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韜光養晦 難得糊塗(1 / 3)

第十一章 韜光養晦 難得糊塗

聰明易被聰明誤,人生最精是糊塗

聰明是一把刀

世上有些人看起來很聰明,但是他們看不到或不明白人的“知”與“不知”的相對性,有一點聰明,有一點成就就趾高氣揚,覺得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其實,世界之大,天外有天,你又怎能窮盡呢?過於賣弄聰明,鋒芒畢露,覺得自己全知全能,肯定要碰釘子。

魏王的異母兄弟信陵君,在當時名列“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極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的門客,達3000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宮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報告,說是北方國境升起了狼煙,可能是敵人來襲的信號。魏王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應敵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說道:“先別著急,或許是鄰國君主圍獵,我們的邊境哨兵一時看錯,誤以為敵人來襲,所以升起煙火,以示警戒。”

過了一會兒,又有報告說,剛才升起狼煙報告敵人來襲,是錯誤的,事實上是鄰國君主在打獵。

於是魏王很驚訝地問信陵君:“你怎麼知道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鄰國布有眼線,所以早就知道鄰國君王今天會去打獵。”

從此,魏王對信陵君逐漸地疏遠了。後來,信陵君受到別人的誣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賴,晚年沉溺於酒色,終致病死。

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上,有一分才華做一級官。下級的才華超過了上級,盡管還沒有威震其主,也足以讓上司心驚膽戰、有危機感了。這種震主現象為官場一大忌。雖說有些當權者也很喜愛有才之士,可是一發現其才驚人,遠遠超過了自己,就寧可用奴才,也不用人才了。信陵君和楊修正是犯了這一大忌。

在三國時代,就有個自以為聰明的人,他叫楊修,字德祖,在曹操手下為官。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楊修卻不安分起來,起先還是耍耍小聰明,如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奶酪,曹操吃了一些,就又蓋好,並在蓋上寫了一個“合”字。大家都弄不懂這是什麼意思,楊修見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並說:“這‘合’字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麼可懷疑的!”曹操問其故,楊修曰:“盒上明寫‘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曹操臉上雖嬉笑,心裏嫉恨之。

平時曹操擔心被人暗害,便對左右的人說:“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靠近。”一日,他午睡時被子落在地下,一近侍給他拾起複蓋在身。曹操拔劍殺之,然後又倒頭入睡。起床後,假意問道:“是誰殺了我的近侍?”眾人以實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眾人都以為曹操是夢中誤殺,今見曹操又是痛哭,又是厚葬,不但不怪曹操,還多有稱讚之辭。臨葬時,楊修指著死者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聽後,愈加嫉恨,便想找機會懲治這位“能人”。

機會果然來了。

曹操的軍隊與劉備在漢水作戰,二軍對峙,久戰不勝,曹操是進是退心中猶豫,適逢廚子送進雞湯,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悖入帳問夜間口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行軍主簿楊修一聽夜間口令為“雞肋”,便立即讓士兵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悖忙問其故,楊修曰:“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丞相的意思是如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本來曹操在進退兩難之際,真有班師北歸之意,但見楊修又說破他的心思,非常氣惱,便大聲嗬斥道:“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

平心而論,楊修之死也確實罪有應得。試想兩軍對壘,是何等重大之事,怎麼能根據一句口令,就賣弄自己的小聰明,隨便行動呢?無論有沒有前麵所說的那些芥蒂,單這一點也足以說明楊修其人是恃才傲物,我行我素,隻相信自己,不考慮事情後果的。楊修的辦事為人,確實值得考慮,我們隻應把他作為前車之鑒,切不可把他當成聰明的楷模。

但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自視清高的人:他們銳氣旺盛、鋒芒畢露,處事則不留餘地,待人則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與聰慧,就十二分地表露出來。他們往往有著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熱情,也有一定的才能,看不起眼前的任何人,大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架勢,這種人常自以為是、高高在上。這種人的處世哲學是高調做人。有一點本領就覺得自己有七十二般武藝,到處張揚。殊不知,這種人在人生旅途中往往遭受挫折,甚至釀成悲劇。

楊修的死正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為人處世,我們要保持低調,不耍小聰明,讓自己始終處於冷靜的狀態,在“低調”的心態支配下,兢兢業業,才能做成大事業。

人生貴在糊塗

物極必反,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限度。對深藏不露的意圖可利用,卻不可濫用,尤其不可泄露。一切智術都須加以掩蓋,因為它們招人猜忌;對深藏不露的意圖更應如此,因為它們惹人厭恨。

民國初年,袁世凱一心想登上皇帝的寶座。他指使黨羽大造輿論,一時間謠言四起。袁世凱心中暗自高興,但表麵上裝得煞有介事,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表白自己是擁護共和忠於民國的,即使在他的心腹大將馮國璋、段祺瑞麵前也是如此。

據說,馮國璋曾專程趕到北京向袁世凱探聽虛實。袁世凱裝得一本正經:“國璋,你我是自己人,難道你不懂得我的心事!不妨對你明說,總統的權力和責任已經與皇帝沒有區別,除非為兒孫打算,實在沒有做皇帝的必要。我的大兒子身帶殘疾,老二想做名士,我給他們排長做都不放心,能夠委以國家的重任嗎?而且,中國一部曆史,帝王家總是沒有好結果的,即使為兒孫打算,我更不忍把災害給他們。當然,皇帝還可以傳賢不傳子。但總統同樣可以傳賢,在這個問題上,總統、皇帝不就是一樣的嗎?”

馮國璋聽後插言道:“總統說的是肺腑之言。可是,將來總統功德巍巍,到了天與人歸的時候,隻怕要推也推不掉哪!”

袁好像很生氣的樣子,堅定地說:“不,我決不幹這種傻事!我有一個孩子在倫敦讀書,我幫他在那裏置了點產業。如果有人一定要逼迫我,我就出國到倫敦,從此不問國事。”

馮國璋聽了老袁如此誠懇的表白,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疑心。

然而,馮國璋剛剛離開袁府,袁世凱就氣衝衝地回到書房,大罵馮國璋忘恩負義,連聲說:“馮國璋真是豈有此理!馮國璋真是豈有此理!”

老奸巨猾的袁世凱向來喜歡讓部下猜測自己的心思,由於城府過深,連心腹大將有時也難以領會他的真實意圖。馮國璋自恃跟隨老袁多年,他把袁世凱的一番假話當成了肺腑之言。

但紙是包不住火的,馮國璋剛回南京,活靈活現的帝製機關籌安會便公然通告成立了。馮不禁跳起腳來發火說:“老頭子真會做戲!他哪裏還把我當作自己人!”從此與老袁分道揚鑣。真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袁世凱深藏不露,機關算盡,結果隻落得個部下離心離德、眾叛親離的可恥下場!

人生是個萬花筒,為人處世不能太聰明.太聰明就會反被聰明誤,人生難得糊塗,貴在糊塗,小糊塗小聰明,大糊塗大聰明。所以,為人處世不要太較真。凡事三思而行,總會得益良多。此事最宜深加反省。一項行動是否能圓滿到極點,取決於實現行動的手段是否周全。

切忌自作聰明

聰明是天賦的智慧,糊塗是聰明的表現,人貴在能集智與愚於一身。需聰明時便聰明,該糊塗處且糊塗。

有一天晚上,布蘭登應邀參加一個宴會。宴席中,坐在他右邊的一位先生講了一段幽默故事,並引用了一句話,意思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健談的先生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話出自《聖經》。布蘭登發現他說錯了,他很肯定地知道出處,一點疑問也沒有。為了表現,布蘭登站了起來,很肯定地指了出來。那位先生一時下不來台,據“理”力爭。

當時布蘭登的老朋友法蘭克?葛孟坐在他的身邊,布蘭登就向他求證。葛孟在桌下踢了布蘭登一腳,然後說:“你錯了,這位先生是對的。這句話出自《聖經》。”

那晚回家的路上,布蘭登對葛孟說:“法蘭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話出自莎士比亞。”“是的,當然。”葛孟回答,“在《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可是,親愛的布蘭登,我們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麼要證明他錯了?那樣會使他喜歡你嗎?為什麼不裝糊塗保留他的麵子,卻說出實話而得罪他呢?”

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放過去無傷大局,那就沒有必要去糾正它,裝裝糊塗反而更好。這不僅是為了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煩惱和人事糾紛,而且也顧及了別人的名譽,不致給別人帶來無謂的煩惱。這樣做,並非隻是明哲保身,更體現了做人的度量。

尋找別人的缺陷,指責別人,遠不如發現自己的缺陷,指責自己,更不如發現別人的優勢,稱讚別人。指責別人,遠不如去了解別人,理解別人,原諒和寬容別人。世上有幾個人十全十美?誰沒有缺陷,為什麼總是揪住別人的缺陷而看不見他還有更多的優點呢?

人們常說:凡事不能不認真,凡事不能太認真。一件事情是否該認真,這要視事情本身、場合等而定。鑽研學問要認真,麵對大是大非的問題更要講究認真。而對於一些無關大局無損原則的瑣事,不必太認真。不看對象、不分地點場合刻板地認真,往往使自己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處處被動受阻。

每當在這種時候,如果能理智地後退一步,裝一裝糊塗往往能化險為夷。

低調不顯眼,糊塗不吃虧

收斂起你的聰明

把自己的聰明隱藏起來,可以減少競爭對手,還可以避免與別人發生不必要的爭鬥。我們經常說“樹大招風”或“人怕出名豬怕壯”,也是這個道理。根據心理學家分析,當自己表現得比朋友更聰明和優越時,那個朋友就會感到自卑和壓抑;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收斂與謙虛一點,讓朋友感覺到自己比較重要時,他就會對你和顏悅色,也不會羨慕和嫉妒你了。

李靜剛到公司的時候,最喜歡吹噓自己以前在工作方麵的成績,以及自己每一個成功的地方。同事們對她的自我吹噓非常討厭,盡管她所說的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她與同事們的關係因此弄得很僵,為此,李靜很煩惱,甚至無法在公司裏繼續工作了。

她不得不向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請教。拿破侖?希爾在聽了她的講述之後,認真地說:“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隱藏自己的聰明以及所有優越的地方。他們之所以不喜歡你,僅僅是因為你比他們更聰明,或者說你常常將自己的聰明向他們展示。在他們的眼中,你的行為就是故意炫耀,他們的心裏難以接受。”李靜頓時恍然大悟。她回去後嚴格按照拿破侖?希爾的話要求自己,從此,她非常認真地傾聽公司其他人口若懸河的談論。很快,公司同事們就改變了對她的態度,慢慢地,她成了公司最有人緣的人。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一再告訴他的門徒:“你隻知道一件事,就是一無所知。”而英國19世紀政治家查士德裴爾爵士則更加直白地訓導他的兒子:“你要比別人聰明,但不要告訴人家你比他們更聰明。”

無論你采取什麼方式指出別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一種難以讓人舒心的臉色……都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你認為對方會認同你嗎?絕對不會!因為你否定的不是一件事,而是對方的能力和智慧。你的直白會打擊一個人的榮耀感和自尊心,用三毛的話講,在此時,你用你的“聰明”傷害了他的驕傲。所以多數情況下,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還會進行反擊。這時,你即使搬出柏拉圖、康德、黑格爾也無濟於事。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任何人知道了別人都不曉得的事,難免會產生一種優越感,對於這種旁人不及的優點,我們必須隱藏起來,以免招禍。

齊國一位名叫隰斯彌的官員,住宅正巧和齊國權貴田常的官邸相鄰。田常為人深具野心,後來欺君叛國,挾持君王,自任宰相執掌大權。隰斯彌雖然懷疑田常居心叵測,不過依然保持常態,絲毫不露聲色。

一天,隰斯彌前往田常府第進行禮節性的拜訪,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禮接待他之後,破例帶他到邸中的高樓上觀賞風光。隰斯彌站在高樓上向四麵瞭望,東、西、北三麵的景致都能夠一覽無遺,唯獨南麵視線被隰斯彌院中的大樹所阻礙,於是隰斯彌明白了田常帶他上高樓的用意。

隰斯彌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礙視線的大樹。

正當工人開始砍伐大樹的時候,隰斯彌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樹。家人感覺奇怪,於是請問究竟。隰斯彌回答道:“俗話說‘知淵中魚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別人的秘密,並不是好事。現在田常正在圖謀大事,就怕別人看穿他的意圖,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樹,隻會讓田常感覺我機智過人,對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無益。不砍樹的話,他頂多對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還不致招來殺身大禍,所以,我還是裝著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

這一段故事告訴我們,知道得太多會惹禍,這也是中國古代聰明人的一種明哲保身之策。

低調做人,不耍小聰明,讓自己始終處於冷靜的狀態,在“低調”的心態支配下,兢兢業業,才能做成大事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位嗅覺靈敏的美國新聞記者得到情報:美國小羅奇福特領導的一個小組,成功地破譯了日軍關於進攻中途島的密碼,從而掌握了日軍海上作戰部署的確切情報,美軍據此已針對性地進行了戰略準備。芝加哥的一家報紙根據這位記者提供的稿件,立即作為獨家新聞在報上全部捅了出去。這樣一來,不但會引起日本人的警覺而立即更換密碼和調整作戰部署,而且使美軍的中途島之戰前功盡棄,處於十分被動挨打的地位。麵對如此嚴重的泄露國家戰時情報事件,有關人員要求羅斯福總統下令嚴查法辦。可羅斯福一反常人做法,他既沒有責成追查,也沒有興師動眾地辟謠,更沒有因此而調整軍事部署,而是裝出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結果,事情很快就自己平息下去了,以致此事根本就沒有引起日本情報機關的注意而采取相應的措施。

一件幾乎斷送美軍中途島戰役勝利的事件,由於羅斯福總統高明的處理手段,從而挽回了敗局。

由此可見,有些時候不動聲色是平息事態的最好辦法,是做人的最高智慧。

小事要糊塗

對人,不必精明;對人,傻點更好。交際中的“精明”容易把應該純樸真摯的關係,人為地弄複雜,使人感到刁鑽奸滑,敬而遠之。這樣精明的結果,隻能以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而告終。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舉止不講究,言辭不考究,居高臨下,隻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顧”。做人需要精明,但不要過於精明,甚至精明到露骨。

天底下的事情是複雜的,有的問題似乎需要認真處理,其結果是,還不如不處理的好。這就是小事要糊塗的道理。

晉代人謝萬曾經和蔡係爭一個座位,蔡係把謝萬從位子上推了下去。謝萬慢慢站起來,拍拍衣服,邊坐回座位上,邊說:“你差點兒弄傷我的臉。”蔡係說:“本來就沒有考慮到你的臉。”後來兩人都沒有把這件事掛在心上,當時人們都稱讚他們。

韓琦、謝萬之流都是老謀深算,“心眼”重重之人,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受辱受損的一方都沒有為自己的難堪的損失而大發其怒,記恨於心,相反地,都表現出寬宏大量、毫不計較的美德和風度。結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傷人者感到無地自容。

大智若愚,從一個角度來說,也可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這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很高的修養。所謂愚,是指有意糊塗。該糊塗的時候,就不要顧忌自己的麵子,自己的學識、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勢,一定要糊塗。而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則一定要聰明。由聰明而轉糊塗,由糊塗而轉聰明。則必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這樣你也必會有一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

在生活和工作中,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你要裝聾作啞。比如你是領導,你的下屬中的小兩口吵架了,本單位的規章中有一條“要家庭和睦”,按照規章中的這一條確實需要認真處理。但此事傳到你的耳朵裏時,已是前一天的事了,“兩口子吵架不記仇”,他們現在已經重歸於好,和睦如初了。這樣的事情如果機械地認真處理,不是重新挑起矛盾嗎?對於這類問題,應當學會小事糊塗。

鄭板橋有一名言:“難得糊塗。”糊塗反而難得,似乎不可理解。其實,要做到糊塗還不容易呢,不僅要有一定的修養,還要有一定的雅量。因而,對於生活中發生的小是小非問題,我們不要認真,讓它糊糊塗塗過去就行了。

演好糊塗戲,打好醉拳功

把握好糊塗與聰明的分寸

做人要聰明,但不能過了頭,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假如你能把握好糊塗與聰明的界線,則可能大不一樣了。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在糊塗與聰明之間劃清界線,把握好分寸。

宋代宰相韓琦以品性端莊著稱,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準則,從來不曾因為有膽量而被人稱許過,可是卻不動聲色地做了這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在宋英宗快死時,急召太子進宮,避免了一場權力之爭。宋英宗快死時,朝臣急忙召太子進宮,太子還沒到,英宗的手又動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嚇了一跳,急忙告訴宰相韓琦,停下來不再去召太子進宮,韓琦拒絕說:“先帝要是再活過來,就是一位太上皇。”韓琦越發催促人們召太子,從而避免了權力之爭。

第二件事是智除奸邪。擔任大內都知職務的任守忠很奸邪,反複無常,秘密探聽東西宮的情況,在皇帝和太後間進行離間。有一天,韓琦下了一道空頭敕書,參政歐陽修已經簽了字,參政趙概感到很為難,不知怎麼辦才好,歐陽修說:“隻要寫出來,韓琦一定有自己的辦法。”

韓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經中書省而直接下達的文書把任守忠傳來,讓他站在庭中,指責他說:“你的罪過應當判死刑,現在貶宮為蘄州團練副使,由蘄州安置。”韓琦拿出了空頭敕書填寫上,派使臣當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要是換上另外的愛耍弄權術的人,任守忠會輕易就範嗎?顯然不會!因為他也相信一貫誠實的韓琦的說法,不會懷疑其中有詐。這樣,韓琦輕易除了蠹蟲,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實在是一種人生的最高修養,也是一種做人的謀略。

紀曉嵐是個智者,而且他是個由“聰明到糊塗”的智者,這種經過人生幻化的智者就不是普通的智者。

清代筆記小說中記載有這樣一件事情:嘉慶七年(1802年),紀曉嵐這位已79歲高齡的老臣,再次出任會試考官。在此之前,他已有兩次充任會試正考官,兩次鄉試主考官,還曾被任命為武科會試正考官。每次主考,他都謹慎從事,嚴防出錯。考試後不久,按照規定的程序,經過斟酌,確定了前幾名的名單和次序,並對試卷加有詳細評語。當時尚未發榜,屬絕密信息,誰知這些情況都被一一透露了出去。舉子之中,連紀曉嵐的評語也一清二楚。這下子可捅了大婁子。

按照當時科考紀律,泄密之人不僅丟官、蹲監獄,甚至還要殺頭。有關人員也要牽連進去,正考官和副考官負全責,自然脫不了幹係,這勢必將引發一場災難。

於是,紀曉嵐把另一名正考官左都禦史熊枚和副考官內閣學士玉麟、戴均元找來,商討此事。

熊枚說道:“被取之人與諸考官並無任何關聯,係秉公取錄。即使有私情,也隻有保密,絕不會泄密的。”

“泄漏此事看不出目的,可能事出偶然。”戴均元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紀曉嵐也覺得此事奇怪,泄漏此事無非把水攪渾而已,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可能是無意中出錯。他反複權衡,最後決定把事情攬在自己頭上。於是他坦然地對他們說道:“此事待我去麵見聖上。”

嘉慶帝這時早已得到稟報,雖然很惱火,但也不明白為何會出現這樣的事。他下令追查,又把紀曉嵐召來問話:“老愛卿,此事係何人所為?”

“啟稟聖上,臣即是泄漏之人。”紀曉嵐慢條斯理地說。

“你?”嘉慶皇帝聽後很吃驚。他知道紀曉嵐向來辦事謹慎,這種事決不會出在他身上,可能另有隱情,於是接著問道:“卿又何故泄漏呢?”

隻見紀曉嵐非常平靜地說道:“為臣書生意氣,每有佳作,反複吟詠,難免在朋友談論中漏出幾句。此事實出無意,如聖上動怒,紀曉嵐甘願領罪。唯求聖上開恩,不要株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