慘敗。反過來我們動動腦筋,變換一下思路,不去向強敵直接挑戰,不去觸動和攻擊障礙本身,而是采取避實擊虛、避重及輕的迂回方式,先去解決與它發生密切關係的其他因素,最後使它不攻自破或不堪一擊,這樣令“檣櫓灰飛煙滅”,比起硬碰硬的真打實敲,豈不更加得意?對於問題,根據具體情況做具體的分析研究,該勇往直前的就義無反顧地衝上去,但麵臨一些在當時情況下,我們無條件、無力量解決的問題時,我們可以理智地避其鋒芒,“繞道而行”,不爭一時之氣。取得最終的勝利才是根本,笑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笑。
善於從生活中發現機遇
機遇,總是悄悄地降臨到我們周圍,並且稍縱即逝。要把握它、捉住它,就必須睜大你明亮的眼睛,繃緊你的神經,做好隨時捕捉它的準備。機遇往往隱藏在不被人注意的事物之中,因此,要捉住它,就必須留意自己身邊的一切,哪怕是一件極微小的事,也別錯過它可能帶給你的幸運。
事實上,促使成功的機會,通常是我們身邊的平淡無奇、貌不驚人的小事,不惹人注意。如果我們不用心去尋找,恐怕就不會意識到一部歌劇、幾句對話、一次旅行、一次失手、一次偶然的事情等等可能帶給我們一次次機遇。
從小事中發現機遇
人總是關注遠方而忽視腳下。他們總是抱怨命運不公,沒有給予他們獲取財富的機會,孰不知,財富其實剛剛從他們身邊溜走。每一個欲擁有財富的人必須對財富有著敏銳的觸角,對財富敏感的最大表現便是具有洞察財富的能力,能快速感知外界的變化,尤其善於捕捉每一絲商機。
有—個山東人,一次偶然在報上看到一篇中國留學生介紹法國留學生活的文章,中間提了一句,第一次見房東老太太時給了她一條抽紗桌布,老太太愛不釋手,並把這條美麗的桌布展示給每一位拜訪的客人看,在她的朋友圈中引起了轟動,結果許多人都托這位留學生回國買抽紗產品。山東正是出產抽紗的地方,這位山東人看了文章後靈感迸發,立刻給一位在法國的朋友打電話,委托這位朋友尋找市場,自己在國內掛靠了一家有出口權的公司,聯係了一批工藝精良的抽紗廠家,就這樣做起了抽紗出口生意,當年就賺了上百萬。
對財富的敏感還包括不忽視“小錢”。許多人總寄希望於一夜暴富,事實上這種機會不比流星砸中頭大,如果一味等待暴富的機會,那麼最終你將一無所有。
一對一窮二白的溫州小夫妻到北京創業,沒有任何特長,但他們善於用耳朵、用眼睛去發現商機。一段時間後,他們看到了一個小門道:快遞業的門對門服務。北京有許多小快遞公司因人力財力的限製隻負責城市間貨物對接,門對門服務並沒有開展,而這正是顧客所需要的,市場潛力較大。夫妻倆找到一家快遞公司提出承接在北京市內的上門接送貨物業務,幾番談判,快遞公司同意了。於是夫妻倆一人買了張地鐵月票,買了兩輛舊自行車放在一些較大的地鐵站口,每天先坐地鐵再騎自行車接送貨物。過不多久,他們又聯係了好幾家快遞公司,招聘了一些員工,將幾家公司一條路線上的貨拚在一起接送。現在他們一年純利能賺幾十萬,下一步準備自己開通北京——溫州間的門對門貨物專遞。
有許許多多成功的範例,都是由現實生活中小事所觸發的靈感引起的。
有位女士回到家,想把衣領取下來,但是領子上的紐扣卡在扣眼裏了。她把紐扣拽出來,說:“我要發明更好的東西係在衣領上。”她丈夫嘲笑說:“你發現需要發明更好更方便的係衣領的東西,這是人類的機遇,這是巨大的財富。那麼,你就發明一種新的紐扣吧,你會成功地抓住機遇的。”
當丈夫嘲笑這位女士的時候,她下定決心要發明更好的衣領紐扣。
正是這位新英格蘭的女人發明了現在隨處可見的按扣。要想解開衣服,把扣子扯開就可以了。這種紐扣的發明者還發明了另外幾種不同的紐扣,並且投入了更多的資金。於是,有一些大廠家聞訊後便與她合作。
如今,這個女人每年夏天都與她丈夫一起乘坐自己的私人汽船到海上旅行。
這些事都說明機遇離我們太近了,可是我們卻從它的上邊看過去因而忽視了它;這個女人不得不從它的上方看過去,因為她的機遇就在頸下。
如果你對一生的成就尚未有具體的計劃,那麼,別再耽誤了!當你用內心渴望確定追求目標之時,沒有任何事能阻礙你!別蹉跎歲月,也別期望成功自然發生,當你確定自己所要的是什麼,命運才會同意你的要求,而不是空等就能成功的。
從問題中尋找機遇
一次機遇來源於一個發現。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有心人就能發現機遇、抓住機遇。
琴納生於1749年,原來是英國的一位鄉村醫生。他長期生活在鄉村,對民間疾苦有深切的了解。當時,英國的一些地方發生了天花病,奪走了成千上萬兒童的生命,卻沒有治天花的特效藥。琴納親眼看到許多活潑可愛的兒童染上天花,不治而亡,他心裏十分痛苦。自己作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眼睜睜看著這些染病的兒童死去,他也因此深感內疚,心裏萌生了要製服天花的強烈願望,時刻留心尋找對付天花的辦法。
有一次,琴納到了一個奶牛場,發現有一位擠奶女工因為從牛那兒傳染過牛痘病以後就從來沒有得過天花,她護理天花病人,也沒有受到傳染。琴納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興奮不已,他聯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可能感染過牛痘的人,對天花具有免疫力。琴納思索到此,不禁連聲在心裏問自己:“為什麼感染過牛痘的人就不會得天花?牛痘和天花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他進一步大膽設想:“如果我用人工種牛痘的方法,能不能預防天花?”他隱約感覺到自己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了。
沿著這條思路,琴納開始了大膽的試驗。他先在一些動物身上進行種牛痘的試驗,效果十分理想,這些動物身上沒有不良反應。接下來,就要在人身上進行試驗。在人身上接種牛痘,這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誰也不敢保證不出問題,是要冒很大風險的。那麼,到底選誰來做第一個試驗呢?在這關鍵時刻,琴納表現出可貴的犧牲精神——做試驗的人必須是兒童,琴納自己不合要求了,便要自己的親生兒子來充當第一個試驗者。他為了讓成千上萬的兒童不再受天花之災,頂住一切壓力,在當時還隻有一歲半的兒子身上接種了牛痘。接種過後,兒子反應正常,但是,為了要證明小孩兒是否已經產生了免疫力,還要再給孩子接種天花疫苗。如果孩子身上還沒有產生免疫力,那麼琴納親生的小兒子也許就會被天花奪去生命。但是,為了世上千千萬萬兒童能健康成長,琴納把一切都豁出去了。兩個月後,他又把天花病人的天花疫苗接種到兒子身上。幸好孩子安然無恙,沒有感染上天花。這說明:孩子接種牛痘後,對天花具有免疫力,試驗成功了!
從此以後,接種牛痘防治天花之風從英國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肆虐的天花遇到了克星,到1979年,天花病就在地球上絕跡了。琴納——這位普通平凡的鄉村醫生的發明拯救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18世紀末,在法國巴黎,無限感激的人們為他立了塑像,上麵雕刻了人們發自內心的頌詞:“向母親、孩子、人民的恩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