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卻不同。它象征的是一種雄厚的力量,一種不屈的精神。這正是屬於人民自己的東西。我常常想,中國老百姓為什麼那樣喜歡獅子,這不會沒有原因的。他們正是從獅子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又借獅子來凝練地體現了他們自己的精神。看嗬,人們以為它和善可欺,捉弄它,擺布它,騎它,打它,等到惹怒了它,它就會“狂怒地撕碎你們的肢體,不讓你們靈魂到地獄裏”了!自然,那些權門貴戶也想把獅子變成他們的東西,但他們隻敢把它放在門口,而且獅子和他們決不同流合汙,當焦大把賈府一家的醜事都翻出來的時候,也不能不說門前的一對石獅子是幹淨的。

假如說龍是象征封建統治者的威嚴,那麼,獅子便是象征人民的力量。然而,龍是縹緲的,而獅子卻是實在的。以實在的力量來抗擊縹緲的威嚴,勝利誰屬,是不言而知了。

寫到這裏,原已可以結束。但我又想起了前年在重慶,看到抗戰勝利大遊行,參加的除了軍警和極少數的學生,所謂“民眾團體”,實際上是那些代表豪紳勢力的什麼社什麼堂,作為他們的標記的都是一條龍。我當時就想:當這些龍的勢力還這麼猖狂的時候,勝利是不會真正屬於人民的。事實果然如此,為了爭取勝利的果實,全國人民又不能不繼續進行一個更艱苦的鬥爭。不過,這是獅子和龍的最後決鬥,而勝利屬於獅子,是已經決定的了!

【人物介紹】

林默涵(1913-2008),生於福建武平縣,1929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走上革命道路。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上海青年救國服務團”宣傳部長,1938年在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解放日報》、《新華日報》工作,在上海和香港參予《群眾》、《新文化》等刊物編輯工作。解放後,曾任中宣部副部長兼文化部副部長。主要作品:《獅和龍》、(雜文集)、《浪花》(雜文集)、《在激變中》(文藝論文集)、《林默涵文論集》。

細品精讀

風俗畫中的正義與邪惡之戰

龍燈、馬燈、船燈、獅子、武藝……作者在這篇散文的前半部分,為我們展開了一卷民間風俗畫,寫得真實、詳細,讓人讀來饒有興趣。但在接下來的後半部分,作者卻由具象走入抽象,有些突兀地進行了大量的議論。這多少令人有些不解。

此文寫於1947年,那時全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麵對蔣介石的黑暗的反動統治,掀起了反饑餓、反壓迫、爭自由、爭生存的鬥爭浪潮。作為一個有著崇高的革命責任感的黨員作家,林默涵的作品必然是烙有鮮明的時代印記的。他運用象征的手法在對龍、獅的風俗淵源、象征作用進行描述、闡析後,將矛頭大膽地直接指向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並堅信人民將最終取得勝利。

象征是本文最主要的藝術手段,也是作者最終要達到的目的。龍象征的是權威、是威嚴、是“唯我獨尊”,代表反動統治階級;獅子象征一種雄厚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是代表人民的。這種象征意義的賦予是通過統治階級和人民對待龍和獅的不同態度來實現的。統治階級尊奉龍,坐龍庭,穿龍袍,“登龍門”,掛龍圖;而人民認為龍是縹緲的,不會從心裏麵去愛它。人民喜歡獅子,是因為從獅子身上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體現自己的精神;而統治階級懼怕獅子,不會去尊崇它。“龍”和“獅”是絕對對立的。進而作者將矛頭大膽地直接指向當時現實中的反動統治階級——尊崇龍的統治集團,並且指出盡管龍的勢力現在還很猖狂,盡管獅子也還沒有“狂怒地撕碎你們的肢體,不讓你們的靈魂到地獄裏”,但徒有縹緲的威嚴的龍和有實在的力量的獅的最後決鬥的結果,是勝利屬於獅子,“是已經決定的了!”這樣,作品的象征意義便達到了最直接最現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