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對陌生人誇耀個人的生活,例如你的成就,你的富有,或是你的兒子如何出色。
永遠不要在上司麵前誇耀自己的才幹,你若渴望取悅於他,試圖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不要自我吹捧。展現自己的才華,位居你之上的人不會因此而喜歡你,因為你激起了他們的嫉妒與不安,引起了反感。
說話時,既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又要給人謙虛的印象,坦白地承認你對某些事情的無知,這絕不是恥辱。相反,別人會認為你的談話不虛偽,沒有自我吹噓,這樣就能贏得好口碑。
不該說的不要說
說話最忌諱的就是不加思考,口無遮攔的習慣。講究說話的藝術對於迅速有效地傳遞信息,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如果隻貪圖自己一時的痛快而無所顧忌地說了不該說的話,則隻會給自己製造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言為心聲,語言受思想的支配,反映一個人的品德。不負責任,胡說八道,造謠中傷,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
瑞什?拉吉什是巴勒斯坦的著名學者,一個魁梧、強壯的人,曾經在年輕的時候作為角鬥士與野獸搏鬥。
拉比喬拿森勸服他放棄了角鬥士生涯,改而求學。他成為一個信徒,後來和拉比喬拿森齊名。
一天,拉比喬拿森在約旦河裏洗澡,這時瑞什?拉吉什也跳進河裏。
“你的力量應該貢獻給《律法書》研究。”拉比喬拿森說。
“那麼,你的美麗,”瑞什?拉吉什說,“應該貢獻給婦女。”“如果你懺悔,”拉比喬拿森說,“我就讓你娶我的妹妹,她比我還要美麗。”瑞什?拉古什懺悔了,娶了拉比喬拿森的妹妹,和拉比喬拿森一起學習,後者教他《聖經》和《注釋》,使他成為偉大的學者。
在教室裏發生了一場爭論,問題是什麼時候某些日常用具——劍、匕首、鐮刀——會成為宗教儀式中的不潔之物。
拉比喬拿森認為:在熔爐中鍛煉過的是不潔之物;瑞什?拉吉什則堅持認為:浸過水的是不潔之物。
拉比喬拿森的自尊受到了傷害,說:“強盜懂得自己的營生。”拉比喬拿森的言外之意是指瑞什?拉吉什做角鬥士的時候用過這些武器。
瑞什?拉吉什對此感到憤怒,說:“你對我有什麼幫助呢?”
“在羅馬的競技場上,我被稱為大師,在這裏我也被稱為大師。”拉比喬拿森受到很深的傷害,因為瑞什?拉吉什暗示自己沒有幫助過他,拒絕原諒瑞什?拉吉什。結果,瑞什?拉吉什終於一病不起。
瑞什?拉吉什死後,拉比喬拿森陷入無比的沮喪之中,他撕爛了自己的衣服,哭泣著:“噢,拉其沙的兒子,你在哪裏?噢,拉其沙的兒子,你在哪裏?”直到他發了瘋。
如果一個人知道悔罪,別人就不應該對他說:“記住你從前做的事。”如果他是贖罪者的兒子,他不應受到奚落:“記住你的父親做過的事。”如果他是贖罪者,剛剛開始學習聖經律法,別人不應該對他說:“吃了不潔食物的嘴可以學習全能的上帝嘴裏說出來的律法嗎?”
獸有長舌不能說,人有短舌不該說。說自己不在乎的人最在乎。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有些話並非是非說不可,你就不要去說,更不要唇槍舌劍或信口開河,因為說得好不見得能獲得好處,說得不好還會招來是非。如果你不想給自己惹火燒身,那麼,你一定要記得少說為妙。
幾位年輕的領導幹部去慰問一位退休老工人,見麵以後問道:“您老身子真夠硬朗,今年高壽?”
老工人回答說:“79啦。”
“人生七十古來稀,廠裏數您最長壽吧?”
“哪裏,某某活到了84呢!”
“那您老也稱得上長壽將軍啊。”
“不過,某某去年歸天了。”
“那這回可輪到您了。”
談興正濃的老工人聽到這句話,臉色陡變。毛病就出在“這回可輪到您了”這句話上。前麵老人剛說完“歸天”的事,他們卻接下去說“輪到您”,這不就使老人產生誤會了嗎?如果這幾位年輕幹部能控製好前後話語,把話說成“這回長壽冠軍可輪到您了”,也就不會出現不快了。
有的時候一句不應該的玩笑話還能引出大麻煩。一次美國一家廣播電台對外廣播說外星人正在襲擊地球,所有聽到廣播的人紛紛出城避難,造成了極大的恐慌。一句玩笑加上現代化的傳播手段,不僅造成了財產損失,而且導致了人身傷亡。
與人麵子讓人得意,寧讓別人萬語千言
警惕禍從口出
想低調做人,就要在言辭上注意分寸,即便自己事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不能傲氣十足,自以為高人一等,時時擺身份,想怎麼說,就怎麼說,隻圖自己痛快,不顧別人感受,因為這樣下去遲早會因失語於人而殃及自身。當你非要闡明問題時,也不可把話說盡說絕,要永遠記得“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的萬世警訓在。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句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大多的災禍是從自己的言談中招來的,因而慎言少禍。
言談的災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對國事、政事的濫發議論,所以在古代以及解放前的茶館及旅店門上掛有“莫談國事”的牌匾;二是對身邊的人和事評頭論足,正是這種不考慮後果的高談闊論,惹怒了上司和同事,從而埋下了災禍的導火線;三是在眾人之中鼓唇弄舌,搬弄是非,像長舌婦一樣,今天道東家長,明天說西家短,這種缺少修養的言談,沒有不遭到報複的。說話能把握分寸,說得恰到好處,是一種修養、一種水平,既不能喋喋不休,口若懸河,又不能該說話時卻沉默寡言。可見,言談能反映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涵養功夫,要把握好分寸和態勢。
禍從口出,這是一個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官場上的人自然更知道其中的利害。然而,人有口有舌,有七情六欲,心有所感,必然要宣之於口,也不能說當了官,便隻能說“吾皇聖明,萬歲萬萬歲”。無奈官場上人的喜怒哀樂,都是和仕途的窮困通達有關,而這些都是“政治問題”,是犯忌諱的,所以,官員因口舌遭禍的便特別多。
官員們由於言出禍隨,也就抱定了“三緘其口”、“沉默是金”的信條,遇事唯唯諾諾,唯上是從,由那“口含天憲”、“朕即國家”的皇帝一人說了算,所以,專製製度下的官場便經常呈現出萬馬齊喑的局麵。
賀敦是周朝的一名大將,立有大功,因為對朝廷賞賜不公心懷不滿,便口出怨言,結果被權臣宇文護逼令自殺。臨死時,他叫來兒子賀若弼說:“我因口舌而死,你不能不記住!”接著用錐子將賀若弼的舌頭刺出血來,以此告誡他慎言少說。
賀若弼開始還能記住,經常以“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來提醒自己,遇事三緘其口。可隨著他在隋朝功勞日大,地位日高,便把父親的告誡忘到腦後去了。同父親一樣,他也因對朝廷封官不滿而大發牢騷,被免去了官職;他不接受教訓,反而怨言更多,於是被逮捕下獄。隋文帝斥責他道:“我用高穎、楊素為宰相,你在下麵散布,說這兩個人隻配吃幹飯,這是什麼意思?”
有人因此奏請將他處死,文帝因他立有大功,免他一死,但一針見血地向他指出:“你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為是、看不起別人的心太猛,目無君上的心太猛。”
這的確是賀若弼的致命要害,同僚有功他嫉妒,同僚升遷他不服氣。有一次,皇太子楊廣同他談起朝中幾位傑出將領,問他:“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個人都是良將,他們的優劣如何?”
賀若弼口沒遮攔,毫無顧忌地回答:“楊素是員猛將,但沒有謀略;韓擒虎是員戰將,但不會帶兵;史萬歲是員騎將,別的本領平常。”
楊廣問:“那麼誰可以稱之為大將呢?”
賀若弼深深一拜說:“這就要看殿下您的眼光了。”
他自認比別人都高明,貶低一切,殊不知這樣一來,既得罪了同僚,又引起了楊廣的戒心。後來楊廣當了皇帝(即隋煬帝),對他便十分疏遠。
最為致命的要害還是最後一個“太猛”:目無君上之心太猛。在隋文帝平定江南的戰役將要開始時,他便對人說:“江南倒是不難平,可誰知道將來會不會出現‘飛鳥盡、良弓藏’之事呢?”明顯地表示了對隋文帝的不信任。有一年,他隨從隋煬帝出巡北方,在榆林,好大喜功的煬帝設置了一個可坐千人的大帳,來招待少數民族首領。這事其實和賀若弼毫無關係,他又在私下裏評頭品足,亂發議論,說皇帝太奢侈。這事被人告發,他被處以死刑,重蹈了父親的覆轍。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道理誰不曉得?有時口舌的禍害危險性的確不小,一句不負責任的話,弄不好會使人喪失生命,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真正傷害人心的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厲害的東西——語言。說話時不注意給人留麵子的習慣,不僅會傷人至深,也會給你帶來不利的影響。
被擊中痛處,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事。不去提及他人弱點,才是待人應有的禮儀。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在談人論事中,切記要口下留情,這是一個重要的經驗之談。在與人閑談中,不嘲笑對方的一時失態,不批評對方的一時失誤。經常給別人留下台階,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風。久而久之,與你打交道的人都會認為你是一個寬宏豁達、胸襟磊落的人。有了良好的群眾基礎,腳下的路將越走越寬。
警惕禍從口出,兩個人交談應盡量避免談論第三者,如果所談之事不可避免地涉及他人,也要掌握分寸,與事有關的方麵可以談,但隻限於此。
莫逞一時口舌之快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習慣於一吐口舌之快,卻忽視了他人的感受,有時一句侮辱性的語言完全可能把深厚的友情葬送。有許多語言傷害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隻要我們學會禮讓——可是卻有不少人覺得禮讓等於怯懦。
這裏有一個小故事,不知你看了以後會不會有一些感觸。
樵夫救了一隻小熊,母熊對他感激不盡。
有一天,母熊安排豐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翌日早晨,樵夫對母熊說:“你款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滿意的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雖怏怏不樂,但嘴上卻說:“作為補償,你用斧頭砍我吧。”樵夫照它的話做了。
若幹年後,樵夫又遇到了母熊,問它頭上的傷好了沒有。母熊說:“那次痛了一陣子,傷口愈合後,我就忘了,不過,那次你說的話,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由此可見,語言傷害有時超過肉體傷害,因為它刺傷的是心,是靈魂。
其實,有尊重他人的習慣並不表示你的怯懦,而是把無謂的攻擊降到零。所以,無論何時,你一定要記得嗬護他人的心靈。
當你率性而為,向別人發過脾氣之後,你的言語就像牆上的釘孔一樣,會在人們的心靈中留下疤痕。你這樣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體,然後再拔出來。無論你說多少次對不起,那傷疤都會永遠存在。其實,口頭上對人造成的傷害與傷害人的肉體沒什麼兩樣,甚至還要嚴重,就像母熊能夠忘記頭上的傷痛,卻無法忘記言語的傷害一樣。
我們對人的心靈所造成的傷害,再多的彌補往往也無濟於事,所以當你的言語傷害別人的時候,不管怎樣總要留下退一步的餘地,以免做出無法挽回的事來。
有些傷害永遠無法彌補,請謹慎自己的言行吧!
我有個朋友,喜歡逞一時口舌之快。其實言多必失這道理誰都明白,但他是打死也不信這個邪。
記得有一次他負責招聘,一個應聘者說自己是北師大畢業的,但沒具體說是師大哪所學院,他脫口而出就是一句讓人大感不恭的話:“北師大有一流的也有末流的。”這話的意思不就是懷疑那人有點兒徒有虛名嗎?這話讓那人逮個正著,非讓他說出北師大到底哪所學院是末流。眾所周知,北師大幾所學院水平雖然有高有低,但哪所也不至於末流。他的話其實是逞一時口舌之快說出來的,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僵持到最後,還得向人家賠禮道歉。
凡事三思而行,說話也不例外。在開口說話之前要思考,確定不會傷害他人再說出口,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你也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逞一時口舌之快其實也是一種生理快感的宣泄形式。所不同的是,打噴嚏的快感是純生理的,而逞一時口舌之快卻摻有極濃的心理色彩。從這個意義上講,要克服逞一時口舌之快的毛病,就要從平常的自我心理調節上下功夫。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你知道自己有逞一時口舌之快的毛病,而且在短時間內很難克服,那麼你就應該常備相應的補救措施。
愛逞一時口舌之快者大多是心浮氣躁、又習慣指責他人的人。在他們的心靈世界裏根本就沒有“忍”字可言。隻要不順心,見事罵事,見人罵人,為的是排遣胸中的憂煩。但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焦躁的情緒得到宣泄了,被罵者的心裏感受如何呢?
在人際交往當中,常常看到一些爭吵原是出於某一件雞毛蒜皮的事,但由於一方逞一時口舌之快,說了帶情緒的話,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而另一方也不願意做省油的燈,受羞後也勃然大怒、反唇相譏,從而雙方你來我往,把口水仗打得如火如荼,甚至大打出手,小事變成了大事,釀成禍端。如果你有逞一時口舌之快的習慣,要不斷培養自己的耐性,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不要吝嗇手中的高帽子
生活中缺少了讚美和鼓勵,每個人都會失去自信心,甚至沒有了生活的勇氣。大家都需要被人讚賞,也應該懂得怎樣去讚賞別人,從而共同創造生活的激情和歡樂。
讚美人的藝術就是了解人類對於讚美的需要,誠懇地發自內心地去讚美別人,並隨時去找那些值得讚美的東西,這樣,可以幫助人們減少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各種摩擦,令大家舒心、有激情、有勇氣。
一個百老彙的喜劇演員說,他曾做過一個帶著揪心的痛苦的噩夢:他夢見自己在一間非常擁擠的劇院裏講故事並唱歌,也沒有人鼓掌。
“即使每星期賺到10萬塊錢,那也是人間地獄!”他說。
從前有一位青年不但學業優秀,而且對為人處世之道也很精通,尤其擅長給別人戴“高帽子”,而且每一次都是“百發百中”。
這位青年後來被國王任命為地方官。赴任之前,他特地去向老師拜別。
老師說:“地方官不容易當,你要小心謹慎為好。”
青年說:“老師放心,我準備了高帽一百頂,逢人便送一項,這樣,恐怕不會有什麼問題。”
老師聽了很生氣,當場訓斥他:“從政為官,不可搞邪門歪道,哪有像你這樣辦事的?”
青年說:“老師這話很對,不過當今這個世界上,像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的能有幾個?”
老師聽了,轉怒為喜,點點頭說:“你這一句話倒也說得很對!”
青年從老師那裏辭別出來後,笑著對人說:“我的一百頂高帽,如今隻剩下九十九頂了!”
好聽的話,有誰不願意聽呢?古代如此,現代也如此;別人如此,我們自己也如此。
無論大人物或小人物,沒有人會不為真正的讚賞所激動的。耶魯大學已故英文著名教授費爾普說:“有一個很熱的夏天,我到火車上擁擠的餐車中去吃飯。當侍役把菜單遞給我的時候,我對他說:‘在廚房中的那些夥計們,今天一定很受罪了!’那個侍役很驚異地望著我說:‘人們到這來,幾乎都埋怨服侍不周到,飯菜做得不好,或抱怨天氣太熱。在近20年中,你是第一個對廚房中的廚師表示同情和讚美的人!’”
讚美總是給人以力量,所以,誠懇是重要的,它會帶給人驚喜的效果。一個人在勞累一整天後回家了,遠遠地望到子女們倚窗探望的臉,進到家裏又看到妻子掛著歡笑的臉,這是無言的讚美,內心真摯情感的表露,他會為此而感到欣慰,而精神上那種疲倦也會一下子就消失了。
人們通常把當麵說奉承話叫做“戴高帽”。當然,對於戴“高帽子”必須掌握好一定的度,而且要用辯證的眼光看。既要善於適度地利用戴“高帽子”贏得他人的讚賞和喜愛,也要避免陷入阿諛奉承、一味溜須拍馬的露骨境地;既要善於給別人戴“高帽子”,也要善於鑒別人家給自己送的“高帽子”,尤其要提防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言出似箭,慎言遠禍
慎於言,少於禍
大多的災禍是從自己的言談中招來的,中國有句俗話說:“言多必失。”說的多了,言語中就自然而然地會暴露出許多問題。例如你對事物的態度,你對事態發展的看法,你今後的打算等等,會從言語中流露出來,被你的對手所利用,從而製定出相應的策略來戰勝你,而且,你的話多了,其中自然會涉及到其他人。
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話由於地點不同、語氣不同,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盡相同,別人在傳話的過程中也難免會加入他個人的主觀理解,等到你談的內容被談話對象聽到時,可能已經大相徑庭,勢必造成誤解、隔閡,進而形成仇恨。
另外,人處在不同的狀態下,講話的心情不同,話的內容也會不同。心情愉快的時候,看事看人也許比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讚譽之言可能會多;有時心情不愉快,講起話來不免會憤世嫉俗,講出許多過頭的話,招來很多麻煩。
在中國曾有所謂“逆鱗”一語。龍的喉部之下,約直徑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鱗”,全身隻有這個部位的鱗是相反生長的,誰如果不小心觸摸到這一“逆鱗”,必會被激怒的龍所殺。因此,即使對再馴良的龍,也不可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