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美的墳墓

——記1928年的一次俄國旅行

(奧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我在俄國所見到的景物再沒有比托爾斯泰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這將被後代懷著敬畏之情朝拜的尊嚴聖地,遠離塵囂,孤零零地躺在林陰裏。順著一條羊腸小路信步走去,穿過林間空地和灌木叢,便到了墓塚前。這隻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而已,無人守護,無人管理,隻有幾株大樹蔭庇。他的外孫女跟我講,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風中微微搖動的樹木是托爾斯泰親手栽種的。小的時候,他的哥哥尼古萊和他曾聽保姆或村婦講過一個古老傳說,提到親手種樹的地方會變成幸福的所在。於是他倆就在自己莊園的某塊地上栽了幾株樹苗,這個兒童遊戲不久也就忘了。托爾斯泰晚年才想起這樁兒時往事和關於幸福的奇妙許諾,飽經憂患的老人突然從中獲得了一個新的、更美好的啟示,他表示願意將來埋骨於那些親手栽種的樹木之下。

後來就這樣辦了,完全按照托爾斯泰的願望。他的墳墓成了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它隻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長方形土丘,上麵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誌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這個比誰都感到受自己的聲名所累的偉人,就像偶爾被發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誰都可以踏進他最後的安息地,圍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柵欄是不關閉的——保護列夫?托爾斯泰得以安息的沒有任何別的東西,惟有人們的敬意。而通常,人們卻總是懷著好奇,去破壞偉人墓地的寧靜。這裏,逼人的樸素禁錮住任何一種觀賞的閑情,並且不容許你大聲說話。風兒在俯臨這座無名者之墓的樹木之間颯颯響著,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溫柔地覆蓋這片幽暗的土地。無論你在夏天或冬天經過這兒,你都想象不到,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包容著當代最偉大的人物當中的一個。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辦的大理石和奢華裝飾更扣人心弦。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來的人中間沒有一個人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紀念。人們重新感到,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最後留下的、紀念碑式的樸素更能打動人心。殘廢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侖的墓穴,魏瑪公侯之墓中歌德的靈寢,西敏司寺裏莎士比亞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樹林中的這個隻有風兒低吟,甚至全無人語聲,莊嚴肅穆,感人至深的無名墓塚那樣能劇烈震撼每一個人內心深藏著的感情。

——張厚仁譯?楊武能校

【人物介紹】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出身於富裕的猶太工廠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瑞士與羅曼?羅蘭等從事反戰活動。1928年應邀訪問蘇聯,結識高爾基。1938年流亡英國,並加入英國國籍。1941年到巴西定居,次年與妻子一同自殺於寓所。著名中篇小說《初次的經曆》、《感情的混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等使他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最傑出的中篇小說家之一。還寫有巴爾紮克、羅曼?羅蘭等人的傳記和關於司湯達、狄更斯等作家的論述,以及一些旅行隨筆。他的散文類作品,感情真切濃烈,描摹細膩微妙。

背景掃描

列夫?托爾斯泰及其作品

列夫?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於俄羅斯圖拉省一個名門貴族家庭。1852年起發表作品,從1863—1869年,用了近7年時間完成了裏程碑式的巨作——《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以1812年俄國反對拿破侖入侵的衛國戰爭為中心,以庫拉金、羅斯托夫、保爾康斯基、別竺豪夫四大貴族家庭生活紀事為主線,集中反映了1805—1820年間俄國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表現了當時俄國貴族的命運和前途,讚揚了俄羅斯民族的愛國精神。

《戰爭與和平》給托爾斯泰帶來了世界性聲譽。之後,他又相繼完成了同樣轟動世界,以揭露窒息人性、摧殘自由的貴族資產階級為主題的《安娜?卡列尼娜》和《複活》。

1910年11月20日,托爾斯泰病逝於阿斯塔波沃火車站。按照他的遺囑,他被安葬在亞斯納利亞波利亞納的森林中,墳上沒有豎立墓碑和十字架。

列夫?托爾斯泰是19世紀俄國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