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韜光養晦 難得糊塗(2 / 3)

嘉慶皇帝自然明白紀曉嵐的用意,無非是要消解此事。現見事情僅僅是偶然出錯,也就怒氣消了一半,於是下令撤回追查此案的大臣。一場將要掀起的大風波,就在紀曉嵐巧妙周旋下平息下去。那些參與此科會試的大小官員個個感謝紀曉嵐,至於那真正泄密的人,雖不敢明言,他的感激更是至誠至深的。

客觀的經驗告訴我們,做人不要過於“精明”,太精明露骨會遭人討厭。因為人與人情感的溝通和交流是心的交流,如果做人過於精明露骨,就不能在交際方麵獲得人心。所以,做人必須在糊塗與聰明之間把握好分寸,不能盲目越出,既要讓對方明白己意,還要讓對方能接受。這就是一門做人的藝術。

智者大事不糊塗

人一生不應過於精明,該糊塗時糊塗,該聰明時聰明。有句成語“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正是小事裝糊塗,而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中國古代這樣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呂端和寇準同拜參知政事,呂端主動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寇準之下。他既不會鑽營,又不會搞“小動作”,也不會開後門,整天總是樂嗬嗬的樣子。於是,許多人暗暗地議論說:“呂端糊塗。”

宋太宗想拜呂端為相,消息一傳出去,輿論嘩然,不少朝官對太宗說:“呂端這樣的糊塗蟲怎麼能擔當宰相這樣的重任呢?”

太宗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拜相不久,叛將李繼遷騷擾西北邊境,官兵抓到了李繼遷的母親。太宗與寇準商定,準備將她在北門外示眾斬首,以警告叛逆。呂端聽說後馬上找太宗說:“斬了他母親,叛軍李繼遷就能捉到嗎?如果捉不到,這樣做更堅定了他的叛心。不如先把她養起來,我們就掌握了主動。”太宗聽後拍一下大腿說:“要不是你,我險些誤了大事。”

後來的情況果如呂端預料的那樣,李繼遷再也不敢放肆了。

這個故事說明,大事上一旦糊塗就會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

現代人們教育自己的孩子,總希望他們聰明、機智、剛強、好勝和富於競爭力,誰要是教他的孩子笨拙、柔弱、退讓、不爭,那準被人看成是個十足的笨蛋。但是,人類痛苦和紛爭的病根多數就是在乖巧過頭、剛強過分中產生的。假如大家立身處世都樸實、厚拙、柔弱、不爭,人們的生活必定幸福多了。

東漢時昌邑縣的縣令叫王密,是由名醫楊震推薦的。王密為了感謝楊震,並希望在將來繼續得到他的提拔,就在夜晚帶著厚禮去拜見他。

王密見到楊震後,捧上了十斤黃金。楊震見此,對王密說:“我知道你是個怎樣的人,推薦了您,您怎麼不清楚我是個怎樣的人呢?”王密說:“您別說這些了。我給您送點禮,是要向您表達一下我的心意,您就別客氣啦。反正深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您就收下吧!”

楊震臉上露出很不滿意的神情,對他說:“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為人要坦白誠實,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王密聽了,羞愧萬分,隻好拿著黃金退了出去。

楊震後來做了好幾年的太守,始終是兩袖清風。家裏人吃的蔬菜,全是自家種的,走路從不坐公家的轎子。有個朋友對他說:“為了子孫後代,您多少也該置辦點家產呀。”楊震笑著回答說:“讓我的後代做個清白官吏的子孫,這份遺產還不夠闊氣嗎?”

有的人認為楊震這樣很傻,但更多的人認為,楊震這樣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表麵上聰明的人說了就做,辦事幹脆利落,迅速果斷,絕不拖泥帶水,但缺點是較少進行深入細致周密的思考,憑直覺、經驗和性情辦事的成分稍重。因本人有力量,也聰明,算得上是有勇有謀,但總的來說勇多於謀。這樣,難免有顧及不到之處,也可能忽略了某些輕微細節而埋下隱患。

鋒芒不露的聰明人善於思考,出謀劃策兼顧方方麵麵,給人以行事細密周全的感覺,做事不像聰明外向的人那樣轟轟烈烈,但能按部就班地把事情推到勝利的台麵上。缺點是機敏果斷不足,缺乏雷厲風行的作風,身手不夠敏捷。用人者不能因為不喜歡這種人的謹慎,而隨便否定他們的才能。這種現象在實際生活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領導者不可掉以輕心而失掉聰明俊秀的人才。

不知不懂裝糊塗

說“糊塗”難得,除了要有一定的修養和雅量以外,還要有一定的技巧和藝術。不然,“糊塗”得不好,也會生發出事,使人不快。

本來,領導者的頭腦並不糊塗,但要表現出糊塗,這就得裝糊塗。要使糊塗裝得好、裝得像,不弄巧成拙,可以采用以下兩種裝法:

——裝不知

對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要運用一個“懶”字,懶得去聽,懶得去看,就是請你也不要去。不去聽,就能耳不聽,心不煩。如果聽見了就裝作耳聾,沒聽見;看見了,就裝眼瞎,沒看見。而且在思想上要真心當作一點不知道那樣泰然處之,在嘴巴上真正當作一點不知道那樣從不談及。

——裝不懂

對於那些因風俗習慣引起的一些問題,或者人與人之間發生的一些無傷大雅、無關大局的問題,最好不去過問,知道了也應裝著不知道。如果別人已經發現你知道了,不能采用“裝不知”的辦法了,則可以采取“裝不懂”的辦法來應付,搖搖手,說聲:“這個我不懂。”並不再追問。

總之,糊塗的技巧是一種成功之道,當然這是指小事情的小糊塗。如果一切皆明白於心,恐怕會心生煩亂,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穿上糊塗防彈衣,不做情緒的奴隸

嫉妒是人生的大敵

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它阻礙了人前進的步伐,也損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嫉妒者總是與別人攀比,看到別人的優勢就眼紅,就會產生豔羨,由豔羨又轉化為渴望,由渴望又變為失望、焦慮、不安、不滿、怨恨、憎恨。他們情緒極端不穩定,易激怒,愛感情用事,反複無常,自製力極差,一次次的痛苦循環,使得心理負荷越來越重,終日被自己的嫉妒所折磨、撕裂、噬咬,使得嫉妒者內心苦悶異常。因此當嫉妒心理侵擾時,嫉妒者會心煩意亂,會痛苦,會憤恨。

嫉妒者懷著仇視的心理和憤恨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成功,而自己卻在這種不良的情緒中受到極大的心理傷害,一切嫉妒的火,都是從燃燒自己開始的。嫉妒者內心充滿痛苦、焦慮、不安與怨恨,這些情緒久久鬱積於內心,就會導致內分泌係統功能失調,心血管或神經係統功能紊亂,甚至破壞消化係統、血液循環係統的正常運行,會使大腦皮層下丘腦垂體激素、腎上腺皮質類激素分泌增加,使血清素類化學物質降低,從而引起多種疾病。

據說美國一些醫學專家經過調查發現,嫉妒程度低的人,在25年中隻有2.3%的人患心髒病,死亡率也僅占2.2%;相反,嫉妒心強的人,同一時期內竟有9%以上得過心髒病,其死亡率高達13.4%。另外,據統計,嫉妒心強的人,也容易患頭疼、高血壓、神經衰弱等病症;還發現,大部分容易嫉妒的人都會生一些身體上的病症,如胃痛、背痛、情緒低落、行動失控等。

嫉妒,不僅給他人帶來痛苦、損害和災難,而且對自己也是有害的,所以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嫉妒的人常自尋煩惱,他是他自己的敵人。”嫉妒心強的人,一般自卑感較強,沒有能力、沒有信心趕超先進者,但卻又有著極強的虛榮心,不甘心落後,不滿足現狀,所以看到一個人走在他前麵了,他眼紅、痛恨;另一個人也走在他前麵了,他埋怨、憤怒,說三道四;第三個人又走在他前麵了,他妒火上升、坐立不安……一方麵他要盯住成功者,試圖找出他們成功的原因,另一方麵嫉妒又使得他心胸狹窄,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別人的成功,覺得別人成功的原因似乎都是用不光彩的手段得來的,因而便想方設法去貶低他人,到處散布誹謗別人的謠言,有時甚至會幹出傷天害理的事情來。這樣做的結果,不但傷害了別人,同時也降低了自己的人格,毀掉了自己的榮譽,事後又難以避免地陷進自愧、自慚、自責、自罪、自棄等心理狀態之中,為此夜不成眠,晝不能安,自己折磨自己。

嫉妒會讓人一生碌碌無為。嫉妒的受害者首先是嫉妒者自己。莎士比亞說得很確切:“嫉妒是綠眼的妖魔,誰做了他的俘虜,誰就要受到愚弄。”嫉妒者經常處於憤怒嫉恨的情緒中,勢必影響自己的學業、工作和生活。生氣是用別人的缺點來懲罰自己,嫉妒卻是用別人的優點和成就折磨自己,因而它就更加殘酷無情地毀掉自己一生的前途和事業。自己不上進,恨別人的上進;自己無才能,恨別人有才能;自己無成就,恨別人獲得了成就。嫉妒者的光陰和生命就在對他人的怨恨中毫無價值地消磨掉,到頭來兩手空空,一事無成。俗話說:“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嫉妒者都是庸人,他們自己給自己製造煩惱、痛苦和思想包袱;他們自己給自己製造“敵人”,樹立對立麵;他們自己給自己製造不平靜,所以,嫉妒者都是無事生非和無事自擾的庸人。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克服嫉妒心態呢?

克服嫉妒心態要有一個積極的觀念。嫉妒不但損害別人的事業,同時也阻礙著自己的進步。嫉妒者嫉恨別人,竭力貶低、敗壞別人,成天處於憤懣的妒火之中,對別人的進步和成就總是不認輸,看不到自己和他人之間的差距,不想努力趕上。這樣一來,自己與被嫉妒者之間,必然拉開更大的距離,到頭來隻能是愈來愈落後。嫉妒人家,無非是怕人家比自己強,顯得自己不光彩。

但是,怕也無濟於事,嫉妒能給自己增加什麼好處?相反更顯示出自己的落後、狹隘、卑劣和缺德。既然如此,何必再嫉妒他人呢?

聰明的人意識到自己有了嫉妒之心就會立即刹車,打消損人的惡念,把嫉妒心轉化為向他人學習的動力,努力追趕上去,這樣自己也會創造出令人羨慕的業績,這才是處理自己嫉妒心理的正確方法。隻有加強個人思想道德修養,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和化解嫉妒心理。首先,培養自知之明。學會時刻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同時也能正確對待別人的成功,這就要求人們必須以客觀的、辯證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別人和自己,對超過自己的人,要表示慶賀和敬佩,虛心學習人家的長處,努力追趕,看人家是如何成功的,把人家的成功經驗學到手,自己努力作出成績來。如能這樣,就不會嫉妒了。對比自己差的人,不歧視,平等相待,多看人家的長處,認識到別人將來很可能能會超過自己,如果能夠這樣,即使比自己差的人有一天比自己還要強一些,也不會產生嫉妒。而對於與自己處於同一水平線上、各方麵條件都和自己相仿的人,要看到人家潛在的優勢,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做到知己知彼,取長補短,這樣才能進一步激發出自己的活力,奮起拚搏,不斷地做出新的成績。

在嫉妒心理萌生時,還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自覺控製自己的情緒和感情,把嫉妒心理消滅在萌芽狀態,做到寬懷大度,寬以待人,盡量克服心胸狹窄、目光短淺的毛病,要依靠自己的真才實學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不要靠關係、權術、後門、整人等卑鄙手段;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人生沒有常勝將軍,要想在所有的方麵都超過別人是不可能的,優勢是暫時的、相對的,被別人超越是很正常的,處於優勢時,不要“沾沾自喜”;處於劣勢時,不要萎靡頹喪。大度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善待他人,寬容他人,就能真正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對晚輩、對下級要積極推薦、大力扶持,要明白長江後浪推前浪是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對別人超過自己要抱歡迎的態度,應為別人的進步而高興,為別人得到榮譽而喜悅,這才稱得上心胸寬大、氣度不凡。嫉妒人家無非是怕人家的先進對比出自己的平庸和落後,但是怕也無濟於事,生氣不如爭氣,嫉妒並不能給自己增添什麼光彩,反而會凸顯出自己的卑劣。

1631年,肖邦從波蘭流亡到巴黎,經濟十分困難。當時肖邦在巴黎默默無聞,譽滿全城的是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李斯特舉行公演,大廳裏擠滿了慕名而來的聽眾。按照當時音樂會的習慣,演奏時燈火熄滅,讓聽眾在黑暗中全神貫注地欣賞音樂。當晚的演奏深沉優美,聽眾為之如醉如癡,觀眾認為李斯特的演奏又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演奏結束,燈火重新明亮起來時,聽眾熱烈喝彩。

誰知在鋼琴旁答謝的,卻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來,李斯特在燈火熄滅之際,悄悄地把肖邦換了上來,用這樣的方式,把肖邦介紹給巴黎的聽眾。肖邦一鳴驚人,被譽為“鋼琴家中的第一人”。李斯特用自己寬闊的胸懷,把肖邦推薦給了觀眾。

因此一個人如果具有強烈的事業心,非常自信,不計較一時一地的得失,對未來充滿憧憬,並且踏踏實實地立足於現在,具有刻苦奮鬥精神,那麼即使他胸中有積悶、心中有怨氣,也會自然化解,而不會受到嫉妒情感的困擾,去害人又害己,並一定會見賢思齊,努力學習先進,使自己也跨入先進的行列。學習、工作是競賽,競賽就難免有對手,對手之間各取所長,互相角逐,這是一種向上的動力,會把角逐的雙方都帶到一個新的境界。應該集中精力,把觸角伸到廣泛的知識領域中去探索,把自己的身心沉浸在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中,努力去充實,豐富自己。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增強自己的意誌力,嫉妒心並非天生的,而是在後天一定的環境下逐漸形成的。因此,需要通過自我控製、自我調節,增強自己的意誌力,逐步克服嫉妒心理,更重要的是敞開自己的胸懷,容下別人。

別讓煩惱成為致命的毒藥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過:“憂愁是傷人的病菌。它會吞噬你的優勢,而留下一個像廢品一樣的垃圾。”一個把大量精力耗費在無謂的煩惱上的人,他是不能盡量發揮自己固有能力的。世界上能夠摧殘人的活力、阻礙人的誌向、減低人的能力的東西,莫過於煩憂這一毒素。

有一個叫喬治?布朗的人,雖然他已經成了大商人,每年都有上百萬的收入,但是,他卻常常情緒不穩,因為他心裏總是提防著周圍的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助手和家人,於是心裏就會產生許多莫名其妙的憂愁,他十分痛苦。有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真誠地對他說:“喬治,相信人比懷疑一個人更讓人心緒安寧。”這句話深深打動了喬治,他這樣做了,從相信這位朋友開始,他發現自己的憂愁每天都在減少。

沒有人能估計得清楚憂愁到底造成了多少人類災禍損失,它使天才變得平庸,它使偉大歸於平庸,它破滅人的希望。在這方麵它比任何毒素都要厲害。下麵我們來看看它是如何造成人們的心理危機的:

1.工作不能置人於死地,但煩憂卻能殺死人。賣苦力,辦難事,都不會使我們有任何傷害,能夠真正損害我們的,就是我們在辦事和做工時的心理狀態——在還未辦事、未做工前,憑已在腦海中顧念著、畏懼著,同時預感到辦那事、做該項工作會遇到的種種不快。

2.煩憂能敗壞人的健康,摧殘人的精力,損害人的創造力。它使許多本來可以大有作為的人,最終平凡庸碌而死。

3.你可曾聽到過,人們能夠從煩憂中得到絲毫的好處嗎?它可曾幫助過任何人改善他們的生活嗎?難道不就是這個惡魔隨時隨地都在損害人們的健康,摧殘人們的活力,減少人們的效率,使人們的生活陷入不幸之中嗎?

野蠻的土著人在宗教禮拜中,往往用種種殘酷的方法,戕害自己身體,還以此作為虔誠的標誌。對於這種土著人,我們難道不覺得可憐又可笑嗎?然而,在嘲笑他們的同時,我們發覺自己也並不高明。我們往往用種種精神的刑具來折磨自己,我們常常懷著各種無謂的杞人憂天和不祥的預感,在我們的一生中煩前、煩後、憂左、憂右地自尋煩惱。

4.煩憂能摧殘人的活力,消磨人的精神,所以能夠對人的工作產生很嚴重的影響。一個人在心緒不定的情形下工作,效率自然不會高。人的各種精神機能,一定要在絲毫不受牽製的時候才能發揮最高的能力。困於煩憂的頭腦,盡管仍在思考,但往往不清楚、不敏捷、不合邏輯。在腦細胞受到煩憂的毒害時,腦部的思考力自然不可能像在毫無煩惱憂慮時那樣集中。

腦細胞時常為血液所衝洗,它從血液中攝取養分。假如血液中常常載滿了恐懼、煩惱、憤恨、嫉妒等思想的毒害,這些腦細胞的“原質”便會受到損害。女性特別易於陷入煩惱的心理危機之中。她們每天花在處理家常事務上的精力,遠不如花在對子女的無謂操心與懊惱以及其他無謂的精神緊張上來得多。一到傍晚,她們總是感到筋疲力盡,然而她們不曾意識到,這是她們將大部分的精神浪費於無謂的心理所造成的不安的緣故。

人類居然能容許這種無謂的煩惱、憂慮,來詐取人的青春和生命,使人未到中年就現老相,豈不是天下之大怪事嗎?看到許多年僅30歲的婦女,麵部就出現了皺紋,你以為這是她們過度操勞,或遭遇重大不幸所致嗎?不是,這多是由於她們多愁善感和容易煩憂所致。

驅除煩憂心理的最好辦法,就是常常懷著一種愉快的態度,而不是老去糾纏生活中的不幸與醜惡方麵。保持身體健康,也是矯正煩憂這種心理危機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胃口,甜蜜的睡眠,清爽的神誌,都是可以減少煩憂的妙方。在變態時,煩憂才會滋生。體力強健的人,煩憂偷襲的機會會比較少。而在活力低微、體質衰弱的人的生命中,煩憂最易侵入與滋長。

似乎從來到這個世界上開始,我們就與煩惱結上了不解之緣。或許,人生正是因為有了諸多煩惱,生活才顯得多姿多彩。但是對於人生而言,煩惱如果過量,就會成為致命的毒藥,所以要學會放棄煩惱。

美國著名的棒壇老將康尼?麥克曾經說:“我如果不停止煩惱,早就進棺材了。”

社會是紛繁蕪雜的,人生旅途是曲曲折折的,我們難免會有許多煩惱,伴隨而來的是精神與肉體的高度緊張。特別是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緊張與煩惱更是如影相隨,讓我們不知所措。事實上,隻有放棄煩惱,我們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53歲時便患了神秘的消化病症,頭發全掉光了,甚至連眼睫毛都一根不剩,為他寫傳記的約翰?溫克勒說他“活像個木乃伊”。馳騁沙場,風光無限,卻終日缺乏起碼的安全感。他擁有大筆財富,卻疲於捍衛、增長財富。憂慮煩惱使他53歲時便被判了“死刑”。

死神之門已經向他敞開,回想驚心動魄的一生他仍能感到心有餘悸。他非常不情願地接受了醫生的建議:他退休了,成立洛克菲勒慈善基金會,盡力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捐錢讓他感受到賺錢所無法獲得的滿足和愉悅,即使當他旗下的“標準石油公司”因《反托拉斯法》的頒布而被課以“曆史上最重的罰款”時,他也隻是對他的律師說:“不要擔心,Johnson先生,我本來就打算好好睡它一覺,晚安!”而洛克菲勒的逝世,已經是45年後的事了。

記住吧,放下就是快樂,學會放棄煩惱,你便釋放了緊張;學會放棄煩惱,你便獲得了快樂。

不慍不火,忍人之所不能忍

古人說:“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成熟、有修養的人,無不將忍耐作為自己修身養性和為人做事的重要原則。因此,不慍不火是一種善於忍耐的處世之道。

那麼,什麼是不慍不火呢?不慍不火要求一個人在為人處世過程中,要豁達大度。容人之過,寬以待人,不與人爭風吃醋,逞強施威,不急不惱,謙以為人,和以處眾。可是在生活中,我們與人相處,有時總是控製不住自己,總是發火。事實上,發火時,燒掉的首先是自己一個人是否具有“豁達大度”之心胸並非小事,它不但關係到我們的工作、學習乃至生命和健康,而且還關係到自身事業的興衰與成敗。

有一個名叫約翰的年輕人到一個海上油田鑽井隊求職。領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時間內登上幾十米高的鑽井架,把一個包裝好的漂亮盒子送到最頂層的主管手裏。他拿著盒子快步登上高高的狹窄的舷梯,氣喘籲籲滿頭是汗地登上頂層,把盒子交給主管。主管隻在上麵簽下自己的名字,就讓他送回去。他又跑下舷梯,把盒子交給領班。領班也同樣在上麵簽下自己的名字,讓他再送給主管。當他第三次把盒子遞給主管的時候,主管看著他,傲慢地說:“把盒子打開。”

他撕開外麵的包裝紙,打開盒子,裏麵是兩個玻璃罐,一罐咖啡,一罐開水。他憤怒地抬起頭,雙眼噴著怒火,射向主管。

主管又對他說:“把咖啡衝上。”年輕人再也忍不住了,“叭”地一下把盒子扔在地上:“我不幹了!”說完他看看摔在地上的盒子,感到心裏痛快了許多,剛才的憤怒全釋放了出來。這時,這位傲慢的主管站起身來,直視著他說:“剛才讓您做的這些,叫做承受極限訓練,因為我們在海上作業,隨時會遇到危險,就要求隊員身上一定要有極強的承受力。可惜,前麵三次你都通過了,隻差最後一點點,你沒有喝到自己衝的甜咖啡。現在,你可以走了。”