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嘴裏有金,寧默勿多(3 / 3)

我們可以由此得知,無論人格多高尚多偉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鱗”存在。隻要我們不觸及對方的“逆鱗”,就不會惹禍上身,就能平步青雲。所謂的“逆鱗”就是我所說的“痛處”,也就是缺點、自卑感,在人際關係上,我們有必要事先研究,找出對方“逆鱗”所在位置,以免有所冒犯。

言多者必有所誤,所誤必有所失。為人處世,不可言多。察言觀色巧說話

俗話說:“出門觀天色,進門看臉色。”觀天色,可推知陰晴雨雪,攜帶行具,以免受日曬雨淋;看臉色,便可知其心意,投其所好。

古代一位財主中年得子,非常高興,擺了酒席宴請親朋好友。親戚朋友見了小孩都揀好聽的話說,有的說這孩子大富大貴,將來一定會做官;有的說這小孩一臉福相,將來一定家業興旺。財主聽了心裏喜滋滋的。偏偏這時一個人說:“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死。”此話一出,財主的好心情沒有了,酒席草草結束。

此人所講的確是真話,因為生老病死,誰也逃脫不了,但他不掌握財主的心理需求,冒冒失失講出這句話,讓人又氣又惱。

這個人亂講話,隻不過得罪了財主,頂多財主以後不再宴請他,這也沒什麼大不了,可有的時候,如果你說話不注意投其所好,不會看臉色,你可能就會前程盡毀。

與上相反,如果遇到一些讓自己懊惱、煩悶的事,這時別人若能投其所好說上幾句寬解的話,你的不快自然就沒了。

一次,解縉與朱元璋在金水河釣魚,整整一個上午一無所獲。朱元璋十分懊喪,便命解縉寫詩記之。沒釣到魚已是夠掃興了,這詩怎麼寫?解縉不愧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數盡綸絲入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隻釣龍。”朱元璋一聽,龍顏大悅。

說話之前要養成察言觀色的習慣。常言道:人好水也甜,花好月也圓。人在高興時,看見高樓大廈也會想到“凝固的音樂”,而在煩惱時,即使欣賞“田園交響曲”也會覺得是噪聲。情緒好,容易體諒人,樂於禮讓、關心和幫助他人,也願意與人攀談,接受別人的邀請,正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

因此,察顏觀色、把握尺度實在是不可忽視的說話辦事之道。

有位記者曾去采訪同新西蘭剛交過鋒的中國“國腳”們。一進門,發現休息間氣氛沉悶,守門員鐵青著臉,圓睜著眼,他趕緊退了出來,取消了這次采訪。後來,這位記者才知道,“國腳”們吃了敗仗,正在慪氣。倘若當時不看臉色,硬要不知趣地采訪吃敗仗的“將軍”,非挨罵不可。

說話前一定要看清人家臉色,把握對方所思所想,所喜所忌。這樣一來,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都可以從容應對。說話不懂得迎合別人心理的人,就很容易遇到阻力。

說話要注意照顧別人的心情,如果忽略了這一點,說話就容易犯忌。迎合對方的心理說話,並不是要你講假話,講違心的話,隻是讓你在不違背原則的基礎上,盡量少得罪人。一個人如果能養成這樣的說話習慣,那麼在社會上也就會吃得更開了。

總之,人們在說話辦事時要善於察言觀色,掌握好尺度,做到當進則進,當退則退。不然像過河卒子一樣一味地橫衝直撞,不分青紅皂白,不但什麼事情也辦不成,使自己處於難堪的境地,說不定還會因說話的失誤招人嫉恨,惹出麻煩。

言辭婉轉,迂回曲折

迂回法就是在交談中,當直接向對方提出意見或談論看法感到困難時,用兜圈子、繞彎子的方法,把要說的話用婉轉的言辭表達出來,它既能達到交談的目的,也表現得得體自然。

一些令人難以回答的問題,經常會帶有明顯的挑釁色彩,這些問題不論回答“是”或“否”都可能給人帶來麻煩。麵對這樣的問題,先不要急於給出答案,一定要想好了再說,而會說話的人通常會想辦法巧妙地避開。

指出別人某些缺點的時候是容易得罪人的,但是不說會被人認為是有意奉承,溜須拍馬,所以最好不直接地說出來,而要避開問題的關鍵改換一種方式來表達。

項羽稱王後,想謀殺劉邦。範增出主意說:“等劉邦上朝,大王就問他:‘寡人封你到南鄭去,你願不願意去?’如果他說願意,你就說他意圖養精蓄銳,有謀反之心,可以綁出去殺掉;如果他說不願意去,你則以其違抗王命殺掉他。”

劉邦上殿後,項羽一拍桌案,高聲問道:“劉邦,寡人封你到南鄭去,你願不願意去?”

劉邦答道:“臣食君祿,命懸於君。臣如陛下坐騎,鞭之則行,收轡則止。臣唯命是聽。”項羽一聽,無可奈何,隻好說:“劉邦,你要聽我的,南鄭你就不要去了。”

劉邦說:“臣遵旨。”

劉邦的言語避開了項羽問話的前提,故意說對項羽忠心耿耿、唯命是從,從而使項羽找不到借口殺自己,為自己日後卷土重來保留了機會。

迂回法就是在交談中,當直接向對方提出意見或談看法感到困難時,用兜圈子、繞彎子的方法,把要說的話用婉轉的言辭和語氣講出來,使對方聽了能接受,以達到交談的目的。

宋朝知益州的張詠,聽說寇準當上了宰相,就對其部下說:“寇準奇才,惜學術不足爾。”這句對寇準的評價是非常正確的,因寇準雖然有治國之才能,但不願學習。

張詠與寇準是相交很深的朋友,他一直想找個機會勸勸寇準多讀些書。

恰巧時隔不久,寇準因事來到陝西,剛剛卸任的張詠也從成都來到這裏。老友相會,格外高興。臨分手時,寇準問張詠:“何以教準?”

張詠對此早有所考慮,正想趁機勸寇準多讀書,可是又一琢磨,寇準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怎麼好直截了當地說他沒學問呢?

張詠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條斯理地說了一句:“《霍光傳》不可不讀。”

當時,寇準弄不明白張詠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可是老友不願就此多說一句,說完後就走了。

回到相府,寇準趕緊找出《漢書?霍光傳》,他從頭仔細閱讀,當他讀到“光不學無術,謀於大理”時,恍然大悟,自言自語地說:“這大概就是張詠要對我說的話啊!”

當年霍光任大司馬、大將軍要職,地位相當於宋朝的宰相,他輔佐漢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學習,不明事理。

寇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為人剛毅正直,思維敏捷,張詠讚許他為當世“奇才”。所謂“學術不足”,是指寇準不大注重學習,知識麵不寬,這就會極大地限製寇準才能的發揮,因此,張詠勸寇準多讀書加深學問,既客觀又中肯。然而,說得太直,對於剛剛當上宰相的寇準來說,麵子上不好看,而且傳出去還影響其形象。張詠知道寇準是個聰明人,以一句“《霍光傳》不可不讀”讓其自悟,何等婉轉曲折。而“不學無術”這個連常人都難以接受的批評,通過教讀《霍光傳》的委婉方式,使當朝宰相也愉快地接受了。

運用迂回法,可以借用曆史典故去啟發對方思考,最後點明主題,達到交談的目的;也可以用閑談的方法,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將話題接過去,這時,你要注意審視對方對這個話題的態度。到適當時再將主題點出來,讓對方同意並接受自己的主張。

但是在生活中,許多人不懂得運用迂回法,喜歡直言直語。

直言直語是一個人致命的弱點,因為喜歡直言直語的人常常隻看到現象或表麵,也隻考慮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沒有考慮旁人的立場、觀念、性格和感受。所以,直言直語不論是對人或對事,都會讓人受不了的,於是人際關係就出現了阻礙,同事們都離你遠遠的,生怕一不小心被你的直言直語灼傷。

在公司的一次集會中,張先生看到一位女同事穿了一件緊身的新裝,與她的胖身材很不相稱,張先生便直言直語道:“說實話,你的這件衣服雖然很漂亮,但穿在你身上就像給水桶包上了豔麗的布,因為你實在太胖了!”

女同事瞪了張先生一眼,生氣地走開了,從此再也沒有理過他。直率的語言猶如一把利劍,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會刺傷自己。

任何一種意思都可以含蓄婉轉地表達,與朋友說話時,言語不可太直,否則會招惹對方不快。而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就有可能收到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過火飯可吃,過頭話不可說

別把話說得太滿

把話說的太滿不是一種好習慣,這是因為,人說話留有空間,便不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下不了台,可從容轉身。

很多政要在麵對記者的詢問時,都偏愛用諸如可能、盡量、或許、研究、考慮、評估、征詢各方意見等等不是肯定的字眼,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留一點空間好容納“意外”,否則一下子把事情說死了,結果事與願違,那不是很難堪嗎?

一天,處長把一項采購工作交給一位男同事,這項任務有相當的困難,處長問他:“有沒有問題?”他拍著胸脯回答說:“沒問題,包君滿意!”過了三天,沒有任何動靜。處長問他進度如何,他才老實說:“不如想象中那麼簡單!”雖然處長同意他繼續努力,但對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這就是把話說得太滿而對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

以下的情況是你在說話時應該注意的:

做事方麵,對別人的請托可以答應接受,但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等字眼。上級交辦的事當然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之類的字眼。

做人方麵,與人交流,不要口出惡言,更不要說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不管誰對誰錯,最好是閉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攜手合作時還有“麵子”。對人不要太早下評斷,像“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屬於“蓋棺定論”的話最好不要說。

固然把話說絕有時也有實際上的需要,但除非必要,還是有所保留為好,既不得罪人,也不會把自己陷入困境。總之,不要養成把話說絕的習慣。

逢人隻說三分話

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餘下那七分話不必對人說出。而且說什麼話,也得講麵對什麼對象,正所謂:“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你也許以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無不可對人言,何必隻說三分話呢?細察那些老於世故的人,的確隻說三分話。你一定認為他們是狡猾,是不誠實,其實說話須看對方是什麼人,對方不是可以盡言的人,你說三分真話,已不為少。

孔子曾說:“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對方倘不是深相知的人,你就暢所欲言,以快一時,但對方的反應是如何呢?你說的話,是屬於你自己的事,對方願意聽麼?彼此關係淺薄,你與之深談,顯出你沒有修養;你說的話,若是關於對方的,你不是他的諍友,不配與他深談,忠言逆耳,顯出你的冒昧;你說的話,是屬於國家的,對方的立場如何,你沒有明白,對方的主張如何,你也沒有明白,你隻知高談闊論,孰不知輕言更易招憂呢!所以逢人隻說三分話,不是不要說,而是不必說、不該說,與“事無不可對人言”並沒有衝突。

事無不可對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並不是必須盡情地向別人宣布。老於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對人言,是另一問題。他的隻說三分話,是不必說、不該說的意思,決不是不誠實,也不是狡猾。

說話本來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不必說。不運用語言也要運用表情,例如對對方的談話表現出驚奇有趣的表情,可以使他(她)的談興大增。更主要的是仔細聆聽,了解對方的秉性和愛好,從而選擇自己的談話內容。

玩笑要適度

我們說開玩笑要有分寸,要有節製,如果你有亂開玩笑的習慣,那就要小心了,因為說不定哪句玩笑就會給你招來是非,甚至是無法彌補的惡果。

亂開玩笑也會惹麻煩。開玩笑本來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最常見的一種說話取樂方式。它可以活躍氣氛,調節情緒,創造一個和諧、輕鬆的氛圍,使你的語言更具魅力。但是,開玩笑必須內容高雅,如果笑料過於庸俗,或開過了頭,傷害了人家的自尊和感情,則適得其反。所以開玩笑一定要注意場合,把握尺度。

亂開玩笑的危害有很多,大可以亡國,小可以得罪人,古往今來,這樣的事例並不少見。

最有名的就是褒姒一笑亡國的故事:

周幽王是一位昏君,不思國家大事,隻講究吃喝玩樂,荒淫無度,寵愛美女褒姒。為使褒姒開口一笑,周幽王使用了許多方法都不能奏效。後來,周幽王的一個寵臣,名叫虢石父,說:陛下可以突然擊鼓,把烽火點燃起來,說是有西方的戎族前來入侵,哄騙各路諸侯率兵策馬前來援救,這樣就可以逗得褒姒一笑。隻知尋歡作樂的周幽王不聽大臣們的勸阻而采納了虢石父的意見,命令手下在夜間擂起大鼓,在京城周圍點燃烽火。

諸侯們聞訊後,都以為異族要入侵,周朝麵臨大難,便立即帶著兵馬,急急忙忙地奔向鎬京。可是,急忙趕到京都城之下的諸侯們哪裏能看見周幽王和褒姒及一群舞女以外的任何一個敵人的影子呀!周幽王用手指著下麵那些受騙的人對褒姒說:“看,這群傻瓜!”褒姒正在納悶,城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聽幽王一說,恍然大悟,禁不住放聲大笑起來,笑得前仰後合。這時,城下的諸侯們方才明白自己是上當受騙了,大家憤怨地盯著城頭上正在玩樂的周幽王和褒姒,率兵馬回去了。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為自取滅亡埋下了無窮的後患。申侯被逼謀反,他偷偷地聯合一些地方的諸侯,又勾結西方的戎族一起進攻鎬京。這一次,周幽王聽說是戎族打來了,趕緊叫人去擂響大鼓,點燃烽火,以集聚各地兵力。但是,這次卻沒有一個諸侯率兵前來救援,大家還以為這又是幽王一次心血來潮,點燃烽火,陪褒姒解悶兒呢,誰也不願意再受騙了。結果,戎族軍隊很快攻破了鎬京,殺死了周幽王,俘獲了褒姒,並把宮中財寶洗劫一空,還放火燒了鎬京。周朝滅亡了。

周朝的滅亡固然有很多原因,但直接原因就是亂開玩笑引起的。周幽王采納了虢石父的餿主意,跟各諸侯開了個玩笑,結果落得個國破身亡的下場。如果說周幽王的一個玩笑,亡了一個國家的話,一點都不過分。

人際交往中,開個得體的玩笑,可以鬆弛神經,活躍氣氛,創出一個適於交際的輕鬆愉快的氛圍,因而詼諧的人常能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開玩笑開得不好,則適得其反,傷害感情,甚至會惹上大麻煩。因此,開玩笑要把握好分寸。

開玩笑要注意場合、時機和環境,一般來講,在莊嚴、肅穆的場合不能開玩笑,工作時間不能開玩笑,在公共場合和大庭廣眾之下,也盡量不要開玩笑。在非常時期,不能拿非常之事開玩笑,在公共傳媒上開玩笑更是要慎之又慎。

美國前總統裏根有一次在國會開會前,為了試試麥克風是否好使,張口便說:“先生們請注意,五分鍾之後,我將宣布對蘇聯進行轟炸。”一語既出,眾皆嘩然。裏根在錯誤的場合、錯誤的時間裏開了一個極為荒唐的玩笑。為此,蘇聯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

據英國媒體報道,在瑞典廣播電台的一個名為“你好,法庭”的節目中,電台突然宣布國王古斯塔夫已經與世長辭,而且還把這一消息宣布了好幾遍。隨後,電台才告訴聽眾剛才是在開玩笑。當時,一些聽到廣播的民眾最初都以為消息是真的,後來很快得知電台竟然開出如此過火的玩笑,都感到十分氣憤。瑞典王室對此也非常不悅,王室女發言人凱瑟琳表示:“我們已經通知電台和電視台的主管機構,讓他們認真調查這件事情。”而且,她透露說,王室下一步將對不負責任的瑞典電台提出起訴。

開玩笑要注意對象。人的脾氣、性格,愛好不同,開玩笑要因人而異。開玩笑要注意長幼關係。長者對幼者開玩笑,要保持長者的莊重身份,使幼者不失對長者的尊敬;幼者對長者開玩笑,要以尊敬長者為前提。

對語言情境的承受能力較弱,不得體的玩笑會使女性難堪,甚至“下不來台”。開玩笑還要注意親疏的差異。一般情況下,與自己比較親近,熟悉的人在一起,開玩笑,即使重一點,也不會影響友好關係。但與自己比較陌生的人在一起,就不宜開玩笑,因為你對人家的個性、經曆、情趣、隱私不了解,可能在開玩笑中冒犯了人家,引起反感,不利於今後的互相了解和友誼的發展。

玩笑是不能亂開的,尤其是拿別人取笑更不可取。古人說:“一言可以興邦”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所以,一定要注意改正亂開玩笑的習慣,開玩笑也是要負責任的。

另外,開玩笑要適可而止,平常開開玩笑,一兩句話說過便罷,不能老盯著一個人。如果你這樣做,絕大部分人都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專對一個人不停地大開玩笑,則絕大多數人是不能忍受的。

開玩笑如果使對方太難堪了,那就失去了開玩笑的意義。你笑你的同學考試不及格,你笑你的朋友怕老婆,你笑你的親戚做生意因上了別人的當而虧了本,你笑你的同伴在走路時跌了一跤……本來這些都是應該抱以同情的,而你卻拿來取笑別人,不僅使對方難堪,而且表現出你的冷酷無情。同樣,不可拿別人生理上的缺陷來做你開玩笑的題材,如對眼、麻子、跛腳、駝背等,屬於一個人的不幸,你應該是憐憫而不是取笑。不可使開玩笑成為你的談話習慣。除了開玩笑就不會說話,隻能表示你的淺薄。

詼諧而不下流的語句,能使人快樂,更會發人深思。這種智慧型的幽默,是玩笑談話中最上乘的,在不傷害別人的同時,使大家開心。如果你能誠心誠意地這樣做,你一定可以獲得更多人的信賴、更多人的欽佩,並將會獲得更多的朋友。

玩笑是鹽,適當的運用可以使菜味鮮美,但濫用的話就會使人難以下咽。習慣於亂開玩笑的人,常常會既傷害別人,又危害自己,不是惹人厭煩就是挑起是非。所以我們開玩笑一定要看對象,選時機,這樣玩笑才會成為溝通中的“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